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5 0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李希贵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还是为了表达对李希贵及其教育理念的认同,或是为了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明确目的有助于你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和内容。
2. 确定文章结构: 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引言:简要介绍李希贵的作品或教育理念,以及自己的阅读背景。 (2)主体:分析作品或理念中的亮点、特色,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 (3)评价:对作品或理念进行评价,可以包括优点、不足之处,以及对你产生的影响。 (4)结论: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3. 突出重点: 在写作过程中,要突出李希贵作品或教育理念中的重点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李希贵的教育理念:关注其核心观点,如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等。 (2)教育实践案例:选取作品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可借鉴的经验。 (3)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李希贵作品或理念对你产生的影响。
4. 严谨论证: 在阐述观点时,要确保论证严谨,避免主观臆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
近日,“得到APP”的四十多位老师集体参访了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十一学校总校校长李希贵就学校建设、基础教育创新和学生培养等话题,和他们进行了交流。
针对这些全社会都极为关切的教育问题,李希贵校长分享了他的体会。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1 什么是学校
我先来分享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校。一句话:学校是孩子走上社会之前的社会。
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在走上社会之前,在学校里先活一遍?
因为在学校这个地方,犯错没有风险。或者说犯错的成本很低。学校安全地给成长中的孩子划出边界,在边界里边什么都可以有: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有迷茫,所有未来在真实社会里一个人可能遇到的情况,最好都让他们在学校里先体验一遍。
有时候,孩子做错了,这样就有可能发生冲突,但是没关系,学校要接受这种情况。没有体验就不可能成长,在学校期间的体验是不分好坏的,每种体验都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价值。家长代替不了孩子的体验,无论你跟他们说什么,他永远,也只能自己重新再来一遍。
你会看到世界上各个国家虽然学制是不一样的,比如俄罗斯小学四年,我们是六年,美国大部分是五年,但是基础教育结束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框定在18岁。
这并不是因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知识、能力都需要学到18岁。而是到18岁,一个人的动力体系和制动体系基本上就达到平衡了。也就是说你的“发动机”和“刹车”基本上能匹配了,这个时候才把你放到社会上。但是比如有的国家还有一个规定,就是21岁之前不能喝酒。因为喝酒了之后,可能你的“刹车系统”又失灵了。
这就是基础教育,需要为一个人在成年之前提供全部社会生活的体验。提前“预活”了一遍了,知道社会是怎么回事了,然后“放飞”。
2 什么是课程
我要分享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课程?
一个中学会有多少课程?十个?二十个?在传统学校有十几门课程就够了,但是在十一学校有300多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发这么多课程呢?因为,课程就是经典的社会生活的浓缩。我们有分层课程、分类课程、层类融合课程、综合课程、游学课程、特需课程、家校共建课程。
一个孩子想要用十二年基础教育的时间,要把人生过一遍,那怎么可能呢?并不是纯靠自然发生,我们需要通过把社会生活中那些典型的部分抽取出来进行浓缩和提纯,把它变成学校的课程,这样才可能在12年里完成这个任务。
那么,在设计、规划和开发课程的时候,就要考虑到:
1.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种情形。2. 每个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以及基于他们未来不同的成长路径,有可能需要的社会场景。
当我们基于这样两个维度来开发课程的时候,才能实现这样一张课程表。
这样一张课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帮助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展开人生的宽度。
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不主张提前学习,也比较反对以加速学习为特色的补习班,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学习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宽度,而只是在增加进度、增加深度。
这样过早地放弃了孩子们在特定年龄段的各种可能性,使他们一头扎进一个所谓特定的成长路线上不可逆转。当他生命的多样性被压制,他应该涉猎的宽度也被封死的时候,他就会盲目地判断自己的能力。一旦此路不通,换跑道的机会窗口就被关闭了。
我们为什么也不主张把一个孩子特别弱的学科硬要补到非常好的程度?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事儿机会成本太高,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认为它强行遮蔽了孩子真实的状态,它给孩子包括家长一个错误的暗示,认为这个学科我还可以,未来也可以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所以他是什么样,我们就应该接受他本来的样子,可以做的是帮他选择一个合适的跑道,这是保证他未来人生可以持续成功的前提,因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对了。
这才是课程体系的意义。不是简单地使学生学到什么,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使他越来越多的探索自己的可能性,越来越清楚自己的选择。
3 什么叫上学
在整个学校生活当中,都要最大限度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位学生。
比如说选课,有很多热门抢手的课,不可能每一个学期一选就选上,那怎么分配席位呢?我们就给每一个学生一百块钱的选课基金,如果你有特别想选的课,就把这一百块钱全压上,一般来说就成功了。
我前天碰到一个学生,他特别喜欢篮球,押上33块就选上了,他还特别喜欢机器人,押了22块也选上了,结果后来那些他没舍得花钱的就没选上。对学生来说,这些课程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他自己会特别看重。
再比如,我们有260多个学生社团,在初一新入校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将近四分之一的孩子盲目选择的现象,有时候一口气选五个社团。我们老师并不会去提醒他,也不去硬性规定不能多选。
为什么?因为真实的社会、真实的生活不是规定出来的,我们学校应该给他这种未来社会生活的真相和常态。结果最多两个星期这孩子就受不了了,因为每个社团都有任务,他发现没法应对,他必须慢慢放弃。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学会了怎么取舍。
只有在选择的过程中,人才能学会选择。一定是靠自己体验,才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我们必须保护好一个学生他自己完整的人生。
所以什么是上学?上学不是来背书刷题,上学是学会认识世界、学会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的CEO。
4 什么是教育
这是我想分享的第四个问题。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想说句真心话:其实,教育承担不了那么多任务,现在我们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有好多家长在研究孩子教育的时候,不是帮孩子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只是帮孩子选一个学校。对不对?家长想的真的是教育问题吗?不是,是择校问题。家长们焦虑的都是幼儿园送到一个什么好学校,小学送到一个什么好学校,初中送到一个什么好学校。我们过多地认为学校会改变孩子,学校会确保孩子成功。
不是的,不要相信这些。
根据法国一个社会学研究成果,学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只有15%的作用。它跟孩子的成长、成功,只有相关性。唯一和孩子成功成长有因果关系的是家庭。什么样的家庭才会塑造什么样的孩子。学校是用来帮你的,因为父母语文挺强,但你不懂数学,所以学校就帮你。
我们的学校教育其实是和家长、和社会共同合作,来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唤醒自我。
有个孩子叫黄婧怡,她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二,一直拒绝艺术。我不知道原因,反正她就是感觉自己毫无艺术细胞。但是学校规定每一个孩子在高中或者初中的六个学期里,至少有一个学期要必修戏剧课:扮演一个角色,承担一项剧务。因为我们认为戏剧课是一门能“打开自己”的课程,人只要能上一次舞台就能打开自己。她被迫无奈就选了话剧《雷雨》,扮演了繁漪,当然同一批扮演繁漪的有六个学生呢,所以她也不过是其中一个而已。谁知道一上舞台她完全就变了。她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的灵魂是属于舞台的,或许我一直都把它藏起来,我的血液里还是窜动着那样的因子,让我觉得已经依赖上了舞台上的那种感觉。这已经不是一门课,或许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经历。尽管那段独白没有镁光灯的陪伴,但是我也知道了,有那样一个灵魂,是为镁光灯而存在的。”
我相信这个17岁突然唤醒了自己身上的艺术细胞的孩子,她未来的人生会更加精彩,因为有艺术的陪伴。
另一个叫许珂的孩子,她在初中的时候一直认为自己数学不咋地,因为初中数学比较容易,全班学生有一多半都考满分了,她才90来分,她就非常懊恼,因为感觉自己数学不好,特别粗心。到了高一选课走班,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前测,根据自己的水平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十一学校所有基础必修课,在任何一个年级都按照学术难度分为1到5级,如高一物理,艺术方向的学生可以修物理1,因为物理1和2能够满足高考水平,而未来有志于从事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就可以选择修物理5)
结果她在年级进入前10%的位置,所以数学她就选了难度最高的数学5。结果一进入数学5的学习,大家考90来分,她也考90,但是大家考60来分,她还90分,大家考40来分,她还90来分,她才发现自己数学不得了。假设我们的高中还是和过去她初中的时候一样,全年级还是学一样的数学,也许她永远不会知道她数学有天赋,未来居然可以上数学系。
孩子的潜能的发现,不是用眼睛,比如让我看看你的潜能是什么?这肯定看不到,必须靠他的经历。他一去尝试,有没有潜能马上就自然会显现出来,所以学校需要把这样的过程给孩子。英国的著名作家罗宾逊说:人的潜能犹如矿产资源,埋得很深。
所以,在每一个窗口期,当你发现孩子短板的时候,要尽快去寻找他可能发展出长板的地方。
我们好多老师,包括好多家长,都特别习惯盯孩子的短板,而且盯住就不放。一直把孩子盯得心里发毛,完全没有了自知、没有了自信,最后失掉了自我。所以我们的眼睛一定要“转”得快一点,看到一个短板就立马去寻找,他肯定有长板。数学不好的孩子,经常是艺术特别好,又或者是美食家,这不都挺好么?
我们怎样在每一个窗口期发现孩子的长板?教育学的研究来看,这确实有基本规律。比如说3到8岁是发现孩子艺术和体育天赋的敏感期,这个期间家长应该带他最大限度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篮球试一试,足球试一试,芭蕾试一试,滑冰试一试。有些项目你一试就知道了,不行两个星期就算了,有天赋的那些项目就可以长期投入学习,这样孩子学得又快又自信。
5月20号是十一学校的唤醒日。为什么把这一天当作学校的唤醒日呢?是因为一个学生的故事。
这个学生从外校考到十一学校之后,数学比较弱,所以在整个高一这一年内,因为忙活追数学成绩搞得特别没有自信,特别没有成就感。到高一结束要升高二的时候,因为历史还是语文老师的一个作业,他偶尔画了两幅漫画,被老师当作样板贴在了教室,然后立刻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追捧,成了小明星。请注意,他此前从没学过画画,也从来没人注意过他的这个长板。
接下来高二的一年时间,他就选修了我们的绘画课程、设计课程。然后5月20号我们就在学校里给他搞了一个画展,因为画画好的学生十一学校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从小就学画的学生。但这个学生不一样,因为他是在学校里被唤醒了,被发现了,所以特别值得被鼓励。后来他被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也是全世界最好的艺术学院录取了。再后来,“520”就变成了我们学校的一个传统,把这一天定为唤醒日。
所以,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动起来。
前面我们说,学校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学会选择;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目标。一旦有了目标,你就有了动力,也就是让孩子装配上属于自己的发动机。
在我们看来,其实学校和教育无非就干这么一件事:
帮助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通过学会选择和放弃,来真正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在这个过程里边装配动力,安上刹车。有了这样的过程之后,我相信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学多少东西这事儿反而没那么重要,因为学习会是他一生的事儿。
作为一个成年人,不妨想一想我们自己,看一看我们身边的人,哪一些人是因为上了一个好大学就成功的?即使在名校里面,不成功的、平庸的甚至糟糕的,多着呢。
成功者必然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特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始终愿意学习,然后不断自我成长,接受新的事物。
因为他们已经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程当中,为自己装配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内动力,有非常明晰的目标感。
所以,英国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他墓志铭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终生成长,从未长大。”
刚刚在今日看到,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在一场主题为“创建2035教育现代化样本学校”大会上发表了演讲,李校长认为,2035年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根本上是学生的现代化。学生要现代化,就要求老师首先实现现代化,就需老师成为情绪管理者、和谐关系构建者、领导者,并具备成长性思维。观点鲜明,立意高远,让我深受教育,特别有以下两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是李校长指出“对教师这个行业而言,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在当下可能需要教师更多地管理好自己的情感。教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感,让这种情感适时地、恰当地发生在正确的对象身上,以影响对方的成长。”我深以为然。国家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与劳动者,会做几道题目不应是教师仅有的技能,“立德树人”不是一句口号。一位优秀教师的高水平专业技能应该是育人尤其是思想方面影响学生的有力支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高水平解题的层面,而更多的教师可能连高水平专业都达不到,育人能力实在堪忧,这恐怕是当前教育中比较严重而又普遍的问题。所以成为一位教师不仅仅是资格证的问题,要对得起这个称号任重道远,学校不仅要注重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培养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因为这对于育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二是李校长指出“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但教师需要明白教师的价值不是通过外在评价体现。如果教师只能通过外在评价才能感受到工作的意义,那是有问题的,他始终无法进入自由的王国。自由不是追求别人的认可,如果自身的价值只有通过外在评价体系,那教师只能成为评价的奴隶。”这几句话指明了教师怎么认识自身的价值。这个问题恐怕困扰了绝大多数的老师半辈子之久,一直生活在学生成绩、论文发表、年度考核等阴影之下,因学生没考好而长时间压抑甚至焦虑时有发生。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及学生成绩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应该清楚一点,那就是任何评价都是有弊端的,比如在平时的考试中学生要想考一个好成绩只需要老师在考前多做几套题基本就可以实现,每天多布置一些作业再加上严格的检查本学科就可以完胜其他学科,认真书写听课笔记,学习笔记等就可以在年底考核中多加几分等,但这些可能对一位胸怀梦想的教师是无关紧要甚至是不屑去做的,所以教师需要明白教师的价值不是通过外在评价体现的,做自己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就好了。
由感而发,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