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社区出科自我鉴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5 08:01

如何写《社区出科自我鉴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社区出科自我鉴定作文注意事项
正文:
在撰写社区出科自我鉴定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特别注意,以确保作文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表达准确:
一、明确鉴定目的
首先,要明确社区出科自我鉴定的目的。通常,此类作文是为了总结自己在社区出科期间的学习、工作表现,以及反思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借鉴。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围绕这一核心目的展开。
二、真实反映情况
自我鉴定作文要真实反映自己在社区出科期间的情况,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既要展示自己的优点,也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避免夸大其词或虚构事实,以免影响鉴定效果。
三、结构合理
一篇优秀的自我鉴定作文,结构要合理,层次分明。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引言:简要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专业等。
2. 学习方面:总结自己在社区出科期间的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
3. 工作方面:描述自己在社区出科期间参与的工作项目,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4. 生活方面:分享自己在社区出科期间的生活感悟,如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
5. 反思与展望:总结自己在社区出科期间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展望未来。
四、语言表达
1. 严谨规范: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随意

告别迷茫焦虑,来看这份毕业生职场过渡指南!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踏出校门步入社会,站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内心往往会迷茫。事实上,极高比例的毕业生在初入职场的过渡期会经历持续的焦虑感,这种普遍的情绪波动主要源于三重压力。

首先,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例如“读书多年,必须找个好工作长面子”这类观念;其次,理想自我与现实境遇的落差带来冲击。求职受挫的现实打击,很容易滋生自我怀疑;再者,许多毕业生面对职场感到恐慌,很多人担忧“学校里所学知识无法直接用在工作中”,存在巨大的适应压力。

要有效破解这种焦虑循环,关键在于认知调整。

焦虑很多时候来源于对未知处境的幻想。长期陷入这种情绪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冲动决定,让自己后悔。但请你保持一种想法:事已至此,不要在大脑中美化那条从未踏上的路,而要把自己正在走的路变成通天大道。

合理规划未来时,要多汇总自己拥有的能力。整个过程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来理性梳理现状,明确列出自身的优势(掌握的能力)、劣势(总出错的事情)、面临的机遇(未来行业趋势),以及潜在的威胁(是否有AI的冲击)。这种方法客观地分析了个人处境,对能力进行量化,能大幅降低在职业选择上的后悔概率。

规划人生时,也可以试试排除法:思考自己未来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或许很难,但知道你不想成为怎么样的人就简单得多了。我或许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接触的事情越多,能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除此之外,还可以多请教工作多年的前辈和朋友,寻求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最缺乏的其实是工作经验,你一直苦恼的“死胡同”,他们或许也经历过,此时只需要他们的一句点拨,一条未曾发现的“隐藏道路”便豁然开朗。

最后,消除焦虑与未知的最好办法是多多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当我们陷入焦虑时,最关键的原因其实是我们并不了解某个领域。而当我们真实接触过工作内容,完成过任务的多个环节,和同事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后,我们就此熟悉了每个步骤,对其中的优劣都有了亲身经历,曾经困扰自身的迷雾便会一点点消散。

从毕业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与其等待迷茫消散,不如在行动中校准方向。从熟悉本部门工作到主动承担一次跨部门协作,真正的成长发生在你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造”的瞬间。

最后,送给刚刚走进职场的毕业生们一句话“夜晚越黑暗,星星就越明亮”。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求职的困难只在一时,但更难的是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当你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时,那些曾让你焦虑的“未知”终将成为你职业能力的注脚,助力你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唐义诚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王翔 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内容编辑

来源: 光明网

南宁90后女孩被造黄谣后维权:三年死磕,仅获道歉

来源:潮新闻

2022年7月17日,炎热夏日的一个工作日,南宁90后女孩苏雨晴(化名)不慌不忙地来上班,看到手机上添加好友的申请,她以为新客户找上门,痛快地点击了通过,可是却收到一条条露骨的信息,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好友申请已经有近两百条,她脑袋“嗡”的一声。

失业、抑郁、离婚……接下来的三年,仿佛被乌云笼罩,但她一直“死磕”,从未妥协。她的目的很简单,揪出造谣者,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这三年维权之路,她走得很艰难,但她仍在坚持着,等待一场真正的胜利。

漫长的“取证”

一切都因为一张被恶意篡改的照片改变了。

叮叮叮……验证消息持续不停,其中有一条留言称有“重要东西”要给她看。苏雨晴谨慎地同意了这条申请。对方发来一张国外社交平台网站“推特”的截图,上面是她的私人照片:一张自己从未发表过的个人照,身着长袖长裤,坐在公共区域,却被恶意裁切画面,附上低俗文字和联系方式,在社交平台“求约”。

苏雨晴意识到自己被造谣了,震惊又气愤。她立即关闭微信好友申请权限,并第一时间选择了报警。但由于涉事平台为境外网站且证据不足,民警回复无法受理立案,她只能另寻办法。

她托朋友注册了该社交网站的账号,通过检索找到造谣者黄某的推特账号,看到其主页发表了大量低俗动态,并把对方个人主页和造谣帖子完整截图、录屏。

经过分析,苏雨晴认为造谣者在国内肯定有实名注册的账号。通过在国内平台上搜索类似信息,她定位到一个与造谣者高度相符的账号。于是,她与朋友“投其所好”,私信造谣者与其进行互动,以想进一步认识为由获取了对方的微信号。“就这样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揪出这个造谣者,似乎近在眼前。”但要想确定他是谁,需要漫长的等待。

一面是苏雨晴绞尽脑汁寻找造谣者,一面是谣言不受控制地传播着,“谣言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甚至渗透到了她的日常生活。周围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她的焦虑也一点点蔓延开来。

事情发生一两个月后,甚至有同事当面调戏她:“你身材真的挺不错的,晚上下班有没有空?”她一步步陷入自证的漩涡,变得焦虑难安,不想出门、不愿见人,微信好友从一千六百多人删减到仅剩两百人。

苏雨晴的病历 受访人提供

2022年10月,苏雨晴确诊为中度抑郁,并很快转为重度抑郁。从此,她只能借助服用安眠药入睡,又常常因为噩梦惊醒。她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波及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最终,她选择离婚。而由于工作状态差,她选择辞职,加上辗转多地进行心理康复咨询和并发症治疗,花费不菲,最后,她因无法承担房贷而失去房产……

但她没有投降,顶着崩溃,咬着牙,继续联系造谣者。她思考着如何快速确认对方身份信息:一般情况下,身份证会在大额交易、交通出行、外宿酒店时使用,而对这一类常在互联网发布“色情”的人而言,最可行的方法就是约对方开房时获取信息。

于是,苏雨晴专门混入与造谣者相关的圈子内,忍着恶心在群聊中学习他们的话术,并刻意把控着与造谣者的聊天频率,小心翼翼地不让对方怀疑。

近一年的“钓鱼”取证,苏雨晴终于等来了机会——2023年5月8日,造谣者主动发出见面。她约见对方在酒店“开房”,与酒店确认其已办理入住后,便立即联系了派出所民警。这一次,警方成功掌握了造谣者黄某的真实身份信息。

“三百天后,我等来了一份治安调解协议书。”2023年7月15日,派出所的民警通知苏雨晴去做调解,在调解室里,她此生第一次见到黄某,是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他造我的谣,竟也没有认出我。”

黄某承认了网络造谣行为,签署调解书承诺公开道歉及赔偿苏雨晴20万元。然而,黄某没有履行调解义务,随后被南宁兴宁公安分局依法处罚: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

苏雨晴在调解室里与黄某见面 受访者提供

“死磕”的日子

善意的原谅,并没有赢得善意。“我不该同意调解,他并不是真诚道歉,我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苏雨晴一纸诉状,将一直不履约的黄某告上法庭。

2024年5月,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对该人格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经审理查明,被告黄某在推特、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苏雨晴照片及微信名片,并散布不实信息,构成侵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法院判决黄某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省级以上报刊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苏雨晴20万元。

本以为事情到这里就该结束了。没想到,噩梦再次侵袭了她。

一审判决后,黄某以“经济困难无力履行”为由向南宁中院提起上诉。“他上诉的时候做了很多假证据,对我进行了二次造谣,非常恶心。”得知对方上诉的消息,苏雨晴情绪崩溃。“这是我这三年中,最痛苦的时期,对方竟可以昧着良心继续造谣,不知悔改。”

身心俱疲的她,一度想悄悄离开这个世界,幸好被路人救下送往医院。前夫知道后,想要带着女儿来看她,她拒绝了。“我不想让女儿看到这样的我,也是因为女儿,我决定好好的活着,和那个人继续‘死磕’。”

2024年8月,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上诉理由缺乏法律依据,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判决生效后,黄某在15天履行期内仍未履行义务。随后,苏雨晴依法向兴宁区法院执行局申请强制执行。2024年12月26日,黄某终于刊登致歉声明。

黄某发布的道歉声明 受访者提供

这是一封迟来的道歉信,尽管是强制执行,但也让苏雨晴好过了一些。“从那以后,我的病情也开始好转,慢慢断掉了安眠药以及抗抑郁的药物,现在完全不用药了。”她渐渐好起来了。

2025年5月,苏雨晴收到了法院强制执行终本,仍未收到黄某任何赔偿款。2025年7月15日,执行法官通知苏雨晴,黄某已被拘留十五日。执行法官转告苏雨晴,黄某想和她执行和解,答应后续会每个月赔偿1000元,直到满足20万赔偿款。

“每月1000元达成20万的数额,需要16年半,真的很好笑。”苏雨晴这次没有同意,“对于20万的赔偿款,我不抱有希望,我失去的何止20万。”未来,她还打算以拒执罪进一步诉讼黄某。

“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会照顾好自己,努力生活。”2025年7月17日,是事件发生的三周年,她开心地告诉记者,要小小“庆祝”一番:她为自己买了鲜花,和律师一起吃了晚餐。

一审判决 受访者提供

“苏雨晴”们该如何反击

在这三年间,也有很多与她有着类似经历的女生联系上了她。她们大部分都因为不知晓造谣者的真实身份,而无计可施。“最难的就是搜集证据,而且需要完整的证据链,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太难了。”苏雨晴说。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巩晶晶坦言,网络造谣的维权难点主要有三点:证据灭失快,网络信息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身份隐蔽,造谣者可能使用匿名账号;一旦在境外传播,还存在跨境执法难,国内警方直接管辖受限。

那么,“苏雨晴”们该如何维权呢?

第一步,固定证据,以截图、录屏的形式保存谣言内容(包括发布账号、时间、转发情况等),同时通过公证(如线下公证机构或线上平台“权力卫士”等)、区块链存证方式保全造谣内容,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二步,提供证据,向平台投诉举报,要求平台同步屏蔽关键词、断开链接。若平台怠于处理,可寄送律师函;第三步,报警处理;第四步,以名誉权、隐私权受侵害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若无法确定造谣者身份,可先行起诉平台要求披露用户信息;若符合诽谤罪立案标准,可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若情节特别严重(如引发社会秩序混乱),可向公安机关控告,追究刑责。

“在国外平台被造谣,维权难度相对比较大。”巩晶晶表示,但可委托律师向境外平台发送律师函,要求配合提供造谣者身份信息。若平台有中国代理方,受害者也可向国家网信办举报。网信办将依据《网络安全法》进行约谈,要求技术屏蔽该帖传播,同步配合提供造谣者身份信息。

如果在国内平台被造谣,巩晶晶建议受害者与平台直接沟通,要求进行断开链接、删帖等操作。若平台怠于处理则可直接通过民事诉讼,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等相关法律,起诉平台向法院申请调取造谣者注册信息。“这需要受害者提供初步证据,如账号截图等。”受害者也可在起诉平台后,委托律师持法院调查令向平台或运营商调取身份信息(如IP地址、注册手机号等)。

“根据不同的法律依据,造黄谣可被追不同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侵权、行政处罚、刑事责任。”以刑事责任为例,巩晶晶表示该立案标准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5000次以上,或转发500次以上;或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有人说,苏雨晴三年维权堪称“教科书式”的反击,而她却说,“哪有什么教科书式的维权,全是被逼无奈。”直到现在,苏雨晴仍然不知道,一个陌生人是怎样拿到她的照片,获取她的信息,又为何造她的黄谣。

“这三年,我其实也不清楚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但我想看到造谣者付出他应该付出的代价。”苏雨晴说。

潮新闻记者 贾晓雯 实习生 戚张涛 余佳欣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