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药剂业余自我鉴定》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5 09:00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药剂业余自我鉴定》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药剂业余自我鉴定作文是一种对个人在药剂领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自我评价的书面表达。在撰写此类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药剂业余学习的目的、收获和不足。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使文章具有针对性。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药剂业余自我鉴定作文,应该具备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自己的药剂学习背景;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学习收获、实践经验和不足之处;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改进措施。
3. 语言规范:药剂业余自我鉴定作文应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随意化。同时,注意语句通顺,用词准确,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4. 突出重点:在正文部分,要突出自己在药剂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理论知识:总结自己在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b. 实践技能:描述自己在实验室操作、药物制备、药效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
c. 科研能力:介绍自己在药剂研究、实验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科研能力。
d. 团队协作:阐述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以及与团队成员的协作情况。
5.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使

我对药水弄的印象

我生于1953年3月9日,出生在上海崇明南门港河沿17号,出生不久随父母来上海市区,地址为西康路1501弄223支弄70号。

西康路1501弄是上海很有名的普陀区“三湾一弄”的药水弄,“三湾一弄”是“二湾一宅”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与邻近的朱家湾、药水弄的统称,药水弄的得名是弄内原先有一家上海江苏药水厂,弄里还有一家烧石灰的窑厂,所以该弄也称石灰窑,其实弄里还有一家规模很大的上海面粉厂和一家机械厂,一家上海油脂厂。

这些工厂均是沿苏州河而建,正是反映了交通在公路发达之前还依靠水路的状况,上海火车站之前就是货运站,紧靠苏州河形成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相互货物转运的重要枢纽。

小时侯我家后面苏州河相当的繁忙,货船上装载着各类生产生活物资也包括生活垃圾和排泄物,也是一条客运航道,每天都会有好几班客船来回航行,苏州河也叫吴淞江,下达外白渡桥与黄浦江相连,上可到苏州,上海凡是“活水”的河浜都可与之相通。

市区许多工厂也依靠过河浜里行驶的船解决运输问题,我工作过的第二皮鞋厂在柳营河边上,江苏丹阳加工厂就是用船经苏州河并通过支流河道专门来运送皮鞋成品和运回皮鞋半成品。

苏州河里可以双向日夜航行,有木质船有水泥船有铁甲船;有张帆靠风航行有用竹篙撑行有靠搖桨航行;有单艘机动船有几条相连接机动船有十几条相连接机动船,除了航速没法同火車比,我个人认为这条水运航道载货吨位运输量绝不会比一条火车铁道逊色。

时常站在苏州河岸边观看船来船往的繁忙景象和潮起潮落的自然景观是我在药水弄生活中的常态,是我一生经历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药水弄东面进弄堂有条道路(单车道),南面接常德路(双车道),道路路面是石子路也叫弹格路,由小石块黑细沙垫底铺设而成,北面进出原来有二处水路,设有渡船码头连接河两岸交通,一个渡口在弄口西康路(向南)宜昌路(向东)交汇起点处,另一个渡口在油脂厂酱油店旁边有条通道一直向北通到河边,印象中小时候是通航的,我曾经乘船去过对岸,上岸是光復西路很近就到普陀公园,后来此处渡口关闭了。

药水弄以私房为主据说有2万多居民,小弄堂七转八弯进去犹如走进“迷宮”,原先大部分是棚屋、简屋,解放前有不少穷人“滚地龙不抬头”,就是一张草席卷成半园一头封闭一头装门帘,里面住人连腰都伸不直。

药水弄里的穷人都是解放前从苏北地区逃荒逃难来大上海谋生的,所以药水弄基本上都是苏北藉人,讲苏北话是“官方用语”,我上学的西康路第一小学,学校里除老师上课必需讲普通话外,其他的人都讲苏北话,在药水弄居住的不是苏北人入乡随俗多数都能精通会讲苏北话的。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有些私房重新翻造,青砖黑瓦二三层都有,但原先的简陋的房子还有很多,毛竹支撑用竹子劈成板条糊上含有稻草茎的黄泥巴做墙,屋顶用稻草铺盖,泥土地面,这样的房子直到动迁时还存有不少,先通电,通水之前用水设有集中供水点,供水到户后许多人家也只能在门口安放水斗装上水笼头,整个药水弄都是用马桶来解决如厕问题,后来也陆续造了一些公共厕所。

常德路是南北朝向,北面起点同药水弄相连接,此处是个街市点设有马路菜场,向东南西北延伸分别有南北货店、食品店、粮油店、煤球店、酱油店、烟酒店、饮食店、大饼油条店、熟食店、中药房、西药房、牙医、理发店、茶馆(老虎灶)、裁纫店、五金刀剪店等等,凡涉及日常生活所需基本都能找到,有些沿街面房我们看到现在是住人,但以前想必也一定是做过店铺,殡葬改革前这里还有一家棺材店,我路过时朝店里探望过,店里摆放有五六口棺材,药水弄有一座“土地庙”,母亲有次去祭祀时带上我一起去跪拜过,很简陋很筒单就一间砖瓦房,供的是福德正神土地爷,旁边有土地婆婆。

223支弄房子没造之前,江苏药水厂有些职员是居住在厂大门左面和前面,住房是砖木结构是不差的,药水厂中方老板的家就在厂旁边,是一幢三层楼的砖瓦结构房,也听人讲起过老板有大小老婆一对亲姐妹,妹妹先嫁是大老婆,姐姐后嫁是小老婆,我曾见到过他们三人一起进进出出的,出于好奇还多望了几眼。

223支弄房屋为英式建筑,是江苏药水厂英国老板建造,原来是江苏药水厂的财产,该厂先公私合营后社会主义改造为国有企业,住房也改为公有住房,人人称呼为“公房里”,也是药水弄唯一讲上海话的弄堂。

这条弄堂走进去右边是原先江苏药水厂的围墙,左边西面造了南北朝向的菱形连排二层住房,弄底最北面座北朝南东西也各造了二幢,造的房子是专供厂里职员居住,有34套住房门牌号码全是双号,按推理单号留着应该是预备另一边也要造同样的一排房的,北面二幢房中间也留有一幢房的号码而且地皮也空置着,后来被造了一幢六层楼居民楼。

说一说上面提过的围墙,这道围墙砖墙有半腰高,隔3米有一方形砖柱,上中下有三个圆孔,二柱之间先用三根毛竹穿孔连接支撑好,然向用小手指粗的竹子交叉编织成篱笆墙,上面成半园形,最后涂上黑油漆,相当相当的漂亮,和环境相得益彰,是道美丽的风景线,我隐隐约约还记得母親牵着我的手从这道墙专门开口处送午饭给父亲吃。

文革中,西康中学一帮被打倒的“牛鬼蛇神”(都是校领导和专家学者),拆掉竹篱笆改成砖墙,这些人是知识分子不是干体力活的人,用的砖又是各式各样的各到各处拆来的旧砖头,还要顾及学校一面是平整的,弄堂这一面的墙就被砌得坑坑洼洼,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而且干活断断续续,从弄堂口开始到我家门口为止,足足搞了好几年。

后来我依托这道围墙和宗玉弟一起还有宗秀姐帮忙造了二间平房(违章建筑),看着这道墙前后经历的过程,围绕这道墙展现的人情世故,沿着这道墙我走过了半生人世。

再接着继续说房屋,是英式结构,红砖红瓦,斜坡屋顶上面有烟囱很别致,一楼门前有四格水泥踏脚使得住房离地近一米,里面是空的并有通风囗,独门独户,门有二扇,外面一扇为沙窗门,所有窗户也是二扇,里面一扇为沙窗,蚊虫进不来,一二楼都铺设地板,二楼要从漂亮精致有二处转角全木质的楼梯上去,一户二居室,大房18平方小房14平方,有卫生间有厨房间,卫生间置放马桶并有洗手池,厨房间有水斗灶台,可以使用柴火烧饭炒莱,我小时候经常使用的,用柴火烧的饭很香,还有锅巴可以吃,以后用煤球炉后就停用了,二楼有阳台,一楼有前后门有一块40多平米的花园,有些人养花草,也有人种蔬菜吃的。50号姚岳高父母是余姚人,他家每年种很多米苋,长老成茎杆后盐制成汉菜古,有股臭味,吃起来很香。

上面说起过灶头,我记忆很深刻的是刮“共产风”吃“大锅饭”时,里弄里曾经办过集体食堂,32号34号36号40号好几个阿姨义务做饮事员,地点在38号(临时空关房)二间房间安放了好几张八仙桌,烧的就是柴火,淘好的米多放点水在灶头里先用锅煮半熟再捞出来,放进杉木桶里蒸熟,这种大锅饭有着特有的木质香味,用高火蒸出来的馒头更是香喷喷的,到吃饭时间了凭饭票集体吃饭,人又多,又新奇,我们小孩子蹦蹦跳跳,窜来窜去高兴极了,但这种“乌托邦”式的脱离现实虚幻的事不可能会长久的,很快就停办了。

我家56号门口还有块不小的空地,弄堂里的小伙伴都会聚在这里玩耍嘻闹,春天来了这里会长出青草,记得小时候每天有人牵马到此现场挤马奶卖,同时也好让马吃草休息,小时候串街走巷各种工匠和手艺人到此也会停下来吆喝做生意,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弄里一到夏天特别是酷暑天,家家会把桌椅板凳拿出来,在自已家门口吃晚饭,喝老酒,喜爱打牌,走象棋的会早早占据路灯下有利位置围成一堆一堆的玩够痛快,高温天气躺椅、竹床、床板都会从家里搬出来,大人小孩都在月光下纳凉聊天吃西瓜吃黄金瓜,那时的天空白天蓝天白云,晚上群星闪耀,银河、北斗、牛郎、织女小孩子都能指认出来的,纳凉人会一直到感觉凉快点了再回屋里去睡,也有就肚皮上盖条大毛巾一直睡过夜的。

最早尝鲜买电视机的人家都会把电视机搬出来让大家看,邻居们都会里一层外一层围过来观看精彩的节目,后阶段居委会买来了大屏幕的电视机摆放到场地上播放,小孩子们都会提早搬出凳子来帮自己家中的大人占据好有利位置,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小小弄堂也是社会的舞台,曾经演绎过底层老百姓多姿多彩的生活百态。

我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户房安排住了2家而且住的是14平米的小间,好在是地板也不潮湿可以打地铺,我从小起一直是睡地铺的,先住56号,后隔壁孙建明一家搬去40号住独门独户,60号季雷雷一家搬到56号住独门独户,我家被搬到60号楼上住大房间。

其实60号是“凶宅”,住在楼上一上了年龄的妇女自杀跳楼而身亡,事发时我也去现场围观过,头栽地而死,阴沟里全是血,60号没住多久,我家又同70号住小间的一对新婚夫妇对换,他们看中的可能是60号房间大,楼上也清静,也可能是不清楚这间房的前世恩怨情仇,这对年青夫妻搬上去后,后来一直没生养过小孩,那个蛮漂亮的新娘子阿姨也长病假老是生病吃药的。

这几次换房我们小孩是不知根由的,但都是迎合别人的需求,也许是私底下付给了一些钱作为交换补偿,也许母亲出于没法抗争的无奈,租赁房属房管所管,我家又是长期欠交租金的,亏欠别人只能是低头哈腰的,反正也不是我们小人管的事,但搬上去我不高兴,搬下来我很乐意。

江苏药水厂后併入吴泾化工厂,弄堂里上班族都转去吴泾上班,厂里虽配有宿舍但不住都要回家住,好在有厂车接送,但路途远早出晚归的,原来的厂址造了一座西康中学,一座宜昌中学和一家幼儿园,石灰窑也迁出,厂址造了一座常德中学,极大解决了所在区域学生入学困难问题。

1992年3月,单位调配我搬离了药水弄,药水弄也随着市政旧区改造建设整体动拆迁旧貌换新颜了。

大学毕业后你会选择去养猪吗?研究生年薪18万元起

分娩舍里的小猪。 受访者供图

猪场生活区的篮球场。 受访者供图

李迪在猪舍隔离时洗澡的地方。 受访者供图

李迪准备给猪打针。 受访者供图

配怀舍。 受访者供图

“一个月给你7000元,每天的工作是喂猪、扫粪、捡腐烂的猪、使用危险的化学品消毒剂……你能不能接受?”

入职8天后,24岁的张尧在社交网络平台写下这个问题。

去年9月,张尧从一所高校的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他错过了对口企业的招聘,斟酌之后,接过了一家农牧企业“管理培训生”岗位递来的邀约。

这是一份相对高薪的工作,包吃包住,研究生年薪18万元起步。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中国,中国猪只数量急剧减少,猪肉价格随之猛涨。正邦集团、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等养猪企业纷纷扩大养殖规模,扩建新场,并且为了适应现代化养殖的需要,广泛招募大学生。

这份工作工资高、待遇好,但没有光鲜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更不轻松。

招聘启事明明白白地写着,农村孩子优先。有人被录用之后被家里人拦下,还有人进猪舍铲了1小时猪屎就决定“跑路”。有坚持下来的人在网上真诚地劝退:“耐不住寂寞、熬不住清冷、吃不了苦、调整不好心态者慎入。”

1

去年7月,从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李迪来到位于广东清远英德农村的一家猪场报到。

吸引他来猪场的原因是钱。去年夏天,一家农牧企业在不少高校发布招聘启事,面向2019届至2021届全日制高校大专及以上毕业生,招聘管理培训生、养殖生产技术及管理、畜牧工程、饲料营销等岗位,大部分职位需要从一线养猪做起。薪资包括基本工资、年终奖、岗位奖金、股权等,本科生入职第一年的综合薪资为12万-20万元,硕士为18万-30万元,博士则是30万元起。

李迪毕业于广州一家非重点本科院校,他自认为成绩不够好,就业环境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州的互联网小公司给他开出的工资每个月不到3000元。相比之下,底薪6000元且包吃住的养猪工作太有吸引力。

养猪的职业发展空间也让他心动。李迪就职的企业为了培养大学生干部,推出了“180培训计划”,用180天时间,通过理论学习和实操带教,可以从饲养员晋升到技术员、组长、分场长,稳步实现升职加薪。

李迪小时候,家里养过猪,他知道那种臭味。进场之前,老员工开玩笑吓唬他,说在猪舍待久了之后会被“腌入味儿”,一身猪粪味再也洗不掉,出去坐公交车都会把别人熏得远远的。

进了猪场,李迪发现这里现代化的猪舍和在农村见过的猪圈完全不同。每间猪舍占地八九百平方米,长2米、宽0.65米、高1米的定位栏间隔着过道摆了6列,一猪一栏,300多只猪被码得整整齐齐。每只猪的耳朵上钉着耳牌,上面标记着序列编号,每串编号都对应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份专属档案。

跟家里“拿个瓢舀猪食”不一样,自动化的喂料系统让李迪可以一次投放40多头猪的饲料。猪场的气味也比他预想的要好。地面铺的是漏缝板,不会淤积猪尿。猪舍里装有负压风机和通过水蒸发吸热来降温的水帘,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湿度不超过70%,空气流通。只要不站在下风口,味道就不太大。

在湖南一家猪场工作的邓宇恒,同样是为了挣钱决定养猪。他在大学读的是通信工程,2019年毕业后“一直都很迷茫”。他从工程机械制造行业跳到朝八晚四的国企,又辞职回家备考部队的文职岗位。赋闲几个月之后,之前攒下来的工资只剩下几千元。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他最终决定去养猪,攒点钱。

他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在入职前军训的一个游戏环节,领导带来了两大袋猪粪,要求大家挖250克放到纸盒子里,重量最接近的获胜。职场新人们有小铲子、戴手套和徒手三种方式可以选,戴手套允许10克误差,徒手允许20克误差。

邓宇恒把这视为养猪工作的第一道关卡,“身为以后要养猪的人,对这个怎么能怂?”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徒手。

果然,进入猪场工作后,他每天都要和猪粪打交道。

趁着猪吃料、喝水时站起身,邓宇恒需要迅速用粪耙把猪栏里的粪便扒到过道,通过漏缝板上的漏粪孔,扫进底下的粪池。

有经验的饲养员可以通过猪粪的形态了解猪的健康状况,带小颗粒可能是便秘,太稀了可能有炎症。

巡栏也是日常工作之一。邓宇恒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要去关注猪的眼神,一旦发现有猪双目无神、毛色黯淡、食欲不振,他就要做好标记,进行测温,然后对症下药。

有一次,他准备给不吃料的猪量体温。温度计刚插进猪的肛门,那只猪就突然拉稀,粪水喷了他一腿。

“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李迪感慨。刚进猪舍时,他跟着场长从猪栏中间的过道走过。两边不断有猪头往外拱,把口水蹭到他裤子上,他小心翼翼地缩在过道中线上,一被猪碰到就“大惊小怪”。

巡栏一天几十趟走下来,他已经可以从容不迫地在猪群中穿行,时不时摸摸猪鼻子,“感觉那些猪就像家里的桌椅板凳一样”。

2

不同于出售肉猪的育肥场,李迪和邓宇恒所在的猪场都是以饲养母猪、生产出售仔猪为主的繁殖场。场内设有配怀舍、分娩舍、后备舍和公猪站。

在这里,母猪是名副其实的“生育机器”。它们的工作就是循环往复地怀孕产仔,以142天为一个周期,在发情之后接受配种,经过114天的孕期产下小猪仔,产完28天时断奶。一般断奶后一周内,母猪就都能再次发情,然后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相对狭窄的定位栏让母猪不能自由地掉头活动,避免打斗和碰撞,只能安静地养胎。

生育三四年后,超龄的母猪会被年轻的后备母猪替换。超龄猪和连续一两个月不发情的猪都会被作为肉猪从繁殖场淘汰掉。因为生过猪仔,它们的肉质不紧致,价格相对便宜。

这些母猪终生都不会有自然交配的机会。每间配怀舍都有两三头公猪,它们高大威猛、唾液多、腥味重,但是母猪们只能看看。

为了诱导母猪尽快发情,李迪会赶着公猪在母猪栏外缓慢溜达一圈,顶多让它们隔栏嘴对嘴接触交流。两三头公猪会轮流上阵,这样母猪才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骑猪是在配怀舍工作的必备技能,李迪要模拟公猪的动作对母猪进行骑跨。确定母猪发情后,他把从公猪站拿来的袋装公猪精液输送到母猪生殖道内,就完成了人工授精。

产前倒数第四天,被冲洗干净的怀孕母猪要被赶到分娩舍,也叫产房。“相当于医院的妇产科。”在湖北一家猪场分娩舍工作的张尧说。这里的产床比在配怀舍的定位栏宽敞,母猪可以侧卧着喂奶,产床的定位大架上装有挡杠,防止小猪被母猪压死或踩伤。产房里的温度保持在25-28摄氏度,装有保温灯和热风机等。为了不让小猪受凉,地面漏缝板上还要铺上木板,阻挡粪池里的凉气。

张尧来猪场后变成了母猪的助产士。母猪一胎通常生十几只小猪,花3-4个小时。张尧见过一胎生最多的是34只。遇到母猪难产,尤其是头胎不好生的情况,张尧会轻踩母猪肚子帮它助推,有时母猪没力气了,或者小猪胎死母亲腹中,他得伸手把小猪掏出来。

他的工作还包括母猪的产后护理,清理污垢血迹、消毒、打消炎针、喂保健药。为了给母猪“养气固本”,他还在它们的饲料里拌入益母草。

小猪出生20多天后断奶,产房的母猪就被赶回配怀舍,进行下一轮发情和配种。

3

年轻人跟着师傅,猪场的日常工作不难上手,但是受伤挂彩也是常有的事。

“扒粪时一定要注意斜着握粪耙,速度要快。”李迪说。他听说过最严重的情况是,一位饲养员大姐清扫猪粪时,母猪忽然往后踢,粪耙的把手顶断了大姐的肋骨。

邓宇恒遇见过好几次,母猪把栏位撞开跑到过道溜达,还有的猪执着地在栏里掉头,把屁股对着料槽。有一次,一头试图越狱的猪跳到一半卡在了栏杆上,他同事前去解救,猪暴躁起来,在同事肚子上蹬出一块淤青。

邓宇恒最喜欢在配怀舍和分娩舍之间赶猪,几个人拿着挡板,浩浩荡荡地驱赶一行猪,是“结合跑酷、击打、碰撞等多元素的解压健身运动”。即便是这项被公认为最热闹、好玩的工作,也难避免被两三百斤的母猪乱踩几脚的风险。

给猪打针很困难。李迪有时要给母猪在耳后三指处注射青霉素、氨基比林等抗菌消炎的药物。母猪一甩头,针管就会在他的右手无名指上留下一道刮痕。因为反复被刮,那道伤口很久都没有愈合。

有时候受伤的是猪。邓宇恒曾经给一头猪连打三次针。第一次打进去,猪一挣扎,针头歪了。第二次药水还没注射完,针管锁住了,到第三次才打完。每次打针打到猪流血,他能感到他和猪都很慌。后来他心一横决定多练:“又不是打自己,怕什么!”

猪场的危险还来自氢氧化钠。它俗称烧碱,是便宜又好用的杀菌消毒用品,对皮肤有腐蚀性。猪舍对消毒的要求高,需要按照3%的比例配置烧碱水在过道进行喷洒,或者直接撒一层薄薄的烧碱,裸露的皮肤一旦碰到就会有灼烧的感觉,得立刻用水冲洗。“一定要穿水靴,直接走过道的话,那脚就没了。”李迪说。

即便按照要求,使用烧碱时佩戴护目镜、胶手套等护具,还是经常有人为它所伤。有人拍下同事进了烧碱的眼睛,想把照片传到社交平台,“因为图片过于血腥”,没能通过审查。

还有一些工作,并不危险但让人难以接受。张尧在产房,接生的同时还要杀生。有的猪仔天生瘦小,抢不到奶,或者生病之后吃药打针都不管用,就要被处理掉。

这个过程很残忍。一开始,张尧用长筒橡胶鞋的后跟使劲踩小猪的头,直到它们再也不动。虽然他从小在家杀鸡,但还是有些不忍心。后来,他向同事学习了不那么直观的方法,先把小猪拎起来摔晕,然后闷进袋子里。

除此之外,在猪场,一项绕不开的工作是收拾尸体。

李迪曾经照顾一头后肢瘫痪的母猪,他用水拌着饲料拿铲子一口一口喂到它嘴里,一个月后它居然站起来了。这样的奇迹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饲养员只能看着不吃料的猪日渐消瘦,打针也不见效,最后瘦骨嶙峋地死在栏里。

收尸首先要先对死猪的口鼻和肛门采样,留待化验,然后把猪用钢丝绳套上,用小拖车运到化尸池,还要对过道、栏位进行消毒。有时候,死猪的尸体会变成青黄色,肠胃腐烂发酵产生气体,让肚子胀得鼓鼓的,随时可能爆炸,拖死猪的时候要格外小心。

在温度较高的产房,张尧的收尸工作更加艰难。产房里两三千头小猪崽,有的从栏里钻出来,死在不被注意的墙角,等过两天被发现的时候,尸体已经腐烂了。

“猪场的尸体是腐味儿和酸臭味的混合体。”张尧形容,这个味道比他上学时候刷过的含有腐烂生蛆猪肉的冰柜气味更加“酸爽”。

刚死去的小猪是最好捡的,可以整个拿起来装袋。等腐烂到一定程度,拿起的时候就可能断成两节,有的腐烂到化成一摊碎渣粘在地面上,还会被其他小猪拱得零零散散。

张尧干一会就得歇一会,捡干净这一摊尸体得花掉将近一个小时,下班离开猪舍回宿舍的路上他还会干呕。

4

从某种角度来说,猪场工作的相对高薪是用自由换来的。

当初报到时,李迪从广州坐高铁到清远,换乘大巴到镇上,又搭了辆摩托才来到“山沟里”的猪场。因为疫病防控和环境需要,猪场往往设在偏远的地方,跟交通干线和居民居住区都保持一定的距离。

猪场本身也是封闭环境。从到达门卫室到进入猪舍见到猪,李迪花了五六天。在检测非洲猪瘟病毒后,他还要经过3层洗消隔离,光着身子接受180秒全面消毒,洗澡后换上猪场内的经过消毒的衣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通过酒精和臭氧消毒。

在猪场内的各个隔离点和功能区,工作人员身着颜色不同的工作服,穿着一种颜色的工服只能在该颜色对应的区域内活动。进出猪舍生产区都要洗澡,邓宇恒最多一天洗过6次。

肉制品、乳制品和含油脂高的食物都不能带进场。邓宇恒买的巧克力、饼干和蛋黄酥因为含有乳粉而被烧掉。张尧外出休假,第一件事就是疯狂吃辣条。

休假并不容易。虽然猪场规定一个月休假4天,出了猪场再回来,洗消隔离又要五六天,大家一般都连续工作三四个月,再一次性休假10多天。另外,猪场每个月有封场费800元和全勤奖200元,出去一趟就意味着放弃这些收入。

李迪庆幸自己比较“宅”,对都市生活“无欲无求”,所以憋得住。他来猪场前的爱好是做饭和看电视剧,游戏“不打也行”。猪场的生活区配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台球桌等一些设施,晚上六七点钟下班后,大家可以打球解闷。猪场好存钱,牙刷、牙膏、洗浴用品、被子、工作服都是场里提供。洗发水和沐浴露是快捷酒店常见的“二合一”产品,洗完之后头发干干涩涩,除了支付宝里亏掉的基金,他没有太多支出。

封闭在猪场的最极端情况是在猪舍里隔离。遇上防控流行病毒的时候,人不能回生活区休息,只能带一部手机,吃喝拉撒睡全和猪关在一起,一连许多天都见不到太阳。一日三餐有人送到猪舍门口,李迪每天听着猪叫声、混着猪屎味吃饭。工作服自己手洗,晾在风机下面,会带上淡淡的猪粪味道。

李迪在猪舍住了两个多月,条件差的时候直接拿块木板搭在空出来的猪栏上睡,后来他有了铁架床,可以移到过道,和猪保持一点距离。即便如此,他睡觉的时候还要把橡胶鞋挪到床底最里面,不然猪便溺时飞溅起来的尿液会溅到他鞋上。

吃饱之后,猪睡得比人好。只要李迪不吵到猪,夜晚陪伴他的就只有风机的运转声和300多头母猪起伏的呼吸声。

用速热棒烧好一桶水之后,李迪洗澡就在猪身后的过道解决,左边对着一排猪屁股,右边也是一排猪屁股。有时候,他还能给自己找到洗澡的隔间。猪舍里有一处大栏,作用是让生病的猪单独“住院”,在没有猪生病的时候,李迪就把自己放进去洗澡。

上厕所的技术要求更高。张尧的技巧是“压水花”。拿粪耙扒开漏缝板,如果粪池里的水深,他就得半蹲着撅起屁股,轻轻地拉屎,否则母猪和小猪的屎尿就会被溅起来。

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猪躺下的时候才是安全的,一旦张尧看到周围有猪站起来,他就要随时准备提裤子、挪位置。

5

传统的养猪模式以打料喂猪为主,饲养员文化水平较低。在非洲猪瘟等疾病的威胁下,养猪行业对基础设施、疫病防控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不达标的养猪场不得不退出市场。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养猪业将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向产业互联网、生态养殖等方面发展。生猪产业进入现代化养殖阶段,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科技。单纯依靠老一辈的技术和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科学养殖的需要,各大生猪养殖企业开始重点关注高学历人才。

2019年,牧原集团在复旦大学招聘“精英管培生”,开出了本科生月薪2万元、硕士生每月2.2万元的薪酬。2020年,正邦集团也在全国范围内招聘2.5万名大学生。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猪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既是猪肉消费大国,也是养猪大国。

参与养猪的不仅有专门的生猪养殖企业。自从2009年网易CEO丁磊宣布养猪,万达、恒大、万科等巨头相继下“猪场”,武钢集团、山西焦煤也参与了跨界玩票。近几年,“宠物猪”也流行起来。有商家买来粉黑相间的巴马香猪幼崽,在商场里开起了“撸猪馆”。

来猪场一个多月的时候,邓宇恒和高中女同学聊天,对方在市里当公务员,问起他在做什么。邓宇恒一愣,说了一句,“在打工”。

“当时的观点还是有点狭隘。”他回忆。对于猪场的工作,他觉得不好意思。家人之外,他只告诉了大学里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

李迪理解这种感觉。他甚至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在养猪。每次电话联系,他总是来几句“我在工地人很好,不用担心,钱够花”。

父母期望他成为一名教师。他们羡慕教师职业的稳定,有周末又有寒暑假。李迪知道,在父母眼里,养猪就是备受歧视的底层工作,他也不想费工夫解释现代猪场的技术应用与管理模式。

前段时间火遍全网的中科院一位博士的论文致谢让他很有共鸣。“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无比脆弱。”这句话特别符合李迪当时的心境。他觉得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比较安心地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没着落的感觉会让他恐慌。为了挣钱,在猪场默默吃多少苦都不是问题,但是就不太想让家人知道。

不过,挣钱的“底线”是阉割小猪。按照原本的职业晋升道路,他要从配怀舍到分娩舍轮岗,分娩舍的工作之一是去势。小公猪出生3天内,如果接受阉割,会长得更快。阉割猪要用刀划开一道口子,把睾丸从切口往外挤,用手抓住往外拽,直到拉断。

看到教学视频的时候,李迪感到无比恐怖。“作为一个男人,我觉得好痛。”李迪说,“不是猪痛,是我自己痛。”他坚决不去产房,好在当时总部有信息专员的岗位招募,收入会比在猪场时少,但专业对口的他立刻申请转了岗。现在他在写字楼里负责猪场的信息化建设,如果不是打电话的时候一直“猪”个不停,他就跟普通的白领上班族没什么两样。

工作203天后,张尧提出了离职。平时一个人在猪舍里,每天面对着猪,跟人说话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3月底休假回家的时候,他猛然发现自己不太会跟人打交道了,见到亲戚时说话语气唯唯诺诺,声音细小如蚊子,讲话简短没有礼貌,父亲问他:“你怎么变成这个熊样?”

这件事情直接促使他从储备分场长的职位离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感到恐惧,再待半年又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张尧觉得,养猪大半年,他更了解自己了。“去过那个地方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张尧说,他以前会觉得随便找个行业挣点钱都行,但现在觉得还是要找自己更感兴趣的工作才会甘愿拿出更多的精力,更加上心。他决定回归本专业,接下来从事食品研发方向的工作。

邓宇恒依然坚守在猪场。他不时会陷入迷茫。想到同学朋友在外面工作,下班以后能去吃烧烤和火锅,他不知道自己还应该在猪场待多久,也不知道今后又该做什么。

有些东西却越来越清晰了。进入养猪行业半年多后,他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觉得自己从一个“啥都不懂的小白”变成了一个“刚入门的大白”,“因为知道得越多所以才越知道自己无知。”

今年4月,他休了一场十几天的假,跟大学同学聚会,毫不避讳地告诉他们自己在哪里工作。“光明正大地干活儿,付出劳动挣钱,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虽然还没想好未来在哪儿,但他知道自己现在要干什么。眼下的要务还是留在猪场好好挣钱,他要先养活自己。大学4年的助学贷款还有3万多元没还,他现在已经攒得差不多了。

他住四人间宿舍,过着和大学时相似的集体生活。他网购了剃头推子,室友互相理发,两个同事变成了光头,他留了条小辫子。他还花2880元买了一台电钢琴,业余时间在宿舍跟着视频网站自学。

最近,邓宇恒被派到了分娩舍,那边的女同事比较多,他觉得“男女搭配干活儿不累”,又给他的工作注入了动力。

一天早上,邓宇恒去猪舍上班,路上看到太阳出来,天空很美,正巧路边有一摊水,他就拍下了水中太阳的倒影。拍完之后他发现,那是粪道里的粪水溢出来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迪、邓宇恒、张尧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轶男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