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5 1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扁鹊治病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即围绕扁鹊治病的某个方面展开,如扁鹊的医术、医德、治疗方法等。
2. 理解文章内容:仔细阅读扁鹊治病的文章,了解文章的背景、扁鹊的生平事迹、治疗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等。
3. 概括文章要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为后续的读后感写作提供依据。
4. 表达个人观点: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对扁鹊的医术、医德等进行评价,表达自己对扁鹊治病的认识和理解。
5. 结合实际:将扁鹊治病的案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探讨扁鹊的医术和医德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6. 结构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扁鹊治病的背景和文章主题;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个人观点,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7.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避免出现语病和逻辑错误。
8. 引用文献:如有必要,可引用相关文献或资料,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时
□ 宋忠秋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讲的是扁鹊3次拜见蔡桓公,发现其病情由“腠理”“肌肤”“肠胃”不断恶化,屡屡劝其医治,都遭到拒绝,最后,蔡桓公病入“骨髓”,无药可救的故事。回想中学时代读学此文,只是从浅层次上为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害了自己而惋惜。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时代内涵的不断变化,现如今,再次品读、思考这篇古文,感觉另有深意和新意,其蕴含的哲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韩非子·喻老》有言:“知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之堤溃决,烟囱缝隙冒出的火星,可以使百尺高楼焚毁,这句话用于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蔡桓公之所以最终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就是因为在疾病轻微时不以为然,没有引起重视,结果积羽沉舟,积重难返,最终丢了性命。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蔡桓公的悲剧告诉我们,疾病和错误都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日积月累、步步深入的。无数案例也证明,绝大部分贪官都是从小贪开始的,“河边湿鞋”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最终积“小病”成“大患”,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常言道“祸患常积于忽微”。当小毛病、小错误、小问题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应当及时扑灭,防微杜渐,悬崖勒马,变“亡羊补牢”为“未亡先补”,而绝不能麻痹大意,“以恶小而为之”,否则,任其滋生蔓延终将养痈成患、不可挽回,一失足成千古恨。
身为一国之尊的蔡桓公,既有用不尽的财富,又有神医保驾,竟至于不治而亡,本不可思议,但细细想来,与他听不进逆耳的苦口良言不无关系。蔡桓公身体有病,全不自察,当“神医”屡屡提醒时,不但不听忠告,反而怀疑别人进言的动机和目的,讥讽扁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好心当作了驴肝肺”,结果命丧黄泉,遗恨终生。历史上的蔡桓公走了,但留给世人的是深深地思考。身为上级,怎样对待下级的意见,特别是批评意见,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从善如流,认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有功,闻者受益”;另一种则是听不进不同意见,“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甚至对提不同意见者打压排挤。两种态度往往导致产生不同的结果,善纳谏者“多助”,不善纳谏者“寡助”。刘邦善于纳谏获得了天下;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纳谏失了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告诫下属“君有违失,臣须直言”,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排挤忠良,不听逆耳之言造成了“安史之乱”。这就是陈寿在《三国志》中说的“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喜欢鲜花、掌声,喜欢听赞歌、受表扬,听到不同的意见就不高兴、不耐烦。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虽然逆耳,让人听起来不舒服,却是“治病的良药”,它可以让我们少走或不走弯路,少犯或不犯错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领导干部,要有自知之明,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诚恳的态度、豁达的气度和包容的胸襟对待功过得失,对阿谀之词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要被他人的赞美蒙蔽了双眼。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批评意见,要有“闻过则喜”的智慧,反之,只听赞歌,久而久之,就会闭塞言路,再也听不到真话、实话,落得个孤家寡人,直至“无药可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够对领导直谏、进诤言的人,必定是真诚、负责的人。扁鹊即使在被权势误解的情况下,依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劝说,这不仅体现了医者对病人的高度负责,更体现了下属对领导的高度负责。下级敢于公然指正领导的缺点、错误,这是一种勇气、一种美德。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的经历做类比,指出齐王已经受蒙蔽,要纳谏除弊。唐代政治家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这些人表面上看是在“犯上”,实则是真正的忠臣,把“忠诚”二字放在了心上。反观当今社会中的某些人,他们自称忠诚于朋友、同事、领导,发现了别人的问题却不指出来,反而阿谀奉承,大唱赞歌,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人表面看似很友好,实则算不上真正的朋友、忠诚的下属。真正的朋友、忠诚的下属彼此能够坦诚相见,给你指出缺点和错误,“扯扯袖子、拉拉衣襟”,这就是“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诤友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也是能为领导干部点拨警醒的“良医”。古人曾说“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人不可无友,但也不能乱交友,特别是对于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交友尤其要慎之又慎。交友不在多,贵在交诤友。
防微杜渐,多听“诤言”,善交“诤友”,当是确保我们不犯错误,干好事创好业的重要“法宝”。领导干部更应谨记之,笃行之。《中国质量报》
此篇文章系于硕士在读之际,研读安徽省中医院朋汤义主任所著之《中药望闻问切》而成。时至今日再度回味,仍获诸多裨益。今将此文发布,以作抛砖引玉之用,诚切建议诸位阅览此书——《中药望闻问切》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