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5 12:48
写作核心提示:
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跨学科教研提升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探索构建“主题式教研共同体+项目化学习设计+动态化评价体系”的“三位一体”多学科融合教研模式,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这一教研模式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实践价值。
打破英语教育困境,探索有效实施策略
英语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和黄金窗口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更容易培养语言敏感度和自然语感。二是学生能够通过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建立基础词汇库、提升简单的交际能力,为中学的系统化学习打好基础,实现教育衔接。三是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学习接触、了解不同的文化,培养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开拓思维和视野,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同时,双语学习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在口语交流、听力、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并不断增强学生大脑的执行功能,促进其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
可以说,小学英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还存在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即显性存在的学科壁垒、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碎片化倾向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单维困境。因此,我们需要在小学英语教育和教学中打破现实困境,探索构建“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实施多学科融合发展路径。要构建这一教研模式,以下三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一是制度保障,鼓励学校建立跨学科教研激励机制,将融合课程开发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设立“融合教学课时”保证教研活动时间;二是资源建设,即构建校本资源库,包括学科知识对照表、经典课例视频库、教学工具包等;三是专业支持,高校专家组建“跨学科教学设计”工作坊,组织教师参加STEAM教育认证培训。同时可以建立校际教研联盟,共享优质融合课程资源。
构建“三位一体”模式,创新教育发展范式
“三位一体”教研模式,即“主题式教研共同体+项目化学习设计+动态化评价体系”。这一教研模式以“主题式教研共同体”为基础,将“项目化学习设计”作为核心,并通过“动态化评价体系”保障模式的实施。
一是建设主题式教研共同体。在“三位一体”教研模式实施过程中,要以学校为单位组建跨学科教研组,形成“1+X”组织结构,即1个英语学科组对接多个其他学科组(如语文、科学、美术等)。同时采用“双周轮值制”,由不同学科教师轮流主持教研活动。例如,在“传统文化”主题教研活动中,英语组与语文组教师共同设计“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等系列活动,从而为下一步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二是实施“项目化学习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融合策略,即建立学科知识映射表,如将英语学科的季节主题与科学学科的气象观测、美术学科的四季绘画等关联起来;任务驱动策略,即设计真实情境的跨学科任务,如教师在教学“shopping(购物)”单元时融合数学运算(价格计算)、品德教育(合理消费)、信息技术(制作电子价签)等内容;支架搭建策略,即运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联结,如将英语方位介词与数学坐标系结合,通过坐标游戏巩固语言应用等。
三是创新建立“动态化评价体系”。包括建立“三维评价量表”,“三维”即语言发展维度(词汇运用、交际能力)、思维发展维度(逻辑推理、创新思维)、文化理解维度(跨文化意识、价值判断)。同时通过“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项目学习过程,如收集英语科学小实验报告、跨学科主题手抄报等内容。
“三位一体”教研模式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教学方法,该教研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课程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呈现,而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实现学习目标。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某一学科的传授者,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三位一体”教研模式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成为未来推动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重要范式。
实施学科融合路径,提升师生综合素养
构建“三位一体”教研模式,重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试举以主题项目为载体的实施案例。以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我的校历)”为例,联合语文、音乐、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四季交响曲”主题项目学习。实施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科准备阶段,英语组教师为学生讲解与月份、季节相关的词汇和描述活动的句型等,语文组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四季主题的古诗词,音乐组教师带领学生学唱英文季节歌曲《The Four Seasons(四季)》,信息技术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数字相册。
第二阶段为项目实践阶段,包括三个任务:一是“诗意季节”双语手账,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季节并用英语撰写以季节特点为主题的说明,配以在语文课学过的相关古诗译文;二是“四季之声”音乐剧创作,学生分小组合作改编课文对话,搭配季节主题的歌曲演唱。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生日派对场景改编为季节庆祝会,插入《Edelweiss(火绒草)》等经典英文歌曲;三是“校园四季”数字展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信息技术课制作的电子相册用英语解说校园四季变化,优秀作品可以通过学校公众号进行展示。
上述案例体现了通过构建“三位一体”教研模式实施学科融合路径的全过程及其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言能力提升,项目式学习使学生的平均词汇运用量提升了40%,口语表达完整度提高了35%;二是文化意识增强,78%的学生能够准确比较中外季节、节日差异;三是学习策略改善,在小组合作中可以观察到学生自发使用翻译软件查询古诗词英译的现象;四是教师成长显著,参与教师完成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3个。
综上所述,多学科融合教研并非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通过学科间的深度对话实现英语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在推动教师突破专业局限的同时有效助力学生整合性知识结构的形成。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8日第14版
作者:马 静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印紫莱
摘要:概述情感调节的含义。介绍情感调节的分类及五种情感调节策略。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探索情感调节赋能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即选择合理教学情境调节情感、认知重构优化课堂评价、分层教学与注意分配相融合。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调节策略,能为学生和教师创造和谐、健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保障教学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感调节;策略探究
引言
教学作为一种情感实践,对教师在专业能力和情感调节上提出了高要求。教师的情感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率。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流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的推进也影响教师情感的变动。师生情感的塑造和调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塑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构建师生情感共鸣、合作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能使师生关系默契,教学活动开展顺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端正其学习态度,还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从工作场景出发,分析小学英语教师可能会出现的负面情感,探究情感调节策略与小学英语教学的融合策略,并结合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为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和参考。
一、情感调节的含义
克拉申(Krashen 1985)提出情感过滤假说,他认为“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作用,会直接影响语言习得,这些因素会构成心理障碍,使语言材料无法到达大脑中的语言部位”。当人的情绪受到压抑和阻碍时,人的认知活动就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学习能力、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感知能力都会受到限制,从而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难以得到发展,学习效率和能力低。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和营造合理的情境和氛围,借助情感和学习内容的关联,深入理解学生的情感,才能通过调节教学情感发挥其对语言课堂的促进和支持作用。
格罗斯(Gross)提出情感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情感,情感何时发生,如何进行情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Gross 1999)。情感调节不但包括降低负面情感的影响,而且包括对正面情感的维持和增强。教师掌握恰当的情感调节策略,克服消极情感,激发积极情感,对顺利开展教学和进行教学改革有重要作用(冯秀娟 2023)。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借助情感调节的支撑,帮助构建合理的课堂情境,塑造需要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
二、情感调节的分类及情感调节策略
情感调节策略对于直接帮助教师提高情感调节的能力及优化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格罗斯将情感调节分成两大类,即先行关注情感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情感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前者指在情感出现前就给予情感干预和管理,后者发生在情感出现后(Gross 1998)。
在此基础上,格罗斯进一步提出五个具体的情感调节策略,包括四个先行关注情感调节和一个反应关注情感调节。四个先行关注情感调节分别是情景选择(situation selection)、情景修正(situation modification)、注意分配(attention deployment)和认知改变(cognitive change);一个反应关注情感调节是反应调整(response modulation)。情景选择指通过接近或回避特定的人、地点或者物品进行情感调节,即人的情感与所处的环境有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学习情景能帮助学生调节情感,构建适当、合理的学习情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情景修正指修正所处的情景以改变其对个体情感的影响。注意分配指使注意力集中于一个话题或任务,或者离开原来的话题和任务,以达到调节情感的目的。认知改变指从根本认知入手,改变情感的性质,用来降低或者增强情感反应。反应调整指情感被激发后,对情感进行干预以降低情感的反应表达。前两个是针对外在情景做出改变以达到情感调节的作用,后三个是针对个体的主观意志和能动性进行情感调节。
在科学情感调节理论的支持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探究情感调节策略和课堂教学的融合方式,从而优化教学和促进教学。
三、情感调节赋能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教学作为一种情感实践,教学过程和环境的变化能给小学英语教师带来多重体验,包括喜爱感、成就感、幸福感、压力感、焦虑感及愤怒等(韩昕、古海波 2023)。从教师的专业性出发,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一直是学校、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但是教师的情感状况得不到关注、对教师情感的忽视导致其情感表现的片面化、消极化。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元认知能力和自主规范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情感调节工作是保持工作活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选择合理教学情境调节情感
根据格罗斯提出的情景选择和情景修正的情感调节策略,人的情感会随着周围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教师既可以运用该策略保持个体积极向上的情感,避免消极情感,又可以给予学生群体正面反馈,从而构建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通过改变情景调节教师情感的方式带来优化课堂的思路,即立足教学内容,构建生动、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不断调节情感,运用情感和环境氛围推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参与度,还能塑造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真正构建知识和能力并行的高效课堂。
例如,在讲授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时,教师构建运动会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比赛项目。教师在此学习情境中进行情感调节,为学生展示头戴鸭舌帽、手拿篮球的运动少年的教师形象,情感表现为轻松向上、阳光自信,同时进行课堂提问:“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教师的情感调节对学生产生了影响,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呈现出阳光四溢的运动和表达氛围,促进其语言运用和课堂实践,从而保障课堂顺利进行。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模仿Fun time中的对话内容,和同伴一起根据实际情况创作新的对话并进行展示。在该教学环节,学生保持沉静、稳定的情绪,思考语言、组织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进行情景修正,为学生构建中场休息的情景,这不但与教学主题息息相关,还帮助师生进行情感调节,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细致组织,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两步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情景的塑造和修正进行情感调节,通过个体的情感影响学生,营造合理的学习氛围,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构建活力课堂、实践课堂和思维课堂。
(二)认知重构优化课堂评价
将认知重构运用于学科教学意味着教师面对消极事件时,通过改变对该事件的认知方式,从根本上给予该事件积极评价,摆脱负面情绪。小学英语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直面很多消极负面的事件,如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家长配合力度不够、与同事在工作上的摩擦等,这些负面事件会让教师产生负面情感,从而影响工作、教学和个体身心健康。以学生学习为例,如果教师执着于学生未达成学习目标,学习成果不过关,那么其负面情感就很难消除,甚至会将消极情感传递给学生,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和负面情绪。基于情绪情感的策略,教师要重新认知学生的学习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对消极事件的情感本质,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其形成乐观、正面、积极的情感。将认知重构的情感调节策略与课堂评价相融合,能提高教师的元认知水平,使他们发现情感对学生、个体和教学的影响,从而及时修正认知,推动教学顺利进行。
例如,在讲授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Unit 4 Hobbies的Story time时,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不同人物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大意,调用有用信息问题,并完成文章的思维导图。教师提问:“What does Liu Tao like doing?”学生:“He like play football.”教师追问并提醒学生注意动词形式,学生给出:“He like play table tennis.”学生两次都没有修正句子中的三单时态和like doing的固定搭配。教师此时的情感处于失望、焦急、生气的状态,认为学生上课走神,没有认真听讲,很容易将负面情绪渲染到课堂中,造成课堂氛围低落、严肃,最终造成“哑巴课堂”。这时,教师需要运用认知重构进行情感调节,把学生的学习问题归结为“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有难度,讲解还不够透彻,或者学生对之前的知识点有所遗忘”,从而对学生给予鼓励,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并且在课后给予特别关注,询问他们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本堂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认知修正及时调整个体情感,适时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对活跃课堂氛围有显著作用。
(三)分层教学与注意分配相融合
注意分配指教师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特定的话题或任务,或者将注意力离开某个话题或任务以达到降低情感或者促进情感的目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会面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不平衡的情况,如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较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强,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足等,导致其课堂学习结果有一定的差别。如果教师对不同学生设置相同的学习目标,以同样的学习结果关注每一个学生,就会导致教师出现焦虑、失望、等消极情感,学生也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因此,想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根据其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进行分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特定的学习目标,在考查其学习成果时将注意力放在个体所需要达到的特定目标上,调节焦虑、失望、缺少自信等消极情感,调节课堂氛围,构建真正的个性化教学课堂。
例如,在讲授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的Story time时,教师设置驱动性学习任务:理解文章内容并分角色诵读。部分学生在分角色诵读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此时教师通过注意分配调节个体情感,要求这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简单问题即可,至于分角色诵读可以在之后的学习中再做要求。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将注意分配放在不同的学习目标上。
在本堂课教学中,教师做好情感调节,既能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又降低了教学带来的挫败感,从而提高了工作幸福感。
结语
由于小学英语教学环境复杂多变,加之小学生缺少元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教师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和情感变化。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掌握合适有效的情感调节策略,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同时能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保障教学顺利开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引用文献
冯秀娟. 2023. 线上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的情感调节策略探究 . 语言与文化研究,(2):107-112.
韩昕,古海波. 2023. 小学英语教师情感调节策略探究 . 小学教学研究,(25):8-10.
Gross. 1998. Antecedent-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expression,and physiology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1),224-237.
Gross. 1999. Emotion regulation:Past,Present,future . Cognition & Emotion,13(5):551-573.
Krashen.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 London:Longman.
(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教师》2025年第1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