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5 13:48
写作核心提示:
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20多年前,黄冈中学高考成绩名震全国,成为各地高中学习效仿的对象。时移事易,黄冈中学原有的光环和优势一度不再显现,陷入舆论漩涡。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再次将目光聚焦这所曾经的“神校”,并发出“黄冈中学又变好了”的感叹。
从“唱衰”到“叫好”,很多人看到的只是黄冈中学直线回升的高考成绩。殊不知,飙升的数字之外,在很多学校仍在沿用当年的“黄冈模式”时,黄冈中学已通过五年的“二次创业”,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蜕变。
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跑道
采访当日,午阳暖照下的凝晖楼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与校园的安宁静谧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前来参观学习的人。
拾级而上,步入凝晖楼大厅,右侧墙面被大幅的《黄冈中学2020届高考录取榜》占据,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学生姓名、录取院校和生源地。右下角的数据显示:“600分以上555人,600分过线率57%;一本率96%(其中理科一本率97%)”。与耀眼的高考录取榜单相辉映的,是一楼大厅两侧墙面上张贴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黄冈中学课程体系表》。
走进凝晖楼的40余间学科功能教室,每一间都别有洞天、精彩纷呈:音乐厅中,选修管弦乐、民乐、铜管乐、合唱的学生正在练习吹拉弹唱;舞蹈室里,女生们跟随动感十足的音乐欢跳热舞;书法室内,一个个书法爱好者伏案悬笔、浸染翰墨书香;陶艺架上,摆满学生创意百出的DIY作品。自下而上,凝晖楼功能教室的硬件设施及其承载的课程内容也愈发“高大上”:烹饪、动漫、话剧、戏曲表演、艺术设计与广告制作、移动应用设计、通讯与信息化、智能家居与智慧农业、海航班心品训练、数学建模、模拟联合国、演讲与辩论、雪堂文学、黄冈优秀传统文化……还有汽车技术、3D建模与打印、智能机器人、火箭与卫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前沿科技课程。
2015年以来,新任校长何兰田大刀阔斧推行课程改革,黄冈中学逐步构建完善了涵盖学术、艺术、劳动、科技、实验、人文、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类别的多元课程体系,开设各类选修课程78门,社团58个。
“选修课为黄高学子打开了自由成长的一扇窗,开阔了学生视野,发展了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发现自己的兴趣眺望到属于自己的未来,使他们对于以后的生涯有了更加明晰的规划,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内生动力。”一位教师如是说。
丰富多彩的课程和社团活动成为不少“学神”“学霸”选择黄冈中学的一大理由。
“来参观时,我就被凝晖楼里的选修课给吸引了。”高二(2)班的陈思,在小学时就考取了古筝十级,但初中阶段为了学业不得不放下心爱的乐器。进入黄冈中学后,她毫不犹豫选择了民乐团课程,重拾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高二(8)班的胡林怡,体育课选修了自己最擅长的乒乓球项目。高一时,她还通过“微电影拍摄制作”的学习,和同学合作完成了一部校园宣传短片。作品发到社交平台上后,很多人转发、点赞,让她颇有成就感。
多元化课程中,既有“自选动作”,也有“规定动作”。生涯规划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陈思在高一就确定了自己的高考选科科目和心仪的大学、专业,并将成为一名历史学教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此外,黄冈中学的学生还要在高一高二期间完成2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和5个时政话题研究。
2020年9月30日,高二年级全体师生举办了研究性学习结题答辩,参与答辩的126个课题中,有的聚焦中美关系、《民法典》、转基因食品等社会热点话题;有的选取学习动力、如何面对考试压力、对消极情绪的认知管理等个人成长相关课题;有的心系家乡、社会,以“黄州区地摊经济调查”“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等为研究对象。
胡林怡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是“店铺名称反映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倾向”。研究过程中,她和组员们去各县市的街道商铺实地调研,并在线上线下发放问卷。历时半年,经过选题、开题、研究、撰写报告和论文、中期答辩、论文修改、最终结题多个环节,胡林怡表示,研究性学习让她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研究性学习讲求合作探究,时政话题研讨则是单兵作战。如有学生围绕“垃圾围城”这一话题,对学校垃圾情况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全校师生每个月制造的垃圾可以掩埋一间教室”,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依据这一研究,黄冈中学顺势推出了建设残余垃圾处理站、推行垃圾分类、杜绝一次性碗筷、节约资源、消灭校园垃圾食品等一系列环保举措。
每逢节假日,黄冈中学的学生或走向街头,围绕研究性学习课题实地调研探访;或查询、阅读各类资料,从中提炼出有关时政话题的真知灼见;或埋头做家务,积极完成“五个一”(洗一次碗、拖一次地、洗一次衣服、买一次菜、做一次饭)的假期家务劳动。
“素质教育的载体是课程。”何兰田表示,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跑道,其着眼点在个体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构建上,让学生找到自我。黄冈中学的课程改革,实现了“一生一课表”,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
“课程体系建成了、高考质量提高了、老百姓满意了、社会口碑也起来了,一般学校就止步了,但就单位运作来讲,学校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何兰田所说的事就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实际上,课程改革只是黄冈中学“二次创业”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年来,黄冈中学围绕管理体制、教学教研、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和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基于此,2019年开始,黄冈中学又启动了学校治理现代化制度建设的探索。
翻阅何兰田的工作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2020年以来各项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制度的审议时间。截至目前,黄冈中学共出台了35个“做事的”和10多个“管人的”规范性文件,涵盖党建、行政、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形成了一整套的《黄冈中学学校治理现代化制度汇编》。
“这些制度里是一个个故事。”采访中,何兰田兴致勃勃地指点着一条条规章制度,讲述它们出炉的过程和其中包含的治理智慧。
制度要成为记在心里的遵循,而不是“挂在墙上”的条文,如何起草、由谁起草至关重要。何兰田提出了“问题项目化、项目具体化、具体流程化、流程责任化”的起草路径。“形成文本的方法一是将过去成功的做法用文字固化下来;二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研究出解决的办法,并固化下来;三是学习上级文件,将上级的要求落实到学校工作实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制度的起草者则由执行者担纲,倒逼执行者学习、总结、梳理、提升,同时让制度的贯彻落实变成执行者自觉的行动。
(作者:周丽)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黄州区聚星小学 程班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大衣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这就是著名的“南风效应”。“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则要求教师要尊重和关心学生,时刻以学生为本,多点“人情味”,多注意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暑期我在看余振兴老师编著的《守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一书,书中蕴藏的教育法则颇多,而“南风效应”一法被他恰到好处地运用着更是让我大吃一惊,感受良多。
余老师有一篇教学随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提到一个日常教学中的小片段:那一天很热,不少学生都在拿书扇风。当他饶有兴致地用精彩课件引入新课后,发现事先准备的教具忘在了家里,恰巧此时又碰到一学生举手打小报告“老师,他用水瓶打我!”。
其实按常理,老师或许会借批评学生的理由化解自己忘带教具的尴尬,但聪明的余老师没有这样做。他幽默地对着全班学生说了一句:“看来这个同学是给我们送教具来了”,原来他就地取材,要将矿泉水瓶当教具用,学生经历了这整个过程,有了经历自然也就有了对这个特殊教具的珍惜,有了学生流露出的真实感情,余老师接下来的课堂也就有了活力。
多么精彩的一场“南风”式的谈话呀!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要像余老师那样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摔椅,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还有一篇余老师的教学实录与反思《垂直与平行》让我反思深刻。因为我曾讲过《垂直与平行》的公开课,最后以学生配合不大融洽收场。这是一个多么痛的领悟啊!自此,我就不大敢在公开课上讲几何方面的题材了,一直觉得是几何知识空间感极强难入学生心,更难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
可看了余老师这篇实录与反思,我喜出望外了!不是我惧怕讲几何,是几何没入我心。几何当然不会主动入我心了,这里权当玩笑罢了!就拿此课来说吧,是我需要主动在自己的世界里弄清“平行”与“垂直”的概念,还要用自己的话语让学生更易理解,用自己设想的教具模拟出这一联系与区别。更重要的是我需像余老师那样运用“南风效应”,对学生采取“暖风长吹”“细雨润物”的教育方法,并且要静下心来揣摩课堂上我说的每一句话,提的每一个问题。依稀记得我拿出一个长方体大纸箱标好几条直线就问学生,“为什么‘平行的定义’一定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问得学生半天摸不着头脑。我当时还想是不是学生思维反应慢了点,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提问的方式或语言让学生接受不了。
首先学生不理解“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其次学生自己没有动手实践,就靠观察很难理解“同一平面的意思”,最后是我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完全是强迫学生接受。现在终于明白了余老师所说的“课堂语言的设计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老师对学生理解度的了解,需要老师自身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和语言素养”,那我今后在课堂语言设计上需要花更多功夫了。
教师的语言很难透过他本能的“护身符”,深入其心灵。因此,我们应像余老师那样从心理的因素研究入手,力图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创造心理相容的条件,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余老师的教学随笔下我悟出了“感人心者莫乎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人性化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为上激励学生。试着用“徐徐的南风”去吹拂我们的学生,触及他们的心灵,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瑟瑟的北风”只能激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规范其言行,也不利维护其身心。
北风固然凶猛,但结果事与愿违;南风虽然徐徐,却往往事半功倍。牢记“南风效应”好教法,让徐徐的南风吹进我的课堂,给学生带来温暖,给课堂注入活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