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导师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5 14:01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导师读书笔记时应注意的事项
正文:
在学术研究中,导师读书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导师的学术观点,还能提升我们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以下是在撰写导师读书笔记时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明确笔记目的
在开始撰写读书笔记之前,首先要明确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梳理导师的学术观点,还是为了探讨某一学术问题,或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笔记。
二、选择合适的笔记工具
撰写读书笔记时,选择合适的笔记工具非常重要。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优秀的笔记软件和工具,如Evernote、Notion、OneNote等。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工具,提高笔记效率。
三、注重笔记结构
一个良好的笔记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笔记结构:
1. 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笔记主题。
2. 引言:简要介绍笔记背景和目的。
3. 正文:按照章节、段落或主题进行划分,逐一阐述导师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4. 总结:总结笔记要点,提炼核心观点。
5. 思考与讨论:针对笔记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观点或见解。
四、注重笔记内容
1. 理解导师观点:在笔记过程中,要确保自己对导师的观点有深入的理解,避免断章取义。
2. 记录关键信息:对导师
随笔集 ——回忆语文陶老师
随笔集叶舒展回忆语文陶老师说实话,我的语文成绩并不怎么好,小学时,对于文学文化常识基本上一无所知,直到初中才有所好转。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依然记忆犹新,记着语文老师介绍自己叫陶老师,还打趣“跟陶渊明是一个姓,不知道和他有没有什么关系,我也无从考证……”继而聊到了她初中课本中喜欢的文言文——《桃花源记》也是陶渊明写的。当时的我也不知陶渊明是谁,不仅没听说过有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记》,更是将“源”字想成了“园”,想象成是一个大的园子里面种满了桃花,作者将其写成了一篇文章。然后就极天真美好的,仿佛也是很自然而然地将桃花,陶渊明和陶老师联系在了一起,想到应该有一个“桃”姓,这是多么美好的姓氏……然而,不久后,在手机上看到了陶老师的名字,才恍然,“哦,原来竟是陶罐的‘陶’字……”现在想来确乎有些幼稚……好吧,之所以我对初中第一节语文课记忆如此深刻,大概就是这个缘故。陶老师的备课是极认真的,对自己的教学定位也很清晰。我曾看到她的教案写满了4张纸,她也曾谈及她备课对课文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也曾常常讲到初中三年的规划:“初一提高写人叙事的文章,初二……”三年来,陶老师上语文课好像只用过一两次PPT,而且都是在公开课上用的,极为简单,背景就是白色,字是默认的宋体,排版也马马虎虎。但绝大多数时候,她写的板书却绝不马虎,她也曾跟我们解释为什么她不用PPT:“语文的文章这样前后有联系有逻辑,PPT上是无法连贯地表现出来的……”想来,确实如此,文章的整体大纲与其中细节一张PPT定然放不下,而分成几张PPT定然就割裂了文章前后的联系。陶老师的板书却确确实实表现了出来,我仍依稀记得一节课她把四块黑板从头写到尾,再从尾写到头,最后一个箭头把尾和头连在一起时大家的惊叹与热烈的掌声。她的板书总是如此,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写完,不会写不下,也不会空很多,有些时候能形成一个闭环,每每这时候,大家就激动不已(这不是夸张),教室里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看着这板书,仿佛是看一件艺术品,它是作者文章的结晶,是如此有逻辑、有体系,而且是如此易逝,下课铃一响,值日生拿黑板擦一抹,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也曾一度认为初中的语文老师都是如此,直到某次倒水时隔着窗玻璃看到隔壁的隔壁班屏幕上的语文PPT……记着当毕业的学长来我们学校分享经验时,提到:“上了高中,你们会发现,越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上课就越不会去用PPT……”这时候,就只有我们班的同学看向对方,会心一笑,这一笑,是对陶老师多少的肯定!陶老师的语文课很是轻松惬意。有些时候,讲着讲着就不知不觉跑题了,仿佛聊天般地,聊到她学生时代苦闷之时背着父母到很远的地方,还说不鼓励我们怎么做,但学生确实需要有这样的旅行;聊到她熬夜看书而不背社政,第二天社政考试不及格而所读的书依旧记忆犹新……“我很幸运,在应该的年纪读了该读的书”;聊到她的家乡;聊到她的父亲每天早上会写两句诗发给她;聊到现在的学生不如从前静心勤奋,“现在的学生没有学习的原动力……以前读书是真真正正能改变人命运的,你读不好就只能回去种地……”;聊到现在的社会太浮躁,碎片化的短视频“让我看了半小时却说不出自己看了些什么”;聊到她用DeepSeek的经历……还有许许多多,都在脑海里模糊了。每每当她发觉自己跑题时,已说了许久,还问我们:“我怎么说着说着就跑题了?……赶紧拉回来……”其实我们也总是说不出是如何跑题的,大概是过度太自然了,亦或是我们听得太入迷了。语文课上她总是金句频出:“怎么都不读出声,你们的喉咙都被阉割了吗?”“这两本听默本没写名字,是被销户了么?”……总是引起欢笑,语文课就在这欢笑中不知不觉得度过了。她也常常会分享自己的观点,说语文是母学科,是别的学科的基础,我一开始还不认同,她就论证观点,说《邓稼先》一文就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写的,说科学不仅需要研究,研究完还要通过语文形成报告,发表以展现自己的成果,说真正科学好的人语文一定好……这一套严密而精彩的论证,往往引起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她的语文课也不乏深度,常常有拓展,也会鼓励我们探究。她往往拓展小部分,激起了我们的兴趣后,剩下的让我们自己探究,或是讲课时抛出一个问题,道:“我也不知道,你们可以自己回去查一查……”大概其中小部分她定然知道,有时我能看出她是刻意发问。她对此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讲的这些就像在你们的嘴唇上滴一滴水,想解渴还是需要你们主动探究……”,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绝大多数学生总是浅尝辄止,可能本身没这想法,或是课业繁重,也可能是回家后忘记了,总之罕有人回家探究,就算老师说会加学分,也只有寥寥几人,我因为作业慢,大多数时候也忘记了,偶然想起来,便忙里偷闲查一查,还写下一篇随笔《我与知识的双向奔赴》(见下文)。我想,她在有限的课堂上所做的已经足够,甚至于超出一般老师,而不去探究是我们自己的损失。她也说高中她虽然不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但她还是想给我们讲解《师说》,还说高中语文到时候还能吃一吃初中的老本。她也会给我们推荐一些好书,让我们记在课本最后,还在毕业后推荐《古文观止》,让我们在初升高的暑假读一读,尽管我没看其中几本,却也感触颇深——她是真正关心学生的,不论现在,还是未来,也无怪于她上一届的学生上了高中还来向她请教作文了。语文活动也丰富多彩,其中有一些大概是我们班独有的。记着对《水浒中》的小组探究,陶老师还分享了她带的上一届学生的PPT,是如此精美,在我们连连的惊叹声中,她提到,当时他们做之前也跟你们一样感觉不可能会做怎么好,结果如我们所见,便鼓励我们相信自己……大多数的语文活动我都是当组长或编辑,可能是因为别的组员都不愿的缘故,想来也好,做了《海底两万里》小组探究PPT和《水浒中》小组探究PPT的组长和整合编写人和八年级体育报纸的组长、编辑和记者,大多数语文活动,他们不愿干的,我都干了,累是累了点,仍记得编写《水浒中》PPT的时候的绞尽脑汁和为了报纸时效性凌晨两点仍然在书桌上奋力编写报纸时的激情,它们给予我的许许多多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当然也有遗憾,那报纸本来挺好的排版发到老师那里,老师再分享到班级群就因为格式问题乱成一锅粥,可就丢了面子,当然我也想把这成果分享给各位读者,以弥补我内心的遗憾。总之她安排的许多语文活动使受益匪浅,成长了很多。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之编写运动会报纸,我当时担任主编(1)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之编写运动会报纸,我当时担任主编(2)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之编写运动会报纸,我当时担任主编(3)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之编写运动会报纸,我当时担任主编(4)
……她常常用大圆规教具敲讲台,后来敲坏了,便改用戒尺,这事常常被同学们称道;“改变是一种成长,坚守亦是一种成长”是作文课上她有名的话;中考前夕,她写下十几句话,命名《写在最后》,多是叮嘱、关照,富有深情与诗意;我中考前的模拟考语文频频失利,她也鼓励我:“……不一定,发挥好的往往总在最后一刻……”……多少美好的回忆!可惜终究成为过去了,三年来超千节语文课都那样一节一节学了下来,总感觉明天仍能上得陶老师的语文课,看得陶老师的面孔,听得陶老师的声音……可现在蓦然回首,看着过去的漫漫长路,竟已如此长远,以至于远远的,路上的风景已经模糊飘渺,才发觉三年悄然已逝,早已毕业,再也无法听得陶老师的语文课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光阴,这位匆匆的过客,从未停下脚步……时间,仿佛真是相对的,它时而快,时而慢,就是没以正常流速流过。初中三年,就好像只是拍了一张模糊的照片,把我三年来的经历大多拍在脑中,就那闪光灯一闪间,我就从与陶老师的相识走到了相别。一切,都随着时间的脚步褪色、模糊,说三年来的记忆永存可能只是对自己的安慰,然而我依然想说,我忘不了陶老师,陶老师的面孔,忘不了陶老师的语文课,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即使很久很久以后,当我回忆初中时代时,一切都淡忘了,但我坚信,我定然记得,在我美好的初中时代,有一位语文陶老师,用她生动的课堂,丰富的拓展,给予我谆谆的教诲,我想,这也已经足够了。我回首,我回望,我回忆,是多少美好,是多少难忘。陶老师,在教师这岗位上,培育了多少莘莘学子,提高了多少人的语文素养,助力多少学生迈向远方!陶老师,谢谢您的语文课,谢谢您的谆谆教诲,请一定收下我最诚挚的谢意与敬意!2025年7月15日
河南省许昌二中物理老师李广随笔
李广老师的文章深刻阐述了物理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在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是物理的灵魂,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培养科学态度不可或缺的一环。
实验有助于学生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许多物理观念(如压强)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以理解。通过实验,可以将这些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视的现象,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例如,通过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学生能直观理解压强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这表明,实验是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手段。
进一步揭示了实验在落实物理核心素养方面的多重功效。实验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它能够锤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实验过程也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格与思维方式:学生学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的价值,激发探索未知的热情,培养对科学和自然的敬畏之心,并在涉及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实验中,初步树立运用物理知识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李广老师将实验比作清泉之于林木,认为它不仅传递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品格、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当学生在实验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动手、合作、尊重事实和承担责任,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便得以实现。
呼吁物理教师深刻认识实验的育人价值,精心设计实验环节,创造更多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用心悟的机会。实验教学应成为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实阵地。许昌二中名师工作室也将继续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模式,让物理实验的灵魂之光,照亮更多学生的科学之路。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物理实验不仅是教学手段,更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责任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