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5 14:35
写作核心提示:
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作者:林海
原文:
高贵乡公下甘露三年(公元258年)
初,汉昭烈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及姜维用事,建议以为“错守诸围,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听敌入平,重关头镇守以捍之,令游军旁出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运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汉主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
柏杨白话版:
258年,最初,蜀汉帝国一任帝(昭烈帝)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陕西省汉中市),沿边险要关卡的营垒,都有实力坚强的部队驻防,敌人攻击时,不能进入。兴势(陕西省洋县北)之役,王平拒抗曹爽,仍承袭这个制度(参考244年3月)。等到姜维当权,建议说:“分别防守各地险要,只能消极抵抗,不能积极进取。不如诱敌深入,各据点储存粮秣,加强守卫,主力退守汉城、乐城(诸葛亮所建,参考229年12月)。敌人一旦进入平原,我们各城严密防守,再派出机动部队乘虚攻击,敌人攻城攻不下,郊野抢不到粮食,千里之长的供应线,自然不能长久维持。等他们撤退之日,我们各城同时出击,加上机动部队的力量,这是一个大歼灭战略。”
蜀汉帝(二任)刘禅(本年52岁)接受这个建议,命汉中防卫司令(督汉中)胡济撤退到汉寿(四川省广元市西南),监军官(监军)王含据守乐城(陕西省城固县),军事总监(护军)蒋斌据守汉城(陕西省勉县)。
读书笔记:
看到姜维此举,就会更理解“萧规曹随”的正确性。姜维智力不及诸葛亮远矣,却多所变更;西蜀力量不及曹魏远矣,姜维却放弃坚固的边防,企图侥幸邀功,徒增危险而已。
长安街读书会
相聚长安街,走读长安街。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近千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刚刚
长安街读书会长安街读书会: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自助申请入会。
姜维的命运从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像老问题一样,说一千道一万都绕不开忠与智之间的缠斗。史书上有交待,263年,蜀汉垮了,刘禅举国投降,钟会笑纳江山。可是姜维,他不是该那样结束的。被命令无声无息,放下戈甲,众怒难解,他到底在想什么?难不成真甘心此生以降臣终老?
事实有些诡异。阴平边上,姜维一度想过“以身殉国”为诸葛亮报恩,到头来却成了涪军前指挥的投降先锋。下属拔刀砍石,满腹怨气,画面有些盛大也有点滑稽——堂堂北伐主将,转眼成了降人头目,世事变幻就是这么不讲理。而后来的事情,想必不是所有人都料到的吧?
翻过厚厚的正史与笔记,钟会这个人真不那么容易归类。曹魏钟氏子弟,弱冠进仕,谋士气质,历史上的高分天才,到了司马昭手下当上了镇西将军,这一出场就不普通。钟会进蜀,邓艾没认他作大,这点权威还是要靠地盘和兵力说话。可是,场子一大,心就活。他要是真的安于人下倒奇怪了,他的野心显而易见,只是当时还没人敢明说。
局势到了这个地步,人人都有自己的算盘。钟会看到司马昭忌惮邓艾功高,于是一封密报把邓艾搞下去,想借力打力?姜维心思翻腾,在降魏以后开始私下活动,和钟会勾连。两人互相提防又互相利用,说是“谋反同盟”,却各怀打算。看似风雨同舟,其实暗自分裂。
他们在成都摆起架势,俨然一副“世道当由我定”的决心。对手没了,内部乱了,谁来买账?钟会胆大包天,试图一网打尽护军、郡守和牙门等旧部,甚至有人建议他干脆一杀了之。他迟疑,这迟疑就致命。姜维这时想的是另一码事借钟会复国,但究竟是真心还是借刀杀人?光凭后世旁观也未必能说得清——“非死之难也”,但谁真怕死呢!
一出意外来得简直轻描淡写。胡烈之子带人闯进塔楼,两个人一时没反应过来。史载姜维拼死抵抗,手刃好几人,终难抵人多势众,自己和钟会全被砍死。这个场面有点像乌合之众的暴动,同归于尽,现场血腥混乱。姜维倒下,钟会命丧,乱兵横尸数百,连姜维家眷都未能幸免。
其实姜维死得不冤?魏兵对他的恨,积下不是一朝一夕。北伐折损多少屯兵?兵田就是命根,家乡空了,人光剩仇。前有钟会、邓艾镇压,还有个章法,现在主将落难,大家都不再装样子。失控的刹那,一切理想、忠义都烟消云散。魏兵剖肚取胆,据说有碗那么大,这说法也未见得可信,但恶意总是真实的。
姜维本来有的是路走,若是换个时机,司马昭要邓艾、钟会带回“好生招待”,他不是没有机会活命。可惜人遇世难,局势瞬变,当断不断。乱兵无眼,立场一换就是生死相隔。你说他忠?可能。你说他愚?也并非全无边证。许多人以为北伐是死路一条,姜维却偏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如果说这是勇气还是任性呢?有时分不清楚。
细细分析,姜维是魏国人回蜀,十一次北伐,处处都是死生分界。他苦苦支撑蜀汉残局,多是一种情怀支配,与功利或者成败不甚相关。可惜最后的一赌,赌局被人悄悄收走了。钟会的算盘没敲响,姜维没等到复国机会,只留下一地兵士抱怨多年恩怨。不然,他与钟会联手,结局是不是会有新气象?只是可能性而已。
历史里没有真赢家。司马昭看似掌控全局,暗地也有疑虑重重;钟会自命张良再世,对局势的误判与自信同样致命;姜维虽死,魂魄却未必服输。各人结局不同,缘由却并不难懂,看起来是个人意志,其实不过一场顺势而为的飘零。
或许也有人觉得,姜维就是不会转弯。降了还想着复国,也许蠢,也不是。人在乱世,情感、信念常常和生计利益缠在一起,没有绝对的高下。想太多也没用,现实不会顾及你的坚持。
谁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大英雄,或者像钟会那种历史明星。可是等到形势倾覆,生死鸿沟眼前,挺身而出的人,未必有结局,留下的多半是唏嘘。姜维那种刚硬,其实很难复制。后代人只是拿他做谈资,甚至放大一个平常的胆到碗那么大,更多为了夸张故事,不是事实。
三国的残局经常让人想多了。演义热闹,正史冷淡,有人喜欢用来吹嘘,买书自娱,实际这些角色只是自己命途里的棋子。连古人都未必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后人又哪说得清。姜维的死,钟会的败,全都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有时候勇气和结局没什么直接联系,不过讲究一个时势和运气。
你说会不会有人后悔?未必。他们都是被环境推着走,谁也不是孤胆英雄。姜维的仇人多,知己少,钟会看得透,却也死得无声。他们只是在人生最后一刻,被孤注一掷的命运拉进漩涡。一切成败到头来成了笑谈,没有什么可言。
某种意义上,历史就是被这样插科打诨着推向前。故事换一副脸孔,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吗?
姜维的生死,钟会的野心,蜀汉的沉没,在这段故事里各自有各自的位置。你觉得这样就算完了吗?其实故事还没讲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