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语言文字法心得体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6 23:13

手把手教你写《语言文字法心得体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语言文字法》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体会深刻:
1. "明确核心主题与立意:" "紧扣“法”:" 你的心得体会必须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语言文字法》)展开。不能泛泛而谈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而要具体到法律层面。 "确定感悟点:" 《语言文字法》涉及面广,包括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社会用语用字管理等。你需要选择一两个你感受最深、理解最透彻的方面作为重点,例如: 对推广普通话的认识。 对规范汉字书写和使用的体会。 对社会用语用字中不规范现象的思考。 法律在维护语言文字秩序中的作用。 法律与语言文化传承的关系等。 "提炼中心思想:" 通过你的体会,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是呼吁大家遵守规范,还是探讨语言文字发展的方向?
2. "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法》:" "基本内容:" 写作前,务必重新学习或复习《语言文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具体规定(如普通话作为学校和社会用语用字的推广、汉字的规范等)。

杨建勋:浅谈散文语言——在府谷作协文学讲座上的讲稿

浅谈散文语言

——在府谷作协文学讲座上的讲稿

杨建勋

在谈散文语言之前,我们先说说文学的语言;在谈文学语言之前,我们再说说文学。简单地说,文学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艺术。前苏联作家、世界文豪高尔基说:散文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这句话的关键词就是“语言”,语言既是文学的工具,又是文学的载体。

散文语言是文学语言的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是艺术化的散文语言?我认为具有三个特性:一是散文语言表意的准确性(真实性),二是散文语言描述的形象性(生动性),三是散文语言音韵的音乐性(韵律美)。检验这三个特性靠的是三种独特的形式:心理思考它的准确性,眼睛感触它的形象性,朗读检验它的音乐性。

一、散文语言表意的准确性(真实性)

法国作家莫泊桑,号称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一生创作中短篇小说约300篇。他说:

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得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字,这动词和这形容词才行,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决不要为着躲避困难而求援于一些诈伪的字句,即便是巧妙的诈伪也不行,而求援于一些谐谑的语言。贾平凹说:好的语言是什么?就是能准确地表达出人与物的情绪的,就是好的语言。是的,好的语言不仅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作者对人事物的情感,而且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那天中午饭后,我悠闲地打开手机,陈出新老师的自传体纪实散文《童年有恙——剜菜》跃入眼帘,一看到“有恙”两个字,我心里就有一种难受的感觉,是陈老师剜菜时患了什么病。我就一行一行往下看,原来是写他小时候剜菜的事情,同时也回忆他受到的非人虐待。读到这些,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是怜悯?同情?憎恨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当看到他见到奶妈的情景时我的眼泪又模糊了我的双眼。文中这样写道:

奶妈进来,一把抓过我的手,她哭,我也跟着哭。奶妈哭着,一边摸着我的头,脸,身上。说,奶妈想了你四十多年,眼睛也快瞎了。没想到,还能见着我那苦命的娃娃。今天早上,野鹊子叫,我还想,这不知道来个甚人呀!夜来黑夜,奶妈梦见满河山水,真的贵人来了。

奶妈喜着哭着,灯影下端详我好大一阵。最后,才踏实地坐在我跟前,手一直拉着我的手。问我的家庭,在哪上班,去过哪些地方,媳妇做甚,娃娃多大,几个,女女?小小?念书了没有……

过后,我才想起,不管清水、站塔,哪个妈,她们谁也没抱过我,牵过我的手。我第一次有作儿子在妈妈怀里的温暖感受。

读着这些,我流的是激动的泪,是感慨的泪。奶妈同样也与陈老师没有血缘关系,但视如己出,这是人世间最为善良的母爱。这些文字符合当时的语境,写奶妈的动作、语言,非常准确,为什么?因为写得很真实,越是准确就越接近真实。就像放了一段视频,是原汁原味得描述,把奶妈思念他的思想感情写得淋漓尽致,感情充沛了,人物写活了,读者自然被感动、被感染、被感化。这样的短句和标点符号,表达了奶妈见了久别重逢的奶儿子,激动、惊喜、关切的感情。这些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语,不是刻意的雕琢,都是口语,却传达出了复杂的情绪。可见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是散文作品的生命线。

又如保德籍作家高定存先生将动态场景的进行具象化捕捉。通过"青石板上杵臼印""河神庙残碑纹路"等物质文化遗产的细微特征描写,将抽象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符号。

又如高小定老师《知青小院与杨梅老婆儿》以白描手法构建起跨越五十年的记忆坐标系,作者通过方言考据、建筑空间还原、生活细节复现等多元叙事策略,实现了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双重准确。文中"府谷话口语中一但'儿化'了,意思就相差多了"的语言学阐释,不仅精准呈现了陕北地域文化特征,更暗含了称谓背后情感距离的微妙变化——从旁观者视角的"杨梅老婆儿"到亲历者口中的"大娘",称谓的嬗变标志着记忆主体与历史客体完成情感认同的过程。

在空间描写上,作者以建筑考古般的精确度还原四合院格局:"大门朝东开着"的正房与"喂养骡马大牲口棚圈"的南向空间构成十字坐标,东西两排砖门面房与正房两侧的厨房、库房形成功能闭环。这种精准的空间记忆在2008年重访时形成强烈反差——"早年那些村舍好像都变小了"的感知变化,实则是成年视角对少年记忆坐标系的重新校准,物理空间的萎缩恰是情感记忆膨胀的镜像。

在冯二来老师散文《糕,府谷人的至爱 》 中,语言准确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方言词汇与语法结构的忠实再现,如“甜水水”“黄格亮亮”等;二是对民俗事象的术语化精确表述,如“压栈糕”“开锁糕”等仪式名称;三是对文化象征的深度提炼,如将“糕”与“高”的谐音扩展为集体心理诉求。这种语言策略既保证了地域文化的原真性,又通过文学化处理实现了普遍可读性,使“府谷糕”从地方饮食升华为一种文化意象。

王小春老师《我的老师刘千林》选段:

我没仔细数过我们刘老师上课能走多少步,反正三尺讲台他一节课踱下来就三个动作:一、右手拿书搁在左手上,双手交叉放在腹部;二、偶尔抬起书看看;三、用中指、无名指、小指去绺一下头发。刘老师的发型和他使用的所有东西一样,始终很少换过。

刘老师讲课的“慢条斯理”,助长了我看闲书的欲望。一次,我正拿着一本《读者》低着头在桌底下看,不知什么时候,刘老师已站在了我的身后。真是奇迹,“慢条斯理”的刘老师不讲课了,我居然丝毫都没察觉到。刘老师拿起《读者》翻了翻,然后,依旧像平时一样“慢条斯理”地对我说:“闲书不是不能看,只是不要上课看,上课要好好听哩,不为什么,就为将来找个好工作也得听哩”。刘老师的话,我当时听了没觉得什么,可多年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老师的那一片深情。

散文的语言真实性与准确性是情感传递和场景还原的基础,以下从上面选段的细节、场景描摹、情感表达三个维度,对这段文字进行具体分析:

(一)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生活化场景的精准捕捉

1、动作细节的真实可感
文中对刘老师上课动作的描写极具生活质感:“右手拿书搁在左手上,双手交叉放在腹部”“用中指、无名指、小指去绺一下头发”。这类动作并非刻意设计,而是日常教学生活中常见的习惯性姿态,比如 “绺头发” 的动作,精准刻画了老师讲课间隙的下意识行为,让人物形象瞬间立体 —— 仿佛能看到一位略带随意却认真的老师,在讲台上自然流露的习惯动作。
这种细节源自对真实生活的观察,没有夸张的修辞,却通过 “三个动作” 的重复,让读者产生 “仿佛亲眼所见” 的代入感,体现了语言对现实场景的真实还原。

2、习惯特征的真实写照
“刘老师的发型和他使用的所有东西一样,始终很少换过”,这句看似平淡的描述,实则以 “发型”“物品” 等细节,侧面烘托出人物性格的稳定性 —— 一个不追求外在变化、专注于教学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这种通过生活习惯刻画人物的方式,符合现实中人们对 “老教师” 的认知,语言表达贴合生活逻辑,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

(二)场景叙事的准确性:事件逻辑与情感逻辑的统一

1、事件发展的准确还原
文中讲述 “上课看闲书被老师发现” 的情节,逻辑链条清晰且符合课堂场景:“我低头看《读者》→老师悄无声息站在身后→拿起书翻看→温和劝说”。其中,“慢条斯理” 的老师 “不讲课了,我居然丝毫没察觉到”,这一细节既呼应了前文对老师性格的描述(动作缓慢),又真实反映了学生上课走神时的疏忽状态 —— 现实中,老师突然停止讲课的安静,往往比大声批评更具震慑力,这种场景还原精准捕捉了课堂中的微妙氛围。

2、语言风格与人物身份的契合
刘老师的话语 “闲书不是不能看,只是不要上课看,上课要好好听哩,不为什么,就为将来找个好工作也得听哩”,口语化的表达(“哩” 的语气词)、直白的逻辑(从 “上课纪律” 到 “未来工作”),完全符合一位普通中学老师的说话方式 —— 没有华丽辞藻,却带着朴实的关切。这种语言风格的准确性,让人物对话仿佛 “原声重现”,进一步强化了场景的真实感。

(三)情感表达的真实性:时间维度下的情感沉淀

1、当下与过往的情感反差
文中特意点明 “当时听了没觉得什么,可多年以后,才真正体会到老师的那一片深情”,这种 “后知后觉” 的情感表达,极具生活共鸣 —— 现实中,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往往需要时间沉淀,当年可能觉得 “唠叨” 的话语,成年后才懂得其中的用心。语言通过对比 “当时” 与 “多年后” 的感受,真实还原了情感认知的变化过程,避免了刻意煽情,让情感显得更加真挚。

2、留白中的情感张力
全文没有直接用 “关爱”“无私” 等形容词赞美老师,而是通过动作、语言、事件的客观叙述,让情感自然渗透。比如老师发现学生看闲书时,没有批评指责,只是 “依旧慢条斯理” 地劝说,这种温和的处理方式,本身就暗含了尊重与包容。语言的 “克制” 反而让情感更具真实性,读者能从细节中自行体会到老师的用心,避免了情感表达的虚假感。

(四)总结:真实性与准确性的核心 ——“源于生活,归于内心”

这两段散文的语言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关键在于它以 “细节真实” 为基石(动作、习惯、场景),以 “逻辑准确” 为骨架(事件发展、人物语言),最终落于 “情感真实” 的内核(时间沉淀下的理解)。这种写作方式不刻意雕琢辞藻,而是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还原场景,让读者在 “似曾相识” 的细节中产生共鸣 —— 正如真实的生活本身,不需要夸张的修饰,便能在平凡中透出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是散文语言描述的形象性(生动性)

如果说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散文语言的基本特征,那么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就是语言的升级版。

画家用色彩、线条等表现手段构成具体而确定的图像,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散文家则借助散文语言这种特殊工具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在读者的想象世界里间接地构成鲜明而丰富的艺术形象。高度的形象性,是散文语言的显著的特征。

散文语言往往能通过生动的描写,将事物的形象、场景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田田”形容叶子的茂密,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出水的荷叶,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片美丽的荷塘。

散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丰富的修辞及独特的表现手法,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感其情的真切体验。又如在朱自清的《春》描写春天里人们的活动时,“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这段文字勾勒出一幅春天里人们迎春踏青的欢乐画面,展现出人们在春天里充满活力的形象,体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希望。

要想把语言写形象、写生动,就要准确使用动词,让句子动起来。我们小时候看得武侠小说,里面很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大量使用动词,让语言富有张力、有质感。巴金的散文《坚强战士》,这样写一个战士:“他抬起头来,天边有了星星。他抬了一下右手。他又蹬了一下左腿。他向前爬了一下。”短短的四句话就用了四个动词,写出了这个战士负伤后爬回自己阵地的情形,表明负伤的严重和爬动的艰难。

又如《水浒传》里写鲁智深: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如府谷作协终身荣誉主席秦晔的散文句子"百里长川的褶皱里藏着三代人的犁痕",将地貌特征与家族史交织,赋予自然景观代际传承的象征意义。"窑洞窗棂的朱砂红撞上糜子地的土黄",通过高饱和度色彩对比,强化陕北民居的视觉冲击力。语言的生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孙文慧先生在《四季锦绣墙头川》中营造听觉情境,文字显得生动、形象。"水顺着石槽圪嘟圪嘟地流入菜畦"的拟声词运用,模拟出水流与石质沟渠的碰撞声,使灌溉场景产生听觉在场感。

三、散文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散文语言的音乐性,也就是韵律美。散文语言的音乐性,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字词声调的高低安排,平声仄声的相间相依,是均成散文韵律感的基础。其次,句式的搭配,长句与短句的整饰排列,密集与疏散的使用,可使文气、文势张张弛有度,节奏抑扬顿挫,韵调的轻重缓急,形成了优美的韵律感。

我们先看看几个例句:

1、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到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冯至:《白发生黑须》)

2、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西图。(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

3、目前还无须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毛泽东)

4、自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何曾有过这样的长征!(前文)

5、坐在海边礁石上,看那潮涨潮落,云卷云飞。

6、三秋八月,乘江轮东下,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请注意,这些话,前半句的结尾几乎全用仄声,后半句结尾几乎全用平字,这是语言韵律的特征。平时有了语言韵律修养,自然出口成章。在座的文友们都在小学里学过拼音,写文章、做诗,做对联,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做很好。

1923年8月,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两人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一段佳话。 文章通过描绘秦淮河上的喧哗景象,表达了作者想竭力地回避现实社会,然而却难以超然的心情。文中写到歌伎欲上船卖唱心注目想一节,这样写到:

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时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桨,向灯影的密流里横冲直撞。冷静孤独的油灯映见黯淡久的画船头上,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茉莉的香,白兰花的香,脂粉的香,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然不响,有的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一个,三两个,五六七个,比肩坐在船头的两旁,也无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儿葬在我们的心上——太过火了,不至于罢,早消失在我们的眼皮上。谁都是这样急忙忙的打着桨,谁都是这样向灯影的密流里冲着撞;又何况久沉沦的她们,又何况飘泊惯的我们俩。当时浅浅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怅;老实说,咱们萍泛的绮思不过如此而已,至多也不过如此而已。你且别讲,你且别想!这无非是梦中的电光,这无非是无明的幻相,这无非是以零星的火种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扮戏的咱们,散了场一个样,然而,上场锣,下场锣,天天忙,人人忙。看!吓!载送女郎的艇子才过去,货郎担的小船不是又来了?一盏小煤油灯,一舱的什物,他也忙得来象手里的摇铃,这样丁冬而郎当。

这是平伯与佩弦共游秦淮的记实作品。写心灵隐秘可谓曲尽其妙了。全文都是运用“ang”韵的,但是自然而然,一点没有故意押的痕迹。另外,长句短句的交叉安排,整饰句与散行句的先后搭配,使文气疏密有致,跟作者此时此地心跳的节律在音乐中相应,语感艺术功能就显现出来了。字形、语义、语感、意象、节奏、声气、韵调,在读者的心灵深处达到了统一。

在座的大家,想必都看过王炜老师的散文。他的散文潇洒自如,行云流水,读来朗朗上口,酣畅淋漓。为什么?因为他的语言就是使用韵律的典范。随便看几段文章就能找出押韵的句子,例如:

1、那年夏天,我第一次去西安,便轻身一人登顶西岳华山,连日继夜,遍观五峰,深为其险绝陡峭所震撼。以后又陆续游历了西安古城墙和终南形胜翠华山,但总觉得余兴未尽,冥冥之中好像还有一个更为吸引人的地方在不远处召唤。《秦岭深处太白山》

2、一辈子豪饮,美酒入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做月光,再用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李白也是我的情人》

3、老窦的猪头肉据说是古法炮制,秘方打理,深得卤味精髓。其肉入口,香而弥久,肥而不腻。至于老窦猪头肉是怎样的一种活色生香的美味,很抱歉!难以言传,只可意会,意会还不如品位。反正,狭小餐室,食客皆吃得啧啧有声,抿嘴,竖指,言语不及表述。而肉香盈屋,潜心入肺矣!《榆林老街我来过》

4、大家都在这儿驻足远眺,视野太好,景致太好,就忙着给自己和水色山光拍照。仿佛要把目之所及的所有美好,都用相机和手机一一打包。《出木瓜记》

我慢慢思想,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韵味十足的句子,他一不唱歌,二少写诗,秘诀在哪里?原来,他是个戏迷,哪里唱戏也短不了他。看戏听戏词,戏词都是押韵的句子。听得多了,写得多了,熟能生巧,顺手拈来。

贾平凹老师为了研究语言的韵律美,也想了一些办法。他是从音乐开始的。他不识乐谱,用一种笨办法,找画图纸把乐谱标出来看线条变化,分析好听的原因。分析怎么搭配高低、快慢、急缓、强弱。他发现,快了肯定后边就慢,前边节奏急促后边肯定节奏长缓。寻它的一般规律,再寻它的独特规律。在节奏上,要爆发力和控制力,有跳荡式,舒缓式,有戛然而止,有余音袅袅。然后把这些得到的经验运用到散文语言上,就会达到神奇莫测、引人入胜的境地。

要想写好文章,语言就是突破口。语言的风格决定文章的风格。还是那句话“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过关了,好文章的出炉是迟早的事。如何锤炼语言,如何写出好文章来。还是来看看鲁迅先生在《书信,给赖麒》如何说的?他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 多看自然能把词句积累到烂熟于心;多写自然能把语言运用到应手得心。

说一口地道方言,年轻人听见故乡、闯荡世界

最近,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一名演员以诙谐犀利的视角和“广普”口音讲述粤语文化的故事,被网友封为心中的粤语文化“推广大使”。他精准捕捉“人字拖是‘省鞋’”“蟑螂又大又会飞”等地域梗。尤为精彩的是他对香港娱乐圈的吐槽:调侃容祖儿到内地必唱《挥着翅膀的女孩》;王家卫拍沪语版《繁花》;吴彦祖在视频平台当起英语老师……

近年来,方言文化正以新的姿态活跃在大众视野。从四川方言“蜀道三”等网络热梗到粤语、沪语脱口秀,从方言影视作品到方言原创音乐,这些带着乡音的表达正在年轻人中形成一股热潮。

“说闽南语的时候,我会想起我的家乡”

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字概况(2021年版)》显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其中,汉语主要可以分为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和平话土话十大方言区。常言“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每个方言区又有许多方言分支。

方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95后周梓锟来自福建泉州,现在北京工作,身处他乡,一口闽南语是他最鲜明的身份标识。每当与家人视频通话时,熟悉的乡音总能让他倍感亲切和温暖。“闽南语寄托着我的乡愁。说闽南语的时候,我会想起我的家乡和在家乡的亲人朋友。”

贾斯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学会了陕西话。他和家人、朋友讲陕西话,只有在上学和工作的场合用普通话。“陕西话是我的母语,普通话反而是我的‘第二语言’。”

贾斯很喜欢研究陕西话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他介绍,陕西话中的“嫽扎咧”,表示很漂亮或者非常好。“嫽”是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意思是好、美;“扎咧”表示程度很深。“陕西话有着独特的表达,有时候普通话很难直接对应。”贾斯说。

不仅是坚持说家乡的方言,一些年轻人也积极学习其他方言。90后重庆人龙小糖初中时随父母一起来到广州生活。学校里的本地同学之间习惯用粤语沟通,与她交流时会主动切换成普通话。但许多本地人,尤其是年长者,讲不好或者不会讲普通话,和他们用普通话沟通非常吃力。

龙小糖觉得如果不会粤语,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广州的生活。于是,她开始跟着影视剧、电视节目自学粤语,还经常向本地同学请教地道的表达和发音。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她基本可以流利地用粤语交流,“用粤语和本地人聊天时,有着特别的亲切感”。

粤语的影响力远不止广东地区。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旅游时,龙小糖发现许多当地人都说粤语,“有时候在餐厅点餐或是和当地人聊天,用粤语交流完全没问题,不需要切换成英语”。方言无意中为龙小糖打开了一个和当地人交流、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

留学生在法国学河南话,年轻人这样保护方言

武汉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副教授阮桂君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方言带来的身份认同感,方言文化中的精神滋养,年轻人母语认知的提高,以及方言新奇、特立独行、传播力强等因素,都影响年轻人对方言的认可和喜爱。”

不可否认的是,方言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阮桂君表示,中国方言的保存现状目前可以分为3层:首先是使用生态较好的方言,以粤语、川渝方言为代表。这类方言使用范围较广,使用者对方言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在方言的使用中也出现了明显的普通话掺杂现象。第二层是处于中间状态的方言,以上海话和东北话为代表。这类方言虽然面临一定危机,但当地居民有较强的方言保护意识,方言仍能与普通话保持平衡状态。第三层则是危险程度较高的方言,如武汉话、河南话。尽管父母对方言有深厚感情,在教育下一代时却要求使用普通话,很多孩子渐渐不会说方言。

“现在我家乡和我同龄的年轻人,会说宜昌话的已经越来越少了。”来自湖北宜昌的00后文亦龙说,“有的是因为父母来自外地不会说宜昌话,有的是本地父母主动选择不教,认为宜昌话很土,担心方言会影响孩子的普通话学习,希望孩子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将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文亦龙从小到大和父母朋友交流都使用方言。如今,他在重庆西南大学读研究生,由于重庆话和宜昌话相似,他保持着用宜昌话交流的习惯。

来自河南的95后郑书雅现在法国留学,她的家人认为普通话是“有文化”的象征。“小时候,小姨来我家玩,还没有进家门,我姥姥就大老远地摆摆手说,不要说河南话,在我面前要讲普通话。从小到大,我家人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说过一句河南话。”

“到了法国,周围很多中国朋友都会说自己的家乡话,但是我只会说普通话。这个时候就会感觉自己缺少了一些家乡的烙印。”郑书雅说。她现在正在学习河南话,主动用河南话和父母交流,了解河南话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河南话里的古汉语词汇可能从小听到大,不觉得它有多高级。但认真走进去后发现河南话是一个很美的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比如‘下雨’的河南话是‘滴星’,‘昨天’的河南话是‘夜隔’。”

一些年轻人正在用创新幽默的方式传播方言文化。来自广东佛山的梁永健开设了自己的粤语方言文化视频频道。视频以粤语为旁白,内容丰富,有粤语词汇解析,也有走街串巷的广东文化探访,还有轻松幽默的粤语谐音梗创作。他大量研读粤语相关的书籍资料以保证视频质量,同时通过漫画的形式,让视频变得生动活泼。他还推出了粤语歇后语卡片、粤语日历等文创产品。

他的视频不仅收获了本地人的喜爱,还吸引了许多外地观众关注粤语文化。“对于介绍广州‘大象滑梯’的视频,很多观众评论说这是他们童年的回忆,很感动,很感谢我做了这个视频。看到这些评论,我很开心。”梁永健说。

保护方言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年轻人自发传承方言文化的同时,高校也开设方言专业课程、组织方言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术讲座等,推进方言保护工作。

阮桂君在武汉大学开设的《方言与中国文化》通识课程,广受学生欢迎。课程介绍方言的价值与意义,回溯方言的历史,剖析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环节,同学们录制方言童谣,制作方言介绍和方言配音视频等,切身感受方言的魅力。“设立这门课是希望学生更好地了解方言及其背后的文化,树立正确的语言观,自觉保存母语并代代传承下去。”阮桂君说。

“要弘扬既推广普通话又讲好方言的社会共识。”阮桂君介绍,许多高校正在推进方言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武汉大学中文系正在建设中国大学生方言口语语料库,系统研究当代大学生方言使用特征。通过对比大学生说的方言和标准方言,探究方言演变规律,分析哪些方言词汇容易被年轻群体接纳、哪些则逐渐被淘汰,背后是什么社会文化动因。

阮桂君建议:“家庭层面上,在外说其他语言,回到家说方言,家庭是方言传承最重要的阵地;学校层面上,多开设一些方言文化课程,介绍方言背后的饮食、民俗等文化;社会层面上,保护方言是首要的,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方言社会实践,系统记录方言。”

“年轻人回到家里可以主动用方言与长辈聊天,向他们请教地道的方言词汇。如果能把方言聊天内容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会是方言研究中重要的口语语料。”阮桂君说。

作家金宇澄曾谈及如果所有方言都消失了的情景:“比如一个盲人坐火车到了一个地方,如果听到的声音都是普通话,他就不知道自己去了哪里。”

“多元,是一个文化伟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像一个家族,它的抗危险性的强大程度是看家族的人的多少。中华文化能够绵延千年,正得益于山东文化、河洛文化、秦陇文化等多元地域文化的交融发展。”阮桂君说。

(应受访者要求,龙小糖为化名)

实习生 何锦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