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6 23: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代序》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1. "准确理解“代序”的性质和作用:" "核心概念:"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代序”。它通常是代替作者写的序言,可能是编者、评论家或他人的作品。理解它的写作背景、作者(代序作者)的身份、立场和意图至关重要。 "与正序的区别:" 思考它与正序(作者自序)在视角、内容侧重、情感色彩上的可能不同。代序更侧重于评论、介绍、引申或提供特定视角。 "目的功能:" 分析代序在整本书中起到什么作用?是介绍作者生平、概述书稿内容、评价作品价值、提出核心观点、引导读者思考,还是为特定读者群体推荐?
2. "深入阅读并提炼关键信息:" "仔细研读:" 不要仅仅浏览,要逐段、逐句地阅读代序,捕捉核心观点、关键论据、重要细节和语言特色。 "抓取要点:" 记录下代序作者对原书(或其主题)的主要评价、分析的角度、引用的例子或提出的核心问题。 "关注引语:" 代序中可能直接
二十七年秋,自皋兰赴昆明,任教云南大学。手头既空无所有,而教学不能离工具,撙节薪金,得法币四百圆,持入市,买缩印本《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于世界书局,买《二十五史》及其《补编》于开明书店,买《四部备要》零种于中华书局,买《国学基本丛书》于商务印书馆,居然盈两架。以敌人轰炸频,赁屋北郊浪口村。其地距城二十里,盘龙江三面环之。危桥耸立,行者悚惶。雨后出门,泥潦尺许。村中才十余家,几不闻人声。荒僻既甚,宾客鲜过。每周赴校,一宿即归;室中惟先妻履安为伴。此生从未度此清静生涯,在久厌喧嚣之后得之,更有乐乎斯,遂尽力读书写作。是时教授《中国古代史》,以语体文字撰述讲义,使读之者弗为考证之语所困。然古史材料少而问题多,不加考证即无以定其然否,故亦摘取人我研究结果作注语附文后,备有志治史者之寻省,而先书之于笔记册中。前在北平,虽多披览,以正式工作为专题研究,常集中精力于一二问题,笔记之范围不广。及至是,甚欲以现阶段之古史研究施以系统化,俾初学得承受较正确之古史常识,民族、疆域、政治、社会、宗教、学术各方面无不当注意者,规模大扩;前一年游西北所得资料又稍加条理,并入记中。第资我活动者仅此两架书,辄自叹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予今器至不利矣,尚望善其事耶!”而祸福相倚伏,昔以书多纷心,基本书籍不遑细读,今案头已无杂书,补救前失,又当欣幸。所憾者,所提诸问题,献疑固可,欲考核以归于一是,所望即嫌太奢,是则注语与正文之有待改写可知也。居村中凡八阅月,得讲义十万言,笔记亦十万言。
顾颉刚。三十八、七、二十五,台风袭沪之日
图片发自网络
阅读对于我而言不是一件陌生的事,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我自忖比大部分人阅读得更多、更广,因为我把阅读视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娱乐,而我也确实从中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愉悦。
小说、报刊、杂志、漫画、网文,我来者不拒;文学、科幻、历史、财经、军事,我亦广泛涉猎;只要能给我带来愉悦,我甚至通宵达旦地沉迷其中,但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愉悦必须被警惕,它是一匹不羁的任性野马,如不加控制由着它胡来,它会带你偏离理智的小径,乱入欲望的原野,横冲直撞,直至疯狂。
半月前我正在追一系列火爆的网文,它们擅长于制造连绵不断的阅读高潮,让我亢奋无比、欲罢不能。但当这些虚假的亢奋如潮退去后,我发现自己木然站立,脑袋空空如也,一无所有,身心俱疲。
于是我开始追问阅读的意义,值得庆幸的是,我遇到了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此书的第一篇文章也名为《为什么读经典》,这篇代序的文章异常惊艳,它以层层推进的探讨方式对“经典”给出了十四条定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展示了“经典”的宽广内涵,更揭示了“经典”的诞生过程,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为经典。
正如文中写道:“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这种在探寻拓展中不断强化完善认知的写作手法让我大为着迷。其充分的论据、合理的论证、严密的逻辑、可视的推理,让文章拥有直抵人心的说服力和亲和力。
正是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我泛化了阅读的定义,并不是任何视觉材料都适用于阅读,就像不是所有能入口的东西都能被称之为食物一般。
直到此时我才发现,原来那些低俗、讨好、反智的文字更像毒品,除了让人沉迷堕落外别无它用。为此我审视过往的阅读经历,我惊惧地发现近年来,在消化一部分有益食物的同时,我进食了更多垃圾食品,其中不乏毒品的存在。
我可以推卸责任,是社会氛围使然,但我不能欺骗自己,实则是自控被欲望打败。好在这个发现为时不晚,仍然可以亡羊补牢。
开卷有益,这篇代序的文章不仅仅从写作手法上值得我反复琢磨和学习,更开启了我新的认知,这就是经典的力量。遗憾的是这种美好的阅读体验异常短暂。相比这篇代序,本书的其他正式书评则显得诘屈聱牙、晦涩难懂。
摘抄一小段就能略窥一二:“以钱为主题的故事呈现一个只以经济观点来思考的世界,其中,金钱是唯一运作的解围之神,同时这些故事又证明金钱是抽象的东西,只是用来做纸上计算的数字,它可以用来估计价值,可是这样的价值是无法在金钱本身获得的,金钱是不指涉任何可触知现实的语言惯例。”
这段话我读了多遍,连接上下文反复通读后若有所悟。如果只有一两段话如此,该方法是可行的,但当全书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的语句和段落时,阅读体验让人沮丧,更让人困倦。
我想不适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本书36篇文章论及的31位作家几乎全是西方人,我除了对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尔斯泰、马克·吐温、海明威等寥寥几人略有耳闻外,其他作家一无所知。他们的作品我自然无从知晓,因此面对这些书评,我缺乏映照,难以引起共鸣。二是本书的中文翻译稍显粗糙琐碎,一些译句像简单粗暴的机器冲压制造出来的毛坯。整书读起来仿佛坐上了一辆缺乏润滑油的货车,颠得人头晕眼花、昏昏欲睡。
我曾考虑把本书的书评对象全部买回来阅读,以取得和卡尔维诺交流的基本条件。但31位作家意味着至少60本巨著,这对于我今年的读书任务而言是颠覆性的挑战,根本不可能完成,同时也违背了我读本书的初衷。我强撑眼皮向下翻,在发现自己走神或是瞌睡后,我起身洗把脸,清醒后再重读让我困倦的那一段。
就这样,经过断断续续、反反复复的十二个夜晚,我终于读完了此书。必须得承认,这是一个囫囵吞枣的过程,短暂匆忙的时间让我来不及消化这许多。但我确信,《为什么读经典》一书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读的次数越多,得到的认知就越多。这本书绝不会因为一次阅读就被束之高阁,相反,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经常翻开它以获取新的无限可能。
此书对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评集,更是一卷了解作家成长的心路历程,一部文学理论的学习笔记,一种写作灵感的丰富来源。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我重新定义了阅读,就像书名《为什么读经典》,读过之后我真正意识到为什么而读,以及读什么。
如果此时有人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何在?读过此书后是这样: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它们全部消化一空并被我遗忘,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而阅读对我思想的塑造和改变也是如此。
我也学学卡尔维诺,以《为什么读经典》这篇书评作为我的书评集《读万卷书》的代序。我定的目标是每月读两本书,写两篇书评。我会忠实地记录自己阅读时的点滴,并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悟。也许这第一步的足迹糟糕无比,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些杂乱的足迹终究会踩出一条属于我自己的文学之路。
文学之路曲折漫长,急不得,慢不得,唯有以一颗从容不迫之心坚持、忍耐,才能在无边的黑暗中聆听寂静之音,欣赏虚无之美。就让简书见证这跋涉未知的历程。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