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7 02:43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读书笔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精耕细作,方得真知:写好读书笔记作文的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是阅读过程中的得力助手,更是将阅读转化为思考、内化为知识的桥梁。将读书笔记整理成一篇作文,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梳理、提炼和表达。要想写好读书笔记作文,使其不仅忠实于原文,更能展现个人的思考与感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精心选择,有所侧重"
读书笔记往往记录了书中大量的信息,从字词解释到情节梗概,从人物分析到主题思想。在动笔写作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目的和中心。你是想探讨某个核心观点?分析某个关键人物?还是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或是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悟?确定了中心,就要从纷繁的笔记中筛选出最相关、最核心的内容作为支撑论点或阐述观点的素材。切忌试图将所有笔记内容都塞进作文,那样只会导致主题分散、结构混乱。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围绕中心进行取舍。
"二、 逻辑清晰,结构严谨"
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像其他议论文或散文一样,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合理的组织安排。 "开头要引人入胜:" 可以开门见山点明主旨,也可以设置悬念或引用名言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保持心灵的虚空到极致,守住内心的清静到极致。万物蓬勃生长,我从中观察循环往复的道理。天下万物虽然生长茂盛,但最终都将回归到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就是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认识这条规律叫作“明”。不了解这个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了解这个规律的人,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才能公正,公正才能周全,周全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符合“道”就能长久,可以终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dǔ)
虚极是个什么概念呢?应该是彻底的虚空,抛掉思想杂念,尤其是个人欲望,保持内心澄澈,无我利他。注意这里与打坐静修并非一个意思。这里是说内心能保持清净,而打坐只是仪式上的清静。老子的更高智慧在于保持入世的清静,而非出世的清静。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万物不断生长,我从中观察循环往复的规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生长繁茂,最后仍旧复归其本根,即最初的状态。种子会发芽,小芽会长成树木 ,树木会结果,果子再变成种子,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回到最初。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回到本根叫做“静”,“静”就是复归其本性、本真。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复归本性是一种规律,知道这种规律叫做“明”。明亮的明,明了的明,明心见性的明。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道这个规律,就任意妄为的会带来危险。不了解“道”之规律,千万别“作”。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知道了这个规律就会变成包容、宽容,包容、宽容就会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才能做到周全,做到周全才符合客观自然,客观自然就是“道”,符合“道”就会长久,就不会陷入危险境地。
本章老子指出“道”乃是返回本根,即追求极致的虚空和清静。也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上两章老子分别描述了什么是“道”以及修道之人的状态,这章就来说明“道”的核心内容。
老子认为得道之人一定是保持内心的虚空和清静的,这种虚空和清静是去除内心的浮躁和欲望,让自己静下心来,减少个人私欲,回归到一种自然状态的本真中来。所以“清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谓清静无为。但老子的清静并非形式上的清静,而是内心的清静,是一种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事情的豁达和宽广。
很多人认为老子是让大家消极无为,去练习打坐清修,两耳不闻窗外事,作世外之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老子只是让大家保持一种清静的状态,在浮躁的社会中,笃守内心的宁静。同时仔细观察事物的运行规律,然后再按照这种规律去办事,不要违背规律去制造祸患。老子是积极的,他告诉大家不要轻举妄动,而不是不动,是要在认清“道”的规律后肩负起责任,敢于担当,治理天下,大展宏图。
前面几章老子分别提到修道的人应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章老子是告诉大家“致虚极,守静笃”。这几个告诫是一脉相承的,中心思想是守静、谨慎、担当。是在告诫统治者或管理者要守住内心的宁静,能伸能屈,保持谦卑,依循自然,不断革新。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讲,也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
最后,再强调一遍!老子的思想一点也不消极。看到消极的是因为没看懂或者自己本身消极。我看到的恰恰是一种充满大智慧的担当和责任,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不断进取,敢于奉献的精神。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通常看起来什么也不作为,但它实际上却无所不为。
王侯若能遵照它的规律,万物就会自我成长,自我化育。
万物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就用“道”的德行来让其回归混沌朴素。
万物回复到混沌朴素状态,就不会有多余的欲望。
万物去除了多余的欲望,回归柔静,天下便自然达到和谐与安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无所不为。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而实际上无所不为。这就是润物细无声,做了事情而让人察觉不出来,让人觉得一切自然而然。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守之:即守道。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君王如果能够遵守“道”的法则,那么万物都可以自我化育和生长,不要太多干预。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欲:指贪欲。朴:道的形态,混沌、朴素。
万物自我成长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来引领它回归朴素自然。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当用“道”来引领它,使它返璞归真后,那万物就不会再有贪欲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不欲:无欲。
去除贪欲保持静柔,那么天下自然会和谐与安宁。天下会自动回归正道,这就是自然。
本章与之前章节相互贯穿,再次指出“道”的作用表面上看无所作为,而实际上无所不为。同时强调,只要遵循了“道”的规律,从上到下保持清心寡欲,回归朴素自然,那自然就会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关于无为和朴,前面章节也多有论述。
本章进一步强化了无为的理念,老子告诫君王“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的治国的根本在于无为,治民的根本在于无欲。无为不是毫不作为,而是无所不为、以无为胜有为。无欲也并非像佛教一般四大皆空,毫无牵挂,老子的无欲是无欲则刚,通过去除贪欲,保持昂扬的斗志,本质上是保持高尚的情操,去除低级的欲望。老子不是让统治者修道炼丹,不问世事,他希望统治者建立一套符合自然法则的治国策略和行政法令,减少人们的贪欲,给予人们以自由,少干预和少破坏,一切遵循自然。
“朴”表意为未经雕琢的原木,实际就是“道”,具体形态就是混沌、朴素、暗昧,也就是一种天然的质朴。与物质享受和声色犬马不同,在质朴状态下,人们日子过得普通平淡,但会活得非常充实,也非常快乐。所以,如果我们能遵守“道”,保持“朴”,那就会自我升华,让人生更有意义。
可以说老子的思想是非常先进的,看得很长远。遵守老子的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处,能让社会更加安宁,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老子的话有没有道理?辩证地分析,既有道理也没有道理,总体上有道理,细节上不够充分。有道理的是出发点和目标是顺其自然,这是正确的;不够充分的是如何才能达成顺其自然呢?如何才能去除多余的欲望呢?老子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企业,不干预是不行的,那会导致混乱,多干预也是不行的,那会限制自由发展。设立规矩,限制行为,控制与放权,自由与约束,关于这个度的把握,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老子的“道”是一种感受和理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界限。不同的人感悟不同,不同的时候、情形感受也不同。我们没有必要细究每一个字词和逻辑,我们只需要体悟到“道”的精髓,感受那种朴素自然,宁静淡泊即可。当我们渐渐有所体悟,能够感同身受了,那么也就入了“道”了。当我们入了“道”,也就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的告诫本就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体现。话说得并不重,也没有强制约束力,然而影响却深远无比。保持朴素,回归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人生终将精彩。
附帛书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