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rework 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7 03:14

推荐《rework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Rework”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有深度且符合读书笔记的要求:
"1. 明确笔记目的与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快速回顾要点,还是深入理解作者观点,或是为后续行动提供指导?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筛选和组织笔记内容。对于“Rework”,后者(指导行动)可能更常见。 "读者:" 你是为自己写,还是可能分享给同事或朋友?如果是后者,需要考虑表达的清晰度和条理性。
"2. 深入理解“Rework”的核心概念:"
"核心思想:" “Rework”主要围绕“如何更有效地重新设计、重新规划、重新思考工作流程、项目或产品,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效率或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在现有基础上修补。理解这一点是所有笔记的基础。 "关键原则:" 作者提出了哪些核心原则?例如,关注客户价值、拥抱失败、简化流程、从零开始思考等。务必准确把握这些原则的内涵。
"3. 精准摘录与记录关键信息:"
"核心论点:" 记录下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逻辑。 "关键案例/故事:" “Rework”中常使用具体案例来阐述观点。记录下这些案例及其寓意,它们

单词都认识,但内容看不懂?能不能给我推荐一本书?

自社群成立以来,将近两周了。前些天群里关于阅读方面的话题,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 拿起一篇文章单词都认识,或者认为自己认识然后就是不懂,读完大概知道内容的3成。然后我就想要不要去背背单词吧
  • 特别是读原版书的时候总遇那种一句话就五六个词,每个词都简单到初中词汇,但,就是没明白啥意思,因为有上下文在那儿,就绝对不是字面的意思,然后就是不明白啥意思
  • 我现在是Kindle读英文原版,中文是纸质书,对照着读,查词典再用电脑欧路词典,有点累,但kindle好像导不进欧路词典
  • 特别棒的一本书,中文版我读了2遍,想读作者的另一本书文原版吧,我又读不下来,所以先把作者这本中英都全的读懂
  • 能不能推荐一本书?

上面的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在这里和大家聊一聊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想法。


第一类

阅读体验不好


1.单词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举个例子。上周读完一本书 When Breath Becomes Air,我从书中摘取了三句话:


On the way home from the appointment with Emma, Lucy's mom called to say they were headed to the hospital. Lucy was in labor.


I drove home, walked through the front door, hung up my white coat, and took off my ID badge. I pulled the battery out of my pager. I peeled off my scrubs and took a long shower.


In short order, I made several close friends in the hospital, in particular Victoria, my co-resident, and Jeff, a general surgery resident a few years senior to us.


这几段话没有生词,「labor」「scrubs」「resident」也都“认识”,但若按“劳动”“灌木丛”“居民”的意思是完全没有办法理解的。


问题出在哪?这几个是多义词,而它们在语境中出现的,正是我们不熟悉或者不知道的用法。


所谓的“认识”这些单词,只是我们以为认识而已。


那它们在语境中的正确含义是什么呢?


  • labor 分娩,临盆
  • the process of giving birth to a baby
  • Lucy was in labor. Lucy 当时在生孩子。

  • scrub 手术衣
  • the special clothes worn by surgeons when they are doing medical operations
  • I peeled off my scrubs 我脱下了我的手术衣。

  • resident 高级专科住院实习医生
  • a doctor who is still training, and who works in a hospital.
  • Jeff, a general surgery resident a few years senior to us. Jeff 是比我们长几年的普外科住院实习医生。

所以,当遇到“单词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这种情况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遇到了“一词多意”,而这个“意”,正是自己以为知道,但其实不知道的用法。


前些天看到 Jessica 分享了一本书《葛传椝向学习英语者讲话》。自己也找来读了读,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把单词变成自己的”,「read」这个词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2.单词不认识,忍不住查词典


举一个例子,同样是在阅读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这本书中遇到的一段话:


The desert offered a pantheon of terrors: tarantulas, wolf spiders, fiddlebacks, bark scorpions, whip scorpions, centipedes, diamondbacks, sidewinders, Mojave greens.


这段话不长,但标红部分我都不认识,几乎占到整句话的 50%,乍一看还挺难受的。


换做三年前,如果我用 Kindle 读的电子书的话,怀着所谓的“查了=记住”的天真念头,我就顺手用电子词典查了。


但这一次,我读的是纸质书。而且,就算不是纸质书,我也不会去查。


甚至,到此刻,我也没有去查这些词的意思。


因为这些词,可以从上下文的「spider」「scorpion」「centipede」推测,大概是某种动物,但具体是什么,并不影响对句子的整体理解。


Not a good sign. Reviewing the notes, I saw that the hospital’s tumor board—an expert panel of surgeons, oncologists, radiologists, and pathologists—had deemed the case too dangerous for surgery.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这一段。当时读的时候,这些词我不知道啥意思,但-ologist 后缀,可以知道是个 “xx家”。


本来我也不想查,但后面重复出现了好几次,我觉得不查不行。于是在完成当日阅读任务之后,查了这几个词的意思,分别是:

  • oncologist 肿瘤学家
  • radiologist 放射科医生
  • pathologist 病理学家


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


(一)不管是“以为认识”也好,还是“不认识”也好,掌握的词汇量不够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怎么办?背单词?


多背多记本身没有错,但并不提倡抱着单词书硬啃。


很大程度上,你还是背不下来。毕竟,大部分时候,背单词这件事,比阅读更枯燥。


在完成基础词汇量的积累之后,比较推荐的方式是在阅读语境中记单词


高中那会养成了这么个习惯,考完试后,会把考试听力、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中遇到的生词抄在本子上,定期翻一翻。


后来回想这个无形中养成的习惯,有两个好处:


一是这些单词是在固定语境中出现的。就像是把一条金鱼捞起来的时候,不仅仅是只抓金鱼,而是顺带把这抔水也带走,所以这个单词是“活的”,是有画面感的。



二是这些单词充分搅动了我的情绪。这些单词的出现,让人百爪挠心。我非常不喜欢这种“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的感觉,它激发了我的征服欲望。情绪记忆,也无形中加深了印象。


所以,虽然我没有专门背过单词书,但单词量也还 ok,不会有太大阅读障碍。只是对单词的敏感度,会随着阅读量的大小而上下波动。


这也提醒我,要培养可持续的阅读状态,保持相对稳定的阅读输入。读英文原版书、读《经济学人》专栏文章,是我目前找到的相对适合的方式。


所以,如果想要提升词汇量的话,个人比较建议的方式是从培养稳定的阅读习惯开始。


特别是注意积累那些“熟词生意”的单词,尽可能在不同语境下接触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并锻炼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不是为了背单词而背单词。



(二)如果经常遇到“读原版书,忍不出查词典,但又影响阅读进度”这样的困扰,分三种情况讨论。


一是“不用管”。也就是上面的例子中出现的情况,能够根据上下文或者构词法猜出意思的、不影响句子整体理解的。


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很多时候,就算不查也能明白的,大可不必为了几个生词影响整体的阅读进度。


二是“读两遍”。当然,有些词就是头一次见,也确实猜不出。怎么办?这时候,我会做一个小标记,但先不着急查。


等到读完这一章节之后,甚至读完整本书,在回去看这些当初做了标记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生词也不算多的话,我就查一遍。


如果时间不够,生词比较多,就挑出现频率高的查,其他的,有缘再见吧。


三是“放弃吧”。比起因为阅读体验不好,打击阅读兴趣和信心,放弃也没啥大不了的。


特别是培养兴趣的试错阶段,遇到一两本不合适的读物是常有的事情。


拿我自己为例。之前特别喜欢 《乱世佳人》这部电影,大学在书店淘到了英文原版书 Gone with the Wind,结果一腔热血开始,灰头土脸结束。


一年过去,1/3 都没读到。除了当时词汇量的问题,字体过于密集、语言风格不适应都有一定关系。


现在想来,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早一点放弃读这本书。


所以,当阅读阻力过大的时候,不妨及时止损,换一本和现阶段阅读能力更匹配的,重新开始。


第二类

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可是,重新开始,该选择什么书呢?能不能推荐一本书?



对于“能不能推荐一本书”这个问题,@Jessica 给出了非常好的:


我不太建议大家问“能不能推荐一本书”这样的问题,不是说我们偷懒不想,而是这样的问题大概率很难得到你需要的答案。


读书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情,推荐一本书,需要考虑你的语言水平、审美趣味、知识背景,推荐一本合你口味的中文书尚且不易,何况是外语书呢?想想自己看过的各种书单/推荐,哪怕是没有语言障碍的中文,有多少你真的会去读?

存在这样的问题,我想绝不是因为缺书读。你大概率还在游移不定,不知道读什么“更好”。但能知道该读什么的唯一办法就是去读,哪怕因为这本书太难或不喜欢而放弃,也是基于自己体验和了解后的放弃。


我相信开卷有益,任何一本书只要你拿起来、读下去,就一定能学到些东西。读不下去长篇作品,就先去读文章,读博客。最重要的是开始读,而不是反复纠结“读什么”。

当然,挑书可以有一些原则,比如Steve说到的读语言更精确定义更清晰的书,可能社科类会比宗教心灵类更合适。比如别找年代太久远的作品(一百年以前的),遣词造句会和现在有较大差异。但总的来说,如果你很有兴趣,能读、想读,我相信这些都不是问题。


最后,如果真的要找别人推荐,更有效的做法可能是先说一说你想找一本什么样的书,你读过什么,为什么读不下去,让别人能有个推荐的方向。


Jessica 的这段话非常有逻辑,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既解释了为什么不建议这种方式提问、剖析了问题背后的本质,也给出了大方向的选书建议。


这名提“能不能推荐一本书”这个问题的朋友,后来修改了她的提问:

Q:你最近在读哪些书?你喜欢的侦探小说有哪些?ps:单词量7000以下的。


关于这个问题,简单聊聊个人的阅读体验。


A:

(1) 我最近刚读完 Paul Kalanithi 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前些天整理了一篇读书笔记When Breath Becomes Air


近期还准备读 Rework /The Power of Habit/ 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uck,这几本书是关于工作方法和思维习惯的,一直想读但没去读,准备提上日程。



(2)侦探小说,目前有读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放学后》《秘密》《解忧杂货店》,西泽保彦的《解体诸因》。


这里面最喜欢的两本是《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理由是这两个故事伏笔埋的很好,结局反转令人震撼,读完那刻,只感头皮发麻。


(3)“单词量7000以下的适合读什么”,其实国外有机构会根据非母语人士的语言能力,对读物进行类似的分级。


建议可以参考当前主流的分级读物,比如朗文企鹅读本、牛津书虫、剑桥英语读本、麦克米兰指导丛书等等。



上面这些分级读物中,我接触过牛津书虫系列,阅读体验非常好,适合初中、高中生阅读。当然,如果对大头部阅读有困难的朋友,不妨也可以试试这个系列,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


ps:可以在外网搜索关键词“graded readers”,通过对应网站,找自己适合的感兴趣的书籍。

  • Penguin Readers
  • Macmillan readers
  • Collins English readers
  • Oxford Graded Readers
  • Cambridge English Readers
  • Pearson English Graded Readers


写 在 最 后


其实,与其被动等别人“推荐一本书”,更好的方式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书。


最简单的就是,找到爱读书、会读书,且靠谱的、可信赖的人,作为你的 go-to-person。


在你不知道读什么书的时候,主动去看别人读过哪些书,写过哪些书评、笔记,让自己有一个大致的参考。


拿我来说,Eric 就是我的 go-to-person,在听他的课、读他的文章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记下他提到的一些令我感兴趣的书籍名字,回头有空的时候再找出来读。


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阅读时间,不断调整方向。就像是买衣服,通过 trial and error 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款。


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自试、亲自读,从享受阅读最纯粹的乐趣开始。

第一章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学会写作?

第一章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学会写作?

破除学写作文时的恐惧

韩寒曾经分享过一个经历:他的一篇文章被选用到高中试卷中作阅读理解题目,出题人让考生分析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他很好奇,自己也了一下。之后,他翻开标准答案——他答错了。

韩寒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答案却是错的。我认为,这反映了一种标准答案式对错教育。

一些地方的语文教育还有一个特点:过于关注文学性,也就是文章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老师花了很大力气教学生如何用好修辞、如何表现文采,却忽略了如何用简洁的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好像学习烹饪,师傅教了你非常漂亮的炒菜手法和精致的摆盘技巧,可是没有教你如何把菜做得营养好吃。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很多人对写作产生了一个典型的认知误区:写作等于文采,写作等于修辞。而标准答案式的考试要求,让很多人在写作练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狭隘的固有认知。并且,如果从小没有建立起信心的话,长大后会更容易否定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和能力。

为什么说这是最大的认知误区?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用到写作的场景:发电子邮件、写工作汇报、写项目计划、发朋友圈、写自媒体文章、写自荐信等,相比于文采,逻辑清晰、语言简洁更重要。对了,写情书或许也用得上点文采,但写情书最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走心”。你很有文采,收到情书的人会觉得你有才华;你走心,对方才会真正被打动。在我看来,这二者的区别就像方文山的歌词和李宗盛的歌词,前者让你觉得你很欣赏和佩服这个人;后者却句句往你心里扎,让你觉得他非常懂你。

写作首先是走心,然后是简洁清晰,而文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没那么重要。如果你想成为散文家、诗人、小说家,你可能需要研究一下文采,可如果你连一件事都写不清楚,文采反而可能给你减分——大家都要效率,空洞、啰唆的表达就是在浪费别人的生命,如果和你沟通费劲,久而久之,别人就不愿意和你打交道了。

有不少知名企业来我去做培训,主题就是“如何清晰表达与高效沟通”,在培训之前我们会提前做调研,包括做问卷和一对一访谈。访谈结果令人担忧——在这些非常强调沟通的知名企业中,许多工作多年的人甚至很难把电子邮件写好。有些人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有些人表达不清楚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经常在就事论事中加入太多的个人情绪,有些人只顾着表达自己的看法却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此外,还有一类最典型的心态和做法是,在碰到问题的时候,直接跳出来问:“有没有范文?”

我在网上找到一个范文网站,从中挑了一篇给老师的感谢信,这封感谢信是这么写的:

敬爱的戚老师:

您好,您的身体怎么样?是否和以前一样健壮呢?是否依然带着那惯有的笑容呢?

首先,我感谢您三年来对我慈母般的教导,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孩走向成熟。摔倒了,是您教会我如何爬起来;失败了,是您教会我如何吸取教训;哭泣时,是您在我身旁安慰我。这点点滴滴的小事,回忆起来,多么让我快乐。您是怎么想的呢?是跟我有同样的感觉吗?

您还记得那年夏天发生过的事吗?您也许忘了,但我可记忆犹新啊!我在您心中,一直是一位尖子生,但总会让您失望的。您记得那次测试吗?高分连连的我却掉出了那个分数段,那一刻,我消沉了,就像一只大雁遇到了暴风雨的袭击。但是,您知道吗?是您把我从那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您利用空余时间教导我,使我成绩逐渐上升,彻底摆脱了恐怖的魔掌,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一步步走向成功。

小鸣

这样的文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封信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可以拿过来应付所有老师。看到这样的内容你可能同样反感,在我们以往的写作学习中,几乎没有人告诉你,除了文采以外,文章更重要的是什么。你知道这是错的,但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每当需要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很多人会到网上去找模板,反正大家都这么写,起码不会错……

事实是,走心的文字远胜过这种套话。如果要对某个老师表示感谢,你要写那些独特的细节,而不是这种刻意的煽情内容。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好,高考时89分,差一分及格。但当我开始为纽约时报中文网、《彭博商业周刊》等媒体写专栏文章时,我才意识到幸好自己之前没有被那种“模板式”“答案式”教育束缚住,才让我在刚开始学习写作——没错,我毕业好几年后,才算是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包袱,能尽量以一张白纸的状态,真正重新认识写作。

如果你对写作的认知还限于修辞、文采、辞藻、中心思想等概念,你可能需要花不少时间转换思维方式。一位知名作家曾说,小时候被迫学鲁迅,因而对鲁迅的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厌烦心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完全不想读。工作10多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重新读了一下鲁迅的文章,才发现写得是真不错,于是又买来《鲁迅全集》好好品读。

从现在开始,把以前的条条框框扔掉,这样才能轻松上阵。对大部分人而言,好消息是:你终于不用担心自己没有文采了。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知清华大学宣布在2018级学生中启动“写作与沟通”必修课,到2020年,这门课程将覆盖清华大学所有本科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门课程的定位。

“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期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写作场景,都是非文学写作。它虽然来得有点晚,而且只在清华大学开课,但至少说明中国的顶尖学府已经意识到非文学写作的重要性。要想学好写作,先要破除对文学性写作的恐惧。你只要会发信息,就可以学会非文学写作。

我在线上、线下开设的写作课程,与清华大学的“写作与沟通”一样,定位都是帮助人们学好非文学性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和说理性写作,注重写作在功能层面的价值。除了功能价值,我还会在第五章阐述写作在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价值。

打破思维牢笼,进行思维跃迁

很多人有类似的经验:刚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觉得自己明白了,但是真要写出来的时候,却发现总会卡在某个地方。口头表达时碰到逻辑问题很容易绕过去,因为口头表达时人们更关注你说的话是否有吸引力,往往会忽略逻辑的严谨性。但是阅读不一样,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全是漏洞,很容易被人一眼识破。所以写作也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思考能力。

要写好一篇文章,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搜集素材,构思写作框架,然后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修剪和填充。为了打磨好一个话题,你可能还要经历补充搜集、修正、再搜集、再修正等过程。打磨一个话题的过程,就是不断逼自己思考的过程。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被称为“首席写作布道师”。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公司之一,亚马逊对书面文字却出奇地重视。我的一位前领导曾在亚马逊工作,他说在亚马逊内部开会不使用幻灯片,开会前,方案宣讲人需要提交一份4~6页纸的备忘录。无论多烦琐的事情都要在这4~6页纸内写清楚。正式讨论前,每个人先花半小时把备忘录读一遍。

要在4~6页纸的篇幅里把事情讲清楚、没有废话,逻辑清晰,案例严谨、扎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他同时也提到,这样的制度让他受益颇深。通过这样的方式,他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塑造。

他的个人体验完全印证了贝佐斯对这一工具的思考,贝佐斯在内部邮件中说:

4页纸的备忘录比20页的幻灯片难写,原因是好的备忘录的叙述结构迫使你更好地思考,对什么东西更重要以及哪些东西是相关的有更好的理解。幻灯片式的演示多少会以表象来掩饰想法,使得相对重要性不够突出,并且忽视了想法之间的关联性。

写备忘录对陈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把方便留给了受众,这是写作塑造逻辑理性思维的强体现。我有一位同事叫清风,他说,每次打开石墨文档,把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呈现出来,并且交付一份完整的文档——无论是一份提纲,一份项目说明,还是一份项目复盘——的时候,都特别有成就感。在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全面梳理之后,再清晰地表达出来,写作者本人会有最大的收益。

有研究表明,写作具有非常好的疗愈效果。在信息爆炸、快餐式阅读乃至快餐式表达和快餐式沟通盛行的今天,写作能让人慢下来——它可以帮你减少焦虑和压力,用更多时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有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深度思考,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思考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绪被太多的焦虑、恐惧、紧张、内疚、骄傲……占用。你的大脑被其他不重要的事情占用了太多的内存,如果不把它们清除,你就无法专注于当下的工作,也难以为未来做规划。这就是很多人看似非常勤奋、努力、自律,可是依然很难取得很大的进步和好成绩的底层原因。

当一个人有过不好的经历,那种痛苦会一直储存在身体中。这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能保护我们碰到相同状况时武装自己或者尽快逃跑,以帮助我们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但它也有负面作用,这种记忆会一直被储存在你的大脑中,并让你一直处于防御状态。这种防御状态会演变成人们的思维牢笼,只有破除了这个思维牢笼,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模式由低层次跃迁至高层次。

我会经常通过“写作禅”来帮助自己消除焦虑,进入更加专注和平静的状态,这时候再去阅读和写作,能与文字,与作者,与自己产生更深层的交流。通过“写作禅”的练习,我能很确切地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只要更加清楚自己是什么状态,对于通过文字和读者建立连接,我便足够笃定。

很多人在养成写作习惯之前,可能更需要“写作禅”的帮助。你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情绪:痛苦、烦躁、顺畅、愉悦……但写完之后就会有一种畅快感。

在前言中我提到一位短视频博主,有一段时间她工作不顺,总是一会儿开心一会儿失落,一会儿信心满满,一会儿又自我怀疑,每天都是百感交集。她说:“我觉得这个状态特别不对,有种下坠的感觉,感觉在虚度光阴。”在第一天的“写作禅”练习中,她因为想法非常多,注意力很难集中,但到了第二天就有了很不一样的体验,她告诉我:“感觉今天的时间比昨天短了,结束的时候甚至感觉有点突然,还没写够。昨天不知道是不是写作的原因,一天过得挺舒心的,我老公问了好几次‘你今天怎么那么开心’。今天早上更神奇,一觉醒来困惑我好久的事情在脑子里突然有了答案,就像老天告诉我的一样。”

“写作禅”可以忠实地记录你当下的所思所想,不仅能帮你厘清思路,而且事后可追溯、可检视,从而让你在讨论和交流时思路更清晰。

麦克卢汉说:“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写作是塑造思考能力和厘清思绪的最有力的一项工具。

这本书会主要探讨写作的功能价值。我对于写作领域依然充满了好奇,也在研究和探索写作在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价值。

一款在线写作软件。

可参考相关书籍《书写的疗愈力量》《走出心灵荒野》《身体从未忘记》。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社交最佳姿势:让别人主动来找你

2017年年底,我在豆瓣收到这么一条私信:

师北宸老师,您好!

我们是《见字如面》节目组。

我们在网络上看到您关于《失控》的书评和观点,印象非常深刻,遂发出希望您能助我们一臂之力,加入节目核心策划组,一起做出一档影响空前的清流网络综艺。

看到这条私信时,我愣了一下——《失控》是我参与策划和营销的一本书,早在2010年我就写过《失控》的书评和读书笔记。七年后,我竟然因为这篇书评被国内顶级综艺节目组找到,受邀参与策划。

与编导联系后,我得知节目组正在策划一档新节目《一生之书》,他们希望把各个领域的经典图书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科技领域他们初步选定了几本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失控》《三体》。后来我参与了《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的策划。这是我第一次与电视媒体人打交道,除了策划人和编剧以外,开心麻花剧组也在现场参与策划讨论会。对于一本书要如何呈现在舞台上,我听到了他们关于节目设计的很多想法和创意。我写过专栏、录过课程,和很多平面媒体人打过交道,而这一次的经历让我了解到内容如何与戏剧结合,是一次非常开眼界的合作经历。

因为写作,我获得过很多机会。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因为曾在译言网翻译了几十篇文章,被创始人赵嘉敏认识,从而给了我加入大学时最想加入的公司的机会。我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能够成为凤凰网科技频道的主编,也是因为当时凤凰财经中心负责人在财新网看到我的专栏文章,才给了我这个机会。

好文章自己会走路。对于内向的人来说,这是最好不过的社交方式。

内向者常常被描述为:重视主观世界,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内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孤僻而不爱交际的。事实上,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于内在世界,有更强的感受和反思能力,这反而能帮助内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

林肯、希区柯克、乔丹、爱迪生、爱因斯坦都是内向的人,爱因斯坦曾说:“不是我比别人更聪明,而是我思考问题的时间更多一些而已。”性格内向的人更能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性格内向的人非常适合通过写作的方式与人“社交”。《五分钟商学院》的作者刘润曾总结过一个“自管花开”行为模式,他是这么描述的: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我们只管这朵花开得漂亮,只想着散发自己的光、热和香气。

如果在覆盖范围之内,有人感受到了,那真是幸运,他就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客户或者合作伙伴了。

我们不愿意拿着手电筒去找客户,也不想着去说服别人,如果发现这个人竟然还要被说服,那就只能证明这朵花散发的光和热还不够。

那没事儿,我继续努力,继续发光发热,争取我的光和热有一天能够覆盖到他。

写文章让你不需要通过社交行为来获得高质量的社交结果。很多人厌恶社交,是因为他们觉得大部分社交是浪费时间的无效社交。

写文章看起来是一项非常孤独的工作,可是当文章发出去之后,社交模式就启动了。只要你持续地输出你的观点、兴趣和喜好,你的文章就会帮助你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如果通过主动的社交方式,效率可能远没有这么高。写作反而成了一种反向筛选,帮你筛选出你希望交往的人。

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也会面对更多的孤独,喜欢写作、想去尝试写作的人,很有可能也是对孤独有更深刻体验的一类人。很多人认为孤独意味着不会社交,事实上,有研究表明,孤独的人反而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不过这种“更强的社交能力”,指的是他们有更强的解读、理解人际信号的能力。他们之所以不喜欢社交,或者在社交中没有展现出积极的态度,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可能被评价”这一事实更加敏感,并会从中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让他们在日常的社交场合中丧失社交能力。

社交一般分为两种:功利社交与共情社交。为什么很多饭局令人讨厌呢,比如在毕业多年后参加的同学会上,有的人总是在言语间“不经意地”透露自己和哪些有权、有名、有钱的人认识,或者基于别人的职位、地位去判断要和谁结交、不和谁结交。这样的社交行为令人讨厌,可是很多时候你又不得不身处其中。

内向的人在类似的线下社交中不占优势,但他们可以通过写作获得优势。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情绪感受和反应更为敏感,同时也就拥有更高的共情能力。好的文章不只是所谓的道理说得好或者有干货,更重要的是要让读者感觉到“你懂他”。

我的写作训练营与线下私房课,也聚集了大量内向的人。我想,可能这就是“气味相投”。对于外向者而言,和人接触是获得能量的一种途径。出去社交对外向者而言,本身就可以让他们愉悦和开心,他们并不觉得有太大的消耗;但是对于内向者而言,写作则是更好的社交方式,能够使他们在不消耗过多精力也不需费心和人打交道的情况下就达到社交效果。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就这个话题做更加深入的阐述。

跳出红海竞争,学会销售你自己

创业类畅销书《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1998年与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一起创办了贝宝,2002年,他将贝宝以15亿美元出售给了易趣。2004年,他又为脸书投资了50万美元,这一笔投资给他带来了2万倍的回报。

彼得·蒂尔最早学的是法律。1992年他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在最高法院做了一年书记员,并成为法官职位的两个候选人之一。这看起来是很不错的前途,但是,拿下这个职位就可能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于是,他选择离开法律行业,转而进入互联网行业。当时恰逢互联网在美国兴起,进入互联网行业也帮助他找到了自己“从0到1”的机会,避开了红海里的竞争。正是这样的选择,让他有了后来贝宝的成功以及他对脸书投资的成功,在美国做律师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当律师可得不到2万倍的投资回报比。

人们对竞争的偏好根深蒂固,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条街上,一个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第二个人看到后,在旁边也开了一个加油站,第三个人又在旁边开了一个加油站,一个月以后,这些加油站都倒闭了……

在另一条街上,一个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第二个人看到后,在旁边开了一个超市,第三个人在旁边开了一个餐馆,这条街开始变得繁荣……

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路径,换一个领域努力相对会更容易获得成功,而且获得的成就也不一定比跑得最快的那个人更差。

我的学历和工作背景都不算好,和名校名企出身的人相比没有竞争优势,只能另外开辟自己的路子。我在开始给媒体写专栏时并没有预设这件事情能为我的职业带来多大的帮助。

然而,随着我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并逐渐在更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发布文章之后,我逐渐被行业认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我。在做公关公司的合伙人时,我常常在见客户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方说:“师北宸?我知道,我看过你的文章,我们直接开始吧。”我以前从没做过销售,但在做自我介绍之前,我就已经赢得了对方的信任。

我得到领英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曾经为《彭博商业周刊》、虎嗅、钛媒体等媒体写过专栏。当时领英对于撰写行业分析和评论性文章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我的好多同事毕业于美国常青藤盟校。听说,领英在硅谷非常吃香,如果同时拿到谷歌、脸书和领英的录用通知,很多人会优先选择领英。

当你跳出了传统职业发展路径,为自己发声,给自己打上独特的标签时,你就自定义了竞争领域。这时候你不需要那么努力去告诉大家你是谁,别人会主动来了解你是谁。

从你努力说服别人到别人主动倾听,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当别人主动倾听你的时候,你就成功把自己销售出去了。

写作是一项高杠杆率的工作

互联网开发工程师的薪水比大部分岗位高,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开发出一个App(应用程序),理论上可以在所有平台发布,一份投入,多份收益,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而边际收益却是递增的。

类似地,如果你的一份时间能够创造多份收益,你所从事的工作就是高杠杆率的工作。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杠杆率,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〇 培养或者提升自己“一份时间多份卖”的能力,比如写作。

〇 把一些工作外包,这相当于购买别人的时间帮你工作,而你则可以把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

〇 留意其他工作机会,提高你单位时间的价格。

我作为专栏作家时,写完一篇文章,会发在多个平台,从而提高了单项工作产生的影响力。此外,公开课也是显著扩大影响力的方式,同一节课在线下课只能对着几十人、一二百人讲,放上网之后可以让一万人、一千万人学习。老师的工作产生的效益被放大了很多倍。

有一位叫“伯通”的媒体人说过,写文章就像开分矿。在《魔兽争霸》这种即时战略游戏里,能够迅速开分矿的玩家,会有更好的战略优势。因为同一个时间段内,拥有两个矿场的人的收入是拥有一个矿场的人的两倍,越往后,矿多的人越占优势。

写作帮你提高工作杠杆率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帮你实现了个人品牌溢价。更多人将认识到你的价值,从而为你提供更多合作的可能,也给你带来更高的议价权。

写作,就是高效表达与沟通,目的就是让你把观点和信息传递出去,从而获得更好的机会和更高的工作收益。

要招就招那个写作最厉害的

37 signals是硅谷一家创业公司,其创始人贾森·弗里德写了一本书《重来》(Rework),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标题就叫“要招就招那个写作最厉害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如果你要从一堆人中决定出一个职位的合适人选,雇那个写作最厉害的人。无论对营销人员、推销员、设计师还是程序员来说,写作技巧都至关重要。因为一个好的写作者不单是有根好的笔杆子。清晰的写作体现其清晰的思路,优秀的写作者懂得沟通,他们让事情易于理解,他们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情。他们知道什么该省略,那是你在任何求职者中都想看到的品质。写作在现代社会正在东山再起,看看有多少人用邮件和短信而不是用电话交谈,看看有多少交际是发生在微信和社交媒体中。如今,写作能让好主意传播。

学会写作,多数情况下,你不太可能失业;在更多的情况下,它会为你增值。哈佛大学有3 500门课程。而在这3 500门课程里只有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就是写作。

罗振宇在“奇葩说”里说:“职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是表达能力。”“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影响力怎么构成?写作、演讲。”

不要以为只有成为所谓的“大人物”才能有影响力,你在公司里的口碑、在朋友圈中的受关注度和在行业中的话语权,都是你影响力的一部分。

每个人的时间花费都可以用两个圈来形容——一个是扩大关注圈,另一个是扩大影响圈。

看电视、刷朋友圈、刷淘宝、刷微博,包括读书和听课,都属于扩大关注圈的行为;而诸如写作、演讲、管理团队,这些行为则是在帮你扩大影响圈。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的价值体现,本质上不就在于你影响了多少人,以及对不同的人产生了多深的影响吗?

写作,是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