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7 03: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河与沙》(假设这是一本书的名字)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个人感悟 (Clarify the Core Theme and Personal Insights):" "核心主题:" 首先要思考《河与沙》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什么?它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是关于时间流逝、命运变迁、人性的复杂、哲理思考,还是其他?准确把握主题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个人感悟:" 读后感不是简单的情节复述,最重要的是融入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这本书哪些地方触动了你?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或教训?这些是文章的灵魂。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Choose a Suitable Angle):" 书中可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点。不要试图涵盖所有内容,选择一两个你最感兴趣、感触最深、或者你认为最能体现书的核心价值的点作为重点来写。例如,你可以聚焦于某个人物、某个情节、某个象征(比如“河”和“沙”本身所代表的意象)、或者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
3. "内容充实,论据有力 (Content-Rich with Strong Arguments):" "引用原文:" 为了支持你的观点和感悟,需要有选择地引用书中的原文、关键句子或段落。引用要
作者:李训喜(中国水利文协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诗人周立文在诗歌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已经超过40年,先后出版多部诗集。不久前,他的诗集《夜与泉之歌》出版,收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周立文作品集》卷二“诗歌卷”。这本诗集精选诗人作品200多首,大多未曾发表过,但诗人尤为珍视,他在序言里写道:“卷二也是本作品集的核心部分,因为我多年来最用心的,还是写诗。我喜欢被称为诗人!”愿意宣称“我喜欢被称为诗人”的诗人,一定满怀着对诗歌的挚爱。
作为一名怀有真诚理想与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诗人在这本诗集里,始终关注时代变迁下人的精神状态,思考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背景下的精神坚守问题。他在《夜与泉之歌》写道,“让我收拾起歌声,收拾起诗篇/回归到沉寂和一张白纸//让我收拢起四散的焰火/回归到最初的冷寂//那些素面朝天的花朵/那些被流言捕捉的星星//那些在圣启里落荒而逃的石头/那些泥沙俱下的河岸……//夜晚的打捞者啊,是谁在你的金钩上/开始无望的救赎?//——泉水流向沉睡的心/鱼儿游向清晨……”诗人回归到诗歌的本源,以“夜晚的打捞者”的形象,傲然挺立在精神的基岩上。在诗人这里,夜的沉寂适合冷静的思考,他的任务是将那些建基的石头重新聚拢,让泛滥的河流重新归槽,让泉水流向沉睡的心、鱼儿游向清晨。他像在《沙上的书写》那样,“你在沙上书写/风把它抹去//你写上一千遍/风抹掉一千次//风说你说的话没根由/却不管你不得不说//风把你的痕迹抹去//却抹不去你永久的执念”。这种西西弗斯式的“执念”,宣示了诗人无怨无悔的执着追求。
诗人重新审视那些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清理沉积在事物身上的层层泥沙,剥开附着在生活上面的纷繁表象,探究人与世界和时代的精神关系。在诗集里,诗歌题材比较丰富,时空跨度涵盖广泛,既有对童年淮北平原生活的深情追忆,也有对都市场景的冷静思索;既有投射于燕子、鸽子、花草虫鱼的寄托,也有对泗州戏、京戏、钢琴曲的反刍;既有旅途的所见所闻,也有四季的变幻缤纷……而所有这些汇聚在诗人笔下,都被经由重新打量而赋予精神的意涵。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保持审视距离的同时又拆除与对象之间的藩篱,甚至直接与所思对象融为一体。在《钉子》里,诗人写道,“在风季到来之前,我要/把一扇窗口封死/这至少需要钉十根钉子”。与其说是抵挡风季,不如说是抵抗欲望的狂风。抵抗是痛苦的,就像钉钉子一样,“每敲一下,就有一种疼”。精神的坚守需要付出代价,这代价有时是沉重的,甚至是炼狱般的凤凰涅槃。《夜晚,你好!》中他写道,“天亮时,一切沉睡者/都会在某个地方,以某种方式醒来/一切倒下去的东西/都会重新站起来”。诗人坚信“夜与泉之歌”,能够唤醒沉睡的精神力量,激起曾经倒下去的东西重新站起来,开辟诗意行走的崭新道路。
《夜与泉之歌》里呈现出的“思”,并不是概念性的抽象议论,亦非诗人强制性的主观介入,而是融入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物象之中,展现出诗歌的理趣、禅机。这颇得宋诗“活法”奥妙。江西诗派诗人吕本中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在《夜与泉之歌》里,“活法”体现在作者对承载所思之语言的陌生化处理,出人意外又意在情理。在《吹笛子的人》里有这样的描绘,“吹笛子的人/夤夜来至窗前/静卧床榻的男孩/神情为之一动——/朦胧中他看见青鸾/和一种来自域外的陌生植物/在月环下暗暗滋长//暗结的青杏和李子/在熏风中悄然相望/黑猫翻越了谁家的院墙?/半睡半醒的男孩/梦见自己的额头上/无端生出美丽的犄角”。半睡半醒的男孩被笛声吸引乃至幻化,仿佛看见青鸾,最后两句点睛之笔出神入化,充满顿悟和禅机,如果再对照清代诗人陈佩的“忽驾青鸾返碧虚,琼花吹折痛何如”,就更能体悟到诗人借此所表达的心境。在《鸟》中,诗人写道,“因为一只鸟的重量/某根树枝低垂着/并且微微抖颤//没有一滴露水/能够一直醒着/在鸟鸣声之前到达”。动与静、重与轻、大与小、现实与虚拟交织在一起,瞬间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渴望,不涉机心,无关尘世,可得禅境也。
周立文对海子、戈麦等中国当代诗人和艾略特、夏尔、阿什贝利等西方诗人的作品浸润颇深,这本诗集里也有所借鉴。对这些重要诗人诗歌元素的熔铸与超越,增添了这本诗集的思想厚度与艺术高度。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7日 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朝闻道》中写道,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干预下,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终变成草原。这个科幻故事,因为不久前在中国出现的一个场景而有了现实感——
2024年11月28日上午,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被填补了最后缺口,沿着沙漠边缘蜿蜒成链,塔克拉玛干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全面锁边“合龙”。由此,这道柔软而韧性十足的绿篱,能够强力制止流沙肆虐,将绿洲与黄沙、生命与死亡分隔。
从空中俯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仿佛围上一根丝带,为沙漠勾勒了一条漂亮的绿色轮廓。卫星遥感影像显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2024年6月15日,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的防护林带,道路两边是沙漠饲草基地和设施农业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合龙”最后的动作,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区完成的。其标志是最后一枝玫瑰花苗被栽入沙土,与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梭梭、红柳连成一片。
这一刻意味着,数十万人以近半个世纪的执着,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围了起来。这一奇迹的背后,蕴藏了怎样的勇气和毅力?秉持了什么理念智慧?创造者又是谁?
揭秘绿色超级工程的时空细节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最大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横亘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以南。漫漫黄沙中曾穿行高僧法显和玄奘,也曾留下马可·波罗东游的身影,还有斯文·赫定等探险家、商队和使团在此经历生死考验。
2024年6月17日,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亚瓦通古孜乡,推土机推平沙包通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是中国人治沙的最新成就。通过从时空维度梳理的数据、细节,可以为这一绿色超级工程“画像”:
3046公里——这是绿带周长。从中国地图上,人们可以感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阔: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河南、三个江苏或浙江、四个重庆、五个宁夏。
46年——这是耗费的时间,相当于一个人的大半生。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包括新疆在内的“三北”地区开启大规模荒漠化治理进程,这是新中国大规模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的先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数十万人在16000多个日夜搏斗沙海,堪称当代“愚公移山”。
7000万亩——这是植绿面积。40多年来,新疆依托“三北”工程在风沙危害区域植树7000多万亩,相当于3个北京市或7个上海市的面积。过去30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增至10万平方公里,增长约54%。
2024年12月3日,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工人在查漏补缺补扎草方格。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年向前移动100多米的纪录,治理难度很大。
为什么要耗费如此之巨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锁住沙漠?
新疆南疆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人们长期饱受风沙肆虐之苦。而且,威胁并不只是眼前,东面相邻的库姆塔格沙漠有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会合的风险。一旦两大沙漠“牵手”,将更大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
风驱赶着沙,沙又改变着河。夏季沙漠附近高山融化雪水形成季节性洪水是主因,而风推沙动导致河水时常“无所适从”也是一个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近80%的沙总是在流动,不围起来,绿洲堪忧,家园堪忧。
此外,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区域分布着全国三分之二的风沙口,是北方风沙活动最频繁、灾害最严重的沙尘源区。每年春季,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沙尘进入河西走廊后,叠加来自瓜州、玉门等戈壁地区及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的沙尘,在河西走廊“狭管效应”作用下向东迁移,进而影响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因此这里也是京津冀沙尘暴的国内主要起源地之一。
2019年3月19日,骤变的温度和大风为南疆带来持续的沙尘天气,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街头车辆开启应急灯缓慢行驶,交警全部到岗指挥路面交通。新华社发(周晔摄)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将有效阻止沙漠继续向外移动。”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说,“这不仅能防护沙漠周边的农田、牧场和人居环境,也有利于减轻京津冀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张宇清教授认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条件恶劣、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脆弱。围绕沙漠建设生态屏障形成的生境斑块、廊道,可为荒漠地区的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繁育和迁徙条件。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提出“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座谈会上,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被列为“三北”工程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当年底,依托“三北”工程,已有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建成,剩下约285公里的空白区大多位于风线、风口、风沙路径上,而且所处区域水资源匮乏,是南疆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的区域。
集中攻坚、补齐“缺口”的时刻到了。
2024年7月,包括“一圈二区三线”总体布局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总体方案》通过论证,与其配套的资金、用水、用地等“九条措施”出台,突出以系统集成措施打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人力物力财力得以集中,区域联防联治全面推行。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的消息一经报道就引起关注和热议。中国人保卫家园、防治荒漠化的壮举再次让世界瞩目。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瓦莱丽·希基表示,中国的治沙故事是一个展现如何更好发展的典范,让其他国家看到了未来的图景,以及实现这一图景的路径。“这是通往成功的路线图。”
“难中之难”与“艰中之艰”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防沙治沙是‘难中之难’‘艰中之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说。
难在何处?
气候极旱——
这里是欧亚大陆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南向的印度洋、西向的大西洋、东向的太平洋以及北向的北冰洋的水汽都难以到达,加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金山等高原或山系阻隔,年降水量仅约5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500毫米,可谓一处巨大的“抽湿机”。极旱条件下自然植被稀少,防护林种植与后期管护成本超高。
风力极强——
塔克拉玛干区域绿洲防护缺口大多是我国著名风口,也是流沙入侵和沙丘活化的易发生区。一些风口地区平均大风日数高达200多天,年平均风速每秒8.6米(约为31公里/小时)。据林草部门监测,沙漠年均3级风以上的天数为291天,年均沙尘日145.6天。
沙粒极细——
这里的沙以细腻著称,细到无处不在、无所不到。在强风推动下,细沙漫天飞扬,沙漠不断扩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移动沙丘众多,流动沙漠面积达25.84万平方公里,超过整个沙漠面积的76%。当地人说,沙丘一夜之间能移动几十米,最高的沙丘有200多米,相当于100层楼高。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人们常常感受其肃杀之气。既有唐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的严酷,也有唐代诗人岑参所写“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荒凉。甚至,辉煌的文明也随风而逝。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猜测,丝路重镇楼兰古国的消失就与沙漠不断移动、扩张侵袭有关。
2024年6月15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拍摄的沙漠边缘(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古往今来,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而当地人与风沙的抗争从未停止——
位于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策勒县,曾经因为风沙侵袭被迫3次搬迁,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沙一度逼到距离县城仅1.5公里处。上世纪80年代初,借着“三北”工程的推进,策勒县再次向风沙“宣战”,种树植绿保卫家园。
但是沙魔不会轻易退场。当地干部回忆,每次大风过后,当年新栽种的树木几乎会被流沙埋没,需要人工挖沙抢救。几乎每一片新植的林地都要花费3年、栽种3次以上。
2019年9月1日拍摄的和田地区策勒县阿日希村绿化带与沙漠交界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无论再难,人们也从未放弃。他们投身家园保卫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家园的连接地带护绿增绿。
“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总体上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南疆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对防沙治沙的财力、物力及科技配套支撑不足。”陈亚宁说,此次合围成功,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的,殊为不易。
锁沙的“N”种模式
不计其数的草方格编织成一张金色沙网,成片的光伏板聚成蓝色海洋,梭梭、红柳扎根黄沙迎风挺立……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区域风、沙、尘的源区和路径、气象、水文条件各不相同,当地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分类施策科学治沙。
2024年11月27日,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科克铁热克镇至喀什地区叶城县方向沙漠“锁边”空白区,施工人员在搭建高立式沙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邹懿摄)
工程治沙:“中国魔方”草方格——
冬日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缘的和田地区民丰县,人们正忙着在沙地里铺设草方格,这是一种用来阻挡流沙扩散的方形矮草沙障。人们将芦苇扎进沙土,下埋15至20公分,露出20公分,铺设成方格状的“篱笆墙”。
工程治沙主要适用于水资源匮乏的区域,通过增加地面粗糙度起到削减风力、阻挡沙粒作用,能有效降低风沙的搬运能力。草方格是工程治沙的一种主要方式,被国外称为“中国魔方”,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出方格状的沙障。
2024年12月3日,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工人在查漏补缺补扎草方格。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貌似简易的草方格,却是沙区摸索出的“治沙神器”。根据沙地性质和原材料来源等,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在民丰县,当地人经过无数次试验,在树枝、石头、稻草、麦草、棉花杆和尼龙网等材料中选择了芦苇,实践证明成本低、施工快、效果好。
而在风力强、沙量较大的区域,则多采用高立式沙障。材料多用塑料网布、秸秆、混凝土栅栏等,最常用的材料还是芦苇。这种沙障埋得比草方格深,露出部分超过1米高,用铁丝将芦苇编织成帘,每隔数米用木桩固定。一排排高立式沙障与风沙正面对抗,能大大延缓沙丘移动。
生物治沙:优化生态“急先锋”——
沙生植物是优化沙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急先锋”。但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植绿护绿,水是最大的难题。
在与黄沙抗衡的过程中,人们也有失败的教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北”地区很多地方广种杨树,这种高大乔木的耗水量相对较高,干旱时容易退化死亡。如今,种植的苗木多是耐旱易活的本土植物。此外,树种单一导致防护林容易衰败和死亡,一些地区一度出现严重的病虫害问题。
如今,沙区普遍依照“以水定绿”策略,科学搭配乔、灌、草。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育草覆绿,在绿洲前沿地带种植胡杨、梭梭、红柳等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地带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为了让植被更丰富,科研人员几十年来遴选出梭梭、红柳、骆驼刺等一批适应环境生长的本土植物。
“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何曾似绛霞。”清代纪晓岚曾在诗中描述红柳布满沙地的情景。红柳根根相连、盘根错节,并与沙石紧紧缠绕。同样被广泛种植的还有梭梭、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根系发达,通过滴灌方式很快就能扎根。这些植物像守卫大漠生态家园的哨兵,形成抵御风沙的军团。
2024年6月15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国有苗圃拍摄的各类苗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科研人员并不满足于此,不断寻找和培育更多更好守护绿色的植物。近一年来,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研究员朱雅娟和团队跑遍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采集了20多种荒漠植物种质资源。他们在新疆采集了银砂槐、沙拐枣种子,在内蒙古采集了沙冬青、蒙古扁桃、柠条锦鸡儿和花棒种子,在青海采集了甘草和马蔺种子等。这些种子将成为选育固沙苗木的基础。
光伏治沙:借力新能源一举多得——
近年来,西部地区广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沙区,发展这类工程还有更多的生态效益。在产生清洁能源的同时,一排排光伏板相当于高立式沙障,可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流沙的挟沙能力,而清洗光伏组件的水可以灌溉植被,形成绿地。
说到水,塔克拉玛干沙漠虽然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却有丰富的地下水。在生态修复区配备光伏电站,能有效解决大量抽水的用电问题,确保植物平稳度过脆弱的成长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和田地区工作委员会党组书记李辉说,打造林草加光伏立体式治沙模式,通过光伏发电板降低风速、减弱气流、阻风挡沙,可以改善沙地表层土壤水分条件、抑制沙尘暴发生。
2024年6月20日在新疆和田地区光伏产业园拍摄的“沙戈荒”光伏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在和田地区洛浦县,中广核建设的万亩光伏治沙项目基地已经全部覆绿,随着成片狼尾草破土而出,昔日不毛之地绿意盎然。
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当地通过光伏发电、抽取地下浅层苦咸水,滴灌种植梭梭等植物,造林成活率达80%以上。
从种树种草到打草方格、再到铺架光伏电板,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完成的治沙使命,总是不乏新创造。今天,机械化、智能化治沙工具和新技术大量应用,治沙效果不断提高。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防风治沙站,一台国产智能机器人按照预设规划路线在沙漠中穿梭,挖坑、播种、覆土……每天能完成数十亩沙地植绿任务,效率是传统人工种植的数十倍。
据民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贾磊介绍,沙地里的苗木已实现滴灌带全覆盖,明年当地计划引进智能灌溉水阀,只需轻点手机上的App就能远程操控实现自动浇水,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
“人工智能发展可以使治沙更加高效、精准;机器人技术应用也可使在更复杂、恶劣自然条件下进行治沙成为可能。”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鑫说。
沙里淘金
1984年,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具有预见性地提出沙产业构想,旨在针对西部地区水资源贫乏而光、热、土壤等条件得天独厚的特点,通过“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达到“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创造财富”的目的。40年后,一条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富起来结合的沙产业之路正在徐徐延伸。
43岁的麦麦提·麦提赛伊迪曾经觉得,沙子是他这辈子最想远离的东西。1个月多前,他却主动申请从村里承包了700亩沙地,打算用红柳和大芸填满锁沙绿带周边的地块。
他家所在的民丰县是受风沙侵袭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持续治沙,当地按照“谁投资、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把国有未利用土地划转村集体管理,村里再把地承包给农户。
政府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比如通电、供水、修路等,农户只需平整沙地、铺设滴灌带,就能种上红柳、梭梭、红枣、沙枣等沙生植物。
2024年12月4日,麦麦提·麦提赛伊迪在自己承包的沙地里挖大芸。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红柳能把沙子压住,大芸能卖钱,用水量都不大。”麦麦提·麦提赛伊迪说,“去年收获800公斤鲜大芸,纯收入差不多1万元。新包下700亩地,种完后四五年就能收获。”大芸也叫肉苁蓉,多年生沙生植物,有较高药用价值。
“治沙见效益,才能更长久。”和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骆爱科说,得益于自治区出台的资金保障、生态用水等政策激励,和田地区已有8277户群众承包41.2万亩沙地,14家农民合作社和33家企业参与防沙治沙。
“嘎嘎甜!能带走吗?”不久前,潘展乐、张雨霏、李雯雯等奥运冠军来到阿克苏地区红旗坡丰庆园苹果示范园体验摘苹果。在这里,冰糖心苹果坐专列、乘专机发往各地。苹果、红枣、核桃……在阿克苏地区完成的120万亩人工造林中,超过六成是经济林,既能防风沙,又结出了致富果。
从硕果累累的阿克苏苹果林,到遍地花开的于田县玫瑰花基地,再到新疆杨、红柳、西梅交错而立的麦盖提县生态林,沙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红火,带动了加工、贮藏、运输等产业发展。
甚至,农业产业链已从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新闻不断引发关注:沙漠养出珍珠贝、10万尾“海鲜”“定居”塔克拉玛干沙漠……
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还成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重镇,环塔克拉玛干地区是重点建设区域,正陆续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光伏治沙项目。
在县域发展层面,一些沙区县已经在进行全面布局,向沙漠要发展空间。
作为一个三面环沙的县城,麦盖提县规划从2024年到2030年,通过实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防沙治沙任务,把县域发展空间从344.55万亩增加至631.43万亩,发展空间扩大约83%。
2023年3月31日拍摄的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月塘村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全球机制项目官员姜佑昌说,中国在土地恢复和防治荒漠化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其他项目提供成功借鉴,也通过共享技术、提供金融支持以及促进南南合作,展示了大规模创新解决方案的能量。
人沙和谐新起点
有人说,沙漠是自然的产物,在地球上存在了千百万年。渺小的人类永远无法将其消灭,只有谋求共存。
也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推动了西北地区暖湿化趋势,沙化面积将收缩,无需人工干预,只待大自然“自我修复”即可。
这就引发了关于人与沙关系的几个思考——
2024年12月3日,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工人在查漏补缺补种草方格。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问题一:除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还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是否都有必要“锁边”?
专家的答案是,不一定。
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是流动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则是固定、半固定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基本上较为固定、不会外扩对周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沙漠,不需要锁边。”高鑫认为。
张宇清提醒,即使针对流动沙漠,也不能机械照搬塔克拉玛干沙漠用生态屏障锁边的方式。不同沙漠有各自的气候条件、地理特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适合生长的梭梭、红柳等植物,以及能够开发的沙产业,不一定适合其他地方,坚持因地制宜至关重要。
问题二: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终极目的,是不是要“让沙漠变绿洲”?
答案是否定的。
卢琦说,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目的在于防治沙害、变害为利,而不是要人为消灭沙漠——那是不可能的。
“荒漠和荒漠化是不同概念。”他说,荒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物圈生态平衡不可或缺。而荒漠化则主要针对的是因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
他解释说,荒漠化防治不是要“人定胜天”改造塔克拉玛干、撒哈拉这样地质演化时期形成的原生沙漠,而恰恰是要按不同类型荒漠的形成、发育规律,保护其生态系统原生性、完整性,宜沙则沙,减少人类干扰,保护无可替代的荒漠生物多样性。
对荒漠化、沙化土地,则要因害设防、积极治理、适度利用,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气候变化及工农业扩张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把塔克拉玛干沙漠围起来只是为了不让其继续移动或减缓其移动速度,避免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大的危害。
问题三: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被围了起来,治沙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
答案也是否定的。
“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态屏障锁边‘合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张宇清说,新栽种下的梭梭等植物初期要浇水管护,多年来种下的部分植物也需要科学抚育才能发挥生态功能。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85公里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只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阶段性成果。新疆南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未来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巩固好“绿进沙退”的好局面。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朱立东介绍,除了成功实现的“南锁”,新疆还将在调研掌握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特点基础上,围绕“东扩、北增、西护、中阻”战线协同发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确保沙源不扩散。
措施包括:对沙漠东缘库姆塔格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绿色廊道,增加防护植被宽度,防止两大沙漠合龙;对沙漠北缘通过引洪灌溉加强胡杨林保护修复,建设防风固沙林网、林草带增绿;对沙漠西缘加强农田防护林网、果园防风固沙能力建设;对南北贯通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及和田河、克里雅河等实施生物治沙、工程固沙、林草湿保护修复,保护好公路线、河岸线。
2024年6月15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草方格沙障整齐排布“困住”流沙,红柳、梭梭等植被长势茂盛。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针对可能出现诸如不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而导致沙化加剧、无序开垦和撂荒造成土壤风蚀、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等问题,专家认为,应对这些问题既要靠科技进步,也要发扬传统优秀治沙精神,坚持人沙和谐共生理念。
从大禹治水破解水患到南水北调配置中国水资源,再到“三北”防护林拦阻风沙,中国人总是以坚韧而富有想象力的大手笔,实现定国安邦、安居乐业、延续文明。未来,人与沙的故事将继续精彩讲述。(记者董峻 初杭 胡璐 马锴 尚升 贾钊 关俏俏 杨林)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