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学农感受和心得体会》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7 03:58

写作《学农感受和心得体会》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学农感受和心得体会的作文,要想写得真挚、深刻且有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Clarify the Central Theme):" "核心目的:" 你想通过这篇作文表达什么?是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认识到了食物的来之不易?理解了农业科学的重要性?还是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明确中心思想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提炼关键词:" 找出能概括你主要感受和体会的几个关键词,例如:“实践”、“成长”、“感恩”、“敬畏”、“认知”、“改变”等。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Choose an Appropriate Angle):" "避免面面俱到:" 学农活动可能包含很多内容(种植、养殖、农具使用、理论学习、乡村生活等)。选择一两个你感受最深、印象最鲜明的点来深入描写,而不是泛泛而谈。 "个人视角:" 站在“我”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和抒情,这样更容易表达真情实感。
3. "充实具体内容 (Enrich with Specific Content):" "详略得当:" 围绕中心思想和切入点,选择1-3个典型事例或场景进行详细描写。例如: "事例:" 起早贪黑下

活力满满,动起来征文:学农,体验有滋有味的生活

学农,体验有滋有味的生活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3)班 周韵祺

◎指导老师:赖慧

“学农,听上去像是‘学习农事知识’哎。"看到标题,大概就会有人这么说了。学农确实是去学习农事知识的,但在这七天六夜中,我们学到的还有很多。

学农让我们体会农间生活。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若仅凭纸上黑白的文字,或相片定格的短暂图像来想象农村,那么无论如何,我们也想象不到那一幅"鸡鸣犬吠赶集熙攘”,这一片“风卷麦浪扑鼻馨香"。农间生活究竟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只有同吃同住同劳后,才能一探究竟。七天中,我们晒谷、赶集、摘花;我们烧水、做饭、洗碗。当我们离开学校的条条框框后,我们帮阿叔阿姨打下手,共同经营着一个家时,才知道这农间的生活既有滋有味”,又“有汗有累”。我们既嗅到了同学摘花时沁入空气的花茎汁意,看到了她的满脸惊奇,也听见她摘花归来诉苦“腰酸背痛”;我们既闻到了翻谷子扬起的秋的味道,看到了翻谷的同学兴奋的神色,也闻到了手臂处涂抹的药膏的气息;我们既尝到了同学做的美味佳肴,看到了她骄傲可爱的神情,也瞥见了她刻意掩盖的刀伤……尽管在耕耘的土地上滴下的汗水数不胜数,但当这农间生活结出香果时,丰收的喜悦足以冲淡背后的汗水。

学农让我们感受自然生趣。放学后街上随处可见的玩闹的小孩如同一簇光,温暖了看见他们的人。刚抵达村中,孩子软糯的一声声哥哥姐姐,让我们的心都软了;散步时,偶遇小孩子在兴奋地讲述奥特曼的故事;支教时,看到孩子们脸上天真娇憨的神色。于是,我们这些“小大人”看着他们,禁不住怀念起自己的童年,看到了他们灿烂阳光的笑容,便觉这快乐能够感染全世界,驱走人间的悲伤。除了天真的小朋友,还有在山坡上野花丛中迷路的小黄鸡们、初见我时陌生呆傻的鸭子群、猪圈里睡懒觉的小猪们、花棚中直立挺拔的花苞……这些景象都会让我感慨生命自然之美好。这一切纯净得似乎未曾沾染半点灰尘,令人不禁心生怜爱。

学农让我们见到人间百态。飞来峡的农户们各有其性格:慈爱温暖的阿婆、随和平淡的阿公、坚韧自立的阿姨、精明能干的阿叔……我们见识了许许多多可爱的长辈,他们既像家人一般亲切,又有着农村人特有的朴实气质。即使并非每个人都善良无私,有讹钱的小女孩,有冷漠自私的店主,我们也对这些曾经的家人心怀善意与感恩。毕竟,千姿百态才能构建起大千世界。

在这七天六夜中,我们换了一个环境,换了一个身份,也获得了全新的视角,收获了多彩的经历,期望学校学农的传统能延续下去。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名师名家点评作品。同时也会不定期举办特设主题征文活动,并提供南都小记者培训课程,扫下面二维码加入平台一起写作吧!

整理:南都记者 梁艳燕 编辑:游曼妮 实习生 司徒聪颖

插画 :沈淑婷

不能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学农”

现象: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学校应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真谛,推动劳动教育真正落实。

评析:

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锻炼学生的体能体魄。目前,广大中小学校为了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参加为期几天不等的“学农”活动,让学生体验农村和农业,无疑是很好的教育活动,但不能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学农”。

第一,与时代同行,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劳动观念结合起来,培养勤俭、创新等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的直接意义是让学生们养成劳动习惯,也就是让现代的学生们克服懒惰的习惯,乐于手脑并用,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因此,如果只是带学生去农村劳动几天,感受一下“锄禾日当午”的辛苦,抑或组织学生到农业实践基地干一些好玩的体力活,体验一下耕种的乐趣,这样理解劳动教育就有些浅显了,甚至可能是形式主义或者是弄虚作假。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只让学生进行一下一般的体力劳动,而是重在劳动中教育,既要有理论指导,也要科学设计,发挥其综合育人价值,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建立学生创意中心、校园公司、学生工厂、个性化实验室等,为学生创设多种接触现代技术、数字设备和生产工艺(如3D打印机、数控机床、激光刀、食品工程、纺织工程等)的机会,以激发学生对数学、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在兴趣中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才能更好地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第二,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与独自生存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教育重在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在文化学习之外,有目的地参加日常劳动,动手实践,主动接受锻炼,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惯着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是应鼓励孩子从小自己动手,会整理收纳,能分担家务。学校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手工房、木工房、机械房、陶瓷房、厨房等,为学生购置机床、缝纫机、纺织机等设备,鼓励学生掌握家政、手工、烹饪、户外活动、园艺等生活技能,组织学生分享劳动成果和劳动喜悦,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进而培养有较强生存能力的时代新人。

总之,劳动教育是一项重大教育课题,不是参加几天的“学农”那么简单,要通过精心规划和科学设计,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劳动中提升道德修养,学会生活技能,增强创造力,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作者何石明,系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校长)

《北京教育》杂志普教版

作者:何石明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