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司马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7 05: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司马读书笔记”的作文,无论是作为读书报告、学习心得还是个人感想,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文章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见解深刻:
"1. 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 (Clarify Purpose and Audience):"
"目的 (Purpose):" 你写这篇读书笔记作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完成课程作业?分享你的阅读感悟?进行书评?还是为了加深对司马迁及其作品的理解?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确定文章的重点和风格。
"读者 (Audience):" 你的读者是谁?是老师、同学,还是对司马迁或《史记》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不同的读者需要不同的信息量和阐释深度。例如,给老师的文章可能需要更严谨的分析,给同学的分享则可以更侧重个人感悟。
"2. 深入理解“司马”的核心内容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re Content of "Sima"):"
"主体是司马迁 (Focus on Sima Qian):" 这篇作文的核心应该是围绕"司马迁"本人或他最重要的作品"《史记》"。你需要清晰地界定你写作的重点是司马迁其人(他的生平、思想、性格、遭遇),还是《史记》这部作品(它的体例、内容、思想、艺术成就),或是两者结合。
"《史记》是关键载体 (Historical Records as Key Vehicle):" 如果重点在《
品读|老谋子司马懿
△影视剧中的司马懿形象
关于司马懿的作用,史书只留下了一句“每与大谋,辄有奇策”,至于都有哪些奇策,都已经出我之口、入君之耳,烂在了司马懿和曹丕的肚子里。
通过这一句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曹丕在即位前后的策略奇谋,大多出自于司马懿,至少司马懿也是重要的知情者和赞成者。曹丕夺嫡上位的不少重大事件,虽无史料直接证实,但可以看作是司马懿在这一时期的杰作。
同时,史书只留下了一句“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凭此也可以看出司马懿为人之低调。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司马懿处世的基本准则。
司马懿与曹丕关系越来越亲密,自然逃不过曹操的法眼。老谋深算的曹操决定验一验司马懿的成色。
有一次,曹操给司马懿交代任务,司马懿领命离去。
曹操眯起眼睛盯着司马懿高大的背影若有所思,忽然叫了一声:
“仲达!”
司马懿转过头来,望着曹操。
曹操一怔,眼睛里掠过一线杀机。
“没事了,你下去吧。”
司马懿疑惑不解,出去了,而曹操却坐不住了。
曹操精通相术,相术上说,有一种相叫“狼顾之相”:回头看人的时候,整个身子朝前不动,脑袋一百八十度向后转。据说有“狼顾之相”的人都不会安为人臣。
司马懿刚才就做了这个高难度的回头动作!
曹操找来曹丕谈心,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司马懿很危险,不会甘为人下,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你注意一些。”(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丕此时正和司马懿处在蜜月期,回头就把这事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从此更加兢兢业业干事,夜以继日办公,以至于喂马这样的事情都亲自动手(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以前看张国良先生的三国评话《千里走单骑》,里面说喂养护理赤兔马的是司马懿,还觉得是小说家之言、无稽之谈。现在想来,也是有其渊源。“司马”还真是名副其实了。
由于司马懿的勤恳敬业和为人低调,再加上曹丕的一力保举,他很快由文学掾转黄门侍郎转议郎转丞相府东曹属,最后升到丞相府主簿。
(摘自《领导文萃》2016年6月下)
稿件来源:《老谋子司马懿:一本书读懂司马懿的政治智慧!》
精彩回顾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13
【原文】三十五年(辛巳、前280)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翻译】三十五年(辛巳,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白起打败赵国军队,杀死二万人,夺取代地光狼城。秦国又派司马错调动陇西军队,从蜀地进攻楚国黔中郡,予以攻占。楚国被迫献出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方。
【解析】秦国本来是在攻打赵国的,但是楚国要组织合纵攻打秦国,于是秦国转而攻打楚国。为什么秦国在攻打魏国没有进展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选择攻打楚国呢?因为十几年前的秦楚大战,让秦国看清了楚国只是纸老虎,随时可以灭了,反而是赵国需要警惕,因而选择先限制赵国。但楚国组织合纵,意味着楚国国力有所恢复,再等下去可能生变,因而调整了战略。虽然《战国策·魏策四》记载了魏国人建议秦国改攻打魏国为楚国的故事,其论据为:1、魏国地处中原,一旦被秦国有所,其他山东各国都将面临秦国的威胁,因而都会救魏,甚至合纵攻秦。2、楚国位于南方,地广国富,山东各国不会救楚。但是,笔者认为,正因为中原是战略要地,历来各国均以称霸中原为目标,南方则被视为蛮夷之地,秦国才会优先考虑进攻魏国。进攻中原受阻叠加楚国国力部分恢复,于是秦国转而攻打楚国。
受地理因素影响,秦楚边境的重兵主要集中在楚国西北部。从蜀郡到黔中郡则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因而楚国并没有料到秦国会由此进攻。在战场上,地理上看似不可能的事可以出奇兵;在商场上也是如此,越是常人觉得不可能做成的事越是可以成为制胜之道。【原文】三十六年(壬午、前279)秦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
【翻译】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楚国,占领鄢、邓、西陵等地。
【解析】与赵国和谈后,秦国便大举进攻楚国。白起分析秦楚两国形势后,认为楚国兵力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内部空虚。若能帅领一支精锐部门绕开正面,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捣楚都。于是,白起率领军队沿汉水进攻,出其不意下攻下了楚国的重镇邓城。直到楚国别都鄢城时,楚国才调集重兵在此据守。鄢城之战秦国的优势在于:1、士气。秦军在过河之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置之死地以求生。2、因食于敌。正好赶上楚国粮食收获的季节,秦军可以一路抢夺粮草补充军需。3、楚军各自为战。楚军家族私军均有保存自己实力的意图,既难以统一作战,也无死战决心,无法形成对秦军的有效打击。
作为楚国,优势在于本土作战,粮草物资上有优势,只要断了秦军粮草,秦军速战不得只能退兵。因而,楚国的策略应当是1、坚壁清野。2、断其粮草。秦军虽然可以掠夺楚国粮草,但一次也只能携带几天粮草,大量粮草还是要囤积在某个城池,只要楚国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就有机会断其粮道。3、以鄢城吸引秦军,统一调度国内军队,包围来犯秦军。综合来看,类似长沙会战时薛岳以天炉战法对抗日军。鄢城屡攻不克,白起利用当地西高东低的地理形势,利用夷水环绕的有利条件,从西北引水淹鄢城,最终攻克鄢城。【原文】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愿为好会于河外渑池。赵王欲毋行,廉颇、蔺相崐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以绝秦望。”王许之。
【翻译】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愿意在黄河外的渑池和好相会。赵王不想赴会,廉颇、蔺相如建议说:“大王若是不去,就显得赵国懦弱而又胆怯。”赵王于是决定前往,由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与赵王告别时说:“大王此行,估计加上路程时间,到会议仪式全部结束,不超过三十天就会回来,如果超过三十天您还没有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赵王,以断绝秦国的要挟念头。”赵王同意。
【解析】秦国连续几年攻打赵国,有了楚怀王的前车之鉴,赵王自然担心被秦王扣留。恰齐魏国力衰弱,秦赵和好有利于赵国发展。秦国主要求和,赵国倘若不答应,秦国就可能继续攻打赵国,使赵国难以全力扩张领土。因而,从战略上讲,这次和谈符合双方利益。所谓“示赵弱且怯”则是不成立的,赵国只要说拒绝和谈,要反攻秦国,就可以不去了。为了以防万一,赵国还采取了立太子这一方法使得秦国扣留赵王失去价值。【原文】会于渑池。王与赵王饮,酒酣,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鼓之。蔺相如复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臣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王不怿,为一击缶。罢酒,秦终不能有加于赵;赵人亦盛为之备,秦不敢动。赵王归国,以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翻译】渑池相会,秦王与赵王饮酒。酒兴之间,秦王请赵王表演鼓瑟,赵王便演奏了。蔺相如也请秦王表演敲击瓦盆的音乐,秦王却不肯。蔺相如厉色说道:“在五步之内,我就可以血溅大王!”秦王左右卫士想上前杀死蔺相如,蔺相如怒目喝斥,左右人都畏缩不敢行动。秦王只好非常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瓦盆。直到酒宴结束,秦国始终不能对赵国加以非分之求。再加上赵国人也早有军队戒备,秦国到底没敢轻举妄动。赵王回国,加封蔺相如为上卿之职,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解析】秦王请赵王表演鼓瑟乃是营造心理优势。具体经过大概是酒宴上,秦王对赵王说,听闻大王爱好鼓瑟,水平很高,不如表演一段让兄弟我欣赏下。赵王自然是说技艺不精不敢献丑。秦王说,娱乐而已,赵王你就表演一个吧。秦国大臣们也在旁边边捧边劝,赵王难以推辞,只好表演一会。自己表演别人欣赏,气势上就弱了三分,不利于平等和谈。于是,蔺相如也向秦王提议,请秦王击缶,秦王自然不答应。秦国做了准备,知道赵王爱好鼓瑟,赵国可能没做准备。请秦王击缶理由不充分,蔺相如只能是以血溅逼迫秦王。蔺相如敢于如此强硬,应当是知道了楚国准备组织合纵攻秦,秦王不希望两国交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还记载有秦国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秦国真的想要赵国十五座城池么?这话肯定不是秦国大臣私自说的,而是秦王授意的。但秦国又不可能真的无故索要赵国城池,那么应当是秦国大臣们唱白脸。倘若赵王应对不当,秦王则唱红脸,会说“秦赵兄弟之国,哪能要赵国城池做寿礼,两国结盟就是最好的寿礼了”。蔺相如的强硬算是为赵王赢得了平等的地位,比较恰当。【原文】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不欲争列。出而望见,辄引车避匿。其舍人皆以为耻。相如曰:“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至门谢罪,遂为刎颈之交。
【翻译】廉颇不满地说:“我作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原不过是下层小民,只以能说善辩而位居我之上,我实在感到羞耻,忍不下这口气!”便宣称:“我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不愿意和他遇见。每逢上朝,常常称病,不和廉颇去争排列顺序。出门在外,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便令自己的车回避。蔺相如的门客下属都感到十分羞耻。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的威严比得上秦王吗?”都说:“比不上。”蔺相如说:“面对秦王那么大的威势,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单怕廉将军吗!我是考虑到:强暴的秦国之所以还不敢大举进犯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我们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所以避让,是先考虑到国家的利益而后才去想个人的私怨啊!”廉颇听说了这番话十分惭愧,便赤裸着上身到蔺相如府上来负荆请罪,两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
【解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蔺相如虽然暂时没有给赵国带来实质利益,但是让赵王看到了其战略眼光。因而,赵王让其负责外交谋略,但不是总理军政的丞相职位。将相和的故事,司马光旨在推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可以因为政治理念不同争斗,但不能因为争夺功劳权位内斗。
【原文】初,燕人攻安平,临淄市掾田单在安平,使其宗人皆以铁笼傅车。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翻译】当初,燕国军队攻打齐国安平时,临淄市的一个小官田单正在城中,他预先让家族人都用铁皮包上车轴头。待到城破,人们争相涌出城门,都因为车轴互相碰断,车辆损坏难行,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一族因铁皮包裹车轴得以幸免,逃到了即墨。当时齐国大部分地区都被燕军占领,仅有莒城、即墨未沦陷。乐毅于是集中右军、前军包围莒城,集中左军、后军包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身亡。即墨人士说:“安平之战,田单一族人因铁皮包轴得以保全,可见田单足智多谋,熟悉兵事。”于是共同拥立他为守将抵御燕军。
【解析】田单借机上位。即墨大夫战死,需要再立最高统帅。田单是王族后裔,但隔了几代关系比较远,在临淄也只是一个小官。“以铁笼得免”这一件事只能看出田单心思缜密、虑事周全,却不能证明其军事才能有多高。到了即墨后,有即墨当地人因田单“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举荐他,说明田单这几年在即墨的关系网经营得很好,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守将是风险很高的位置,前任刚刚战死,很多人不愿意做,恰好田单让支持者提名,其他人就都赞成了。【原文】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令曰:“城中民出者勿获,困者赈之,使即旧业,以镇新民。”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
【翻译】乐毅围攻两城,一年未能攻克,便下令解除围攻,退至城外九里处修筑营垒,下令说:“城中的百姓出来不要抓捕他们,有困饿的还要赈济,让他们各操旧业,以安抚新占地区的人民。”过了三年,城还未攻下。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拨说:“乐毅智谋过人,进攻齐国,一口气攻 克七十余城。现在只剩两座城,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来收服齐国人心,自己好南面称王而已。如今齐国人心已服,他之所以还不行动,就是因为妻子、儿子在燕国。况且齐国多有美女,他早晚将忘记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备!”
【解析】乐毅为什么选择围而不攻,还赈济灾民?这是用攻心取代攻城。齐湣王已经被杀,莒与即墨久攻不下说明城里人心是向着齐国王族的,全力攻城必将付出巨大代价,即使攻打下来了,两个城池也将破败不堪,这两个城池的人民还会反叛,需要重兵镇守;其他城池的人民也会怀疑燕军的目的,弊大于利。围而不攻反而可以表明燕军真的是为了解放齐国人民而来的,而不是占据齐国土地,有利于已占土地的治理。
收购一个公司以后,对于原领导层的坚定支持者要怎么处理?无情裁员么?如果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转,采取怀柔政策,感化他们为新公司效力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尤其是,当存在地域差异时,更不能轻易裁员,让人心离散。
【原文】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先王举国以礼贤者,非贪土地以遗子孙也。遭所传德薄,不能堪命,国人不顺。齐为无道,乘孤国之乱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故广延群臣,外招宾客,以求报雠;其有成功者,尚欲与之同共燕国。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塞先仇,齐国固乐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赐乐毅妻以后服,赐其子以公子之服;辂车乘马,后属百崐两,遣国相奉而致之乐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
【翻译】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拨说:“乐毅智谋过人,进攻齐国,一口气攻克七十余城。现在只剩两座城,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来收服齐国人心,自己好南面称王而已。如今齐国人心已服,他之所以还不行动,就是因为妻子、儿子在燕国。况且齐国多有美女,他早晚将忘记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备!”
燕昭王听罢下令设置盛大酒宴,拉出说此话的人斥责道:“先王倡导全国礼待贤明人才,并不是为了多得土地留给子孙。他不幸遇到继承人缺少德行,不能完成大业,使国内人民怨愤不从,无道的齐国趁着我们国家动乱得以残害先王。我即位以后,对此痛心疾首,才广泛延请群臣,对外招揽宾客,以求报仇。谁能使我成功,我愿意和他分享燕国大权。现在乐毅先生为我大破齐国,平毁齐国宗庙,报却了旧仇,齐国本来就应归乐先生所有,不是燕国该得到的。乐先生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成为平等国家,结为友好的邻邦,抵御各国的来犯,这正是燕国的福气、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呢!”于是将挑 拨者处死。又赏赐乐毅妻子以王后服饰,赏赐他的儿子以王子服饰,配备君王车驾乘马,及上 百辆属车,派宰相侍奉送到乐毅那里,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惶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谢,写下辞书,并宣誓以死效忠燕王。从此齐国人敬服燕国乐毅的德义,各国也畏惧他的信誉,没有再敢来算计的。
【解析】劝燕王防备乐毅的人是小人么?可能是小人,打击乐毅,博取赏识。也可能是重臣,国家军权都在乐毅手上,时间长了就可能变成乐毅私人军队,但凡君主都不得不防。但他绝对不是贤臣。因为他说的事情燕昭王知道,燕昭王需要的是解决之道,应对之策。但他没提出来。天下之事,只要做了就必然会被人知道。如果乐毅知道了,燕昭王对于中伤他的人不赏不罚,乐毅会怎么想,自然是猜测君王存了猜忌之心。这个时候,乐毅要么交出兵权回燕国,要么真的拥兵自重。但是权力的诱惑那么大,现在乐毅的实际地位和齐王已经差不多了,就差一个名分而已。燕昭王敢赌乐毅不反么?他不敢。燕昭王只能表示自己相信乐毅,感激乐毅,甚至以退为进,让乐毅做齐王,以稳住乐毅,至少乐毅不会与燕国为敌。后面想自立也会选择一个相对和平的方式。最终,乐毅选择了名誉而非实权,拒绝了齐王称号。
如果乐毅接受齐王称号会怎么样?时机尚不成熟,毕竟乐毅是赵人,燕军家人都在燕国,估计不愿意为乐毅而战。倘若再过十几年,燕军在齐国娶妻生子,齐国本土化军队也建立起来,乐毅会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原文】顷之,昭王薨,惠王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 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王不善代之,遂奔赵。燕将士由是愤惋不和。
【翻译】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惠王从当太子时,就与乐毅有矛盾。田单听说了,便派人去燕国用反间计,散布说:“齐王已经死了,齐国仅有两座城未被攻克。乐毅与燕国新王有矛盾,害怕加祸不敢回国,他现在以攻打齐国为名,实际想率领军队在齐国称王。齐国人没有归附,所以他暂缓进攻 即墨,等待时机举行大事。齐国人所怕的,是燕王派别的大将来,那样即墨就城破受害了。”燕惠王本来就疑心乐毅,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便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大将,召他回国。乐毅知道燕王换将居心不良,于是投奔了赵国。从此,燕军将士都愤愤不平,内部不和。
【解析】反间计能够生效,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方本来就彼此猜疑。当然,信任本就不易建立,容易打破。只要曾经发生小小的矛盾裂痕,就可能扩大,需要用心维护。乐毅作为燕国重臣,和太子发生矛盾之后,却没有及时消除误会,难道他不知道太子终将即位么?身居高位,被人嫉恨诽谤是难免的,在太子即位的时候,乐毅不应该上书表示忠心解释往事和在齐国的政策么?在燕惠王换将后,乐毅选择离开燕国投奔赵国也表明乐毅不信任燕惠王。
燕昭王可以信任乐毅,燕惠王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权力!乐毅的军权是燕昭王授予的,而燕惠王作为新王,一般第一件事就是维护王权、掌握军权。如果乐毅在燕国,燕惠王可以像赵武灵王对肥义那样尊重乐毅,但乐毅身在千里之外的齐国,无法掌控,又立有不世之功,不确定性太大。纵然齐国没有实施反间计,燕惠王也会换将。燕王换将的后果可能有两个,一是乐毅反叛但时机不成熟,燕军受损但乐毅最终失败,二是乐毅接受换将。如果燕惠王想日后继续重用乐毅,即位后就应当立即表示对乐毅的尊重,不时赏赐乐毅,等待换将良机。等换将时,告诉乐毅,本文是信任乐毅将军你的,但是现在流言太多了,大臣们都认为让你回国比较好,我都杀了某某某了,总不能把他们全都杀了吧。而且你常年在外为燕国效劳,与家人也多年没有见面了。现在燕军队齐围而不攻,基本正常了,不如你回国担任相国,与家人团聚一段时间,等齐国有了变化需要时再去齐国。《乐毅列传》中也有燕惠王后来向乐毅道歉说,“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可惜,话说晚了。
乐毅在燕军多年,自然有不少支持者。如果是正常换将还没什么,但乐毅投奔赵国自然会令乐毅的支持者不安,担心自己会被清算。
【原文】田单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皆翔舞而下城中。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当有神师下教我。”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起引还,坐东乡,师事之。卒曰:“臣欺君。”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见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冢墓,烧死人。齐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
【翻译】这时,田单下令让城中人吃饭时,先在庭院里祭祀祖先,四处飞鸟争吃祭饭都盘旋落到城中,燕军很是惊讶,田单又让人散布说:“会有天神派军师下界来帮助我们。”有个士兵说:“我可以做神师吗?”说罢起身便走。田单急忙离座追回他,让他面东高坐,奉为神师。士兵说:“我犯上欺主了。”田单忙悄声嘱咐:“你不要说出去。”便以他为师,每当发布号令,都必称奉神师之命。田单又令人散布说:“我就怕燕军把齐国俘虏割去鼻子,作为前导,那样即墨城就完了!”燕国人听说,果然这样做了。城中守兵看到投降燕军的人都被割去鼻子,万分痛恨,决心坚守不降,唯恐被俘。田单再使出反间计,说:“我怕燕军掘毁我们的城外坟墓,那样齐国人就寒心了。”燕军又中计,把城外坟墓尽行挖毁,焚烧死尸。齐国人从城上远远望见,都痛哭流涕,争相请求出战,怒气倍增。
【解析】虐待俘虏,俘虏自然会坚决反抗,作战时更加勇敢。任何一个学过兵法的人甚至是会换位思考的人都理解。但是,骑劫居然会相信。或许是因为骑劫迷信神师吧。田单让士兵假冒神师不是为了骗齐人,是为了骗燕军。宗教信仰有的时候确实会让人的行为变得不可理解,正如国民党无法相信共产党为了解放人类而放弃生命一样,现在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怕也无法理解当年烈士们的行为。
【原文】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将,愿无虏掠吾族家!”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牛千馀,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其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大惊,视牛皆龙文,所触尽死伤。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杀骑劫,追亡逐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复为齐。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走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焉。乃迎裹王于莒;入临淄,封田单为安平君。
【翻译】田单知道这时军士已经可以死战,于是带头拿起版、锹和士卒一起筑城,把自己的妻妾编进军队,还分发全部食品犒劳将士。他下令让披甲士兵都潜伏在城下,只以老弱人员、女子登城守卫,又派人去燕军中约定投降,燕军都欢呼万岁。田单在城中百姓中募集到一千镒金银,让即墨城的富豪送给燕军大将,说:“我们马上就投降。请不要抢劫掠夺我们的家族!”燕国将军大喜,立刻应允。燕军戒备更加松懈。田单在城中搜罗到一千余头牛,给牛披上大红绸衣,绘上五彩天龙花纹,在牛角上绑束尖刀,而在牛尾绑上灌好油脂的苇草,然后点燃,趁着夜色,从预先凿好的几十个城墙洞中,赶牛冲出,后而紧随着五千名壮士。牛尾部被火燎烧,都惊怒地奔向燕军大营。燕军大惊失色,看到牛身上都是天龙花纹,碰到的不是死就是伤。加上城中敲锣打鼓齐声呐喊,老弱居民也敲击铜器助威,响声惊天动地。燕国军队万分恐惧,纷纷败逃。齐军趁乱杀死燕军大将骑劫,追杀逃亡的燕军,所经过的城邑都叛离燕国,再度归顺齐国。田单的军队越来越多,乘胜而入,燕军日日望风而逃,逃到黄河边,齐国失去的七十几座城都复归。田单于是前往莒城迎齐襄王回国都临淄,襄王册封田单为安平君。
【解析】领导者要身先士卒,才能让下属们奋勇作战,所以田单让家人也加入军队。就如企业高层要员工努力工作,自己就要经常加班作为表率。除了行为上的带头示范作用外,还需要用物质、精神等激励下属努力。示敌以弱,求和、请降让对方放松戒备然后借机进攻,是军事中的常用伎俩。田单能首创火牛阵壮大声势,与利用空军、炮兵支持一样,可以获得优势,确实有其过人之处。“所过城邑皆叛燕,复为齐”证实了燕国在齐国没有统治基础,乐毅当初的建议是有问题的,至少需要十几年时间赢得人心。国际形势能给燕国十几年么?赵国、秦国能看着燕国真正吞并齐国而不支持齐王室么?只怕没有这个机会。
田单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因为客观形势不允许。齐国势弱,经不起再一次内乱,甚至其他诸侯国会支持齐王。【原文】齐王以太史敫之女为后,生太子建。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污吾世!”终身不见君王后,君王后亦不以不见故失人子之礼。
【翻译】齐襄王立太史敫的女儿为王后,生下太子田建。太史敫却说:“我的女儿不经过媒人,自定婚嫁,不是我家的人,她败坏了我的家风!”终身不见王后,但王后并不因他不见而失去做儿女应有的礼数。
【解析】司马光举太史敫的例子是用来宣传儒家等级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孟子·滕文公下》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即使是因此获得巨大利益成为一国之后,也不赞成。这种等级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在当代已经没有土壤了。而儿女不能因父母做错了而轻慢或怨恨,在当代依然值得推崇。
【原文】赵王封乐毅于观津,尊宠之,以警动于燕、齐。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书曰:“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卒于赵,号曰望诸君。
【翻译】赵王分封乐毅于观津,对他十分尊宠。以此来警戒燕国和齐国。燕惠王便派人去批评乐毅,并道歉说:“乐将军你过于听信传言,因为与我有矛盾,就抛弃燕国跑到赵国。你这样做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然而,又怎能报答先王对你的一片恩情呢?”乐毅回信答复道:“从前伍子胥的建议被吴王阖闾采纳,吴国的势力一直扩展到郢地;而继任吴王夫差不听他的话,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囊抛进江中。夫差不明白伍子胥对先王的建议是吴国得以成就功业的根本,所以沉下伍子胥的尸体一点儿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早日看出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器量,所以尸体虽入江而魂灵仍怨愤不化。免去自身的灾祸,立就功业,以表明先王的心迹,是我的上策。自己遭到别人的诽谤,从而使先王的英名蒙上耻辱,是我最害怕的。但因为蒙受了不白之冤,就以新的宠幸为利益,谋算燕国,也是我在道义上绝不会做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人断交绝不口出恶言;忠臣被迫离开祖国,也不去辩解洗雪自己的名声。我虽然不成器,也曾多次从古代君子身上得到教益。谨请大王明鉴。”于是燕王仍封乐毅的儿子乐为昌国君,而乐毅也为修好睦邻而往来燕国,最后死于赵国,谥号望诸君。
【解析】赵王为什么要重用乐毅?一来乐毅作为燕国重臣,对燕国和齐国了解很多,可以使他们心存顾忌,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正因如此,燕国才派人专程给乐毅道歉,并封赏其子。二来是示范作用,吸引人才。
乐毅借回信阐释了自己的立场:自己最希望的当然是成就阖闾与伍子胥的君臣佳话,最不希望的就是让燕惠王背上夫差那样昏聩的恶名。虽然有人诽谤我,但我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绝不损害燕国的利益。
燕惠王换将的做法没有大问题,就是细节上处理不当,解释太晚了。乐毅自知功高震主,本就担心燕惠王会对他不利。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01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02《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03《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04《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05《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06《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07《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08《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09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10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11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