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7 07:28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 2017 年军官自我鉴定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2017 年军官自我鉴定作文注意事项"
2017 年军官自我鉴定是军官对自己一年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全面总结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自身素质、能力和作风的重要平台。写好自我鉴定,不仅有利于个人成长进步,也有利于组织了解和掌握军官情况。因此,写好 2017 年军官自我鉴定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自我鉴定的主题是回顾和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写作时要紧扣这一主题,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要重点总结自己在思想政治、军事训练、行政工作、作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也要客观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采。
"二、 客观真实,实事求是"
自我鉴定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避免夸大成绩、掩盖缺点。要如实反映自己的工作表现、学习情况和生活作风,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正视不足。要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说话,避免空洞的口号和泛泛而谈。要敢于自我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自我鉴定要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开头要简要概述过去一年的
新华社福州7月22日电 题:用奋斗书写深蓝人生——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马少利
新华社记者李秉宣
海军资阳舰主炮区队长马少利(左二)向战友演示专业工具使用方法(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 摄
尽管台下坐着的都是舰炮武器系统领域的一流专家,海军资阳舰主炮区队长马少利介绍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时,仍胸有成竹。
最终,某装备技术革新项目获得专家们一致认可,顺利通过评审。
那天,马少利发了一条朋友圈:十年谋划,三年准备,今天终成现实。
这是他从军27年又一个里程碑,也是这位海军“兵专家”用奋斗书写深蓝人生的缩影。
马少利的军旅生涯,是从一艘排水量仅400吨的导弹护卫艇开始的。
彼时,艇上主炮刚换装新型指挥仪,因操作复杂命中率低,战友们仍习惯用手动瞄准。
“电动射击为啥不用?”这个疑问让马少利“着了魔”。他软磨硬泡要来原理图,在战位旁支起小马扎,对着密密麻麻的线路图一点点“啃”。
图纸被海风浸得发皱,他就用透明胶带粘好;术语看不懂,就追着班长问。
几个月后实弹考核,他使用新型指挥仪,8发炮弹接连命中目标,大家记住马少利这个名字的同时,开始改用新装备。
海军资阳舰主炮区队长马少利(中)带领战友进行装备检视(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 摄
2015年海军维修技能比武,马少利要挑战一型完全陌生的舰炮。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在四五十摄氏度的甲板上练拆装,手臂被烫出连片水泡;为搞懂一个射击原理,反复给专家打电话。最终,他在6个项目中拿下3个满分,从“门外汉”变成技术能手。
“没有什么天赋,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马少利说。
如今每次实弹射击,马少利仿佛能感受到发射药在炮膛内膨胀的细微震颤,能“看见”炮弹穿过气流时弹道的微妙偏移。
“炮就是我,我就是炮。”马少利这样形容这种感觉。
他的电脑里,存着27年来上万发炮弹的射后分析数据:舰体摇摆幅度、发射药膨胀速度、弹道受风影响角度……几十万条数据汇聚而成的经验,成就了他实弹射击时首发命中的精准。
“竹子前4年只长3厘米,第5年却能每天长30厘米。”马少利常说,他的成长就像竹子——15万字学习笔记是根系,几十万条数据是养分,扎根越深,拔节越猛。
“光自己会不算本事,要带领更多人能打胜仗。”2017年接装新舰时,马少利看着年轻战友对着复杂装备犯难,萌生了编教材的念头。
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利用培训和休假的时机,先后到院校和厂家学习,向教授专家、技术人员取真经。
编写《某型舰炮电气原理与维修》时,他在器材舱搭起工作台,700多个日夜熬白了他的鬓角。
教材出版那天,他收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原教授汪德虎的短信:你把“天书”变成了“兵书”!
这本教材后来被海军作为统编教材推荐到各单位使用。
脚步从未停歇。马少利又带领战友拍出50多个教学微课,把“快速瞄星法”等绝活变成标准化流程,让新兵掌握主炮操作的时间大大缩短。
如今,单位枪炮专业的骨干,大多都是他带出来的兵,其中3人成长为高级军士,30多人担任班长、技师等职务,20多人荣立个人三等功。
有一年某舰主炮故障,千里之外的战友打来电话,他一步步指导,直至故障顺利排除。“马班长的本事,像主炮的火药,能点燃一群人的战斗力。”战友们说。
从一个穷苦山村的农村娃成长为海军一级军士长,从高射机枪手到“舰炮兵王”,27年来,马少利用奋斗不断书写着自己的深蓝人生。他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赶上了人民海军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
这是海军资阳舰主炮区队长马少利(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 摄
海军资阳舰主炮区队长马少利(左)带领战友开展战位操演(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 摄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三亚7月26日电 题:人民军医向战行——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李慧灵
黄明、高玉娇、张彦昕
盛夏的南海,碧波翻涌,海浪不时拍打着小艇。
艇上,一名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的女军医,衣服已被海水浇透。这样的“巡诊路”,对她而言是“家常便饭”——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布这片海域的每一个岛礁。
她就是李慧灵——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李慧灵(右)为战士看诊(7月21日摄)。 新华社发(匡野 摄)
这一次,她是随“丝路方舟”号医院船,执行“健康送海疆”任务。岛礁太小,军医们需要转乘小艇,才能上岛。
“没有上过岛礁的人,很难想象岛礁上的高温、高湿、高盐和强紫外线。”从事热带医学研究的李慧灵,从心底里热爱并理解她的战友们。
上战舰、下南海、登岛礁、钻丛林……入伍十余年,从一名地方医生逐步成长为全军重点学科带头人,李慧灵完成了怎样的人生嬗变?
“正向、积极、不屈。”这是李慧灵的自我评价,也是她的“成功秘笈”。
2012年,李慧灵因为一则“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组建”的消息,毅然“携技从戎”,从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奔赴海南。那一年,她已37岁。
2019年,崭露头角的李慧灵,受命牵头创建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学科。
专业素养良好的李慧灵深知,组建一个新学科,除了满腔热血,更需要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什么是热带医学?为了拉直这个问号,一场行程超过3万公里,覆盖50余家学校、医院的调研就此展开。调研结束,李慧灵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的深不可测:震撼!
“每一步都很困难,但每一步都扎扎实实。”6年来,走路带风、说干就干的李慧灵,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坚定前行。
热带医学需要什么样的军医?李慧灵说:“战斗力需要什么,我就去干什么。”
一次救援行动中,她背着几十斤的检测设备,乘坐小艇登上轮船。那一刻,她反问自己:战场上,军医也能背着一个需要插电源、几十斤重的仪器吗?
类似的“痛点”,还有很多。比如,一旦出现战创伤,伤口受到海水的长期浸泡,感染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如何做到迅速检测、及时有效救治?
“找到了痛点,就要立马解决。”为了实现快速精准检测,李慧灵带领团队连续攻关,对诊疗设备进行了改装:重达几十斤的“大块头”,优化“变形”为仅重600克的便携式诊断仪;检测诊断原来需要数十个小时,现在仅30分钟即可实现快速筛查;常规程序需要24小时的气管镜治疗,在临床热带医学科,从入院到完成手术不足2小时……
在李慧灵看来,作为军医,必须要有让伤病员重返战位的能力——
因吸入战场烟雾导致吸入性肺损伤的3名战士,用上了李慧灵团队自主研制的快速探查设备,精准用药后很快返回战位;
战士小马由于伤口被海水浸泡,导致严重感染,得益于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避免了被截肢的风险;
远在千里之外执行维和任务的重型脑型疟疾官兵,通过远程会诊,获得及时救治……
战场救治,“快”是关键。对于“快”的理解,李慧灵还有一笔独特的“生命健康经济账”:“某些疾病,早期发现就可以治好,大大减少了我们卫勤系统的消耗。”
为了科普这个理念,无论走到哪里,李慧灵总是会把自己的电话留给战友们,“我是很好用的医生,一定要用好我。”一天下来,她平均要接一两百个电话。
那年,李慧灵参加集训,突然听到远处的呼救。她立即朝着呼救方向狂奔过去,发现是一名战士在训练中晕倒。她立刻跪在战士身旁,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战士苏醒了,用时不到10秒!
后来,这名战士经诊断确定为病毒性心肌炎,因为抢救及时,很快得以康复。
战士获救了,李慧灵也陷入深深的思考:训练场上晕倒,应该立刻给予心肺复苏,如果时间过长,就会造成脑损伤……
从那以后,每次下部队,她都反复强调:“最快速的救治,不是120,不是医生,就是身边的战友。”有的官兵“下不去手”,李慧灵就先躺到地上让他们“大胆练手”;有的官兵技术不扎实,李慧灵就指导他们结对练习……
针对发病快、救治难的热射病,李慧灵加入全军热射病防治与研究中心专家组,他们摸索出“热射病防治8-4-6黄金法则”,在基层部队培训百余场数十万人,部队热射病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守护战友,就是守护战斗力;守护战斗力,就是保家卫国。”李慧灵对自己的工作倍感自豪。
6年来,这个科从不到3名医护人员、临时借用1间病房,发展到40余名医护人员、数十张床位,完成救治重症患者千余人。
6年来,这个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临床基地、全军临床重点专科。
官兵们爱她,她更爱他们。“他们就是我,我就是他们。”李慧灵说。
在她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油画,来自一名年轻的海军战士:一幅是大海与浪花,那是他的战位、也是李慧灵守护的地方;另一幅是一朵温暖的向日葵,那是爱与希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