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听国学后的心得体会》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7 12:13

推荐《听国学后的心得体会》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听国学后的心得体会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让你的文章更深入、更真诚、更有见地:
"一、 确定核心感悟 (Thesis Statement):"
"明确主旨:" 在动笔前,首先要清晰地思考:听了国学之后,你"最"深的感受或"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是让你对某个传统观念有了新的理解?是让你反思了现代生活?是让你对先贤智慧产生了敬佩?把这个核心感悟作为你文章的灵魂和主线。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内容,选择一两个最触动你的点深入挖掘,这样更容易写出深度和真情实感。
"二、 精心选择内容 (Content Selection):"
"具体事例支撑:" 心得体会不能空洞。回忆你听国学的具体场景(是讲座、课程还是其他形式?),或者你印象深刻的某个故事、某句话、某个概念。用这些具体事例来支撑你的感悟,让读者有代入感,也使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例如,如果你听了《论语》的讲解,可以具体写是哪一章的内容让你印象深刻,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你对某个行为或人际关系的看法。 "结合自身联系:" 将国学内容与你的个人经历、生活观察、当下社会现象等联系起来。思考国学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国学》学习心得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前言

在还没有接触国学这门课程前,我就将国学和语文混为一谈,我一直以为国学就是语文,就是简简单单的读背记,经过将近一学期的认识,我才认识到国学不等同于语文,国学的魅力何其之大,和中国的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而语文是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所以说,国学和语文有较大的差异和区别,在学习了国学课程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有些坐井观天,根本没有了解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简单的来说,我们学习国学,不但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开拓自己的思维,学习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使我们有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心见性。

《国学》开堂第一课并没有直接讲述课本中的文章,而是让我们了解开设《国学》这门课程的意义,与我们现实生活相结合,我想这也是能够吸引我并让我爱上它的地方,不再是像曾经语文那样只是浅层次的学习文章内容让我们读背记,而是这样通俗易懂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从我个人来说,就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关于信仰,一个人可以没有理想,但却不能没有信仰。中国的文化可以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到了如今我们这个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够拾起文化传承和古代经典名著,我想大多数都不了解国学的本质和内涵,这就是文化传统与时代的断裂。因此,我们不但要有自己文化的信仰,更要明白自己的不足。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做人的立身处事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信仰。

其次是对国学和孔子思想核心的理解,课本开篇序言便讲到国学的目的,便是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我想这就是国学的意义,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课文开篇便讲到孔子,也就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当然,对于孔子,我们都有大概的了解,他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被尊称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虽然孔子的政治生涯非常的曲折,但他所秉承的思想却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告诉人们要担得起,道家告诉人们要放得下,佛家告诉人们要想得开。这就是三者的不同。孔子的核心是礼与仁。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仪来约束人们,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礼治。他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更体现了儒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然后便是对于学习的理解,对于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古人早已有认识。“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是汉朝哲人王充的理论,近代英国学家培根也强调这样的观点,“知识就是力量。”而古代孔子早早的便强调学与思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学习应该是海纳百川。国学经典里的知识就像陈年佳酿一样,越品越有味道。也就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位,经得起时光而传承至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负。因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优点更要知道自己的缺点所在。

最后对于仁、孝、君子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仁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懂得仁的益处能够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告诉我们,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合理科学的判别喜爱别人憎恶别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甚至为了追求仁德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杀身以成道。

孝道历来就是人们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中华传统的美德之一,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孝顺父母,也要敬爱兄长。古语有“德为成事之本,而孝为入德之门”一个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而一个人是否有优良的品德,首先要看他是否以孝为先为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孝,何以别乎?”当然孝顺父母不单单只是赡养,更重要的是陪伴,父母养我长大,我陪父母变老,陪伴就是给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重视以内在的道德约束的力量 规范个人言行及集体和国家的作为。而这种文化必定以人为载体,体现在儒家文化中的这类人便是“君子”,“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于“仁”、“知”、“勇”,修身、齐家、治国皆有涉及。可以说君子就是品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一类人。虽然我们不能成为君子,但我们可以向君子靠齐。君子的观念对现在也深有影响。“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它不仅可以约束我们的行为习惯,更能时刻提醒我们是否合乎君子之道。

可以说国学不单单只教会我们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一些经验和道理,学习国学不仅可以汲取修身、做人、治学的道理,也会教会我们如何去孝顺父母,团结同学,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更能将中华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学了中国哲学,你会活得愉快

《哲学与人生》书封 东方出版社供图

我大半生在各地讲学,最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哲学?我们一般人有必要了解哲学吗?”

事实上,不管是否了解哲学,你都听过一些哲学家的名言金句。譬如,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这些话里包含了哲学家思考人生的答案。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没有哲学?当然有。

中国人喜欢区分“道”和“术”。“术”代表专业能力和技术,可以完成特定的工作;而“道”普遍超越“术”、作为“术”的原理。所以,在中国的传统里讲哲学,会说你要去“求道”、去“问道”、去“悟道”。这些都是我们对哲学的简单描写。

哲学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关。

我受家庭影响,在18岁考大学时,第一志愿就报考了台湾辅仁大学的哲学系。大学研究最多的是古希腊哲学与中世纪哲学,后来有幸聆听了方东美先生的课,才知道中国哲学绝不逊于西方哲学,这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信心。

1980年,我到美国耶鲁大学念博士生,其间跟随余英时先生学习,使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成归来,我在台湾大学教书,很快发现,如果继续在西方哲学的领域做研究,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很难取得重要突破。因此,我决定回归传统,转向中国哲学的研究。所以,我从40多岁开始,全力投入了“四书三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易经》)的研究。

在研究国学方面,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心得。首先,研究经典要注重“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第二,解释经典时,我设法从诠释学的角度,深入探究每一句文本:它究竟说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应该说什么;最后,我追求经典本身内部的圆融一致,以及经典与生活经验的配合,希望现代人能把古人的智慧再“活出来”。

活出古人的智慧,就要再回到“哲学”一词。

“哲学”听起来非常严肃高深,事实上它原本的意思就是“爱好智慧”。什么叫“智慧”?简单来说,就是两个观念的合成——一个是“完整”,一个是“根本”。

怎样理解“完整”?

比如,人活在世界上,迟早要问:“什么事情最重要?”孔子、孟子,他们会告诉你:最重要的,是好好过这一生;而要好好过一生,一定需要某些修养,好好修炼自己。做什么事、该怎么做、如何与别人互动、进入社会如何为人处世……这就是所谓的“完整”。

什么叫“根本”?

人生有一些根本的问题,不到那个关头你不会去想。比如,痛苦是什么?罪恶是什么?死亡又是什么?而当疾病、战争、灾难把生活残酷的一面推到人们面前,这个契机促使人们去追问一些人生的真相:为什么人生会有痛苦?当痛苦来临时,我该怎么办?人应该怎样看待死亡?这些问题,正是哲学要的问题。

所谓“哲学”,就是经过深刻的反省与思考,把人生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讲通那些根本的问题。所以我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哲学,你可以借鉴和吸收别人的想法,慢慢形成一套自己的系统观念,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

我们的祖先怎么看待宇宙、看待人生?

说到宇宙观,中国人的宇宙观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体。什么叫有机体?举个例子:一块黄金,你把它切开,变成两块黄金;一只小狗,你把它切开,它绝对不会变两只小狗。前一种代表西方的宇宙观,是机械论;后一种代表中国的宇宙观,就是有机论。

我们祖先的智慧是一种没有经过实验的直观的观察,认为宇宙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自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来还有科学家提出来量子学、测不准原理,现在西方人也越来越认同宇宙是有机体。

再说人生观。每个人来到世界上,要建立某些正确的观念,比如孝顺、守信,这会让你到一个年纪以后,整个生命的层次趋向更高的水平,不断实现更高的价值,就像孔子所说的“君子”。我自己学会为人处世,就靠儒家。

而当你到了一定年纪,人生阅历变得丰富,慢慢发现这个世界上善恶未必有合理的报应,这时你要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从老子和庄子那里,你可以找到最根本的答案。

所以,在中国哲学中,你一定要了解儒家与道家。儒家以“真诚”为基础,你真正读懂了,会对人生充满信心,活得很自信;道家则追求“真实”,真正了解老子和庄子,你会活得无比自在。

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有太多精彩的部分,我们应当非常自豪。身为中国人,我们责无旁贷,一定要扣紧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把握住中华文化的理念。

我在这本《哲学与人生》中,首先探讨了哲学的本质——什么是哲学。我一直强调,如果离开哲学,人生就是盲目的,就像航海找不到罗盘;如果脱离人生,哲学是空洞的,个人自说自话,别人也不见得了解。

书中讲中国哲学的起源,谈到《易经》《尚书》;讲儒家的风格和道家的智慧,这两章汇聚了我近年来研究国学的心得体会;我还把哲学运用到人生,谈到艺术与审美,教育与自我,文化的视野等;最后一章谈到拓展生命,如何把哲学用在个人的生命中。

你真正学习后会发现:学了哲学,你会过得比较舒服;学了中国哲学,你会活得非常愉快。

(作者系当代著名哲学家,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佩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