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7 13: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亲情故事的读后感作文,想要写得好,确实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
"一、 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Choose Your Material Wisely)"
1. "相关性:" 确保你读的故事确实与“亲情”主题相关。它可以是关于父母、兄弟姐妹、祖孙之间真情的;也可以是通过人物关系映射出的亲情观念;甚至可以是看似没有直接描绘,但深刻体现了亲情价值的故事。 2. "个人感受:" 选择一个你读后感触最深的、最能引起你共鸣的故事。只有你真心被打动,才能写出真挚的情感。 3. "理解透彻:" 在动笔前,务必仔细阅读,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或主题。可以做一些笔记,标记让你印象深刻的细节。
"二、 明确中心思想 (Clarify the Central Theme)"
1. "提炼主旨:" 思考这个故事最想让你感受到的关于亲情的核心是什么?是爱的无私与伟大?是理解与包容?是扶持与担当?还是亲情在逆境中的力量?明确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2. "紧扣主题:" 整篇文章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避免内容过于发散,跑题。
"三、 深入挖掘个人感悟 (Dig Deep into Personal Reflection)"
1. "联系自身
1935年3月16日,共产党员刘伯坚在监狱中给家人写下诀别信,回顾40年生命,“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四川的家“人口死亡殆尽”,嘱托家人寻找流落在外的幼儿。5天后,刘伯坚被敌人杀害,以青春、热血与生命,回应他在家书中的不悔告白:“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家书》一书。
时隔85年,当我捧读《红色家书》,这样惨烈而凝重的字眼刺进眼眶,椎心泣血,惟有长歌当哭。
《红色家书》收录了我党4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的110余封书信。根据每封信的主旨,分为明志篇、正己篇、亲情篇、教子篇。最早一封为毛泽东致舅父(1919年),最后一封为彭真致孙女(1982年),纵贯60余年的时间长河,穿过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硝烟弥漫的战争时代、风雷激荡的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场景几经转换,人间世事历尽沧桑,字里行间的“赤子之心”却始终如初。
一封封家书,纸短情长,见字如面,对着至亲至爱,诉说最真的话、最深的情、最苦痛的矛盾与挣扎、最醇厚的热望与期待,饱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诲、愧疚,孩子对父母的思念、报答,夫妻之间的恩爱、牵挂,字字情深意切,篇篇鲜活生动,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
共产党人的执着,不仅仅在响遏行云的振臂高呼中,在意气风发的慷慨赴难中,还在于夜深人静时奋笔疾书的心灵相诉,“人生赖奋斗而存”(周恩来)、“争国权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聂荣臻)、“艰苦与辛酸不能摧毁我们铁一样的心愿”(许光达)、“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何叔衡);
共产党人的坚定,让他们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面对枪林弹雨无所畏惧,然而在亲人面前,却也不禁低语呻吟,“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杨开慧),“居狱中久,气血渐衰,皮肉虚浮……人间地狱,信非虚语”(王若飞),“宁儿啊!赶快成长,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赵一曼);
共产党人的浪漫,让他们落笔之处,不讳于向一别经年、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热烈表达“花前谈心,月下互勉”(彭雪枫),战火阻隔的思念化为笔尖上的“吻你万万千”(邓颖超)、“惟于亲亲骨肉之系念,尝与日俱永”(陈毅)、“只要我俩的心情紧紧地靠拢在一起,一切就没问题了”(左权);
共产党人的家风,也在一篇篇语重心长、句句箴言的书信中传承,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后代的理念,宛如人生最朴实无华的真理,“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毛泽东)、“总期不骛高远实事求是为要”(林伯渠)、“你们如果需要我党录用,那么需要比他人更耐苦更努力”(徐特立)、“深入了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朱德)、“要做‘大鹏鸟’,决不做‘蓬间雀’”(罗瑞卿)。
有人说,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读懂中国。在“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李立三)的艰难征途中,奋勇出列的勇气,身陷囹圄的泰然,危在旦夕的托付,未能尽孝的遗憾,生离死别的苦楚,舍身取义的决绝,壮志未酬的喟叹,披肝沥胆的进取,荡气回肠的奋斗……凡此种种,闪烁着无比高尚的光辉,对我们心灵和情感造成强烈震撼,使生长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必须要追问:是有怎样坚定的信念,让他们超越根植于人类基因中对死亡的恐惧?让他们“并不因个人的生死或部分的失败、一时的顿挫,而有所动摇”(王若飞),前赴后继,将一个人自然的生命融入到为整个人类的奋斗?并将无数个体的追求汇聚成共同的坚守,进而迸发出开天辟地的力量?
那是真诚的信仰!
71年前,司徒雷登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时,曾经这样分析,“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跨越时空的《红色家书》,带着火热情怀,为家国而书,为民族而书,为信仰而书。它承载着初心与使命,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浸透着人格与亲情,从一个侧面见证中国革命“人间正道是沧桑”,见证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代代共产党人,怀着家国情怀、赤子之心,历经血与火淬炼的革命意志,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将“火种”燃烧成为光耀中华的东方日出。情之所至,生之所达。他们的生命化为青山,精神永垂不朽,必将激励年轻一代筑梦前行。
明年就是建党一百周年。万山朝宗,万川归海,挽住云河洗天青。我想,《红色家书》的作者们,必将会以用自己滚烫的鲜血和坚定的信仰织就的英雄花,向这个神圣的纪念日致以最深切的敬意;必将用热烈的掌声,鼓励新一代共产党人传承理想信仰,迎着新时代阳光大步奔跑、一往无前;必将欣慰地看到——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
编辑|刘冬妮
《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范文8篇,收藏备用
暑假期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所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意大利四年级的学生安利柯,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一整个学年的故事经历,书中既有师生之爱、同学之爱,也有父子之爱、祖国之爱。每个小小的故事都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特别是读了书中《罗马涅小英雄的鲜血》这个故事,我被菲鲁其奥对外婆的爱深深地打动了。菲鲁其奥和外婆两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两个强盗来到他们家中,在抢走菲鲁其奥和外婆的钱之后,两个强盗准备扬长而去。但是不巧,临走时,其中一个强盗的面罩意外掉落,外婆认出来他正是村里的恶棍莫佐尼。于是恶贯满盈的莫佐尼想杀掉菲鲁其奥的外婆灭口。在这关键的时刻,菲鲁其奥冲上去挡住了刀子,他救下了外婆的性命,但是自己却不幸倒在了那个漆黑的雨夜。读完这个故事后,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菲鲁其奥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引我思考。
菲鲁其奥是那么勇敢,他爱外婆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在千钧一发之际英勇无畏,牺牲自己,救下外婆。如果外婆可以选择,一定也舍不得菲鲁其奥为自己挡刀。我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充满爱与和平,没有手持利刃的“强盗”,不会再发生像菲鲁其奥一样的惨剧。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他们和菲鲁其奥一样愿意在危难时刻牺牲自己,驻守边防的战士们,冲锋陷阵的禁毒警察们,默默守护我们安全的安保工作者。 他们的爱纯洁无暇,值得我们尊敬。
我知道我的力量还太弱小,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读书,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外婆分担,不让他们为我担心。长大以后我也要报答社会,做一个有“大爱 的人,让社会更加和谐,让每个家庭都能平平安安。
范文二《爱的教育》读后感在繁忙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偶遇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书中,通过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展现了师生之情、亲子之爱、朋友之谊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小故事都温暖而真实,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爱的世界里,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共喜。
读着这些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得有一次,我在学习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成绩一落千丈,自信心也受到了严重打击。正当我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时,是老师及时发现并耐心地为我分析原因,鼓励我重拾信心。 她不仅在课堂上给予我更多的关注,还在课后牺牲休息时间为我补习。这份无私的爱与关怀,如同冬日里的阳光,温暖了我冰冷的心房,让我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爱的教育》还教会了我如何去爱别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关心家人、朋友,用实际行动去表达我的爱意。我会在父母忙碌时帮忙分担家务,会在朋友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会在遇到陌生人求助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与满足。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爱的书籍,更是一盏指引我前行的明灯。它让我学会了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爱,也让我明白了爱是一种力量,能够温暖人心,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着这份爱,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用爱去温暖更多的人。
范文三《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四年级朋友安利柯用日记向我介绍着他的生活,让我觉得十分亲切。
谁不想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呢?我时常感到被爱的幸福,却很少思考怎样给予他人爱,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如何爱人。
书中《感恩》这篇故事里,安利柯在日记里写道:他觉得教自己的先生很不开心。这时父亲就通过书信的方式引导他如何爱先生。父亲说:“应该敬爱先生,因为先生是父亲所敬爱的人,因为先生是为了学生牺牲自己一生的人,因为先生是开发你精神的人。”是啊,安利柯三年级的先生,他失去了家人,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们。当同学们犯小错的时候,先生会亲切地饶恕他们;当班级里来了新同学时,先生会教导大家团结友爱,他也会教大家要爱国。就像父亲说的,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先生虽然受人爱戴,但是也免不了有些同学会轻视先生的劳动,当自己付出没有收获的时候,无论是谁都难免会不开心。
安利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理解和体谅他人的情绪,对别人的辛苦付出要懂得感恩。想想自己,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我也会习惯性地接受老师的付出,认为老师就应该每天都很开心,一直保持积极的情绪,却很少察觉老师的辛苦。我的老师肯定也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也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应该多多体谅老师,理解老师也会有疲惫的时候,也会有忧闷的时刻。作为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认真完成自己的作业,不让老师劳心伤神。其实,不仅仅老师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父母、同学,每个人都会有忧心的情绪,我们不应该苛责他人,而是要多给予他们关心,找到他们心情不好的原因,并帮助他们度过情绪的低谷。
范文四《爱的教育》读后感爱是什么?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一朵芬芳的鲜花……爱就是这么美好,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但当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懂得了爱的境界。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以一个叫恩利科的四年级小学生视角,写了他自己在一学年里所经历的故事。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同学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使我读完每则日记,激荡于胸怀中的感情波澜都久久难以平息。
读着《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走进了恩利科的生活。劳动群众的子弟在一起学习、活动。他们虽然有些人生活贫困,但是内心充实快乐,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爱。在这儿,他们不分阶层、不分穷富、不分残全,全都在相互关怀、和平相处着,十分富有人情味,温情感人至深。
这部作品像一面明镜,照映出意大利民族当时正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口外流,贫穷落后的南方。而《爱的教育》这本书为世俗人士描摹了保障社会各阶层之间平衡的生活理念:用善举代替怜悯,用教师代替神甫,用学校代替教堂,用医院代替济贫所,用参军服役代替宗教礼仪。
作者通过日常中的小事,采用平易近人的朴素语言,将平凡的爱散布每个小角落,向少年一代灌输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和平的好思想,倡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有爱的好作风和诚实正直、谦逊好学的好品德。
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有很多种,它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男女老少,你要去爱每一个需要被爱的人……只有先学会去爱别人,才会感到无尽的关爱,它时时刻刻待在我们的身边,等着我们自己去发现……
范文五《爱的教育》读后感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确实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情,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我很喜欢一本名叫为《爱的教育》的书,我一有空就拿起来读,每次阅读都让我感受颇深。
《爱的教育》记录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其中《格拉勃利亚的小孩》让我难以忘怀。在这个故事中,校长带了一个从格拉勃利亚远道而来的同学到班里来,教书的先生教导大家要好好对待这个小孩,先生说:“请你们亲爱地对待这小孩,使他忘记自己是离了故乡,使他知道在意大利,无论到何处何地学校里都是他的同胞。”我非常赞许这位先生的做法,每个同学面对新环境都会有些许胆怯,但是先生让同学们关爱这位新来的同学,帮助他融入新班级,并且要求大家互敬互爱。
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导,能够让每个同学们都感受到爱的力量。我也有幸遇到过这样的好老师,在我们班级里来了新同学时,我的班主任刘老师说:“新同学来自别的城市,从今天起她就要成为我们班级的一员,和我们朝夕相处,共同成长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关爱新同学,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争取让新同学尽早熟悉我们的校园”。刘老师还让新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她找出地图给我们看,大家都对新同学的故乡充满好奇。这个学期,我带她去学校的各个角落玩,我们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在帮助这个同学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快乐。
书中还有很多故事都充满温情,我深深体会到了爱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对他人多一些关心和理解,不仅可以让别人感觉到温暖,也能让自己收获珍贵的友情。爱并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如同水滴汇成汪洋,我们小小的善意也能绘制幸福图卷。
范文六《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教育》是一部让我深感触动的作品。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关于爱的生动画面,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感悟。
这本书通过小学生安利柯的视角,展现了他与家人、朋友、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温馨而美好的瞬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人物所打动,他们的善良、勇敢、无私都让我深感敬佩。
其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安利柯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情感。父亲用自己的言行教导着安利柯,让他明白了许多关于爱的道理。这种父子之间的情感纽带,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它让我明白,爱不仅仅是言语上的表达,更是行动上的付出和关怀。
此外,《爱的教育》也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利益所驱使,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而书中的故事,让我重新认识到爱的力量,它能够化解矛盾、消除隔阂,让我们更加和谐地相处。
阅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的伟大与美好。它让我明白,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爱都是最重要的力量。只有用爱去对待他人,才能收获更多的爱与幸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部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用爱去关怀他们、帮助他们。同时,我也会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的温暖与美好。
范文七《爱的教育》读后感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很特别的书,叫做《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我妈妈推荐给我的,她说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爱的故事,可以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开始,我还以为会是那种很难懂的大部头,没想到翻开书页,我就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了。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的埃迪蒙多·德·亚米契斯,书里的主人公是个叫安利柯的小学生,他和他的同学们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很容易就能理解。每天,安利柯都会记下学校发生的事情,还有他学到的一些重要的人生课程。
我是在暑假的一个下午开始读这本书的,外面天气很热,但家里开着空调,我坐在窗边,一杯冰水放在旁边,感觉特别舒服。我一页一页地翻着书,就好像跟着安利柯一起上课、玩耍,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
读到卡隆帮助弱小的同学时,我感到心里暖暖的,就像夏天吃冰淇淋一样爽快。还有安利柯的爸爸给他写的那些信,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虽然他工作很忙,但每次回家都会陪我玩,给我讲故事。这些故事让我觉得,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时候可能我们没有注意到,但它一直都在。
通过读《爱的教育》,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要对别人友好,即使他们和我们不一样;要尊重长辈,因为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因为诚实是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我读完后,还跟我的好朋友分享了我的感受,我们都觉得,如果每个人都像书里的人那样,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现在,我还在回味书中的故事,它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的心灵。
范文八读《爱的教育》有感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每当有时间我就会与这“朋友”相伴。最近,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的每个故事都深深地打动着我。
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名叫恩斯利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详细地描写了一年之内,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来自老师、父母、同学给予的爱。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一章是《佛罗伦萨的小抄学员》。这一章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贫穷家庭的父亲每天白天既要工作,晚上回到家还要抄订单了,挣钱补贴家用。儿子朱里奥眼看着爸爸因辛劳而多添了许多白发,就想去帮爸爸抄写订单。因为爸爸不同意,他只好每天三更半夜偷偷起来,帮爸爸去抄写订单。于是就这样,家里的情况改善了很多。可朱里奥因为失眠,而不能好好听课,回家也无精打采的,爸爸因此很生气,还责骂了朱里奥。虽然委屈,但他依旧帮助爸爸,直到被爸爸发现,才结束抄写。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动于朱里奥的坚强,他虽然出生贫寒,但他努力学习,而且学会了分担家庭的重担。朱里奥虽受到了责骂,深感委屈,也依旧忍受,不去抱怨,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强呢?这份坚强来源于爱,是朱里奥对父母的爱,只有从小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的爱,因为他们感受着父母的爱,爱的种子在心中慢慢扎根、发芽。
在《爱的教育》中,除了在朱里奥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爱,在许多个小故事中都有这样的爱。但现实中我也看到了另外一种“爱”,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快速成长,利用节假日给孩子选择了许多课程,看上去是爱,实际上是揠苗助长,并不是最好的教育。如果考试不理想,许多父母对孩子多是责怪批评。
在教育中,如果孩子不能时常体会到爱和鼓励,便会慢慢失去自信,也会缺少对他人的爱和包容,所以我希望这种爱少一点。当然在我们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享受的爱还是很多的,我们是在爱中成长的。
《爱的教育》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不但是值得孩子们看,也值得父母看,在爱中教育,在教育中体现爱,更是让孩子在爱中健康成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