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7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人物描写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深刻、具体、有见地的文章:
1. "明确核心观点 (Thesis Statement):" "读后感不是流水账:" 不要仅仅罗列你对人物描写的感受,要提炼出一个核心观点或中心思想。这个观点是你对作者人物描写方式及其效果的总体看法和评价。例如,“作者通过对XXX人物的细腻描写,不仅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形象,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某个社会主题。” "观点要清晰、有深度:" 这个观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分析性,能体现你对文本的深入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我喜欢/不喜欢这个人物”。
2. "精选描写实例,并深入分析 (Evidence and Analysis):" "具体是关键:"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你需要从原文中"准确、具体地"摘录这些描写片段作为证据。 "分析而非复述:" 仅仅摘录原文是不够的。更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些描写"如何"塑造了人物形象?它们"产生了什么效果"?例如,分析一个眼神描写时,可以分析这个眼神透露了人物当时的情绪、想法或性格特点。分析语言描写时,可以分析其是否符合
第一次读《人生》是在大一的下学期。和同学到成都市的图书市场闲逛,看到了《路遥文集》。基于对路遥的崇拜,买下了那本(1.2合卷)。黄褐色的封面,发乌的纸张,蚂蚁一样的字体密密麻麻,应是盗版。它有六百多页,包括《人生》和部分短篇。文集放在枕头旁,油墨气息特浓,一有时间我就趴在床上仔细阅读。几个爱好读书的同学知道后,早早地定下了阅读的顺序,生怕我要把书“独吞”了一般。那时年轻,眼睛也好用,虽然字体小,印刷粗糙,可一点也没有影响我们阅读的兴致。
初读《人生》,那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景物描写,欢喜忧愁的人物心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人性善恶的展示,朴实无华的文字,吸引着我,也纠结着我的心。我惋惜高加林,同情刘巧珍,厌恶耍伎俩的高明楼和马占胜,轻视那个对爱情的轻薄的黄亚萍,仇视公报私仇的张可男的母亲。伴着文字,随着情节,我有惊喜的时刻,也有叹息的时候,闭上眼睛,眼前都是小说里的画面。初读《人生》,读的是一个故事,一段过往,是故事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再读《人生》,是十几年后。从书店买回了一本正版的《人生》和一套《平凡的世界》。当晚,打开塑封,一股久违的书香扑面而来,我便迫不及待地进入那曾经熟悉的情景和情结当中。高加林从小学教师到社员的意志消沉,带着一股犟劲儿想从土地上证明自己的那份隐忍,又从普通社员成为县委宣传干事的那股干劲儿和兴奋,再到成为社员的那种心酸和落魄,他,每一步都走得似乎有些突然,却又在情理之中。刘巧珍 ,一个一直都深深爱着高加林的农村姑娘,一个金子一般的姑娘,她的心是滚烫的,她的爱是真挚的,她的情是无私的。巧珍,她敢于选择,有着纯洁的真善美,她用自己的爱成全着心爱的人。生活没有十全十美,但都值得我们去珍惜,一步步去努力,得到也许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只要努力了就问心无愧。
前些天,我在一个旧书摊上又见到一本七八成新的《人生》。当我第一眼看到那本书时,竟带着几分惊喜,于是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因为那本旧书,我又一次进入那个曾经让我喜忧参半的故事当中。这次阅读,我的心是静的,一字字,一句句,生怕错过每一个字词,谈不上精读,可是特别用心。我想,手捧一本书,是阅读,更是品味一段岁月,品尝那段岁月中一个个人物的酸甜苦辣。我更觉得,捧着的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种岁月对我们的凝练和馈赠,更像是一次自我生命的历练。这次的阅读中,我放下了对高明楼、马占胜的嫉恨,没有了对高加林人生起落的喜怒哀乐,因为那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可是,刘巧珍对高加林的那份爱恋依然触动着我的心,那无语的大马河桥曾经见证了巧珍美丽的开始,也同情着她的悲伤,那大马河流淌的河水呀,恰似巧珍对加林奔流不息的爱。
第三次的阅读,似乎读懂了一个人物,他深深地打动着,就是德顺老汉。他有着执着的爱,有着大地一般的情怀,有着沧桑的生活经历,有着一颗火热包容的心。当高加林因为失落在土地上疯一般地劳动时,是他拽住加林那双磨起血泡的手,告诫他对待生活要充满希望,万不能耍二杆子脾气;当他看到加林和巧珍偷偷相爱时,竟高兴地眯起了眼,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信天游,吐出了一辈子藏在心里的话,那句“我死不了,她就活着,她一辈子都揣在我心里……”竟让我的眼睛湿润了;当高加林抛弃巧珍与黄亚萍热恋时,德顺老汉又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一句句掏心窝的话语,要竭尽所能想挽回加林一场人生的败局;当加林被撤职,心灰意冷地走到村头时,又是德顺老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一句句朴实又富含哲理的话语教导他,开导他,给他指明人生之路,给他讲明为人处世的道理。德顺老汉,是小说每个节点的关键人物,他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那份宽容、爱惜和永远的期望,他就是那亲爱土地,给予平和和永远,给予温暖和希望,给予对后辈生活的勇气。加林虽然又回到了高家村,又回到了广阔的田野,可是他有文化,有梦想,又年轻,关键是还有个越来越好的国家政策,如果故事发展下去,我想加林要么是《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平,要么就是孙少安,他们都是奋斗者的影子,用拼搏和努力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有的人用笔书写文字,有的人在用心创作,更有一种人是在用生命执笔。路遥先生就是用自己的生命诠释文字要表达的精神,不论是《人生》还是《平凡的世界》都是我的挚爱,值得我一读再读!
(胡付营 山东邹平人,文学爱好者,滨州作协会员,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壹点号 春意盎然,萍水相逢
来源:渭南日报
曹超男
如何用笔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阅读时不妨留意一下,作者用笔做什么,作品里塑造的人物又在用笔做什么? 总有一种感觉,巴尔扎克就是法国的鲁迅。他们都可以宣称“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他们都保持着一种难能可贵的人间清醒,剖析民族的灵魂。巴尔扎克被誉为法国社会的观察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大师。“彼以剑锋未竟事业,我将以笔锋竟之。”巴尔扎克在案头拿破仑的石膏像上刻下这样一行字。 《幻灭》是巴尔扎克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长篇悲剧,集中反映文学艺术商品化及新闻界黑幕,揭露了十九世纪早期法国社会的罪恶、阶级的矛盾。这部作品被巴尔扎克本人称为“我的作品中居首位的著作”“充分地表现了我们的时代”。 翻开《幻灭》,可见其很强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针砭时弊,针针见血。 职业的商品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化,是资本主义关系渗透到一切精神领域的恶劣后果。在内容上,这部作品锚定的是一个严肃的,甚至颇为沉重的主题;在体量上,也算是一个大部头作品。然而读起来并不觉得“难啃”,甚至可以说令人爱不释手。之所以如此耐读,是因为巴尔扎克为这部作品倾注了大量心血,从第一部的构思到三部全部完成,前后历时8年,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遭遇大部分取自他本人的亲身经历。他曾在巴黎各界奔波碰撞,与各种人物接触交往,亲身领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万能和万恶的力量。他对现实社会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作者举重若轻,细致入微的笔触、个性有趣的谈话、富于哲理的穿插、耐人寻味的故事,让人在浑然不觉间酣然卒读。 “文章合为时而著”,巴尔扎克认为文学的使命是描写社会,他的名言是:“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复辟王朝时期,当时的社会本质是“金钱至上”,金钱势力和门第观念结合在一起,腐化了整个社会。《幻灭》所描写的,就是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一代的命运。 小说的主人公吕西安长得像“阿波罗”一样英俊。他的笔力不可谓不好,可他调遣笔力的内心信念却不够坚定,没有顽强的毅力和破釜沉舟的决心。他的笔端不再纯净清醒,而是在纷纷扰扰的世俗纠绊中变得轻浮混沌。 他原本是一位诗人,在家乡安古兰末时期的作品有一部诗集《长生菊》和一部小说《查理九世的弓箭手》。后期来到巴黎,急于求成的吕西安在新闻界试了刀锋之后,作品主要是一些说俏皮话的报刊文章。吹捧或者打压并非发自内心,而是为了配合文坛上、党派间的斗争,或者纯粹为泄私愤。他用笔复仇,竭尽所能把旧情人一通调侃挖苦;他以笔为枪指向朋友,违心地批评大丹士的精品力作;他为了所谓前途改入保王党报刊,对进步党反戈一击…… 吕西安曾对自己无比钦佩的好友大丹士说:“我把良心寄存在你这里,将来再还我吧!”可是,良心一旦出离,就很难再安放回来。吕西安后来受名利诱惑,沉迷在交际场中,把自己唯一的资本——时间白白浪费。他放纵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最终玩物丧志,一事无成。潦倒之际,吕西安竟动笔模仿了挚友兼妹夫大卫的字体签了大额银行本票,使大卫债务缠身,最终身陷囹圄。 《幻灭》虽写的是理想的破灭,却并不给人以悲观的印象。黑暗被揭露,但光明也在前方。与吕西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团体中的领袖人物大丹士,他“卓越的才能和卓越的性格完全一致”。小团体成员们志趣相投,各个都有真才实学,追求正义、自强不息,让人看到一股清流,感受到与恶浊环境对抗的坚强力量。 其实,吕西安也曾短暂地归属于这个小团体。大丹士曾告诫吕西安做文学需要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无奈吕西安听不进劝。“天才的作品是用眼泪浇灌的……要是你没有天才的意志,没有那种超人的耐性,在命运的拨弄使你同目的隔着一段距离的时候,你不能继续向无限的前程趱奔,像乌龟不论在什么地方都爬向海洋一样,那就不如趁早放弃。”大丹士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靠孤独的生活和顽强的工作,最终获得文学上的成就。大作酿成之时,遭吕西安在报纸上攻讦,大丹士非但不因此愠怒,反而同情吕西安的处境,还亲自动笔认真替其润色,说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作品的弱点。而回想此前,大丹士和小团体的众友人还为吕西安的处女作进行了精心修改润色,无私地助力吕西安作品出彩。 “至少人们可以从这部书里理解到:为了获得高尚而纯洁的荣名,恒心与正直可能比才能更为重要。”巴尔扎克在《幻灭》第二部初版序言中曾这样说明他的写作意图。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前任新华社社长、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郭超人曾这样说。我们又该如何用手中的笔?这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郑重的问题。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