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7 23: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珍珠港事件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逻辑且表达清晰: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 "“读”什么?" 是指你读了哪本书、哪篇文章、哪段纪录片或观看了哪个关于珍珠港事件的资料?"必须"在文中明确指出你所依据的“文本”。这是读后感的基础。 "“感”什么?" 是指你对所读内容的具体感受、思考、评价和启发。不能仅仅复述原文内容,要写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珍珠港事件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背景、袭击过程、战争影响、历史反思等多个层面。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方面。" 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触最深、最有话可说的点来深入挖掘。例如: 袭击的突然性和残酷性让你有何感受? 珍珠港事件如何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对美、日及全球有何影响? 书/文中对哪些人物(如飞行员、指挥官、普通士兵、受害者)的故事特别打动你? 你对事件背后的政治、军事或经济因素有何思考? 事件留给后世哪些教训或启示?
3. "
趁着《决战中途岛》正在热映,跑去电影院刷了一下这部电影,看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同属美国大片《珍珠港》。虽然《珍珠港》已经上映差不多有18年了,但其与《决战中途岛》同属珍珠港区域的美日题材电影,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
虽然《决战中途岛》挺好看的,但很多看过《珍珠港》的人,还是比较喜欢《珍珠港》式的电影。
1.1取自于二战日美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这一天,日本凭借六艘航空母舰、几百架次的战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所在地珍珠港进行了偷袭,给美国带来沉痛一击。
这一天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之一,将美国带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
电影场景
这两部电影都取材于这段真实历史,这本身给这两部电影提供了很强的可观性,尤其对于军事迷、历史迷等更是对电影中战争场面,大加赞许,爱不释手。
1.2其夹杂的情感纠葛是一大亮点
对比这两部电影,《决战中途岛》更加强调微缩战争场面,更加强调的是美国主动出击,去轰炸日本舰队,故事的逻辑性上,相对短小,更加突出的是战争,而《珍珠港》对于战争的刻画更加深刻,场面也更加宏大。电影大篇幅的人物性格情感刻画则是《珍珠港》这部电影的主线,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也是给这部电影争光添彩地方。
虽然,《决战中途岛》也有感情刻画,但其中感情过于单一、空洞。尽管网上很多人评价说,《决战中途岛》是照搬是《珍珠港》,但就感情成分来看,《决战中途岛》就很难与《珍珠港》相媲美的。
这也是很多人看了两部电影后,觉得《决战中途岛》很难超越《珍珠港》的原因,也是很多人更加喜欢《珍珠港》的原因。
《珍珠港》中主要人物情感刻画,主要依托雷夫、丹尼、伊芙琳三者之间关系的刻画展开。
雷夫、丹尼从小是死党,长大后一起参军,成为美国王牌飞行员,共同抵挡日本入侵美国的轰炸。
伊芙琳作为战地医院医护人员,极力配合战后伤病人员救治,她小心搅入雷夫与丹尼之间,三角感情纠葛因此出现。
好在兄弟情深,并没有因为三角感情纠葛而分崩离析,而是采取“是兄弟,就该相互成全“这才有了这部电影的”三个人,多台戏,共铸兄弟情“的英雄事迹。
电影场景
2.1你保护我,我对你不离不弃
古往今来讲述兄弟情谊的事迹比比皆是,《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结义兄弟情,谱写蜀国风云,成为历史佳话,也是兄弟情的最好体现。
好兄弟难得,《珍珠港》中雷夫与丹尼之间的感情可以称得上国外好兄弟的典范,他们的感情由最初的死党,到后来的战友情,再到最后的相互成全。
2.1.1从小建立的死党情:雷夫勇救被父亲殴打的丹尼
小时候雷夫与丹尼对于飞行充满好奇,有次趁父亲停稳飞机,爬上飞机,驾驶飞机乱串,体验了一把飞行的乐趣,这也为他们以后的精彩飞行人生埋下了伏笔。
当丹尼面对父亲责难,拖拽着让丹尼回去干活,不让他与雷夫一起玩时,作为好朋友的雷夫,看到自己的好兄弟被父亲欺负,就托起一块木板重重打了丹尼父亲,救下了丹尼。
通过这件事情后,雷夫与丹尼之间真挚的兄弟情就此拉开序幕。
电影场景
2.1.2.长大后升华的机友情:一起入伍,成为战斗机飞行员,“兄弟情”中增添“战友情”
正所谓“不是一路人,不进一家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是趣味相投的人,又是从小的玩伴,在长大后,自然就选择了同样的道路,双双一起加入部队,成为战斗机飞行员。
有次训练中,雷夫与丹尼各自驾驶战斗机,互为僚机,互相帮衬,完成了高难度飞行任务,彰显了浓浓的兄弟情。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本来战友情、死党情各自都属于比较真挚的感情,都是难得的感情,拥有其一本来就很珍贵的了。
如果将两者融合到一起,像雷夫与丹尼一样,则是更加升华的基友情,也是“好兄弟一辈子”这句话的诠释。
正是因为年少就有的默契,在驾驶飞机的训练中,出色的完成了高难度动作,赢得了在场官兵的连连赞许。
2.2你我是兄弟,我成全你
2.2.1雷夫喜欢上伊芙琳,为了参战,独自留下伊芙琳
后来在部队应征飞行自愿者时,雷夫与伊芙琳相识于自愿者体检,两个人惺惺相惜,一见钟情,很快就发展成恋人关系,约会、夜逛码头等等,那是相当烂漫。两人差点干柴烈火,却被雷夫及时刹车,说是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并承诺一定回来,与伊芙琳过幸福生活。
电影场景
雷夫参加自愿者飞行员,离开前嘱咐好兄弟丹尼。准备乘坐火车前往离开时,伊芙琳去火车站送别,无奈雷夫在车上,伊芙琳并没有听到雷夫的呼喊,这印证伊芙琳很喜欢雷夫。
2.2.2雷夫远赴英国抗战失联,丹尼与伊芙琳互生爱慕
雷夫到达英国后,与伊芙琳经常互通信件,保持高度联系,无奈一次出任务,飞机被德军击中,掉入大海,飞机坠毁,人也跟着失踪了。
得知雷夫坠机失踪的消息,丹尼与伊芙琳都很难过,伤心不已。两个人在相互安慰中,互相生出爱慕之意,但伊芙琳心中只有雷夫,可是在误打误撞的一次一夜情中,伊芙琳意外怀孕,让伊芙琳陷入两难境地。在再三的思考下,伊芙琳接受了丹尼。
2.2.3雷夫因为爱着伊芙琳的信念回到美国,看到物是人非
事情就是这么奇妙,雷夫坠机并没有死亡,而是抱着对伊芙琳的爱,对伊芙琳的承诺,在坠落的飞机自救,幸而被路过的法国渔船所救。
回到美国的雷夫,看到自己最好的哥们竟然跟自己的女朋友在一起了,最开始很难接受,并在言语上奚落丹尼,还与丹尼在酒吧醉酒后大打出手,酒馆老板报警,被赶来的警察驱散,驾车逃离现场。
当他们驾车停留在海边高地后睡着,当清晨醒来,发现了日军轰炸,才有了驾车去小机场,开轰炸机狙击日军飞机的行动。
电影场景
正所谓“一架泯恩仇”在喝酒打过架后,其实雷夫已经接受了丹尼跟伊芙琳在一起的现实。
2.3你掩护我,我们共歼敌机
面对日军疯狂轰炸,雷夫与丹尼及同僚不畏艰险,勇敢站出来,狙击日军飞机。
2.3.1.抗战中同壕兄弟连:面对日军攻击,放下小我,联手阻挡敌机
《诗经·小雅·常棣》中说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讲的是兄弟间即使有很多不愉快,在面对共同外敌时,也是能够同仇敌忾,站出来共同抵御外敌的,雷夫跟丹尼就是这样的好兄弟。
面对7架敌机的跟踪,雷夫与丹尼他采取了平常训练时候的高难度僚机飞行动作,丹尼掩护雷夫,错位相向飞行,击落7架敌机,也成功的阻止了日军的轰炸,大大减小了伤亡。这个错位飞行的高难度动作,在现在看来不算啥,可在当时飞机不算发达的年代,可是相当具有难度的,雷夫跟丹尼做到了,成功击落敌军飞机,这是只有相互非常了解的人,才能做到的。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就这么鲜明的展示在大家眼前,雷夫与丹尼兄弟情深,才能其利断金。
2.4你舍命救我,我守护你家人
2.4.1危难面前的舍命相救之情:执行轰炸任务,飞机坠毁,丹尼不惜牺牲自己,勇救雷夫
后来,雷夫与丹尼参加部队秘密轰炸日本计划,在完成任务后,飞机失控,迫降中国的时候,不小心暴露,幸存下来的美军被日军俘获。
电影场景
面对俘获的雷夫,找到了一把手枪,顺势击毙了几个日军,正想着击毙剩下几个日军时,却发现没子弹了。面对日军举枪杀雷夫时,情急危难时刻,丹尼挺身而出,用自己肉身保护雷夫,自己却身中多颗子弹。丹尼的这个举动也为来营救的其他部队同伴争取时间,自然也挽救了雷夫的性命。
在生命的垂危的时候,雷夫告诉丹尼他即将做父亲的时候,丹尼说那是雷夫的孩子,将家人托付给了雷夫,“我的也是你的”好兄弟形象展露一览无遗。
2.4.2.战后的守护之情:雷夫照顾丹尼儿子
战争胜利后,坐飞机归国时,在下飞机看到丹尼的棺材时,从伊芙琳的神色,我们可以看出她很是伤心。伤心规伤心,日子还得过。最后雷夫、伊芙琳、小丹尼到丹尼墓前祭奠,并与小丹尼驾驶飞机,高空飞行的,像极了雷夫与丹尼小时候的飞行,还是那架红色的飞机,还是相同的地方,这是对丹尼的另一种怀念。
同时,这也是雷夫“你用救我,我用余生守护你家人”的真实写照。“你家人就是我家人,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兄弟情。
电影场景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韩国艺人苏志燮,也是为了好友,为了尽好友未尽责任,默默付出的人。当苏志燮的好友朴龙河去世后,在送朴龙河最后一程时,苏志燮彻夜未眠、抱着朋友的遗像,坚守着自己的位置,接连数天守在灵堂,还先朴龙河的家人和经纪公司一步,悄悄付清了葬礼的全部费用。
最后还不忘对朴龙河的母亲说:“妈妈,你不用担心,他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虽然他离开了,但是他的痛苦也结束了。”之后苏志燮又对朴龙河的父亲说:“爸爸,你不用担心,你好好养病,以后我会照顾你们的!”
“好兄弟,一辈子”同样的兄弟情,同样的照顾好朋友家人的实例。
普希金说过“无论是多情的诗篇,漂亮的文章还是闲峡的快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蜜的友情”,友情是非常真挚的。通过这部电影,雷夫与丹尼之间的情谊微缩出真挚的兄弟情。他们之间的感情写照告诉我们:
3.1.真挚的友情是纯粹的
真挚的友情看中的是感情本身内核,是两者的相互吸引,才走到一起,并成为朋友,不夹杂任何杂质,是比较纯粹的。
就像《一路两个人》中盖尔和卡洛琳一样,两个人因养狗相识。起初他们并没料到会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只是情感特质的相似让同为作家的他们渐渐地变得无所不谈,从写作、阅读、养狗,到如何摆脱酒的诱惑、如何承受苦痛,这份情感的深厚程度是她们始料未及的。
电影场景
她们之间的感情出发点是宠物,养狗让两个人相遇,最后成为彼此最后的朋友。成为最好的朋友后,他们并没有给他们之间这段感情参杂任何杂质,给这段感情掺入物质成分,而是维持了感情的纯粹,才使感情日久弥新,长久保鲜。
《珍珠港》中雷夫跟丹尼也一样,从小他们之间的感情就是相互帮持,就算在第三者伊芙琳的介入,感情变得复杂的时候,雷夫也是很快放下,共同面对日均入侵。能够这么快放下成见,本身说明这段友情是纯粹的。
3.2.真挚的友情是可以不顾一切
奥斯卡·王尔德在其选自《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中《忠诚的朋友》故事中,讲述了汉斯和磨坊主大林之间友情至上。
汉斯是一位无私、诚实的年轻人,热爱生活,拥有自己最忠诚的朋友大林。他相信大林说的一切,也包括有关朋友的观点——“真正的朋友应该分享一切”。于是他将自己幸幸苦苦种植的花朵,还有其他一切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都赠与大林,却从没想过能从大林那得到些什么。相反,大林也没想过给汉斯些啥。
故事最后,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汉斯去给大林请医生的路上,掉入河里,不幸淹死了。汉斯为了朋友,分享了一切,也献出了一切,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生命。
电影场景
在这个故事中,在汉斯的思想里,真正的友情就是奉献,为了朋友从不犹豫,义无反顾的付出,不求任何的回报。
《珍珠港》中雷夫跟丹尼也一样,雷夫为了保护丹尼,去攻击丹尼父亲,为了伊芙琳肚子里的孩子,劝丹尼留下,别去参加秘密任务,放弃自己对伊芙琳的感情。相反,丹尼为了救雷夫,不惜以身涉险,用肉体阻挡子弹,救下了兄弟,牺牲自己。丹尼为了友情,放弃所有,甚至生命。
3.3.真挚的友情是相互成全
自古有“君子有成人之美”的佳句,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管鲍之交”这段历史真挚友情的故事,因为其相互成全,让人称道,成为千古佳话。他们年轻的时候,一起做生意,每次赚钱了,分钱的时候,鲍叔牙总是让家境贫寒的管仲多拿一些。最开始还好,可时间一长,难免给大家留下话柄,还留下了管仲贪心的名号,但鲍叔牙却从不这么想,反而觉得自己帮助朋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管仲在帮助鲍叔牙做事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失误,鲍叔牙并没有责怪管仲,觉得他无能,而认为那是受条件所限。即使面对管仲三次被逐,鲍叔牙并没有嫌弃管仲,而是认为这只是时机不对,运气不佳。
电影场景
面对鲍叔牙的默默付出,管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发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的话语,足见对鲍叔牙的感激之情。后来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成就齐国春秋第一霸主的大业。鲍叔牙的付出,成全了管仲,成就了管仲,也给自己留下了谦虚、善解人意的美名。管仲与鲍叔牙之间是相互成全的,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最真挚的。
《珍珠港》中雷夫跟丹尼之间的友情也是一样,雷夫为了伊芙琳肚子里的孩子,甘愿选择原谅丹尼,丹尼为了保护雷夫,选择以身挡子弹,他们是相互成全的过程。
真正的友情是朋友间彼此成全,自己托起朋友,朋友反过来映衬自己,两个人彼此成就,一起成长。
友情就像久酿的老酒,越久越香,友情就像鲜艳的玫瑰,香气扑鼻,友情就像经历风霜的古镇,越老越美,愿友情天长地久!
1953年7月,中朝两国军队发动对敌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歼敌5万余人,迫使侵略者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这是志愿军某集团军坦克部队在战前宣誓。新华社发
70年前,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战火燃烧的土地,准备迎击强大的敌人。
人们说,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原因何在?
历史已经给出答案——不经历伟大斗争,哪里会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支撑伟大斗争的,不仅需要物质力量,更需要精神力量。精神上强,才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
一
初入朝鲜战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轻步兵为主,他们面临的是一场实力悬殊而又非常陌生的立体战争。38军是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之一,时任该军副军长的江拥辉在回忆录《三十八军在朝鲜》一书中写道,刚入朝鲜时,遇到了奇怪的景象:白天路上非常平静,一切似乎都在沉睡,但是到了晚上,公路上突然恢复了生机,人流汹涌,车辆拥挤,仿佛置身于热闹的市街,吵吵嚷嚷,难得宁静。
这奇怪的现象,都是因为白天美军飞机十分嚣张,见人就炸,江拥辉写道:
“逃难的群众中夹杂着三五人一伙、十多人为伍的小股人民军,他们见到我们很高兴,询问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东木(同志),边机以梭(有飞机吗)?’他们最关心的是我们有没有飞机参战,似乎靠步兵武器是打不胜这一仗的。看来美国空军的淫威,正在摧毁北朝鲜的交通、城镇,而且也正在摧毁人们心中的防线……”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人民军队,此前不是没有经历过敌军空袭,但是,朝鲜上空的美军飞机,凶悍无比,给志愿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美军步兵的武器,也比志愿军领先一个时代,大海里,还有他们的军舰巨炮。
这是一场极不对等的战争。但是,“专打精锐,专收王牌,专治不服”,志愿军战士打出了让对手百思不得其解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他们迸发出的勇气、智慧和英雄主义,击破了敌人的海空优势,粉碎了“大炮主义”“飞机迷信”,酣畅淋漓地打败了一百年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胜利,不仅极大地激励了国人,更让整个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曾回忆说:他当时在东欧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志愿军取得“清长大捷”收复平壤的消息传来,几千名世界各国与会代表集体鼓掌,为新中国高声欢呼,时间竟长达十余分钟,实为国际会议中极其罕见的景象。在沈阳接受改造的日本战俘,一些此前拒绝接受改造的顽固分子,开始变得老实了。而在日本,朝野上下,对中国多年的“支那”蔑称,一夜之间消失了。
感受最为深刻的,当属扬言要“饮马鸭绿江,回家过圣诞”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即使在志愿军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后,他仍然不相信中国敢出兵。朝鲜一役后,麦克阿瑟的心理阴影,估计比朝鲜半岛还大,晚年的时候,他发出这样的警告:“谁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那他简直就是有病!”
是的,经历朝鲜战争之后,世界看到了:新中国,再也不是那个一百年来畏畏缩缩的中国了,再也不是那个在幻想与侥幸中挣扎的中国了,再也不是那个一百年来西方一瞪眼就会打哆嗦的中国了。
二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统计了从公元纪元开启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GDP估计值,分为10个时间点:公元0年、1000年、1500年、1600年、1820年、1870年、1913年、1950年、1973年、1998年。1950年,中国GDP仅占世界4.5%,是10个时间点中最低的。而1950年,美国GDP占世界比例高达27.3%,超过当时亚洲与非洲总和,是稳居世界第一的“巨无霸”。
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无法理解:70年前的中国,那个长期积贫积弱、正值百废待兴的中国,那么艰难困苦、压力巨大的中国,为什么会拥有在朝鲜战场与一个超级大国硬撼的勇气?
精神力量,弥补了中国物质力量的不足。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GDP占世界比例最高的时间点,出现在1820年,高达32.9%,超过整个欧洲之和(32.3%)。但是,仅仅20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帝国,居然被远道而来的英国的一支并不庞大的舰队,打得满地找牙,不得不割地赔款,也由此开启了耻辱的中国近代史。
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大清帝国来说,“落后就要挨打”,这六个字并不全面,至少在物质方面,占据全球GDP榜首的清朝并不落后——落后的,是精神力量。
短短几十年,大清帝国就从极度自大走向极度自卑,起初乾隆皇帝接见英国派来的马戛尔尼使团,无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却以“天朝上国”身份自居,纠缠于英使是否跪拜之“礼节”。旋即英国军舰打上门来,清军溃败,从此落下“恐洋症”。
时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亲历了1842年6月16日吴淞之战,清军占据地利,炮台极其坚固,双方装备差距,亦无后人想象之大,但是,英军一开炮,清军主帅、两江总督牛鉴吓破了胆,脱掉朝服,抱头鼠窜,守军跟着一哄而散。梁章钜在《炮说》中感叹道:英军“桅顶之飞炮”一响,“统军者惊奔,众无不溃矣……今日军中全中此病。”他坚定认为:双方有武器的差距,但武器的差距,并不是胜负决定因素,导致清军大败的,是“此病”——“恐洋症”。
“恐洋症”注定了即使GDP世界第一的大清帝国,只是“虚胖”,看似庞然大物,其实孱弱不堪。
这个病,很难治。
1931年9月18日晚上,沈阳北大营,面对日军的进攻,那些年轻力壮的国民党士兵却接到这样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他们被日军用刺刀一个个挑死,他们用毫无价值、充满耻辱的死亡,在中外战争史上堆砌成了一个罕见的“弱”字。这是中国人历史上空前的精神孱弱,中国人的血性,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在这一个晚上以及接下来的日子,沉沦到了历史最低谷。
“九一八”之后,日军仍然步步紧逼,国民党还在步步退缩,当权者幻想西方干涉,不相信中国有能力对抗日本,并且秉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红军。即使在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蒋介石国民政府也一直未对日宣战,一边抵抗,一边秘密谈判,心存幻想,直到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才跟着对日宣战……汪精卫曾问冯玉祥:“大家都说抗战到底,这个‘底’在何处?”冯玉祥说:“日本无条件投降便是底。”汪精卫居然嘲弄说:“这简直是一个丘八的狂妄与无知。”在抗战最为紧要的关头,作为国民党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居然投敌了。
三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这是新中国通过抗美援朝宣示的价值观。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悍然介入,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那时,他们判断中国不会出兵。他们太相信自己的“经验”了,他们还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近代以来中国屈辱历史的切肤之痛,以及对精神力量的蓬勃自信。
近年来,随着档案解密,公众愈发理解了70年前中国出兵朝鲜前的艰难抉择。法国人阿兰·鲁林所著《毛泽东:雄关漫道》一书中写道,毛泽东当时因是否出兵而焦虑甚至夜不能眠,但是在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的10月19日,他终于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好觉。
面对敌人的讹诈,单方面幻想委曲求全,可能吗?委曲躲不开,却又哪能“求全”?等来的,是下一次讹诈,频繁的得寸进尺,毫无底线的贪得无厌。心存幻想,又哪能坚决斗争?
做出抗美援朝决定后,毛泽东曾用经典的“钢”和“气”来分析朝鲜战场上中美双方的特点:“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这是对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辩证认识。
读朝鲜战争的各种史料,无论是中国人写的,还是外国人写的,都能读出70年前中国军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38军,被彭德怀称为“万岁军”。
这是因为他们挑战了极限。38军的113师,14小时,边打仗边行军,就靠两条腿,在朝鲜的山地里走了72.5公里——还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他们创造的这个步兵战争史上的空前纪录,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能够打破!
这14小时,堪称“生死时速”,有些战士,极度疲惫,就地躺倒,等待后面的战友把自己踩醒,爬起来继续奔跑。还有些战士跑着跑着,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就这样,他们赶在了全机械化的美军前,成功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335团3连以果敢动作抢占松骨峰,一举切断了美国第八集团军南撤退路。
更残酷的考验,接踵而来。装备着飞机、坦克、大炮的敌人疯狂突围,他们以人海战术去冲击志愿军的阵地,却始终未能得逞,他们认为在狂暴的火力打击之下的阵地,不会再有中国士兵。但是,偏偏有。
松骨峰的战斗尤为惨烈,以至于美国士兵被打出了心理阴影,虽然松骨峰阵地上中国战士已全部战死,但他们出于恐惧,不敢再进攻,绕路而逃。
作家魏巍后来登上了松骨峰,满含热泪,写出了几代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这场意志的较量中,美军输了,他们南北两部相距不到1公里,却始终无法会师,而中国的大部队已围拢上来。这一仗,38军共歼敌1.1万余人,缴获坦克14辆,大炮200余门,汽车300余辆,是役,美军第二师被打残,美军二十五师、美军骑一师也遭受重创,连第八集团军的沃克中将都在逃跑中翻车身亡。
整个朝鲜战局一举扭转,38军从此名扬天下。1951年3月,38军政委刘西元回国,到毛泽东主席那里汇报战况。主席一看到他,立刻起身迎接,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你们打了个蛮好的仗,名气可大啦,把美国佬打痛了!”
四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落后的武器开战,从鸭绿江边把实力强大的敌人打得抱头南窜,把敌人逼上了谈判桌。
狂傲的美国官兵,对于朝鲜战争的失败,是心服口服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极度迷恋狂轰滥炸的范弗里特就说过:“他们(志愿军)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所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及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六天。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的,奋不顾身。”
亲历朝鲜战场,后来成为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的贝文·亚历山大则在一本书中写道:“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贝文·亚历山大的这本书,题为《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今天来溯源志愿军何以爆发出如此惊人的精神力量,原因只有一个——不希望积贫积弱的历史重演,不希望新中国再被侵略。
一位志愿军老兵回忆说:他在路过平壤时,看到一个朝鲜老妇,拿着锤子,在敲一个由铁轨做成的简易报警器,警告人们美军的飞机又来轰炸了。他看了特别难过,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乡亲,我们的同胞再也不能冒着寒风,敲着警钟说日本鬼子来了,或者是谁来了,来欺负我们来了,这种状况,不能在我们国家再出现了!
五
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终结于抗美援朝,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一道,收复平壤,攻克汉城……在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打出了一支强大的炮兵、一个新锐的空军、一条坚韧的后勤线。
强大的精神力量,弥补了新中国物质力量的不足,更促进了它的强大。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和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把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空前调动起来,既筑起志愿军以弱胜强的坚强后盾,又成为全国上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掀起了一波波建设高潮——
经济数据大幅增长。1951年财政总收入为133.1亿元,财政总支出12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80%。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
工业化蓝图一步步推进。上海电机厂正在改造15000千伏安的大型电力变压器;塘沽新港,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渤海湾滩头;佛子岭水库、苏北灌溉总渠、荆江分洪工程、成渝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竣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先后谈成。
全国人民为朝鲜前线提供作战物资达560多万吨,直接战费为62亿元人民币,战争期间国内每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15%,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2020年伟大的抗疫斗争,见证了中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今天,要感谢70年前的“立国之战”,让一个国家获得安全、自信与尊严的精神力量!
致敬历史,致敬新中国,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关山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