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一百条裙子读后感300》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8 04:5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一百条裙子读后感300》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一百条裙子》的300字读后感,并附带了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读后感:《一百条裙子》"
《一百条裙子》讲述了一个名叫旺达的小女孩的故事。旺达家境贫寒,但她拥有一百条漂亮的裙子,这成了她最大的骄傲。然而,同学们因为她的贫穷而疏远她,只相信她编造的不存在的一百条裙子。旺达因此感到非常伤心,最终转学了。
新学校里,一个叫贝琪的女孩发现了旺达真正拥有一百条裙子的秘密,并向大家坦白。同学们为之前的误解感到羞愧,重新接纳了旺达。旺达也明白了,拥有真正的朋友比拥有一百条裙子更重要。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友谊的可贵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为外在的贫穷或差异就轻易评判别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旺达的经历也告诉我们,诚实和善良是获得真正友谊的基础。
"写作注意事项:"
1. "紧扣主题:" 文章必须围绕《一百条裙子》这本书展开,不能偏离主题。 2. "简要概述:" 清晰地介绍故事的主要情节,包括旺达的特点、同学们的反应、旺达转学以及贝琪揭露真相等关键点。但不要过于详细,保持简洁。 3. "突出感受:" 结合故事内容,写清楚你读后的感想和体会,例如对旺

翻书|《穿裙子的小男子汉》不管发生什么,他都是我的朋友

好像大家都通过“丹尼姿”

正视内心的自己了。


《穿裙子的小男子汉》这本书是无意间在书店遇到的,

先入为主的以为是讲性别对立的事情。

看完发现,是也不是。


黄色长裙

小男孩丹尼斯在母亲离开家后,

渴望关爱的他,只能感到到家里生活的冷漠。

不善于表达爱意的父亲、调皮的哥哥。


小丹尼斯只能用母亲唯一的照片来慰藉自己的感情生活。

照片中的母亲穿着一条黄色长裙,

可能是由于这个,小丹尼斯格外的喜欢看这些有漂亮裙子的杂志。

但是在家里、学校、小镇上,男子汉是不应该看时尚杂志的。


小丹尼斯只能背着大家偷偷关注的裙子。



丹尼姿

偷看时尚杂志的事情,还是被父亲和哥哥知道了。

丹尼斯一面担心哥哥会在学校里传播,一面在学校里踢球。

结果看杂志的事情没有暴露,丹尼斯却因为踢球时不小心踢到校长的窗户被课后留校教育了。


在课后留校中,同样留下来的还有个性鲜明的女同学丽莎。

他得以和丽莎攀谈,

他无意间提及了时尚杂志,和丽莎一拍即合。约定了到丽莎家看更多的杂志。

在丽莎家,除了满足沉浸在杂志的世界,

还打开的可以穿裙子的念头。


想法 一旦打开,就离实践不远了。

在丽莎的劝说下,丹尼斯换装成法国女孩丹尼姿,

丹尼姿瞒过了家人、周围的朋友,还出现在学校,

但是最终丹尼斯还是在学校里暴露了真身。


不管发生什么,他都是我朋友

丹尼斯因为在学校的女装闹剧,被校长开除。

好友来到家里安慰丹尼斯“不管发生什么,他都是我的朋友”

好友这样支持、鼓励着丹尼斯。


丹尼斯懊悔着,因为明天有一场学校的足球赛,他本来应该参加的,但是现在被开除了,没办法为校队出力。

在比赛中,眼看着学校要输掉比赛了,丹尼斯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在丽莎的帮助下,

丹尼斯学校的足球队员换上了各色的裙子出现在赛场上,当然也包括了丹尼斯。

足球比赛在丹尼斯加入后,扭转颓势,最后获得胜利。


穿裙子,似乎也没什么

丹尼斯的父亲、哥哥都来看球赛了。他们也给丹尼斯最大的支持。

球赛的胜利似乎也带来了其他改变,

小镇上突然开始出现XX的姐妹,

他们似乎也体会到女装的乐趣,或者敢于尝试、理解他人的不同


是啊,衣服哪有规定的性别呢。

丹尼斯也借此机会重新回到了学校。




在丹尼斯的好友说出“不管发生什么,他都是我朋友”

我都要看哭了,

身边有朋友、家人的支持有多重要,在被大多数人不理解、排挤的时候。


丹尼斯什么也没做错,他只是任由自己的好奇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罢了。

更何况,这件事没有伤害任何人。


最后,这本书虽然标签是少儿读物,

成年人也可以翻翻,也会有所收获的。

56岁的邓清明圆梦了!女儿写了一封信……

1998年,14名飞行员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

截至2021年,这14人中只有一人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他就是邓清明。

邓清明。照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多次备份、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今年56岁的他,始终在坚持训练。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

在“神十五”即将升空之际,女儿邓满琪有话想对父亲说。一起来看这封满含深情的写给父亲的信:

1991—1997

1991年秋天,妈妈难产。

医生问你保大人保孩子,你坚定无比地选择保大人。

而后一切转危为安,我最终平安降临这世间。

那一年,我零岁,你二十五岁。

婴儿时期的我,被误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浑身上下扎满了针眼,家人几度轮番为我输血保命。

奈何,你却要执行任务,驾驶帅气的歼击机翱翔于天际,为祖国保驾护航。

我逐渐长大。

你飞行完回到家,给我表演钉子会跳舞的魔术,我惊喜得又蹦又跳。

后来你告诉我原来你在椅子底下放了磁铁,并给我讲磁铁的原理。我对爸爸发明的游戏着了迷。

那一年,我三岁,你二十八岁。

1998—2002

我记忆中第一次搬家,是你说要带着我和妈妈去北京。

我们坐了很久的车,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地方叫航天城。你成了这里的第一批航天员。

那一年,我六岁,你三十一岁。

妈妈反复告诉我,你的新身份是保密的,不能告诉任何人。

你经常出差训练,每一次的出现都会给我惊喜。

你喜欢给我和妈妈买漂亮的裙子。妈妈年轻时很美很苗条,穿上爸爸买的裙子好看极了。

我穿着你买的裙子和小伙伴玩耍,疯跑中,裙子摔破了,我顾不上痛,只心疼那裙子。

我喜欢跟你聊天。

你告诉我,飞机是翱翔在蓝天里,宇宙飞船要冲出蓝天。等你飞到太空,会在太空向我问好。

那一年,我八岁,你三十三岁。

2003—2008

有一天,我们一起在家看电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牺牲,媒体报道了每一名宇航员的年龄、职业和家庭。

我突然意识到,航天员是一个高风险职业。上天要面临的不仅仅是使命和荣誉,还有风险和挑战。

那一年,我十一岁,你三十六岁。

神舟五号发射在即,全校通知停止上课,全校同学一起在电视机前,收看我国第一位航天员飞上太空的新闻。

看着火箭点火升空那一刻,我激动得心潮澎湃、血液沸腾,差点儿跟同桌说出你的秘密:我的爸爸也是航天员。

那一年,我十二岁,你三十七岁。

初三开家长会,你破天荒地腾出时间来参加。

恰巧我碰见记者采访一起长大的弟弟妹妹,学校向他们正在天上飞行的爸爸致敬,同学们向他们投以崇拜的目光。我有些许恍惚,低头默默离开。

不懂事的我在你面前哭泣。你心疼地对我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

曾经的幼稚给了你多少压力……

那一年,我十四岁,你三十九岁。

2009—2013

我读大学的时候,你给我写信,告诉我航天员大队又有新的血液了,第二批航天员五男两女,都很优秀。

你在信里,再一次跟我说,希望我毕业后也能从事航天事业。

那一年,我十八岁,你四十三岁。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你作为神舟十号的备份航天员也在这里。

一年未见的我们彼此思念着对方,却由于医学隔离的要求,只能隔着围栏,距离十多米相望。

每次分开时,我都会对你说,我们共同努力,不放弃不抛弃。

那一年,我二十二岁,你四十七岁。

2014—2021

我要结婚了。

你工作很忙,抽出稀有的空闲时间为我们装修新房,采购家电,与工人们同吃盒饭,厚厚的一沓装修图纸你画得不亦乐乎。

那一年,我二十三岁,你四十八岁。

神舟十一号任务准备阶段,我和你分别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你深知自己飞天的机会不多了,铆足劲再一次发起了冲锋。

为突破我国中期在轨驻留技术的难题,你参加了33天模拟试验。

任务合练当天,在指挥大厅值班的我,突然看见你出现在大屏幕上。

看着你熟练的操作和汇报,脑袋里一下子浮现出你这些年的付出,我不能自已,泪水湿了眼眶。

我和屏幕上的你合了影。

那一年,我二十五岁,你五十岁。

这回,你又一次与飞天擦肩而过。

时代楷模的颁奖台上,我动情地读着写给你的信。

国家对未执行过任务的首批航天员解密,你们的名字和故事被公之于众。

中国首批航天员一共14人,其中8人梦圆太空,5人卸甲离队。

你是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

那一年,我二十七岁,你五十二岁。

2022

早上,太阳刚刚升起。

我到航天员大队送你出征。

我远远地望向你,看着你的从容和淡定。

这些天,我一直在听一首歌: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温暖若停在你心里,愿用一生祝愿。生命只为一个信仰,无论谁能听见。”

听歌的时候,我想到你,热泪盈眶。

你只为一个信仰,坚守初心,追梦一生。

这一年,我三十一岁,你五十六岁。

很快,我就要在屏幕里目送你飞向太空。

这一刻,我们等了二十五年。

未来的半年,我在地上,你在天上。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正如我小时候的约定一样,我们并肩战斗。

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我亲爱的爸爸。

邓清明家人:自豪又牵挂 望凯旋归来

“哥哥坚持这么多年真不容易,我们既自豪又牵挂,希望他凯旋而归。”目不转睛盯着电视直播画面,邓清明的妹妹李赛英激动落泪,不时用纸巾擦拭眼角的泪水。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观看飞船发射直播,飞船点火升空时,邓清明的妹妹李赛英(图中间红色衣服)激动落泪。当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江西籍航天员邓清明与费俊龙、张陆共同执行飞行任务。刘力鑫 摄

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当晚,在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800多公里的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友和乡亲们一起观看飞船发射直播,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5、4、3、2、1”当发射进入倒计时10秒,邓清明的亲友和乡亲们一起跟着直播画面倒数。当火箭启动点火程序,火箭尾部喷薄出橘红色火焰,邓清明的家乡沸腾了,大家挥舞着国旗。不久后,烟花齐放点燃夜空。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观看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直播。刘力鑫 摄

“我哥终于圆梦了,非常开心、非常激动,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觉像做梦一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准备了二十多年,邓清明终于等来了他的飞天任务。1998年,邓清明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多次入选备份乘组。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他是唯一没有执行飞天任务且仍在现役的中国首批航天员。

29日一大早,李赛英一家就忙了起来,将买来的水果、零食整齐摆放在茶几上,大门上贴上了邓清明写的对联,很多邻里乡亲、亲朋好友赶来家里祝贺,格外热闹。“等待了这么多年,我们都替他高兴。”李赛英特意穿上了喜庆的红色外套。

“哥哥非常坚韧,一直坚持自己的飞天梦想。”李清华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他小时候在哥哥的书桌上看到过一本名为《宇宙的奥秘》的书籍,那时哥哥还在读高中,或许就是这本书在哥哥心中埋下航天“种子”。

邓清明勉励弟弟李清华的一封家书。刘力鑫 摄

1984年,时年18岁的邓清明入伍,书信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他和家人联系的主要方式。“哥哥经常给家里写信,我在煤油灯下给爸妈念家书的画面,现在想起来仍感觉特别温馨。”时隔多年再次翻看那一封封泛黄的书信,重温字里行间的亲情,李清华双眼通红,湿了眼眶。

“多次备份落选,哥哥依旧坚持训练,时刻准备着。他在聊天中跟我说,这是他的工作,是他的本分事,不掺杂名利在里面,应该把工作做好,这样就淡然了。”李清华说。

拿到“太空门票”的邓清明要“太空出差”半年。邓清明与家人约定,当他们的眼睛,带他们看一看美丽的宇宙、蓝色的地球。

“因为怕打扰哥哥训练,我们几乎不会主动给他打电话,但他只要有空就会跟我们联系。他昨天就给我打电话了,问了家里的情况,叮嘱我们多注意身体。”李赛英说,哥哥在太空要待那么久,希望他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圆满完成任务。

与姐姐一样,对于哥哥上太空执行任务,李清华既感到自豪,也有深深的牵挂,“毕竟在太空那么久时间,哥哥的年纪逐渐大了,作为亲人,亲情多了一点,牵挂也多了一点”。

邓清明弟弟讲述家书故事 忆幸福往昔引家人落泪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随母姓)29日在展示家中保存的部分家书时,抚今追昔,回忆父母尚在的幸福时光,引在场家人感怀落泪。

中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11月29日23时08分成功发射升空。当天下午,中新社记者驱车来到邓清明的老家江西省宜黄县东陂镇,其妹妹李赛英家门口不远处的一个大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邓清明在日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与媒体见面会上的视频感言。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左一)、弟媳甘丽娟(左二)、妹妹李赛英(中间)、外甥女陈珍(右二)、外甥女婿张东海(右一)齐聚在家中,背后的墙上挂着邓清明的书法作品以及他与家人的合照。刘力鑫 摄

李赛英家中的客厅背景墙上,贴着此前邓清明书写的“神州兴苍穹同高天宫会日月争辉”书法作品,中间挂着一张他身着航天服的照片与两张全家福照。不少亲友、乡邻陆续前来庆贺,期待见证这一重要瞬间。

面对镜头,李清华拿出一沓厚厚的家书告诉记者,哥哥离家参军后就经常给家里写信,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来传达对亲人的惦念和关心。“昨天我又浏览了一遍,热泪盈眶,这些家书沉甸甸的,字里行间都是亲情。”

“人生就是不断的等待和希望,劝你打好基础,否则以后遇到机会、遇到名人也无法发挥而后悔说我以前为什么不努力呢?”李清华抽出哥哥三十多年前给正在读中学的他写下的一封家书诵读起来,从这些励志的话语中,隐约可以透见邓清明追梦25年间的心态、常态与姿态。

在李清华记忆中,那时候全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收到哥哥的来信。“在煤油灯下跟爸爸妈妈念家书的那种感觉,兄弟姐妹在旁边听,现在想起来特别温馨,特别开心幸福。”

11月29日,江西抚州宜黄县东陂镇,邓清明的弟弟李清华向记者展示早年邓清明寄回家的家书。刘力鑫 摄

说到动情处,李清华和身旁的家人大都湿了眼眶。“哥哥的航天梦也一直是妈妈的梦想,但是很可惜,如今哥哥成功圆梦,如果她能看到一定会特别开心。”

当晚通过直播看到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瞬间,包括李赛英在内的很多家人再次激动落泪。“哥哥坚持努力这么多年终于圆梦,他的很多付出与压力我们感同身受,现在只期盼他的太空之旅顺顺利利,完成任务后凯旋归来。”

记者:吴鹏泉 姜涛 刘力鑫

综合“CCTV记录、赣新闻(ID:gannews)

来源: 中国新闻社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