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8 05: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毛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深度:
"一、 读懂原文,把握核心:"
"全面阅读:" 仔细阅读毛概教材的相关章节,确保对基本概念、原理、理论有清晰的理解。不要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点,要全面把握。 "抓住重点:" 识别并理解每个章节的核心观点和重要概念,例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等。这些是写读后感的基础。 "深入思考:" 不仅要理解书本内容,还要思考这些理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以及它们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指导意义。
"二、 明确主题,确定方向:"
"选择合适的主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例如,你可以选择某个具体原理(如实践论、矛盾论),或者某个历史事件(如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或者某个人物(如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 "确定写作方向:" 明确你想通过读后感表达什么观点,是赞扬、批判、反思,还是提出新的见解?
"三、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说服力:"
"结合现实:" 用毛概的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例如社会现象、政治事件
最初,读主席诗词,或许是想重温一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一腔热血,读完后,是赞叹红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是敬佩主席“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壮志,也是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感叹惋惜。
因为有关毛主席,所以,在写笔记的时候就格外的小心。怕滔滔的敬仰之词,让人心生反感;更怕平淡的几行句子,不足以诠释主席的伟大。读毛主席诗词的时候,脑海中时常会想起孔子的那句话,“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读过很多伟人的成功故事,但没有一个能与毛主席的一生相提并论,很感谢田秉锷先生整理的诗词,按时间顺序进行了摘录,同时对当时环境做了批注,读起来也更能感同身受。跟着毛主席的诗词,先是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会昌城外,随着红军步伐“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好在哪儿?遥指望去,“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即便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被裹上厚厚一层白雪的北国,风光亦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怪不得,几千年以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主席有很大一部分的词是抗战时期创作的,时至今日读起来,红军威武的雄姿仿佛就在眼前。井冈山下,敌军“山下旌旗在望”,我军守山不足一营,但人人都是战斗状态,个个都是“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视死如归,战斗豪情;“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长征是一条充满敌军围追堵截的路,情感是压抑的,但红军不会回头,也绝不回头,不断前进,五个月的千锤百炼,终于迎来了第一场胜仗,铸就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诗章,这是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坚定信心;一九四九年,我们终于走到了这一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主席的个人也是极具魅力的。他一个极具浪漫英雄主义的人,从毛主席的诗中很容易看出英雄豪气,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立三路线”,毛主席和朱德看出了错误方略,然而军令如山,不能违背,随后有了“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点为我从天落”一词;毛主席酷爱游泳,比如早期作品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另两首,一首诗“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诗有个故事,讲一天狂风大作,雷雨磅礴,海面巨浪涌天,原本来休养的毛主席提出要下海游泳,士兵劝阻,太危险了,毛主席却以为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于是下海游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主席此时61岁了;另一首是“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我猜想此时主席正在仰泳,仰望心中的武汉大桥“南北贯通”,中国飞黄腾达的蓝图,或许游得太过入神,他都已经忘了这已经是这四天来,第三次游水,而且又是游了快两个多小时,岸边的人心情焦灼,主席此时63岁了。最后,还想提一个人,杨开慧。毛主席对于杨开慧的情感是特殊的,从最早的“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心”到后来的“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毛主席和杨开慧在1920年结婚,新婚没几天,毛主席就投身革命事业离家,两人基本是聚少离多,这两首词分别写于1921年和1923年,1930年,杨开慧遇难,主席之后没有写过任何诗词关于爱妻,直到1957年,给李淑一的回信,心中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思念之情溢于诗中。还记得,初中课本最前面的彩色页,毛主席笑着,两边身后都站着笑容满面的学生,那时觉得毛主席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到了大学,上毛概课,学习了毛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观念,认识到了毛主席的雄才伟略;最后,毛主席之所以伟大,我认为,是毛主席让中国人民认识到,我们并不比任何人差,别人可以有的,我们也能有,中国人民要站起来,要腰板笔挺地立于世界丛林之中。现在正值武汉和新冠病毒奋力抗争的关键时刻,我最感动的是一个抗战老兵,他在痊愈后,笑着说道,“这病毒的苦比起抗战算不得什么”,不错,病毒是可怕的,但是任何病毒都无法将我们再次击倒,无数的英雄就像战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胜利的凯歌终将奏起,“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长镜头】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 迪 张 青
“一河流淌千年诗画,一城镌刻初心芳华;铭记历史,方可不负未来。今天,我们以一堂实景党课纪念无锡解放72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让我们传承信仰的火种,坚守必胜的信念,发扬先烈的精神……”近日,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晨光以骑行的方式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红色初心之旅。
渡江战役纪念馆、光复门、县前街82号、多寿楼……沿着当年解放无锡的路线,同学们认真参观、聆听讲解,在骑行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法学院学生俞沁元激动地表示:“在行走中近距离体验教科书上的历史,更能激发接续奋斗、报效国家的热忱。”
以“寻找红色地标”为主题,江南大学今年开展了15期“行走的思政课”,通过探访无锡第一党支部、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张闻天故居、秦邦宪故居等17处红色地标,探寻那些见证风云的革命遗迹,重温那些改天换地的红色历史。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启拓教学”改革的实践内容,“行走的思政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进红色地标,来到田间地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师生走出校园,真实感受中国的巨大变化,触摸实实在在的改革发展,深刻领略党的初心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玉生说。
如何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带着这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前期专题教学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开始试点“启拓教学”改革。徐玉生介绍:“‘启拓教学’以问题导向、课堂互动、思想引领和团队优化为理念,整体性解决长期存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喜爱、不投入、不认同’的问题。”
“启拓教学”建构了“线上+课堂+实践”泛时空场域教学。课堂上,采用轮转教学模式,每位老师精心打磨自己的强项内容,只讲自己最“拿手”的课程,强强联手、“组团”上课;线上,积极开发相关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线以来,累计选课人数近4万,慕课课程浏览量1900万人次。
超常规举措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和启发性。“每节课都能带来新鲜感。内容接地气了,就容易引起共鸣。”商学院学生原梦给“启拓教学”点了个大大的赞,“改革后的思政课,老师教得带劲儿,学生学得起劲儿,不仅课程内容丰富有意思,还能回归原理,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背后的理论思考。”
课堂外,思政课“外延”出了新渠道。“信仰公开课”“老李讲故事”“宝哥说”等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让退伍老兵、抗疫英雄、纪念馆讲解员、援疆教师等走进讲堂,用生动而鲜活的故事、温暖而震撼的内容、朴素而真实的话语,深入阐释信仰的力量。
无限延伸“有限”的思政课堂,江南大学下足了功夫。校领导走上讲台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学术大咖走进思政课堂,协同共建“长江思政带”联盟……一块块思政品牌正在不断被擦亮。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3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