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8 06: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哈姆雷特》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深入又清晰:
1. "明确核心主题与目标 (Clarify Core Themes and Goals):" "你为什么读这本书?" 是为了完成作业、个人兴趣、课堂讨论,还是深入理解某个特定方面? "你想从《哈姆雷特》中获得什么?" 是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主题(如复仇、疯狂、道德困境)的探讨、对戏剧结构的分析,还是对莎士比亚语言风格的认识? "明确你的笔记/作文的核心焦点。" 不要试图涵盖所有内容,选择一两个你最感兴趣或最重要的点进行深入挖掘。
2. "深入阅读与主动思考 (Deep Reading and Active Thinking):" "仔细阅读文本:" 不要跳读。注意情节发展、人物对话、关键场景和象征意象。 "做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录下你的想法、疑问、重要的引文、人物分析、主题思考等。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或不同的符号来区分。 "主动提问:" 对文本、人物、情节进行提问,例如:“哈姆雷特拖延的原因是什么?”“克劳狄斯的罪恶感如何体现?”“奥菲利娅的悲剧意味着什么?”“‘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揭示了什么?” "
许多年后,当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分析:好在两处,一个是表层:时间维度上包含了现在、过去和未来;一个是内里:写了主人公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决定性格的小事,和一件决定命运的大事,从而诠释了“性格决定命运”。小说中,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几乎是铁律。5,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小说人物的性格确立后,人物便脱离了作家的掌控,拥有自己的意志。因为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其作用,并非日复一日重复生活的普通人,因此都需要遵循“性格决定命运”的规律,当小说人物面临命运抉择时(如《哈姆雷特》),性格便会自动跳出来在前方引领,走向必然之路。因为性格如此,于是命运必然这般。6,形式:小说的人类进化图。此处指将不同时间维度的事件压缩到一张纸上展现出来,把时间烫平,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例如小说家陈村的《一天》,主人公上了一天工,经历了少年、中年、老年等各个阶段,因为主人公的每一天都是重复的一天,所以他的一生等于无数个并置的一天。当然,这个故事的语言重复类似于醉酒的喃喃自语,结尾让主人公看了看自己完好无损的十根手指,想到父亲说过的话,高兴了起来。无趣的一天+升华的结尾,类似于平凡却回放的一生。7,故事:偷矛盾与两难的贼诗人艾略特曾说:坏事人用“借”的,好诗人用“偷”的。本节课的主旨便是从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墓碑上偷来(引自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我爱看的是:事物危险的边缘。诚实的小偷,软心肠的刺客,疑惧天道的无神论者。简单来说就是矛盾,矛盾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外在矛盾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内在矛盾是主人公性格上的柔软,这种性格会让任务更加凶险。8,故事:双重的两难举例:《儿子的大玩偶》中,父亲为养家糊口只能扮演小丑遭众人耻笑,但当不需要扮演时,儿子却因为找不到小丑大哭,他不得不重新画上小丑妆,做儿子的大玩偶。小人物的悲哀,看似有选择,实际上没得选。9,叙事者:谁来说故事最好?知道最多秘密的人?完全不知道秘密的人?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当然此处并不绝对,优秀的小说家往往因为技术高超,能从不利的叙事中找到最有利的观点。10,叙事观点:我的三棱镜母亲,叙事观点是以主人公的视角,分别以“我”、“他”、全知观点三种进行叙事。需要注意的是:我只能描述别人的外部动作,无法知道别人的内心;全知观点独立于故事之外,无所不知;第三人称观点聚焦于某一角色身上,焦点外的所有人只知动作不知内心。短篇小说一般只用一个叙事观点,但也有反例,如高行健的《母亲》,通过3种角度让母亲立体起来。11,有问题的叙事者:真实而可信的谎言例如小说《鹰溪桥上》,即将执行绞刑的主角因为绳索断裂逃亡成功回家,但实际上回家的是灵魂,身体并没有逃脱束缚(临死前的执念)。此处作者引用了伏笔,先是说了谎,又在中间明目张胆的暗示读者真相。小说的艺术性,在于让读者亲眼看见现实里不可能存在的事物。12,聆听者:谁来听他说话?如契科夫的《苦恼》,主人公的儿子死了,他很痛苦,需要通过说话发泄这份痛苦,然而并没有人愿意听他说话,因此这份痛苦转化成苦恼,最终只好说给一匹马听,苦恼又变回了悲伤。13,时间:倒着走的人生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小说的时间先是向前走,讲了一个少年被骗的故事,然后转头向回走:父亲为少年收拾行囊,让他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少年欢欢喜喜的冲出家门。仅仅一个时间分岔,小说便头也不回的往平庸和不朽两条大道狂奔而去。14,时间:小说时间的花式跳水(转场)电影有转场,小说也一样,感冒的校尉突然被要求执行暗杀任务,他无奈的望向不停旋转的电风扇,视线越来越模糊,随后直升机的大螺旋桨轰隆隆旋转,镜头向下,校尉已经坐在直升机里。用两个相似物省略中间不重要的过程,衔接非常流畅。当然 ,短篇中转场不宜过多,又不是炫技。15,时间:无视时间存在的将军以张大春的《将军碑》举例,将军活着的最后两年,除了季节交汇的那几天,已经完全痴呆了。但是这里用了非常绝妙的描述:“将军已经无视时间的存在了”,不是将军被时间挟持,而是将军独裁掌控了时间,想去哪就去哪,依然傲慢昂扬。将军游走于过去和现在之间,和儿子的对话也往往牛头不对马嘴,但却因为时间维度,有了历史的景深。未来有无限可能,至于过去,因为记忆的扭曲而永远处于变动中。16,穿梭时空:挣脱时间的三种方法一种如《回到未来》,一个披头散发的科学怪人发明时光机;一种如《黑洞频率》,太阳黑子异动,生死相隔的父子莫名相会,但你说这是因果关系吗?作者可没说,是观众老爷们自己想的;一种如《扭转乾坤》,中年男子偶遇童年的自己,二者通力合作扭转未来的命运,然后发现30年后的自己:“这些是你安排的吗?”“你有30年的时间来找出答案”,转身把难题抛给观众。当然,小说不要太拘泥时间,因为重点在于如何摆脱时间,而不是迎战时间。17,穿越时空:史上最可怕的咎由自取举例《你们这些回魂尸》,一个潦倒男子荒诞但莫名其妙的一生,其实遇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就像大蛇吞噬自己的尾巴一样,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象力的“圆满”。18,自定规则:老子就是想变成虫例子当然就是《变形记》啦,主人公在一开始就变成一只大甲虫,被家人嫌弃最终孤独的死去。创作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事中的规则你自己说了算,可以无视现实。当然咯,规则制定的越早,反驳你的家伙就越少。19,迟滞效应:悲剧发生的速度举例《七信使》,王子带着七名信使探索父亲王国的边界,信使的速度是王子的1.5倍,他开始送信到把信带回来的时间是王子的5倍,现在王子已经走了八年半了,他今年30岁,如果还要继续往前走,下一次收到信的时候将是72.5岁。这就像河水的迟滞效应,上游下暴雨的时候,下游的人们还在戏水玩乐,只有小说家知道大水将会带走一切,只是时间问题而已。20,蝴蝶效应:谁是真正的罪人如夏佩尔的《小事情》,接线员菲菲因为搞错了分机号,将投诉骚扰电话转给另外一名同事,导致这名同事不堪骚扰选择自杀乃至家破人亡,但后来她发现那个对的分机号其实没有接线员,公司没有安排这个人——所以是谁杀了同事?微小的失误导致巨大的悲剧,这就是蝴蝶效应。21,想象力:轻功和鬼来电举例作者的小说《为什么都没有人相信》,主人公的两个同学,一个总是哭诉自己的悲剧,一个总说自己会轻功。后来的某个夜晚,哭诉的同学说自己死了,同时窗外有不明物体闪过,探照灯打过去,是会轻功的同学说“我已经会轻功了”。两件事本身都不可信,但因为小说中一件事成了事实,另一件事就变得十分可信,主人公也感性的选择相信,或者说他相信的是同学的“需要有人倾诉”,至于真相如何,没那么重要。22,内心景观:万事万物都是活的。举例《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将不起眼的泡沫加上主人公的胡思乱想,冰冷的现实中所有见闻都和泡沫有关,旖旎鲜活。23,寂寞:墙上的绿手印举例《倾城之恋》女主角白流苏,一个人的房子里,怵目的绿手印显示了女主的焦躁,买灯管来填满整间房子,然后终于有时间想自己的时间安排了:没有安排!所以你看,寂寞真的会让人发疯,现在你相信了吧!24,反常:吃错药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举例《东方快车谋杀案》,柯南说真相往往只有一个,罪犯往往也只有一个,但是这个故事可以理解为全员恶人,侦探猜到了真相,但却选择错误的解答作为真相,人性的复杂由此彰显。25,障眼法;华丽的想象舞台魔术的魅力,在于背后的真实手法不可见,故事也可以留白给读者想象,如“温酒斩华雄”,酒倒上人出战,营帐中大家猜疑者有之,忧心者有之,议论声中关羽回营送上华雄人头,酒还是温热的。单凭想象也可知关羽的神勇,但如果镜头在帐外,也许一开场没那么顺利,也许某一个躲避相当狼狈……就没有这个经典的故事了。26,装神弄鬼:神鬼不是拿来凑数的举例星新一《金色的别针》,女主的男友失踪好几天,听信老婆婆的话用金别针召唤男友,结果男友真的在门外敲门,女主的闺蜜大惊失色“不可能,他已经死了”,慌忙拔掉别针,男友瞬间消失,然后揭示隐情“男友曾经和闺蜜在一起,移情别恋后被闺蜜失手误杀”。这里的鬼真的存在吗?男友是否有被召回来?谁知道呢,反正也可以说过去。但是鬼神并非故事烂尾时的随意糊弄,一定要发挥它的真正价值——最后记得转移焦点就行了。27,人情世故:比桥和盐更重要的东西诗歌需要激情,小说需要阅历和味道,但记得这种阅历不要卖弄,不然讨人嫌。参考《青番公的故事》。28,绕远路:小说的信息传递举例《流动的邮局》,老人达曼做的弓琴其实没有人买,是女儿的孝心;而女儿是很能赚钱的会计,只有女的才能做会计,村里人很羡慕——这里的会计其实是“妓”,通过描述指名道姓,但又处处展现不合理给读者暗示。这就是小说里的“曲折”。29,冲突:三个安安静静的眼神此处指冷战,举例童伟阁小说《我》:妈妈为生计所迫做女招待,姐姐和弟弟每天用眼神盯着进行抗议,但妈妈并没有解释,姐姐结婚前一天才通知妈妈,妈妈回家时跟弟弟讨外套说“冷”,这里的冷不只是物理上的冷。30,凌迟:折磨读者的秘密你只分享给读者的秘密,主人公不知道,因此和你一起保守秘密,担心冲突。此处举例神雕侠侣中,黄蓉给杨过的十六年之约,秘密的时间拉的足够长,折磨就会变成凌迟,吸引读者一步步往下看。31,三的妙用:两片吐司中间的牛肉小说中同一事件的多次描写,如西游记中,孙三戏金银角大王;又如《那山那人那狗》,父亲让狗陪儿子送信,狗的三番两次跑回来。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古时候禅让的“三请三辞”,一次莽撞,两次虚伪,三次那叫却之不恭勉为其难。32,留白:消失的时间之前“想象力”那一节是空间的留白,这里是时间。如《漂泊的湖》中,谁杀了哈勇?是地震?是母亲?还是儿子的恶念?妻子知道所有的真相,但因为儿子太小了,她不能说,留给儿子慢慢感悟,也留给读者自己思考。所以,这个故事注定不能有真相。33,附会杀人:用恐怖的传说来装饰尸体利用恐怖传说故布疑阵的杀人手法,常用于小说中,如《无人生还》,真相当然不可能是传说,肯定有人装神弄鬼。但传说太强大了,太容易写出绝妙的故事了,所以万万不能舍弃啊!34,因果:各种可能性的小说故事一般都如“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样因果分明,但也有一些故事因果没那么明显,甚至看起来显得迷惑,要靠读者去猜,如《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正因为因果不明显,所以才有各种想象的可能。35,黑暗之心:一切都是罗生门举例《罗生门》其实来源于芥川的小说《竹林中》,三个人都说谎并且承认自己杀人,是因为他们认为“扭曲的荣誉大于生命”,这就是小说的黑暗之心。当然,普通人可以认为生命高于一切,但小说家如果也执着于这一点并用于小说中,那他就完完全全没有黑暗之心了。36,黑暗之心:看不见的第三个河岸这个比较难理解,和34的不可能不同,这里讲的是“不太可能”,更准确的说是“不可思议”。举例《第三个河岸》,没有人知道父亲为什么去了河中心,也没有人知道儿子为什么背叛父亲,最终又去了哪里。但小说妙就妙在答案是轮回和有痕迹的,父亲的行为可以用儿子来解释,儿子的选择可以从父亲的行为看出来。37,黑暗之心:完全不可能的孔雀如三岛由纪夫的《孔雀》,为什么主人公杀死了孔雀,用作者自己的选择来解释就说得通了,作者认为美大于一切存在,事物应该在最美好的时刻凋谢。用作者的话来说:那不是撕裂,而是把美与毁灭肉感的结合。
莎剧《哈姆雷特》中老国王中毒而死,观众和读者都很想知道,这毒药到底是什么?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中,老国王的鬼魂告诉王子哈姆雷特自己被弟弟克劳狄斯用毒药害死的整个过程:当我按照每天午后的惯例,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你的叔父趁我不备,悄悄溜了进来,拿着一个盛着毒草汁的小瓶,把一种使人麻痹的药水注入我的耳腔之内,那药性发作起来,会像水银一样很快地流过全身的大小血管,像酸液滴进牛乳一般把淡薄而健全的血液凝结起来;它一进入我的身体,我全身光滑的皮肤上便立刻发生无数疱疹,像害着癞病似的满布着可憎的鳞片。这样,我在睡梦之中,被一个兄弟同时夺去了我的生命、我的王冠和我的王后……(朱生豪译、吴兴华校,《哈姆雷特》,第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一个盛着毒草汁的小瓶”原文是with juice of cursed hebenon in a vial。这里的hebenon到底是什么?查《牛津英语大词典》,这个字还有其他两种拼写法:hebon, hebona,词典解释说:莎士比亚和克里斯托弗·马娄(Christopher Marlowe)给含有毒汁的某种植物所作的命名。(Names given by Shakespeare and Marlowe to some substance having a poisonous juice.)
关于这个字,莎学界历来说法不一。根据我手头所有的《哈姆雷特》英文注释本,大致有这样一些解释:Grey认为这个字应该写作henebon或者henbane,具有麻醉作用,用多了会中毒。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所著《自然史》早在1601年就出版了英译本,译者是P. Holland,莎士比亚对此很熟悉。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用这种植物的籽榨出油注入耳朵会损伤人的理智。Douce与Singer均认为这个字是ebony,即乌木,但被Moberly所否定,他认为乌木的果实往往可以食用,不适合用来制作毒药;不过henbane倒是一种强烈的麻醉性毒药,但它被灌进耳朵后并不会出现“癞病似”的症状。E.K. Chambers指出,根据一位名叫Brinsley Nicholson医生的研究,这个字是yew,即紫杉,当时人认为它能使人的血液凝结,从而产生皮肤上的恶癞,即“可憎的鳞片”。Thompson and Taylor指出,这种毒杀方法没有真正的效验。G. R. Hibbard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这个字极有可能借用了马娄《马耳他的犹太人》一剧中the blood of Hydra, Lerna’s bane,/ The juice of hebon, and Cocytus’ breath.(3.4.97-98)。Rylands认为莎士比亚也许指的是henbane或者ebony或者yew。Spencer则认为莎士比亚和他同时代的人都不确定这是一种什么毒药,他推测极有可能是henbane,他还进一步指出从耳朵里灌入毒药是传说中意大利人的方式,但根据医学权威人士的说法这种方法并不能奏效。还有一些莎学家只说这是一种有毒植物,比如David Crystal则只是简单地说明hebenon是一种有毒植物(身份不明):a kind of poisonous plant ( of uncertain identity)。
那么,这个字译成中文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哈姆雷特》的几家汉译情况:除了上述朱生豪译为“毒草汁”外,孙大雨译为“紫杉汁”(他把hebenon理解为yew),梁实秋译为“毒汁”,林同济译为“乌木汁”(他把hebenon理解为ebony),卞之琳也译为“乌木汁”,黄国彬译为“天仙子毒汁”(他把hebenon理解为henbane),王宏印译为“毒药汁”。
根据上述莎学家们的考证,我认为《哈姆雷特》原文各种版本中的这个字,无论是写作hebenon还是hebon或者hebona和henebon,解释成ebony乌木,yew紫杉,或者poisonous plant毒草,都不够确切,比较能让人接受的是henbane天仙子,因为它具有麻醉作用,过量使用会导致中毒。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天仙子”条可知:天仙子原产英国,野生于荒地和垃圾堆上,其籽含有麻醉成分,可用来制作麻醉剂,临床上用量不易掌握。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收有这个字,除了“天仙子”释义外,还用了一个植物学专门术语“莨菪”。《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莨菪”的解释是:有毒,全草入药。
清代官员、科学家吴其濬所著《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一书(当代作家汪曾祺对此书评价甚高,在写于1983年的一个短篇小说《星期天》中,人物“我”“看《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这是一本很有趣的著作,文笔极好。我对这本书一直很有感情,因为它曾经在喧嚣历碌的上海,陪伴我度过许多闲适安静的辰光”。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说:“吴其濬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中对“莨菪”有详细解释,限于篇幅,择其要点以说明:“一名天仙子,其毒有甚,古方以治癫狂。……旧时白莲教以药饮所掠民,使之杀人为快。与李时珍所记妖僧迷人事相类,疑即杂用此药。”无疑,“莨菪”是一种麻醉性毒草。吴其濬还引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记载,“莨菪”可以用来为孕妇催生:“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生子),召意(淳于意),意饮以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又举南朝宋雷敩所著《雷公炮炙论》所说“莨菪”有大毒,举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方论》所言:“莨菪叶圆有光,误食令人狂乱,状如中风。”针对文献中对“莨菪”药性的不同记载,吴其濬评论道:“观淳于意以莨菪药令人乳,则断非发狂之药无疑。”吴其濬还对古书中所记的药方用“莨菪”入药,发出疑问并评论道:“诸方或丸或煎,岂有病虽大毒亦能受耶?然吾不敢信也。”最后,吴其濬根据《山西通志》描述了“莨菪”的产地、形状、性能:“莨菪子始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今宁武多有之。茎高二三尺,叶似地黄、王不留行、红蓝等,花紫色,茎有白毛,结实如小石榴,最有毒。服之令人狂浪,故名莨菪。按太原山中亦多产……花罢即结实,其子微甜,小儿误食辄疯。”看来,服用了“莨菪”后还会令人发疯。不过,吴其濬说即使人服用后发了疯似也不要紧,“俗亦不甚怪,经一两月药性解,则疯已如平人云”。
汪曾祺曾经说过:“中国的许多笔记是学者散文。”《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就是以植物学内容为主,触类旁通广泛涉猎的一部学者散文笔记,读来颇为有趣。其实,我们如果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细读《哈姆雷特》,这同样也是很有趣的读物。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