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8 08: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故宫》的读书笔记作文,无论是针对专门介绍故宫的书籍,还是以故宫为背景的文学作品,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笔记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一、 明确阅读目的与范围 (Clarify Reading Purpose and Scope)"
1. "确定“故宫”的具体指代:" 你读的是一本关于故宫建筑、历史的学术著作?一本介绍故宫故事的普及读物?还是以故宫为场景的小说、散文集?或是官方的《故宫博物院概览》?明确这一点是笔记的基础,不同的书籍侧重点完全不同。 2. "设定笔记的核心目标:" 你希望通过这篇读书笔记达到什么目的?是梳理知识脉络?分析艺术特色?探讨文化内涵?抒发个人感悟?还是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目标不同,笔记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二、 仔细阅读与深度理解 (Careful Reading and Deep Understanding)"
1. "广泛阅读相关章节:" 不要跳读,尤其对于介绍性书籍,要系统阅读关于故宫历史沿革、建筑布局、收藏文物、文化意义等关键部分。 2. "做标记和摘录:" 在阅读时,用笔划出关键语句、重要信息、让你印象深刻的描述或观点。可以摘录原文,并写下自己的初步想法或疑问。 3. "理解核心概念:" 把握书中关于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距今约600年。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这里曾住过24个明清两代的皇帝,现称为“故宫博物院”。故宫金碧辉煌,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黄传惕:湖南省平江县人,1934年生。从小喜欢看书。初中毕业于湖南平江湘北中学,高中毕业于湖南长沙衡湘中学。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文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现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主题概括本文中的材料一大体按照参观路线,由南到北依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等。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了自豪感。理清脉络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主要从整体上介绍故宫,包括名称、历史、形状、面积、风格等。第二部分:(3——10自然段)介绍了故宫的“前朝”,也就是“三大殿”。第三部分:(11——15自然段)介绍了故宫的“内廷”。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第四部分:(16自然段)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的特点,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课文笔记读《如梦故宫》,安意如笔下的故宫,是日暮的苍凉,或是大雪的清寒。这意象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她的才情过人之处,——她的广博的阅读,以及对历史的深邃的领悟,使得她的文字在诗意清丽之外,有一种超越于寻常女性作家的力量感。
她也会感叹,却不是空洞的叹息。即便是叹息里,也包含着一种沉重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山河,是盛衰,是权势,是朱颜频改,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当然,也是梦。这个梦,不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出离的梦,而是“一出真实的幻梦”。她用自己独特的文笔,讲述那些梦一般的历史,建文帝、张居正、朱厚照、政变、帝后……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人物,渐次铺陈开来,走到你面前,复又消失。
宫阙无言,死生契阔。历史面前,人人皆看客。作为写作者,意如写的是故宫内的历史;我作为阅读者,经历的是故宫外的生活。
为了躲避疫情,减少社交,我从繁华的东三环搬到了故宫旁的一座四合院,算来比邻故宫而居,已经是大半年有余。
晚上看书或者写作累了,时常会打开院门,独自一人穿过马路,径自跑到旁边的故宫角楼去看月亮,看月亮在护城河里的倒影,看过深夜里午门城墙的月色。在静寂无人的北长街上散步,也看过西华门外清代寺院福佑寺上空的皎皎月色。
故宫的护城河,波心荡,冷月无声。只有一团一团的云朵,飘在600年故宫的上空。
说来惭愧,久居故宫旁,我没有生发出安意如那般太多的历史感与沧桑感。我似乎更多的是欣喜。原来,住在故宫旁是这么美好的事情啊!除了要忍受生活中的一点点不便利,更多的是满心的喜悦。
我的眼中,是另一个故宫。
秋日里,骑在人行道上,风里带着寒意。经过美术馆的路口,穿过皇城根大街,进入景山大街了。左边是故宫,宫墙外的柳树、银杏树,叶子脱落殆尽,勾勒出清晰的轮廓。蓝而晶莹的天空下,城墙像一道线,笔直的延伸着。
每一次骑单车从东四往西,经过是内三联书店,经过中国美术馆,拐进五四大街,然后进入景山前街,我都会默默说一句:啊!故宫,我回来啦!
会经过景山前街的大高玄殿,清冷的冬日月光,红色斑驳的宫墙,白色的台阶,有一种寂寥的感觉。媒体曾说报道说今年要开放,到现在也没有动静。
这座明清时的皇家道观,声名不及东边的景山与西边的北海,大多数人都是从它门口经过,不会多看一眼。
还立冬这一天,晚上要和朋友包芹菜肉饺子。于是沿着景山前街走路去沙滩北街的菜市场买了芹菜和饺子馅儿,经过两个十字路口,经过故宫北门和景山公园的南门。才4点多,天色就已经黯淡了,一片黝黑。刮着北风,但是感觉并不是很冷。
红色宫墙映衬下,银杏树的叶子格外金黄明亮。一阵风过,叶子飘零一地。
沿着故宫散步是我的最爱。
夏天,出院子门,沿着马路人行道,穿过路对面,便是故宫西北角楼。
黑暗中,角楼勾勒出清晰的轮廓。护城河水映射着街边的灯光,远处的景山山顶阁楼,亦是一片光彩炫然。这通常是周末的晚上,灯火通明,海市蜃楼,天上宫阙一般。北海的白色佛塔,看上去宁静超然,这座元代的佛塔,已经见过了太多的风霜雨雪。
绕着护城河,走到北长街,跑步的人,三三两两。路旁的寺院和店铺,皆是静寂的。低矮的寺庙,就在高大林立、枝叶依旧繁茂的树木下。走到东华门,然后沿着高高耸立的城墙,绕到神武门,又是一辆警车缓缓开过,几个少年人在凹凸不平的石板上踢足球。经过太庙的西门,略略往北走几步,复又折返了回来。
一条古老的道路。
散步后,回到家里,猫埋头在懒人沙发窝里睡得正酣,身上的味道在阴雨天里显得格外浓重。隋白瓷的香炉里,点了燃剩下的半截沉香,雨声里,好闻的沉香气息徐徐氤氲弥散。
烧开水,泡了一道2011年的百岁香老红茶,用了黑釉茶盏。昨天在银行对面的茶铺喝到这款茶,颇为惊艳。猫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醒了,蹑手蹑脚地趴到了桌子底下的地板上,似乎也是循着茶香而来。
冬天的护城河,是另外一番景致。落日斜阳,金色的余晖照在河面上。河面上的冰面有各种开片,深深浅浅,线条有粗有细,仿佛古董汝窑茶杯的开片。冰面的颜色呈现一种透亮的墨蓝或者宝石蓝。
前日围着故宫跑步,终于跑完完整的一圈,甚是欣慰。沿着东华门城墙往南跑,才发现原来城墙下面种植了许多棵玉兰树,灰色城墙的映衬下,玉兰树身形萧索,别有一番仛寂之美。赫然看到枝桠上玉兰已经打苞,饱满结实。
这护城河,古老的城墙,都是我喜欢的。它们现在是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我感觉到了一种与古老的连接,一种完整性。
独居在这两进的四合院中,我听京剧,喝岩茶,而且是有年份的老岩茶。新岩茶的香气够足够高,但是韵味上却是不及老岩茶来的妥帖。一个是新朋,一个是旧友。良夜宜会旧友。可说话,可缄默,无有乍见的尴尬。
今夜,风继续呼呼啸,索性拿出一泡珍藏的85年的老茶,慢煮水的功夫,在老竹子茶则中细细赏鉴,干茶条索翘挺,黑褐色,闻起来有淡淡的参香气息。
每个人都存在于自己构建的传统之中。在这座四合院里,我在一杯茶中构筑着自己的传统世界。读古书、看古画,与古人交流,力所能及收集古老的器物,辽金的钧瓷,唐宋代的茶盏,明清的佛像,木雕,民国的香炉。
老的器物,搭配老的四合院房子。似乎是相得益彰。仿佛几十几百年前,它们即曾经相遇过,今日,不过是重逢。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样的夜晚,再次捧起安意如的这本《故宫如梦》,简直有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感觉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