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8 1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电影《方糖》(通常指2014年陈凯歌导演、周冬雨主演的《搜索》)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观影感受与核心观点:" "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是震撼、感动、惋惜、反思,还是其他?找到你最想表达的情感或思考作为文章的核心。 "你对方糖这部电影的核心评价是什么?" 是它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是情感表达过于直白?是表演出色?还是主题引人深思?明确你的中心论点。
2. "深入理解电影内容与主题:" "情节梳理:" 简要概括电影的主要情节,但"不要"写成剧情复述。重点突出与你的观点相关的关键事件和转折点。 "主题挖掘:" 《搜索》探讨了什么?例如:网络暴力、社会阶层固化、城市冷漠、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身份认同、沟通的缺失等。选择你感受最深或认为最重要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象征意义:" 注意电影中的象征元素,如“搜索”本身、公交车上的不同人群、女主角叶蓝秋的经历等,它们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
3. "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人物分析:" 分析主要人物(如叶蓝秋、孟云、陈
看完《何以为家》,相对于里面人物经历的黑暗生活,我目前遭受的所谓低谷崩溃似乎有点无病呻吟的样子。当然人类的悲欢自古以来就是不相通的,没有人可以对他人做到感同身受。就我目前而言,感觉生活挺痛苦的,越来越觉得人生艰难,似乎人生下来就是来受苦的,特别是今年,感受尤其明显。
之前有刷到一个提问:下辈子你还愿意来人间一趟吗?大概是这个意思的提问吧。评论下面很多人都回复说不愿意,人生太苦了,下辈子就不来了,愿做一棵树,愿成一阵风,愿当一只猫……就是不愿意再来人间走一遭了。当然也有人是愿意再来的,继续做这辈子还没有做完的事,这样子的人数不多,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太苦了。我可能也是那大多数人之一吧,当然这个问题我没有回复,只是在心里想了想。
最近这个月过得不太好,心情很低落,每天崩溃自愈,自愈再崩溃,反反复复。不知道要做什么,就找了很多电影来看看,转移注意力。
今天看了《何以为家》,主人公赞恩只有12岁左右,却经历着我们所想象不到的生活,他很聪明很勇敢很能干很善良,一切好的词汇似乎都可以在他身上体现,但是他每天却过着地狱般的日子。小小年纪不能读书就要为家里赚钱,拼命想要拯救妹妹却没有成功,逃离家后也努力地想找份工作养活自己,却因为是孩子不能被雇佣,最后被好心的黑人妈妈收留,帮忙照看孩子。在黑人妈妈因为没有证件被关押后,顽强地到处想办法养活自己和小黑宝,真的很努力很努力了。最后实在没办法才把小黑宝“卖”给了别人(他并不知道对方是骗子是坏人,只是单纯的想有人能照顾养活小宝宝)。在经历黑暗生活的日子里他始终都没有哭,可是在听到妹妹不在了的瞬间他崩溃了,听闻妹妹的死讯,他拿刀子捅了对方后被收押。在监狱里他起诉了自己的父母,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他拨打了电视里关于儿童弃养问题的热线电话,想让那些没有能力养活孩子的大人们听一听他的话,都是他所经历所遭受过的黑暗世界,句句戳人心窝,他说他每天都生活在地狱里,没有尊严,被人踩在脚底,没有成为想成为的好人。不想其他孩子也遭受这一切,他向法官诉求不要让他的父母再生孩子。最终他取得了胜利,拥有了自己的身份。
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处处光明,还有很多太阳所照耀不到的地方。生活中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磨难,各有各的困苦,不足为外人道。我们只能迎难而上,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最终到达我们想要去往的地方。可能目前觉得很苦,等过了这茬再看,其实也不过如此。希望我们都能走出黑暗,找到自我。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名叫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1936年6月至10月他来到中国,对我国的西北实验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实地的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编著了《红星照耀中国》,此书又名《西行漫记》。
埃加德在编写《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时他除了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与众多革命领导人进行了深度对话。书的文字并不华丽相反朴实无华,以笔为镜,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战争年代的人物,为我们描绘出了那段燃烧激情波澜壮阔的岁月。使这段岁月鲜活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
在书中,狂热分子,土匪头子、强盗都是描写毛泽东的语言。但同时,他的笔下,毛泽东也是一个博古通今。精通中国文学并深有成就的学者。毛泽东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就深入的研究,同时在工作上他也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很多时候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不知疲倦,同时,他还这样评价到:毛泽东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与评价毛泽东不同的是,对周恩来的描写是头脑冷静善于分析善于推理注重实际经验讲究实战经验。他无私的忠于中国共产党。以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百炼成钢的精神,书里这样描写他。“
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了描写毛泽东和周恩来之外。他还描写让地主乡绅文风闻风而逃贺龙。从黄埔军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林彪,他身经百战战无不胜。九岁就离家闯天下,17岁就带领灾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徐海东林伯渠左权刘志丹,徐特立等许许多多优秀的将领……都在他的描写下一鲜活的展示在我们眼前。通过他的续写,我仿佛看到。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根据地,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怀着一腔热血用火一般的豪情与铁一般的意志。满怀乐观,坚强自信地坚持着自己心中崇高的革命理想,百折不挠的坚持的走着自己心中的革命道路。他们俩是中国的英雄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理想有抱负有力量的中国领导者!
毛主席写过一首《七律·长征》内容是这样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书里,埃加德写到当红军突破第一道碉堡线的时候。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征旅行便开始了。
他们由西向北一路远行。这条漫长的征途一共有25,000千里,她从福建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部尽头为止,他们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只为为了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国家。长征的路线一共有18,088里,折合英里路程大约有六千里。换算一下大概是横贯美洲大陆距离的两倍。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更不能忘记的是他们所有的路程全部都是步行,除此之外,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有世界上最难走的道路,有蜿蜒崎岖的小道,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有寒冷的雪山,也有布满沼泽的草地。大多数都无法让车辆通过,因此他们只能步行。
1934年10月21日,他们突破了在江西的第一道防线。同年的12月3日,他们突破了在湖南的第二道防线。一个星期以后经过一番血战,在湖南的第三道防线落入红军之手,11月29日,广西和湖南的军队攻占最后到还最后一道防线,红军挥师北上大军向北进发。深入湖南,开始直捣四川,计划进入那里的苏区。
在这场漫长而又艰难的旅途中。中央红军一共进行了38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七百多座县城被占领。红军牺牲仅营以上的干部就多达430人,他们的平均年龄都还不到30岁,他们奋勇抗战奋力杀敌。他们一共击溃国民党军队的数百个团,这其间他们一共走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他们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他们也爬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走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道路。
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千难万险的,身后有追兵,头上有敌人的飞机,炮弹,不仅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还要时时刻刻担心路上是否会有敌人的偷袭,担心着是否会有敌人的飞机往天上飞过,空头子弹。
……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胜利完成了。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阅读时我进行了一段深思,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他们走过这段艰难的路呢?
我想应该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支撑着他们走过这段艰难的路吧。解放前的中国物质极度匮乏。但是,人们的精神却相当富有。
长征中红军将士表达出的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以及一往直前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想当初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的中国青年,他们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他们不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他们有一份热,就发一分光,如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去等候炬火,他们用心中的热血去点燃燃烧中国的星星之火,点燃一把足够燎原的革命之火。
建国转眼70年,前人鲜血燃星火,后人掌阅读学军魂,铁血军魂应犹在,长征精神永流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