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8 11:5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稿件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表达得当:
"1. 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 (Clarify Purpose and Audience)"
"目的:" 你写这篇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总结书中核心观点?分析人物或主题?分享个人感悟?还是提出批判性思考?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确定写作的重点和方向。 "读者:" 你的读者是谁?是老师、同学,还是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不同的读者可能需要不同的切入点和语言风格。例如,给老师看的可能需要更严谨、更全面的分析,而给同学的分享可能更侧重个人见解和趣味性。
"2. 精心选择笔记内容 (Carefully Select Note Content)"
"围绕中心:" 你的作文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核心论点。选择那些最能支撑这个论点的笔记内容进行展开。避免内容过于发散,抓住重点。 "典型性与代表性:" 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能深刻反映书籍思想或特点的笔记内容。可以是关键的引文、精彩的段落摘录、重要的观点总结、人物分析、结构梳理等。 "多样性与平衡:" 如果可能,选择不同类型的笔记内容进行组合,例如结合书本原文、你的思考、背景知识等,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 合理组织结构 (Organize Structure Logically)"
作者:李云雷(《小说选刊》副主编、文学评论家)
郑欣的长篇小说《百川东到海》(贵州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描写了第一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与研究的年轻人,面对时代变革经历的人生选择,表达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坚忍顽强的民族精神。
故事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繁花似锦的北京城里,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孟敏之和表姐顾惠茗,分别与北洋军阀唐氏家族的两兄弟唐淳祐、唐淳袏定下姻缘。正当这两对少年情侣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唐氏家族却平地风云,卷入一场风波,两兄弟不得不踏上新的人生道路。唐淳祐长途跋涉进入黄埔军校,加入国民党,而唐淳袏则去山东青岛散发传单,领导工人运动。大浪淘沙后,唐淳袏参加的中国共产党成为艰苦岁月的中流砥柱,经过多年的斗争,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他们也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小说的开头颇有《红楼梦》的韵味:“初冬昏黄的夕阳,映照着三希堂青莲诗文铭白羊脂玉方壶,油润温文,酥酪一般细腻。十七岁的惠茗就着表妹敏之手里认真地看着,一双凤目微微地眯了起来。几行铭文细微如蚁,她一手拿了一方豆青绢帕,不由得就接过来,想看一下底部‘三希堂制’几个小字。敏之笑道:‘仔细这壶润滑得紧。’一句未落,方壶就从绢帕中滑了下去,跌在惠茗脚下。”这里的器物、色泽、语言的感觉,以及说话的语调,似乎都是从《红楼梦》中化用而来的,但又与她们的身份符合。小说多从女性视角展开叙事,关注“人生安稳的一面”,对世道人心和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与呈现,以及苍茫而又细腻的叙述风格,都让我们看到《红楼梦》传统在当代的延续。
小说在题材上并不只关注家庭生活,而是以淳祐、淳袏两兄弟的人生选择为中心,将诸多重要事件纳入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淳袏、罗丹、黎达泽、肖禾、陈尔留、续春花等共产党员的出现,为人物命运带来了曙光和希望。小说中的黎达泽和肖禾分别是以李大钊和邓恩铭为原型塑造的,他们在小说中出场并不多,但黎达泽的思想启蒙和肖禾在青岛领导工人罢工的实际行动,对淳袏、罗丹走向革命道路起到了决定作用。
淳袏是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翻译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共产党宣言》,是淳袏被捕后对父亲辩解:“我英文好,罗丹和黎达泽两个人烦我翻译一篇英译德文的稿子,说是一个叫什么马克思的德国人写的宣言,我才看了两行字,就被稀里糊涂地带走了。”第二次出现,是读书会上淳袏不了解为什么要重新核对原文,一位长衫戴眼镜的青年说:“因为那一版《共产党宣言》从日文翻译过来,日本话与中国话相近,但是与德语英语相差甚远,只有欧罗巴的语言才是相类近似,黎达泽同志从伦敦带回了英文版,我们就要比对一下。”第三次出现,是肖禾向青岛的工友介绍淳袏:“黎达泽同志生前都很器重他这位译者,中英文很扎实,英译本的《共产党宣言》很多重要章节都是他做的终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淳袏在《共产党宣言》的早期翻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也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小说中的罗丹也是一个奇女子,她热烈大胆,勇于追求真理,数次身陷囹圄,在狱中与淳袏萌发情感并走到了一起,最后她牺牲在抵抗日军扫荡的前线,短暂的生命放射出无穷的光彩。这些新人物的出现,打破了古典小说的叙述循环,让我们看到了新力量与新生活。
整部小说如行云流水,将诸多历史事件与淳祐、淳袏的人生相交织,既有来自《红楼梦》的独特韵味,也有建党初期的奋斗牺牲,呈现出了一幅斑斓多彩的历史画面。但小说仍留有一些遗憾。比如篇幅较短,有些部分未能充分展开。而且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充分转化为小说的叙述,其中在颇为精彩的聊城保卫战描写里,小说的主人公淳袏、淳祐没有特别的光彩。这部分如能充分融入小说的整体风格中,艺术效果或许会更好。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6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来源:【华声在线】
余学广
九月里秋风至,又是一年开学时。安静的校园又书声琅琅。读书是个老话题,也是个经久不衰的命题,历代先贤圣哲,对读书都推崇备至。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才”;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从朱熹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凡此种种不可胜数。古往今来,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成就的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不在用心读书。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每个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艘小船,那么书就是这船上的帆,因为,最是书香能致远。
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就信奉“不学诗,无以言”,以“耕读传家”为高尚家风,以“学富五车”为不懈追求。也流传下来“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牛角挂书”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苏轼被贬到海南岛,随身没有携带书籍,在简陋的草棚里和儿子一起默书抄书。王阳明被贬龙场,本是毒瘴之地挣扎求生,却依然研习《易经》。读书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气质、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家族的命运。曾国藩做官时不停给家里写信,督促几个弟弟读书。把自己的笔记摘抄传阅,让他们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后来更是订立了严格的读书作息时间,督促晚辈们学习。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兴盛百年,和曾国藩重视教育是有关系的。读书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经常读书的人,格局和气质都会有很大的改变,做人做事会有质的飞跃。
中国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孔子时代起就把读书和游历作为提升学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从小到大上学读书,对于增智强能尤其重要,许多成功人士从百万高考大军中脱颖而出,才有了今天的工作岗位、社会地位。今天所有的一切,不正是十年寒窗苦读所换来的吗?那么,下一步的提升与发展,同样要靠读书学习来赢取。我们常用“井底之蛙”来形容一个人见识短浅,用博古通今来形容学识渊博,这当中的区别和每个人的所处环境、成长经历等有关系,但读书的多与少绝对是影响学识视野的重要因素。正如宋真宗赵恒所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惘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
古今中外,读书都被尊崇为一件神圣、高贵、愉悦的事情。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世界各国发展的历程上,犹太人视书本为珍宝,哺育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129名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书籍是哺育心灵的乳汁、启迪智慧的钥匙、铸造灵魂的工具,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和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丰富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品位、增加人的情趣。
清代李鸿章有一幅对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空闲之时冲一杯清茶,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阅读中去体会书中的美好,是不是一种绝好的享受呢?有人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阅读中有感动,有思索。读文学之乐,在于激潜情兴愉悦,即使久隔千年遥距万里,依然可以产生共鸣;读历史之乐,在于破秘解困,看王朝更迭思兴衰得失;读哲学之乐,在于以人生之短洞察永恒宇宙,研究人和宇宙如何相处,人与人如何相处,从而获得智慧。读书人通过这样的“阅读人生”嬗变,将个体心绪与书卷哲理结合,对书籍和知识的敬畏感和亲和力便会慢慢滋生。养成品味好书的习惯,好似在心中长燃一盏明灯,能让人感悟人生贴近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一审 王一辰 二审 卢小伟 三审 文杰)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