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8 13: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博物馆旅游心得体会的作文,可以遵循以下要点和建议,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生动、更有深度:
"一、 确定核心主题与中心思想:"
1. "明确你的感受和收获:" 这次博物馆之行给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是展品本身的历史厚重感、艺术魅力,还是博物馆的设计、导览服务,亦或是参观过程中引发的思考?确定一个或几个核心感受作为文章的主线。 2. "设定中心思想:" 你的作文想通过这次经历传达什么信息?是想表达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对艺术的欣赏,还是想探讨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清晰的中心思想能让文章更有灵魂。
"二、 构思清晰的文章结构:"
一个常见的有效结构是:
1. "开头 (Introduction):" "引人入胜的开头:" 可以用一个生动的场景描写(如初入博物馆的震撼、看到某件展品的瞬间),或者一句引人思考的话,或者直接点明参观的博物馆名称和基本信息(时间、地点、同伴等)。 "点明主旨:" 简要说明这次参观的目的(如果明确的话)或你最初的期待,并自然地引出你的核心感受或中心思想。
2. "主体 (Body Paragraphs):" "分段叙述:" 将参观过程中的不同方面或印象深刻的环节分成几个
在博物馆里读懂中国
——第三届策展人论坛综述
光明日报记者 李 韵 光明日报通讯员 胡晨冉
5月19日,作为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的重要活动之一,第三届策展人论坛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行。
如何让国人和世界在博物馆里读懂中国?8位博物馆展览的策展团队代表,从各自的工作实践出发,围绕展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分享心得体会。
从文明探源的知识转化,到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再到历史记忆的活化传承,这场论坛焕发着新时代博物馆策展的勃勃生机。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展出的青铜面具 李韵摄
让文明探源看得懂
如何将“有门槛”的考古发现转化为观众“看得懂”的文物展览,是博物馆策展人一直在思考探索的课题。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以“看·见殷商”展为例,指出展览应从“物”到“人”,再到“制”,最后落脚到“史”。该展览通过338件文物,聚焦甲骨文、青铜器和商代疆域管理等线索,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辉煌,以及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特征。谭晓玲表示,展览力求在学术深度与大众体验之间架起桥梁,让沉睡千年的青铜器开口诉说王朝往事,使古老的甲骨文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这正是博物馆在文明传承中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如何将单件文物串联起来讲故事,是不少展览的核心难题。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庞雅妮分享了“早期中国”三部曲收官之作“吉金·中国”的“个性化组团”策展理念。策展团队按照不同的逻辑关系,将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共51家文博单位的展品重新组合,形成具有完整知识链的信息群组,让文物以最合适的方式“组团参展”,最终达到有效支撑展览主题的目的。
以小见大,是不少优秀展览成功的“秘笈”。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以“蔡国六百年”展览为例,介绍了策展团队以小见大地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脉络的思路。该展览采用“点—线—面”的布展结构,以蔡国历史事件为锚点,以蔡国与周王室、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为脉络,以蔡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汇入中华大一统文化血脉为基底,形成地理与文化的互动及呈现,让观众直观感受蔡国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轨迹。
首都博物馆“看·见殷商”特展现场 李韵摄
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让中国展览引发世界的共鸣,让世界读懂中国,也成了本次论坛的焦点。策展人们从叙事策略、形式设计等多方面,共同探讨海外传播的新路径。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提出的“转文化策展”理念颇具创造性。她以“丝系山海:从桑蚕之府到桑巴之国”巴西巡展为例,指出海外办展需避免以“单向传播”为主的“跨文化策展”思路,而是应重视两国文化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设计,通过“转文化策展”的设计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正如此次展览将中国丝绸与巴西海洋元素融合,成功打破了单向输出模式。季晓芬表示,团队与巴西合作方共建跨国策展组,也是传播与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好途径。
“一国一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的海外办展思路,亦让人耳目一新。策展团队对举办地进行画像,使每场外展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让每一地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展览与己有关。在西班牙马德里展览时,团队以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为引,将南京大屠杀与西班牙内战并置,唤起观众对法西斯暴行的批判。在海外布展时,还设计了“12秒装置”——屏幕上每隔12秒浮现并消失一名遇难者姓名,用视听冲击传递伤痛之重。周峰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南京大屠杀的“世界记忆”展望命运与共的“和平愿景”,呼吁人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从而增进国际社会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与认同。
“跨媒介叙事”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诸葛英良的心得。在“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海外巡展时,策展团队采用“跨媒介叙事”,以古琴、编钟等乐器为载体,结合数字技术复原古代音乐演奏的场景,并设计观众敲击编钟等互动环节,以形成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的西周玉龙 李韵摄
让历史记忆活起来
此次论坛还特别关注博物馆展览如何承载集体记忆、凝聚价值共识,让历史记忆走近观众。
湖南博物院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主任方昭远团队策划的“春风无限潇湘意——湖南唐代文化展”,以湖湘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但并未止步于静态展示,而是依托长沙铜官窑遗址,复原唐代潭州城景观。观众可以在这里穿越至盛世大唐,画唐妆、品唐茶、听唐音、赏唐舞,在互动中感悟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亲切的方式触达人心。
“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以“跨越时空的相遇”作为汉藏交融的内核。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协会秘书长程忠红介绍,展览通过人物见证交流,通过器物见证融合,通过事件见证交往,充分证实了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的情感纽带,也证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与前瞻性。比如,展览将西藏博物馆藏“乾隆御笔写娑罗树图”与故宫博物院藏的同期娑罗树拓片并置,再现乾隆皇帝与六世班禅的深厚情谊。
文物展览跨越时空,将人类不同时期的珍贵记忆汇聚一堂。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和未来的“启迪者”。这也要求博物馆策展人不但要立足学术根脉,还要深植人文关怀、拥抱创新表达。只有当博物馆策展的眼光紧跟时代,文明对话的故事才能永远鲜活,才能让国人和世界在博物馆中读懂中国。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5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中国-中亚峰会将于18日在西安开幕,当天恰逢国际博物馆日。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曾是中国与中亚各国交往的重镇,西安众多博物馆的馆藏蕴含着丰富的域外元素,来访者可以从中回溯中华文明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感受文明互鉴绵延深远的力量。
西安博物院唐代三彩腾空马真实再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人急奔长安的生动形象;陕西历史博物馆骆驼载乐俑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繁密的艺术交流;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六骏石雕特勤骠则带有明显的西域良马特征……
博物馆里有文明绚烂之美。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人类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场所,博物馆集中了过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无论是精妙传神的书法绘画、流光溢彩的瓷器玉器,还是巧夺天工的织绣、惟妙惟肖的雕塑和造像都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思想和工艺的最高水准,值得反复玩味。这些历经岁月留存下来的器物、绘画、雕刻、文件、建筑,再现了历史上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只要细心体察,博物馆能让观者“见物如面”,带你穿越时空,与古人与异域来客展开心与心的对话。
博物馆里有文明交融之印记。作为丝绸之路上最负盛名的商品之一,瓷器最早产自中国,但元明高品质青花瓷所用青料苏麻离青却系西亚进口。当时发达的丝路商贸将众多精美元青花瓷器运往海外,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馆元青花馆藏数量甚至超过中国本土博物馆。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世界,意大利学者佛朗切斯科·莫瑞纳著书提到中国瓷器“使欧洲人倾心不已,激发了他们在16世纪大量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情”。今天,在欧洲各国博物馆都可以看到数百年前欧洲制作的器型、纹样与中国瓷器如出一辙的器具。同时,中国艺术发展也受到外来影响,元明众多瓷器纹样都有阿拉伯国家特征,清代雕刻的西番莲纹以及日常器具繁复的装饰手法都有明显的“欧风”……
博物馆里更有向史而新、美美与共的力量。在尊重、发掘和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同时,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也看到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对提升本国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中国近年着力加强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修复希瓦古城,中国“文物医生”帮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中国援助尼泊尔完成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同时,2019年意大利返还数百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在海内外引发了强烈反响,反映出对历史和文明的尊重日益成为各国共识。
伦敦金斯福德学校校长琼·戴岚说:“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认识和颂扬不同的文化非常有益,而这不应该仅仅作为学校教学的内容,更应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参观博物馆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国民素质教育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博物馆也为各国人民了解其他民族历史文化和域外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广受追捧,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也一票难求。
在博物馆中回望历史能让我们更加明晰未来,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动力,只有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繁荣。
(记者李蓉)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