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毕业上的讲话学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8 13:29

毕业上的讲话学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毕业典礼上讲话的学生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可以作为参考:
"毕业典礼讲话:学生作文应注意事项"
毕业典礼,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它不仅标志着一段学习生涯的圆满结束,更预示着另一段崭新旅程的开启。在这个充满仪式感和情感的时刻,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往往能成为典礼上最动人的篇章。然而,如何写好这篇代表全体同学心声的讲话稿,需要注意诸多事项,以确保发言既得体、有力,又能引起共鸣。
"一、 明确主题,把握基调"
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主题应紧扣“毕业”、“告别”、“感恩”、“展望”等关键词。基调应是积极向上、感恩奋进、充满希望与温情的。要避免过于沉重、消沉或抱怨的基调,即使有对过往的感慨,也应以感恩和释怀为主。核心目的是传递正能量,鼓舞士气,为即将踏上的新征程加油鼓劲。
"二、 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内容是讲话的灵魂。应围绕主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阐述。
1. "回顾与感恩:" 简要回顾校园生活的精彩瞬间,可以是难忘的课程、丰富的活动、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友谊等。重点表达对母校的培养、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以及同学们相互扶持的感恩之情。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 2. "总结与提炼:" 可以对大学/中学的学习

从大学到“大学”,终身学习!校长金力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全文来了

6月20日,复旦大学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和研究生毕业典礼分别于上下午在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典礼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向2025届毕业生们送上了毕业寄语——


终身学习 自主发展

——在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2025年6月20日

六月梅熟,又是一年毕业时。今天,3588名本科毕业生将带着复旦的百廿芳华奔赴世界各地,开启人生新篇章。我代表学校,为同学们送上最深挚的祝福,并向悉心培育大家的师长和帮助年轻人成长的社会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2025届是具有特别涵义的一届毕业生。四年前,同学们踩着“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鼓点,开始了大学生活;四年后,伴随学校第三个甲子新起点的号角,共赴复旦人新的强国征程。能踏着这两个节点顺利毕业,同学们是名副其实的“强国一代”“百廿一届”,祝贺大家!


看着在座各位,不由想起当年的我们。转眼间,我们1985届已经毕业40年了。这40年是苟日新、又日新的时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跋涉。回顾旅途,最想与大家分享四个字:终身学习。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复旦人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找到彼此,能拥有持续创新的底气和能力,首先因为我们懂得学习的意义,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学习者,终身学习、终身创新、终身成长。


复旦人从小学到大,还将从大学到老。不同的是,进大学之前是“被教育者”,学会读书、学会考试,顺利进了复旦;本科阶段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完成从受“教育”到会“学习”的转变;本科毕业,意味着纯粹意义的学生时代结束了,从学生到学习者,往后的学习离不开探究和应用的融合、兴趣和实践的契合、外部需要和内在驱动的结合。


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懂得学习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通过学习,我们葆有自主发展的权利。


学习,解放和保护人的主体性。卓越的大学教育,培养“自主的人”,而非“工具人”。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始终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大学四年学习的内容,很多将被淡忘。复旦赋予大家最宝贵的东西,不是知识,更不是名校光环,而是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主选择的态度。


面对百年变局、科技大潮、社会变革,面对未来和人生的不确定性,同学们难免彷徨和焦虑。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复旦人“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讲透了以学促知、知行合一的道理。终身学习、自主探究,是我们点亮人生价值的灯,是摆渡到理想彼岸的船和桨。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不断进步、持续创新的信念和实践,而不是安稳的状态。


复旦人不甘于“被定义的人生”“被设计的未来”,即便不能创造剧本,也会选择书写自己的台词;不急于展示 “会什么”,而是喜欢多问一句“是什么”“为什么”;不愿意复制已有答案,而是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求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成长会积攒起更坚实更持久的力量,让自己的路走得更稳更远,让人生渐入佳境。


通过学习,我们获得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习是认识世界,更是为了改造世界。本科阶段,大家都接受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和方法训练,但现实世界不是由学科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需要解决许许多多实际问题,既有科学和技术问题,也有社会和思想问题。这两年,复旦推进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倡导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人才培养理念,去打通学段、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立交桥,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跨越从专业到现实世界、从知识到解决问题的鸿沟。


终身学习的普遍场景,是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奋斗体验,是把握变化、改造世界的曲折过程。复旦人坚守专业精神,但绝不会固守专业领地,而是按照国家需要、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去建构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矩阵。大家听过许多学长破界成才的故事,刚才又听到很多很好的故事,也见过许多身边同学跨界生长的案例。复旦人不应被惯性和成见所束缚,而要为更美好的世界,去探索未知、跨界破界、创新创造、追求卓越。只有舒适区之外,才是成长真正发生的地方。


通过学习,我们让生活之树长青。

曾有荷兰学者研究表明,经常用脑的人拥有更长的健康寿命和平均寿命。树木需要阳光雨露才能常青,人则需要学习保持心灵的活力。如果停止学习,容易陷入思想僵化、情绪低迷、动力不足的状态,像一颗缺乏营养的树,走向枯萎。


复旦人渴望拥有自强的翅膀和有趣的灵魂。复旦人的长青树,源自学习带来的精神自由和富足。学习不仅为了解决问题,更是贯穿人生的态度;不仅是投资未来,更是价值追求。只要学习,就会有成长;只要成长,便不会老去。期待大家保持兴趣、保持好奇、保持热爱,让平凡的日子不断闪亮,既能欣赏天上的月亮,也能弯腰捡起六便士。


学校把服务复旦人的终身学习,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战略。我们将通过校友会、终身教育集团,源源不断提供学习资源和服务。


今天以后,大家是校友了。建议首先开通校友卡,继续与母校的链接;并希望大家经常留下宝贵意见,帮助母校变得更好。无论何时,母校都为大家留一盏灯、开一扇门、备一片温柔的草地,这里有你们出发时的初心和最温暖的支持。


最后,引用一句王长田校友创作的歌词,为大家送上临别祝福:在浮躁拥挤的世界里,带你的心去飞翔;继续闪亮的人生吧,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我们自豪的模样!


祝2025届毕业快乐、青春万岁!


从大学到“大学”

——在202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2025年6月20日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见证这个庄重而喜悦的时刻。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毕业的全体研究生们致以最诚挚的祝贺,向爱护支持你们的师长亲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研究生毕业,是人生的一个特殊的节点。大家即将告别校园,走向另一所“大学”——“社会大学”。过去几年,同学们在实验室熬过的夜、在图书馆读过的文献、在学术砥砺中擦出的火花,已经开花结果。从今往后,大家将进入更加广阔、更为复杂、更具有挑战的“课堂”:现实生活。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把青年时代求索知识人生、参与社会变革的经历和思考写成了自传体的小说,书名就叫《我的大学》。在他笔下,人生的大学不在校园之内,而在于个人和现实生活的每一次砥砺碰撞,在于认识社会、改造世界的奋斗进程。


大学有两个含义,既是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境界和追求。《礼记》里论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关乎生命境界提升的终身课题。从大学校园到社会“大学”,从复旦这所正在建设的创新型大学汇入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征程,不仅是从学术殿堂到实践天地的空间转换,更是从学术训练到生命修炼的意义升华。完成研究生学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而是另一种更深刻学习的开始:在社会这所没有毕业典礼的“大学”,永远葆有使命和热情,终身学习、终身创新、终身成长。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角色跨越?同学们在复旦求学,已经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复旦人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创新是我们最鲜明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建校120周年贺信中强调“与时代同步伐”,这是一代代复旦人的生动写照。同学们就读期间,学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力图改变传统大学相对封闭的模式,探索“开环大学”新格局:从科研创新体系到人才培养模式,都构建起融合创新的立交桥,打破一二课堂的藩篱、学科专业的界限、校内校外的隔阂,充分释放复旦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环”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家完成从学生向学习者、创新者的转变,为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面对百年变局、科技浪潮和社会变革,如何把校园里获得的素养能力,转化为应对复杂开放世界的生存智慧?这里提三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第一,“知识代谢”与“认知免疫”并重。

经过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训练,大家都具备了基本的知识架构,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但站在智能社会的门槛上,知识“半衰期”急剧缩短,先积累后应用的传统认知模式很难应对爆炸的信息量。


所以我们亟需加强两种思维能力:一是“知识代谢”能力,主动快速地更新认知,像更新学术文献一样更新个人的知识库;二是“认知免疫”能力,抵御信息污染,培养对信息过载的抵抗力。两者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紧密协作、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我们认知系统的健康。


第二,“解决问题”与“定义问题”并重。

客观看,研究生阶段的许多创新侧重解决问题,运用专业工具寻找最优解。在学习创新阶段,大家擅长解决定义明确的问题;进入社会后,更亟需发现和定义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当然,定义问题与解决问题相辅相成。定义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而解决问题能验证问题定义的准确性。我们具备完整的问题建构和解构能力,改造世界才会游刃有余。


第三,“专业精神”与“跨界思维”并重。

专业精神是对工作负责到底的态度。在高度分工的社会里,专业精神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而在开放创新的社会里,跨界思维对于打破思维定式、促进融合创新、增强适应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专业精神和跨界思维互为支撑。没有专业根基的跨界,容易流于表面、缺少深度。而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是基于某一领域深刻理解之后的拓展和迁移。跨界能带来新工具、新方法、新问题,推动专业的新发现。


在复旦园里,我们鼓励大家交叉合作和融合创新。进入社会,希望大家既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界的广度;既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又主动拓宽认知的边界。


同学们!从今往后,大家就有两个“终身大学”了。


一个是终身的社会“大学”。作为复旦新一个甲子的首批毕业生,大家将汇入创新大潮、强国征程、时代洪流,发光发亮。期待大家,用创造和担当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模样。


还有一个是精神上的“终身大学”。“复旦人”将是大家一生的称谓。母校永远守望大家、支持大家、服务大家。校友永远是复旦最可靠的力量。无论走多远,记得常回家看看。也请大家持续关心母校、提供宝贵经验和意见,让复旦变得更好。


祝2025届研究生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摄影 | 成 钊

责编 | 汪祯仪

编辑 | 徐佳徽

北大校长龚旗煌在2025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时代潮头自信自立自强

北京大学校长 龚旗煌院士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北京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你们的老师和家人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过去几年,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真理、追求卓越,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结下珍贵情谊,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体悟国家建设发展的成就,在北大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大家传承着北大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践行着“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使命担当,展现着新时代北大青年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今天,同学们即将开启人生的新阶段,迈出新的青春步伐,也将肩负起新的时代重任。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指出,“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你们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大家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大家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守护和平与发展,促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迫切需要大家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为创新驱动发展、增进人类福祉而不懈努力。这些都是同学们要认真书写的时代答卷。

一百年前,北大的老校长蒋梦麟先生在为《北大学生会周刊》创刊号撰写的文章《愿听青年觉悟声》中写到,“辟出一条新路来,向那光明的方向走,都靠着一班青年们的奋斗和努力”。跨越一个世纪,大家正处在创新如潮、动能奔涌的新时代,期待你们在时代潮头自信自立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时代前列。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三点希望。

第一,以自信厚植担当的底气。

古人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一个人要拥有持久而坚定的自信,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与祖国和人民同心同向同行中,满怀信心地走好新的奋斗之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八十多年前,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北大人发出了必胜的呐喊。1938年5月4日,从长沙历经两个多月的跋涉,到达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北大学生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大声疾呼“我们要在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完成五四运动所提出的任务”,“完整地建设起一个新的、光明的中国”。近代以来的中国曾在“开眼看世界”中艰难求索,历经几代人的持续奋斗,今天的中国盛世已如先辈们所愿,我们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这些年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的日益强大,不断增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很多外国政要、大学校长、知名学者都到北大访问,我和老师们、同学们也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交流,北大“以开放促一流、与世界共发展”的脚步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体现了对携手各国共同发展、推动世界走向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心。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希望大家带着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带着对世界繁荣发展的信念,当好促进各国友好往来的使者,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青年担当。

第二,以自立增强创新的骨气。

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亦步亦趋,而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关头,青年必须秉持自主探索精神,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引领时代。

本世纪初,面对我国音视频编解码自主技术缺失的难题,北大计算机学院高文教授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经过无数次计算、优化、迭代,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开启了视频编解码标准领先国际发展的新纪元。当前,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技术既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更加考验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创新实力。今年年初,“横空出世”的DeepSeek重塑了全球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格局。在DeepSeek研发团队中,有一批北大计算机、人工智能、物理、中文等专业自主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为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重要的时代主题。今年也有一些同学将投身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一线,希望大家继续在专业领域勤奋耕耘、自主求索,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助力国家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以自强砥砺奋斗的志气。

古人说,“自胜者强”。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才能淬炼出精彩的人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个人的拼搏奋斗都是在为民族的精神图谱增添新的坐标,为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在北大127年的历史中,一代代北大人秉承着自强奋进的精神,在民族复兴史册上镌刻下不朽的印记。上个月辞世的唐孝炎院士就是我们的楷模。在七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她永不停歇、永不止步,在光化学烟雾与酸雨治理、PM2.5防控、臭氧层保护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了“大气复合污染”概念,成为大气污染研究的核心思想。她曾说,“我始终认为,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批人、一个时代的任务。”在北大,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火炬。考古专业一代代师生长期投身田野,在风餐露宿中探寻中华民族的历史源流,在日晒雨淋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这份对科研事业的耕耘与执着,正是对自强精神的有力注解。

奋斗之路从无坦途。希望同学们今后不论面临怎样的艰苦环境,都要保持昂扬奋进的精气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克服学习和科研中的难题,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让奋斗的足迹在青春征程中熠熠生辉。

同学们,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写到,“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希望你们做自信自立自强的北大人,在不懈奋斗中追逐青春理想,当好追梦者,更做圆梦人。母校是你们逐梦的起点,也是归航的港湾,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母校永远祝福你们!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图片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

排版、责编 | 郭雅颂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