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素履往之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8 1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素履往之》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可以帮助你写出一篇深刻、有见地且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深入理解书名与核心思想:"
"“素履”":字面意思是朴素、简单的鞋子。引申义通常指代一种不加修饰、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或者指内在的德行、品质,而非外在的浮华。
"“往之”":意为“前往”、“追求”、“践行”。它暗示着一种主动的行动和选择,是朝着某种理想或境界前进。
"核心思想":结合书名,思考作者想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什么?是倡导简朴生活?是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是鼓励人们坚持某种信念或追求?是探讨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务必准确把握,这是你读后感的基石。
2. "梳理文章脉络,搭建清晰结构:"
"引言(Introduction):"
简要介绍《素履往之》这本书(作者、大致内容领域,如果熟悉的话)。
点明你阅读这本书的背景或兴趣点(可选)。
"清晰亮出你的核心观点/中心论点"。这个观点是你对这本书最主要的感受、评价或启发。例如:“《素履往之》深刻启示
品读木心先生的《素屡以往》有感
木心——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读过《哥伦比亚的倒影》,也读过《从前慢》。他的作品 2006 年才在祖国大陆公开出版,甫一面世便给读者“惊艳”之感。喜欢他的人视他为上接民国文学传统,下续当代汉语的传奇文化人物,不喜欢他的人则坚称他被谬赞,而更多的人听到他的名字后,只是迷惑: “木心是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如同一个隐世高手,被认识得太晚,但无论世人如何看待他,他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管这路多么崎岖,这事多么不合时宜。他只用一句话便概括了自己: “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 ”
01读木心《素履之往》素履之往,其行天下。士如皓月,其心朗朗。 素履之往,彼道坦坦。士如昭日,其姿阳阳。 君子之行,君子之往。山兮悠悠,水兮泱泱。 幽人其幽,良人其良。独行愿也,志兮四方。 --------《素履之往》清·戚惠琳知道木心先生是在一本作文素材里, 在那本素材每页的最下方总是会摘录一些名句。 先生一句“ 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对当时还生活在高三的水深火热之中的我来讲,莫名成为了一股向前的力量。然后高考,进入大学,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又见到了先生, 还有就是那本素净的《素履之往》 ,直至此时,我才向先生近距离走进...
木心先生,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1927 年 2 月 14 日(西方情人节) 生,浙江乌镇东栅人。1946 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 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1971 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 18 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 65 万言的 The Prison 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文革结束后平反,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自 1982 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出版了12本小说、散文 和诗集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 《散文一集》 《即兴判断》 《素履之往》 《马拉格计画》 《鱼丽 之宴》 《同情中断录》 ;诗集《西班牙三棵树》 《巴珑》 《我纷纷的情欲》 《云雀叫了一整天》 《会吾中》 ;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木心先生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 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著名画家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 “木铎之心” , 是佛语说法; 木心先生却自道 “名字其实是累赘,起名木心,是取‘木’字笔画集, ‘心’字笔画发散之意。 ” (据童明教授介 绍, “木”字亦有“ ‘十’字架上的那个‘人’ ”之意)。我觉得陈丹青从佛语角度解读木心还是颇有道理的,在《素履之往》的第一辑中,木心先生便展现出了禅学信徒的模样。想来也 ^_^该是如此,先生经历文革浩劫,逃离故乡远赴美国,那些沉痛的生活记忆让他生活得小心翼 翼。或许在禅学的顿悟中,这种痛苦可以稍稍缓解吧。 在书的自序中,先生写道“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
02在“亨于西山”中,先生阐述道“个人与人类的关系,通常是意味着的关系” ,以“十 解”总结愚者勿可轻也,且愚人多半是福人——君子远福人。这一篇里,先生深刻剖析着人 性,宗教,哲学——于宗教,取其情操。于哲学,取其风度,有情操的宗教,有风度的哲学,自来是不多的, 越到近代, 那种情操那种风度, 越浮薄越衰, 只有在非宗教非哲学的艺术中, 还可邂逅一些贞烈而洒脱的襟怀和姿态。 这五篇构成的第一辑里,先生以独具的诗人气质,哲人思考,文人洒脱,含蓄典雅, 馥郁敏锐,长长短短,随心而至,不拘文体,信手写来,真是中国风骨,世界眼光。此种洞 察世故而又一片清机,文字之间的穷通款曲,一般人是学不来的。好文字无非是才,识,情 三者兼容,有才无识,虽辞技而理不举,有识无才,亦泥于事理,难免拙塞。而于才识两途, 先生确有特殊的修为,难怪有人说他,为中文写作之标高,而曲高寡和才乃常事了。 正如先生在致帕斯卡尔的一段话道: “您的随想录,开始,我是逐节读,后来,凡涉及 上帝的,我像傍晚放学回家的小孩,阵雨乍歇,跳过一汪又一汪的水潭??”读先生的《素履之往》也是在一片虔诚中,细细咀嚼。素履之往,以质朴清白的态度与襟怀行走人生,与 世相守,这是一种情操,也是一种风度。 略为可惜的是,许是政治敏感性的问题,木心先生在内地知名度不高。先生逝世后,曾 有有心人为先生拍摄纪录片,亦无法观看。木心说: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生活 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罢了,先生已逝,留给我们的这些文字慢慢咀嚼回味, 也是一种沉淀。
03其学生陈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与林风眠“茶?还是酒?”一到画室坐定,林先生惯于这样问,我择其一,从不说一个“随便”,如果我问客人,也愿他有所指定——五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所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能一坐下来就得到主人亲手倒给你的一杯莱姆(柠檬)或白兰地,感到分外瑰美,真是愚不可及了。酒、茶、言、笑,有时去附近的川菜馆“洁而精”共餐,最快乐的当然是看林先生的新作,一位画家,必定是一位批评家,创作的过程原系批评的过程,尤其画到中途,这位批评家岸然登场,直到最后画完,他还理所当然地逗留不去,至此,画家退开,画装框,上墙,画家成为观众之一。除了这种态度,还可另有态度:当别人看他的画时,他在旁看别人的表情(面部的、肢体的),听别人说话(无论是贬是褒是理解是误解),那时,他等于借了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的画,凭借别人的心智来掂估自己的精神产物——林先生之喜欢我们看他的画,说他的画,大致由于上述的缘故,他叼着烟斗,双臂交叠在胸前,微微笑,时而大笑。
04说写作:第一遍是耻辱,第七遍就是光荣了陈丹青曾在采访中如此说木心对写作的态度: 他一生写作,等到 79 岁才在这儿出版。但是你们没有看到先生的另外一面,就像鲁迅一样,大家说 鲁迅是一个硬骨头、冷静的人、愤怒的人,但是像这样的大人物一定有另外慈悲的一面。他是写给大家看 的,写给人看的,他当然渴望读者,渴望读书的人能够认知。但是这种渴望是有条件的,他的条件是他要 写得非常好,他把读者看得非常高。这不是一个世俗的条件,而是我要写得足够好,那他就相信芸芸众生 当中有人会读懂他。这不是畅销书的立场,也不是一个文学家要名扬天下的立场,就是对文学有敬意,对 文学有敬意的人一定对读者有敬意。 事实上,木心甚至是抱着殉道者的心态来创作的,殉道未必得道,或者说恐怕正是因为得不到道,只 好一殉了之。木心之所以选择艺术作为终身大事,是因为他认为这世界很不公平,白痴可以是亿万富翁, 疯子可以是一国君主,而文学是字组成的,掺不得半点假。 木心工作的时候很用功,他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也写字,带个小本子,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有时候写东 西、画画,就像疯了一样。他说:“我告诉大家一个写作心得,文章是靠改的。我的文章通常要改六七次, 看上去像一气呵成,其实花费很多精力。你看, 《战争与和平》都要修改 9 次,巴尔扎克写东西要改上 11 次,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我管这种修改方法叫“冷处理”——写完了,一边放着,修改另一篇。我经 常是这边刚拿起来,那边就放进去,几篇文章同时进行。所以我常说,文章写出来,第一遍是耻辱,第七 遍就是光荣了。
我是@一只好阅读的飞鸟,关注我,一起品尝世态百味,沉淀人生智慧。
《三国志·上》读后感
#夏日生活打卡季#
三国群雄
《三国志》上册记载魏国的皇室和谋臣武将文臣等,大概有两百余位,他们都在乱世之中演绎自己了的一生,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借鉴和思考之处。
乱世之乱就是沧海横流英雄辈出,因此许多有识之士想干一番事业首先要面临“择主而事”的问题。曹操因为迎天子以令不臣,所以手下谋臣猛将如云。可见当时很多人头脑中还是有“忠君”思想的。后来曹操加九锡想代汉的时候,就与荀彧这位始终“忠于汉朝”的首席谋士发生了冲突,以至于荀彧因不愿妥协而死。荀彧宁愿选择死也不同意曹操代汉,而董昭却积极为曹操加九锡封魏公出谋划策,得到曹操的重用,最后位列三公,二人截然相反的选择最终造成他们命运的大相径庭。再看庞德和于禁,在被关羽水淹之后,他们同时面对关羽的攻击和劝降。庞德力战,誓死抵抗不降,于禁则选择了不战而降。庞德战死,得到丰厚的封赏和荣誉,并延继子孙;于禁投降蜀后又辗转回到魏国,被曹丕羞辱而死,家族子孙都为之蒙羞抬不起头,而他不过比庞德多活了不到两年。
他们不同选择的背后其实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曹魏的文臣武将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或闪烁或明灭或高亢或沉郁或坦途或曲折:勇气爆棚的张绣,眼高手低的公孙瓒;勇冠三军的曹仁,经不起失败的曹休曹真;情痴夏侯尚,善于自保的贾诩;奇人田畴,短命的郭嘉………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除了人生观价值观,就是性格了。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也有一部分是后天养成的。从《三国志》和现实的例子都证明性格太忠直太性情不好,领导不喜欢,同僚也要排挤。比如杜恕、鲍勋都是太直,杨俊太性情。杜恕被放逐,鲍勋、杨俊被曹丕杀害。而曹植的文人性格,放浪形骸,不但使他与王位擦肩而过,还遭到曹丕百般折磨。曹爽享乐至上,不自律不自我约束,最后断送掉了曹魏江山。
涵养平和的性格,锻造符合人性的积极价值观,收获无憾的人生——这就是我读了半部《三国志》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