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观后感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 "点亮思考之光:撰写观后感作文的注意事项" 观后感,顾名思义,是观看完电影" />
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8 15:56
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观后感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
"点亮思考之光:撰写观后感作文的注意事项"
观后感,顾名思义,是观看完电影、纪录片、戏剧、展览或表演后,结合自身感受和思考所写成的文字。它不仅是知识梳理和情感抒发的过程,更是提升个人认知、锻炼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篇优秀的观后感,能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那么,在动笔之前和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观影(或观展)是基础,感受是核心"
写好观后感的前提是“观”得仔细,“感”得真切。首先,观看时不能走马观花,要全神贯注,捕捉关键情节、人物言行、场景氛围、艺术特色等。其次,要积极调动感官和情感,思考作品想要传达什么?哪些情节让你感动或震撼?哪些人物让你喜欢或憎恶?作品引发了你对哪些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的思考?只有深入体验,才能产生真挚而深刻的感受,为观后感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情感的根基。切忌未看明白就急于动笔,或只是复述情节。
"二、 选准切入点,避免泛泛而谈"
一部作品往往包含多个主题和层面。写观后感时,不必面面俱到,而应选择一个
“日有三餐足矣为百姓造福千金何用,宦漂四海行所度苍生太平万物可弃。”一幅楹联道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一生。
《合州志·宦绩》中记载:“于成龙……居官清正廉明,多善政,州人号于青天。”在他23年的从政生涯中,曾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地,从七品知县做到封疆大吏。于成龙爱抚民众、惩治腐败、平冤狱、整吏治,深受百姓拥戴和朝廷赞誉。
位于吕梁市方山县的于成龙故居。彭可儿摄
康熙二十三年,久病缠身的于成龙病逝于南京总督衙署,身后仅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别无他物。康熙帝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御书“高行清粹”匾额,并赐于成龙谥号为“清端”。在清朝七百余名官吏中,享有“清端”谥号的,仅两人而已。
在山西吕梁方山县,黄河之滨,北武当山脚下,有一个名叫来堡村的地方,这里便是于成龙的出生地和成长地。
9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名媒体记者,从太原出发,来到“游山西·读历史”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黄河线的第一站——于成龙故居。在三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实地感受一代廉吏的忠义节烈。
“游山西·读历史”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采访团到访于成龙故居。彭可儿摄
于成龙故居总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共有房屋15间、窑洞22孔、门楼3栋、照壁2座。由于成龙、于化龙兄弟二人与其父于时煌宅院共同构成,三座院落分别以廉、孝、德为主旨。
讲解员向记者们讲述于成龙生前故事。彭可儿摄
故居屋内主要陈列于成龙及其家人生活用品、生产用具、读书和劳动场景等。据讲解员介绍,这处故居是于成龙出仕前45年耕读生活的重要场所,见证了于成龙的成长、成熟及其优秀品格的养成。现如今,因其中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含义,这里已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廉政教育基地。
“一代廉官正气歌,身无长物旧衣遮。”于成龙用一腔正义,两袖清风铸就了一座清正廉洁的丰碑;以通天至诚,甚严律己,树立了一个勤政为民的榜样。史为鉴,人为镜,于公已逝,却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于成龙45岁方为官,直至67岁卒于两江总督任上,实属大器晚成,经历殊为不易。康熙皇帝誉之为“天下廉吏第一”,后人誉之为“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让我对于成龙深深佩服!
45岁出道未为晚——埋下躬先俭仆火种
45岁对于现代人来说,为单位工作的时间已过去近三分之二,即将“收官”。而45岁对于成龙的一生来说,也已过去三分之二,可他此时才刚刚出道。原因在于,他生不逢时,出生、成长于明亡时期。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在山西省汾州府永宁州来堡村。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23岁的于成龙到山西省会太原府参加乡试,中了副榜,做了贡生,这是他平生科举的最高成绩。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于成龙再一次参加了山西乡试,却失败了。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40岁的于成龙以副榜贡生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的考试,获得了一个候补知县的新身份。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也就是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到哪个省任职。他的运气差极了,被分配到刚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广西省罗城县。
45岁的于成龙,做官的梦想终于实现。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他日后虽身居高位,却一直保持简朴的生活。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
罗城做官开头难——成就勤政廉洁好官
1661年,于成龙从山西永宁出发,到六七千里地外的广西罗城县赴任。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于成龙初上任,经历了“三难”。
行路难。长途跋涉,鞍马劳顿,水土不服,从永宁到罗城,于成龙花了3个多月。在赶往管辖罗城县的柳州府路上,他染上疾病几乎到了死亡的边缘。
生活难。罗城县当时的工作条件,被称为“活地狱”。不到一年时间,5个仆人相继病倒,死了一个,剩下四个被他打发回家了。这时候的于成龙,白天自己洗衣做饭,经常只吃一顿饭,闲了才吃两顿饭。晚上睡觉要防备盗贼和野兽袭击,头下枕一口刀,床前插两支枪。
交流难。上任之初,于成龙说的是吕梁山里的永宁方言,百姓们说的是罗城县的民族语言。凭借着手势、眼神、笑容,双方总算能做一点沟通。可于成龙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在罗城一待就是7年,编制保甲,辑捕盗匪,改革盐务,修复城池,修建学宫、养济院,医治了罗城的战争创伤,恢复了经济民生,把一个荒芜的偏远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和平繁荣,深受罗城各族人民的爱戴。在罗城县令任上,于成龙充分展示了智慧和才能,被上级举为“卓异”,其后得到数次升迁和重用。
这“三难”让他看到了民间疾苦,自此他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宦海生涯负孝亲——赢得天下廉吏盛名
纵览于成龙20余年的宦海生涯,可谓地域广阔、事务复杂。清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及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早晨,于成龙在江南江西总督任上精力耗尽,油尽灯枯,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离开了人世,终年67岁。20余年里,于成龙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家中老母全委托妻儿照料,不是他不守孝道,而是舍小家为国家,宁愿负孝亲。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廉吏,于成龙实至名归!
反腐倡廉不仅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支撑。这就是营造一个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时代氛围,倡导勤廉、和谐的价值观。世界上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濒临危险的境地。这就是民心。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老百姓何以喜欢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原因在于此。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可见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为官者,是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还是贪赃枉法、滥用职权;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还是纸醉金迷、低级趣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关系政权的声誉和形象,关系民心的凝聚和背离。
于成龙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在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