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8 17: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央一套(CCTV-1)的读后感(这里假设“读后感”是指观看节目后的感想和评论,因为电视节目通常不称为“读物”)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中央一套”的核心内容与定位:" "内容聚焦:" 中央一套节目内容广泛,涵盖新闻、专题、纪录片、文艺、体育、少儿等多种类型。你需要明确你主要观看了哪一类节目?是《新闻联播》等时政新闻类?还是《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深度报道类?或是《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或是其他类型的节目?你的读后感必须围绕具体的内容展开。 "理解定位:" 中央一套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主频道,其节目通常具有权威性、导向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写作时,应理解其作为国家级媒体平台的特殊意义和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 "选择具体的节目或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试图评论所有中央一套的节目,那样只会显得空泛、缺乏深度。选择一两个你印象深刻、感触最深或者最有话可说的具体节目、某期节目中的特定报道、某个片段或某位主持人的表现来作为评论的核心。 "提供背景信息(可选):" 如果有必要,
作者:都本玲(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2021年6月28日晚,《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在北京鸟巢体育场隆重上演。演出全面回顾了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史,热情讴歌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伟大征程》充分发挥综合性舞台和情景史诗的巨大包容性,以一种多维立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叙事模式,将中国共产党百年间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时刻浓缩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通过凝练的舞台语言,象征写意的表现手法,震撼的历史影像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时空,于舞台的方寸之间书写下一部气势浩荡、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全剧以时间为序,分为四大篇章。第一篇章“浴火前行”,通过《破晓》《起义 起义》《土地》《长征》《怒吼吧 黄河》《向前 向前 向前》等节目,描绘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第二篇章“风雨无阻”,以《开国大典》《战旗美如画》《激情岁月》等节目,讲述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第三篇章“激流勇进”,通过《春潮澎湃》《特区畅想曲》《回归时刻》《跨越》《党旗在我心中》《行进的火炬》等节目,赞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四篇章“锦绣前程”,以《东方奇迹》《人民至上》《强军战歌》《新的天地》《命运与共》《领航》等节目,歌颂党的十八大以来,万众一心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不难看出,演出的四大篇章正是对党史的呼应与诠释。
习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为讲好党的百年史诗故事,《伟大征程》主创团队探索了音乐、舞蹈、诗词、戏曲、影像等艺术的多种表现可能性,最终呈现出情景舞蹈、合唱与舞蹈、歌舞、戏剧与舞蹈、情景大合唱、诗朗诵与合唱、情景交响歌舞、鼓乐歌舞等多元艺术叙事形式。
音乐是情景史诗的灵魂。选择有故事的音乐,用音乐来讲故事,是《伟大征程》的一大特色。纵观演出的整体布局,时间是明线,音乐是暗线,二者共同贯穿全场。选取什么样的音乐,怎样用好这些音乐,是整个作品编创的关键所在。《伟大征程》中采用了大量经典革命歌曲和红色影视音乐,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中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大众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象征意义。用熟悉的曲调做铺陈,让故事的讲述更加生动流畅,唤起观众的共鸣,直击人心。
以第一篇章“浴火前行”为例。节目《破晓》开场压抑感充斥着舞台,近代中国饱受战乱,灾难深重,西方列强如恶犬分食中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杀戮场面触目惊心。一片黯然中,《国际歌》旋律响起,舞台上新青年开始汇聚奔走:“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段音乐是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不屈斗争的象征,用在这里代表着觉醒者的声音,它冲破了黑暗,也预示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开端和传播。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由光未然、冼星海所创写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抗日军民广为传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节目《怒吼吧 黄河》表现的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此处选用《保卫黄河》的音乐,恰到好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大屏幕上黄河壶口瀑布奔腾咆哮,舞台上演员随音乐的铿锵起伏列阵,营造出波澜壮阔的场景,正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抗日,气势不可阻挡。
再如第二篇章“风雨无阻”,节目《战旗美如画》表现的是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只一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马上把时空推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战场。遥想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唱着这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战歌》奔赴朝鲜英勇杀敌,保家卫国,挺起了新中国的脊梁。很显然,对的音乐用在对的地方,一句顶一万句。
音乐之外,LED大屏幕在此次《伟大征程》故事的讲述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百年风云变幻,需要传递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制作团队花大气力对数字舞美进行完善,特别是选用大量历史珍贵影像资料,用真实的力量撼动观众,让历史说话。“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在大屏幕上被生动还原,海量信息扑面而来,直观又富于冲击力。一幕幕鲜活的画面,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一个个来之不易的胜利。与舞台上的艺术表演一样,大屏幕上的影像也是党史这个伟大故事的重要讲述者,二者共同承担着带领观众“不忘初心”“重走来时路”的重要使命。
充满象征性写意的舞台表现也是《伟大征程》的重要特色。党旗和党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符号贯穿全剧。汶川地震后的废墟场景中,一面绣着金黄色党徽的红旗被高高举起,黑白色的世界随之出现了橘色曙光,众人将手伸向党旗的方向,是力量,更是信任。党旗的出现是一种隐喻,有困难的地方就有中国共产党,“有党旗的地方就有希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紧急动员驰援武汉,物资支援,医护人员支援,方舱紧急建设,舞台中央的演员围成一颗跳动的心脏,而在这万众一心共抗疫情的时刻,背后飘扬的正是一面党旗。整场演出中,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党徽党旗总是出现在核心而重要的位置。它象征着党的先进领导,也象征着希望与力量。演出的尾声,当《领航》旋律响起,高达16米的金色党徽庄严升起,这是对党的象征主题的再一次升华与定格,“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这一象征性的舞台写意形式推向了顶峰 。
《伟大征程》以艺术为媒介书写党的历史,讲述中国故事,立足全景式宏大构思,巧妙处理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群像与个像、全局与细节等关系,实现了严肃史诗主题的生动与流畅,体现出深厚的历史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审美追求,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了一份诚意拳拳的厚礼。
总摄影师:林毅
图片:林艺摄影团队
来源: 光明网
作者:李博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电视剧《觉醒年代》2月1日起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该剧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全景还原建党历程,揭示历史必然性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通过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展现,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与历史卷轴。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顶,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欲图根本之救亡” ,一些先进的革命者和知识分子在反思中逐渐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就必须先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于是,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者在一片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更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电视剧《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并借此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致敬革命先驱,刻画鲜活人物群像
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拥有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演绎了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全剧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并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
《觉醒年代》既展示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也表现了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还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付出的流血牺牲……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个个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着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与此同时,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尖锐交锋,勾勒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
一流团队精心打造,电影质感再现“建党伟业”
由于题材重大,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等《觉醒年代》出品方提前数年组织策划、精心打造,集结了一流的主创团队。其中,著名制作人刘国华担任总制片人,党史专家、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龙平平操刀剧本,曾执导过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马向阳下乡记》《安居》等优秀作品的张永新执导。而张桐、于和伟、侯京健、马少骅、刘琳、朱贺日尧、张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的加盟,更令《觉醒年代》看点十足。
对于《觉醒年代》这部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点剧目,剧组上下都抱持着一颗敬畏之心进行每一场戏的创作,坚持“以史为据、以人为本”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呈现历史真实、传递爱国情怀,无论剧本、表演,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各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该剧对于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张永新透露,剧中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子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大到外交部的陈设,小到剧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为了拍摄出最佳效果,北大红楼建筑甚至按照1 : 1 . 2的比例进行了复刻。
导演张永新“量体裁衣,穿针引线” ,将主创团队的群体智慧发挥到极致。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在艺术创作中以导演为核心,认真钻研历史和党史,剧中的一个场景、一句台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张桐介绍:“ 《觉醒年代》剧组在制作过程中可以说是不惜血本,不但真实还原了老北京的街道、风沙,哪怕仅仅是一片不起眼的墙头上的苔藓都不会忽略。 ”于和伟则表示:“这是一台好戏。我轻易不这么说,也从未这么期待过一部我演的戏。我战战兢兢,又信心满满。这部剧,见天地!见苍生!见国魂! ”
值得一提的是, 《觉醒年代》中侯京健饰演的青年毛泽东是一位纯粹、执着而充满活力的青年革命者,他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寻找着真理的方向、追寻着真正适用于中国道路的理论思想。在“南陈北李”思想影响全中国的那个年代,青年毛泽东怀揣着梦想背井离乡,只身前往北京求学,虽然只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但他不拘于自己的身份,更不拘于别人的冷漠,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成长为一代伟人。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核心事件,展现大时代,传承大文化,抒写大情怀,深刻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这一主题,艺术再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梦想,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据了解,该剧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全程参与创作,中央电视台、北京歌华传媒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星传媒投资有限公司、阿里文化娱乐集团优酷剧集中心、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东方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海宁新永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李博)
来源: 中国艺术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