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寒假不计划》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8 17:12

3招搞定《寒假不计划》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寒假不计划作文”时应注意的事项的文章:
"寒假不计划作文: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当寒假的钟声敲响,许多同学可能会被要求写一篇“寒假不计划”的作文。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没有计划,如何写?其实,这种作文的核心目的,并非真的要你展示一个毫无头绪、混乱不堪的假期,而是让你以更自由、更放松的心态,去回顾和描绘一个真实、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寒假片段或整体感受。它更侧重于“过程”而非“目标”,强调“体验”而非“安排”。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真实是基石,细节是血肉"
“不计划”作文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你需要捕捉那些不经意间发生、让你印象深刻或引发你思考的瞬间。切忌编造或过度美化。真实的生活或许平淡,但平淡中蕴含着真情实感。
"注重细节描写:" 不要只停留在“我去了公园”、“我看了电影”这种概括性描述。要融入感官体验——冬日的阳光是刺骨还是温暖?空气中有什么味道?公园里的雪景是怎样的?电影情节让你有什么具体的感受?通过生动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你的真实体验。
"二、 抓住“不计划”中的“亮点”或“转折点

“寒假计划”定好了,孩子不情不愿怎么办?来听听新生代的烦恼与诉求,还有专家、老师的的专业指导

“春节期间要不要写作业、练钢琴?”

“我不喜欢走亲戚”“压岁钱要上交吗?”

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会遇到这些问题。

新生代的烦恼与诉求需要倾听,

这是挖掘观点表达和梦想启迪的宝藏。

成长不仅是孩子的成长,

更是家庭的成长、学校的成长、社会的成长。

1月21日起,上海教育电视台将推出亲子家庭教育节目《一起来成长》,首期节目将聚焦“寒假计划”,于1月21日19:30与观众见面。

寒假来临,孩子们欢天喜地放飞自我的同时,家长们往往有这样的顾虑:

从紧张的学业一下子转到悠闲的休息,孩子会不会玩疯了?不光假期作业不好好完成,假期结束后也很难再进入学习状态。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寒假计划”应运而生。

寒假计划本是孩子们合理安排假期生活的好帮手,但事实上,往往都是家长、老师帮着孩子制定计划,孩子却百般不愿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真的是孩子只顾玩乐无心学习?还是家长争强好胜的心理给孩子制造了多余的压力?在制定计划时有哪些重要的规则值得注意?孩子们在计划执行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碍?

除了设置具有新鲜感、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之外,

专家学者、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将围绕“寒假计划”进行对话,共同探讨对孩子有益又快乐的寒假生活应该如何打造的话题。

未来节目将在周一至周六每天19:30播出,并于当晚23:55重播。并且不定期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来到心理课堂和家长课堂。

孩子为啥不爱放寒假?看完海淀妈妈的寒假计划才明白:不抑郁才怪

最近刷到好多家长晒寒假计划,有的精确到分钟——早6点半起床背单词,7点吃早饭,7点半数学练习,8点半英语阅读……一直排到晚上10点半;有的干脆彻底放羊——孩子从早到晚抱着手机刷视频,作业拖到开学前三天才开始狂补。看着这些计划表,我总在想:寒假计划到底该怎么定?既能让孩子保持学习状态,又不至于压得喘不过气?

越“窒息”的计划,越容易“崩盘”

常听家长说:“假期不抓紧,开学就落后。”可现实是,那些把时间掐得密不透风的计划表,90%的孩子坚持不过三天。就像我们自己年初列的“每天早起跑步+读1小时书+学英语”计划,往往两周就放弃——人不是机器,谁能一直绷着弦?

教育心理学有个数据:长期高压的假期计划,70%的孩子会出现厌学情绪;30%的孩子会因为完不成任务,产生“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否定。更别说那些被“卷到飞起”的海淀式计划,孩子从早到晚连轴转,连喝口水、发会儿呆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假期,和上学有什么区别?孩子累,家长也累,最后要么计划彻底作废,要么孩子硬着头皮完成,心里却埋下“讨厌学习”的种子。

分阶段+弹性制,寒假才能“玩学两不误”

寒假和暑假不一样,中间还夹着春节。聪明的家长,会把假期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点——

第一阶段:调整期(放假到除夕前)

刚结束一学期的紧张学习,孩子最需要的是“松口气”。先给2天彻底放松:看看动画片、约同学玩、睡个懒觉,把“学习疲惫”先释放掉。之后再慢慢收心:每天花1-2小时集中写寒假作业(这时候刚学的知识还热乎,效率最高),再安排1小时阅读、半小时运动。别要求“完美完成”,能把作业扎实做完,比赶进度更重要。

第二阶段:过年期(除夕到初五)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就别揪着学习不放了。每天留30分钟“轻学习”:读20页绘本、口算10道题,剩下的时间陪孩子走亲戚、放鞭炮、逛庙会。甚至可以带孩子一起准备年夜饭——剥蒜、摆碗筷、学做一道简单的菜,这些生活里的“小任务”,比补习班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假期的温度”。

第三阶段:收心期(初六到开学)

过完年,孩子容易“玩野了”。这时候别突然“猛踩刹车”,先检查作业有没有漏项,留出时间补一补;再提前调整作息:比如原来晚上11点睡,就慢慢提前到10点半、10点;最后每天花1小时预习新学期内容——不用学太多,翻一翻课本、画一画重点,让孩子对新学期有个“熟悉感”就行。

孩子参与+奖励机制,计划才能“落地生根”

好多家长自己闷头列计划,结果孩子根本不配合。其实,计划要让孩子“有参与感”——和他一起商量:“寒假你最想做什么?是学骑自行车,还是看10本故事书?”把孩子的愿望写进计划里,他才会觉得“这是我的计划,我要完成”。

比如我邻居家的做法就特别好:妈妈和孩子一起列了张“任务清单”,包括“每天写2页作业”“每周读1本书”“学会做番茄炒蛋”,完成一项就贴颗星星。攒够10颗星星,就能换一次“周末去游乐园”的奖励。孩子每天主动检查进度,还会提醒妈妈:“今天我做了番茄炒蛋,别忘了贴星星!”

记住,奖励一定要“投其所好”——孩子喜欢乐高,就用乐高当奖励;喜欢看电影,就答应周末一起看部动画片。别用“写完作业才能玩”当威胁,换成“写完作业,我们一起玩你最爱的拼图”,孩子会更愿意配合。

寒假的意义,不是“弯道超车”,是“蓄满能量”

我有个朋友,小时候寒假被父母逼学钢琴,每天练4小时,结果现在一提钢琴就头疼。她常说:“我不是讨厌钢琴,是讨厌被计划‘绑架’的假期。”

其实,寒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蓄满能量”再出发。这能量可能是:在雪地里疯跑时的快乐,是和家人包饺子时的温暖,是读完一本喜欢的书时的满足,是学会一项新技能时的骄傲……这些看似“没用”的事,才是孩子成长里最珍贵的养分。

所以,别再把寒假变成“第二学期”了。给孩子留一点“留白时间”——可以是蹲在阳台看蚂蚁搬家,可以是趴在桌上画奇怪的小人,可以是和小伙伴在楼下疯跑半小时。这些“无意义”的瞬间,会让孩子觉得:“寒假,真好啊!”

最后想问问各位家长:你家孩子的寒假计划是“紧到窒息”还是“彻底放羊”?你试过哪些方法让计划执行得更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咱们一起聊聊“如何让孩子过个不后悔的寒假”~

(网友评论:我之前学网上那些“海淀妈妈”的计划,把孩子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结果孩子第一天就哭着说“比上学还累”。后来我们商量着改了:每天只定3个小任务——写2页作业、读30分钟书、运动1小时,其他时间自由玩。现在孩子每天主动完成任务,还说“寒假比上学有意思!”看来计划真的不能太死,得给孩子留喘气的空间~)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