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读书笔记 后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8 19:59

读书笔记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的后记,确实需要关注一些关键事项,才能让它真正起到总结、升华和反思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内容核心:深化与升华"
1. "总结核心内容与主旨:" 简明扼要地回顾本书最核心的观点、主题或故事主线。后记不是摘要,但要确保读者(尤其是未来的自己)能快速抓住书的核心精神。 2. "提炼个人感悟与思考:" 这是后记的灵魂。重点写这本书带给你哪些具体的启发、改变了你哪些看法、引发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思考可以是对书中观点的赞同、质疑、补充,也可以是联系自身经历、社会现象的联想。 3. "阐述阅读的价值与收获:" 具体说明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在知识、视野、情感、思维方式等方面获得了哪些成长或裨益。避免空泛,尽可能结合书中具体内容或个人体验来谈。 4. "回应书名或关键意象(如果适用):" 有时,可以围绕书名中的某个关键词或书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意象,谈谈你的理解及其对你的触动。
"二、 结构逻辑:清晰与连贯"
1. "自然过渡:" 后记应紧随读书笔记主体内容之后,逻辑上是一个自然的延伸。可以从笔记中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观点或片段出发,引出你的思考和感悟

《乡土中国》后记

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乡土中国》,以中国的事实说明了乡土社会的特性。在后记中,他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指明了两个方向。

一是进行社区研究。社区研究的初步工作是描绘出一定时空中某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第二步是进行比较研究,探寻每种社会结构内部各种要素之间配合的原则。

二是从社会现象的共相上着手,对社会行为形式进行研究。比如,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如果抽去功能,它们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行为。这些行为又可以从形式上加以分类,比如合作、冲突、调和、分离等不同的过程。

《乡土中国》揭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质,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儿子给老子写“后记”

老詹小注:

当我将《听凭风雨来》交出版社时,

编辑向我建议,能否请人写个跋呀?

我一下想到了儿子詹越!

记得儿子读初中时,曾将写老师的文章给老爸看,

生动活泼,有条有理,还挺幽默,真心不错!

老子大喜过望,对儿子说,你愿不愿意报考人大新闻系呀?

儿子嘿嘿一笑,未置可否,有点不屑的样子。

儿子考入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系,后来当了律师。

如今,老爸故态复萌,打算请儿子出山,写一篇跋。

儿子点头答应,很快交差。

我一看,哈哈哈,还不错。

儿呀,当年没报人大新闻系,真是可了惜了!

不过,北京少了一个优秀记者,多了一个能干律师,也行。

只要孩子喜欢,怎么着都行。

天下父母,都一样吧?


跋:

父辈的经历,我们的财富

詹越

有人说,经历即是财富,此话大抵没错。

倘若追问一句,是否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成为财富?别人的经历,能否成为自己的财富呢?

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比如,父亲老詹的经历,或许就能成为我们晚辈的财富。

父亲这本书,大部分我看过。因为,其中主要内容,曾经在他公号发表。而他的公号文章,我几乎每篇必读,只要我有时间。

父亲有一特点,一生喜欢写作。他到复旦读书时,我刚读小学,便依稀记得,父亲与母亲每逢双周的某一天,总会收到彼此来信,信都写得很长,厚厚的,七八页甚至十几页。这大概也在无意间为他们日后的写作生涯做了些准备吧?

父亲到京工作以后,当记者自不用说了,即使当了总编,也从未停止写作。他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回家以后,诸事完毕,打开电脑,独自伏案写作。看着他那心无旁骛、物我两忘、沉醉其中的样子,确实令人羡慕。

记得读初中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记述自己的数学老师,发表在报社内部刊物后,父亲很是惊喜,曾试探地问我,高中毕业,是否愿意报考人大新闻系?我摇头不屑,父亲亦未勉强。他就是这么个人,为人比较忠厚。我今天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得感谢父亲和母亲的理解与宽容。

父亲此书,取名《老詹人生的七个拐点》,显然,他是把自己一生中比较关键的节点,做了一些筛选。此书“上篇”,专门记述父亲人生的七个拐点,以及他在面临拐点时的各种考量和选择。父亲是新中国同龄人,他们这一代人,留下了他们特殊的时代印记,以及他们独特的人生轨迹。父亲这些经历,对后辈是否会有参考价值呢?我想,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对于父亲所讲述的故事,认真研读,仔细体会,自然会是有所收获的。比如,父亲曾经下乡插队,备尝艰辛,吃尽苦头,但他从不退缩,总是迎难而上,去忍受那些苦,体味那些苦,进而让这些苦难,变成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

父亲是四零后,我是七零后,我的两个孩子是零零后——说来也巧,每代之间,刚好相隔近三十年!父辈的经历,经过回忆,诉诸文字,传承下来,这是一件好事。衷心祝贺父亲此书出版,希望有更多读者喜欢。



目 录

前言:出一本既“好看”又“有用”的书     

自序:我的一生都在证明这八个字:大命由天,小势可为     

上篇:七个拐点 

拐点一:插队

1969 年冬,我到四川会东县大崇公社插队当了知青。深切体会:吃过那样的苦之后,什么样的苦,都不在话下!

最后的晚餐   

生产队的哲学家   

和“牛鬼蛇神”在一起的日子   

那个夜晚,北风呼啸……   

拐点二:结婚

1973 年秋,我与杨乔从相识相知到步入婚姻殿堂。十分庆幸:结婚是人生第二次投胎,男女一样。

一杯糖水   

自贡探亲记   

新婚之后   

那一场改变命运的高考  

拐点三:读书

1977 年秋,恢复高考后我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终于发现:从金沙江边到上海滩,眼界突然打开了!

睡在一个寝室的我的兄弟   

复旦,你给了我什么   

上海开往成都的绿皮火车   

师母炒菜的快慢,改变了老詹的命运   

拐点四:进京

1982年春,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财贸报社(经济日报社前身),开启新闻职业生涯。从此认定:记者,是世界上最值得从事的职业之一!

那年,我曾想逃离北京   

这篇文章让我一炮而红 

那次演讲,我拿了总分第一   

恩师老范   

与老范最后一次见面   

拐点五:挂职

1992 年春,我到河北保定市挂职担任副市长近一年多。曾经坦言:在市长与记者之间,我宁愿选择后者!

第九个副市长   

那年 9 月,到厦门招商引资   

十四大前夕,我和老范心有灵犀   

我为什么不愿当市长   


拐点六:调动

2006 年冬,我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编委兼海外版总编辑。非常感慨:这是我一生中心情最舒畅、干得最顺心的日子!

第一板斧:把收入搞上去   

第二板斧:把报纸办精彩   

第三板斧:让发行量翻番   

我怎么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   

一个人的“现场直播”   

离开海外版的日子,不由得热泪盈眶   

在人民日报社干部会上,我说……   

拐点七:退休

2010 年春,我退居二线并于两年后退休,但并未闲着。始终坚信:人生下半场,完全可以活得更加精彩。

退休之乐   

退下来了,就老老实实待在家里   

我为什么甘当“码字工匠”   

年年参加团拜会,到底图的是什么   

十八年写成一本书,这本书有用吗   

中篇:观点集粹 

写作秘诀

让写作成为人生最好的娱乐   

老詹写新闻,只有一个诀窍   

写好大文章,只需三板斧   

言论写作三要素   

我想说给你听,新闻系学生   

咱们之间的差距,其实只有两个字   

新闻精品

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   

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   

开封何时能“开封”   

安逸成都   

豪华三轮   

思想随笔

正因为没有后台,所以才更要努力   

怎样与上司相处,记住四个字足矣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找到自己   

吃完这块比萨饼,明白人生一哲理   

事到一半刚刚好   

面对挫折打击,老詹如何应对   

老年感悟

人要活得有意思,还是活得有意义?   

让今天成为今后的美好回忆   

老詹喜欢简单化   

年过七十,真的老了   

年过七十,终于明白   

死亡随想     

下篇:拙荆美文 

杨乔的文章,写得比我好   

我的邻居汪曾祺   

王镇苏、林先生和我   

同学张集贵   

公社故事之一:武装部长罗瑛   

公社故事之二:地委书记李占林   

公社故事之三:老社长彭再玉   

我的老师们之一:音乐老师降香文   

我的老师们之二:班主任张莲初   

我的老师们之三:中学老师康筱维   

跋:父辈的经历,我们的财富   

==========================

还有好事呢:

4月22日下午2点半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将举行“詹国枢新书读者交流会”。网络大咖“牛弹琴”和“托塔老师”两位嘉宾将应邀出席。老詹将与读者交流并当场签售。如有愿意一睹嘉宾芳容,愿意购买此书签名(还可题词“大命由天,小势可为”)者,请准时参加,迟到者有可能挤不进去哟,此地面积不大,容人不多也。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