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8 20:27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基础加强计划”作文时应注意的事项的文章:
"筑牢根基,稳步前行:撰写“基础加强计划”作文的注意事项"
在学术或技能学习的征途上,“基础”如同高楼的地基,决定着后续发展的稳固与高度。“基础加强计划”作为一种旨在弥补短板、巩固优势、提升整体水平的策略性文档,其撰写质量直接关系到计划的实际效果。无论是学生针对自身学业,还是个人针对某项技能,抑或是团队针对某个薄弱环节,撰写一份行之有效的“基础加强计划”作文时,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明确目标,精准定位 (Clear Objectives, Precise Identification)"
计划的起点是清晰的目标和精准的问题定位。在动笔之前,必须首先明确:
1. "“基础”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是知识体系的某个薄弱点?是某项操作技能的生疏?是思维方式上的某种惰性?必须将其具体化、清晰化,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语。 2. "当前“基础”的状况如何?" 需要客观、诚实地评估现有水平,找出具体的问题表现和存在的原因。例如,是概念理解不清?是缺乏练习?还是学习方法不当? 3. "加强的目标是什么?" 期望达到什么样的具体标准?是能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是考试成绩提升特定分数?还是能够熟练运用某项技能?目标
近日,金属材料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发表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程兴旺教授、张帆教授团队在轻质多主元合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题目为Combining structural and chemical heterogeneities on the nanoscale to enable ductile solid solution with record-high specific strength。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汤庆辉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程兴旺教授、张帆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马恩教授为通讯作者。
异质纳米结构可强化金属材料,同时避免应变硬化和延展性的过度损失。本项工作开创性地将结构异质性与化学异质性在纳米尺度上同步结合,这一点在轻质 (Ti55V30Zr15)95Al5 合金(密度约 5.16 g/cm³)中得到了验证。多主元合金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成分设计空间,但此前这一优势尚未得到利用。同时,这项研究首次证实,LCO引起的微观变形局域化会诱导高密度纳米变形带,且在大压下量室温轧制中可细化为纳米晶粒,从而实现多主元合金中纳米异质结构的构建。
最终该合金获得了创纪录的比屈服强度(326 MPa・cm³・g⁻¹),同时保持了超过 10% 的断裂延伸率——这种性能组合在以往的轻质合金中前所未有。本研究的成功展示了一种无需析出相即可实现超常强度的新型异质性策略,为高性能轻质合金开辟了一条固溶体设计路径。
每一次科研突破的背后,都凝聚着北理工材料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建于1952年的老牌学科,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195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到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再到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等历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学院始终在为国铸器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材料学院下设8个系(中心),设有6个本科专业,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4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得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国防紧缺专业。
近年来,学院科研实力持续攀升,作为首席单位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到校科研经费超过12亿元,专任教师人均年科研经费近200万元。在基础研究方面,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9项,经费超过1亿元,杰青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重大重点类项目获批超过十项。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材料学院不断探索的身影,也是在新材料前沿领域持续创新的足迹。
学术成果的增长更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证明。每年发表以Science为代表的高水平论文400余篇,Q1区论文占比逐年提升,授权发明专利130余项。学院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15项,省部级科技奖近40项。与此同时,技术转化意识逐步形成,到账转化经费1700万元,并形成了5个以上的学科性公司,真正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贯通。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扎实的步伐,向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阔步前进。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将继续发挥在极端条件材料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加快在新材料前沿方向的创新突破,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材料解决方案。
关注“北京理工大学招办”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211、985,“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理工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官网、官微等
作者:于宁锴、冯煜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曹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将农业强国建设嵌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考量,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了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农业强国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压舱石,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明确了战略性方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基础性支撑。《规划》与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密衔接、有机统一,彰显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方法论的持续创新,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的理论体系、政策框架和实践路径。
筑牢现代化强国根基,重塑农业战略逻辑
农业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业强国规划是落实“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战略的重要实践,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历史性跨越的升维跃迁,不仅是对传统农业大国的转型突破,更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稳固基础。《规划》将农业现代化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基石”,旨在重构农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坐标,推动其由传统的基础产业升级为驱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支点,其成效直接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品质与成色。《规划》系统性提出“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五大核心特征,并明确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行动纲领,为各地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遵循的战略方向和实践路径。
锻造粮食安全屏障,构筑全方位防御体系
粮安才能国安。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不仅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石,更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由单一的“保产量”升华为“固根基、防风险、利长远”的系统工程。《规划》将“高水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作为首要原则,凸显底线思维的战略升级。粮食安全防御体系涵盖四大维度,一是夯实产能根基,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夯实中国饭碗的产能根基。二是突破种业瓶颈,建成全球最大种质资源库,实现水稻、小麦等口粮种源自给率100%,破解种业“芯片”卡脖子难题,筑牢生物安全防线。三是创新储备体系,布局智慧应急产业园,建立“物理仓+数据仓+基因仓+太空仓”的四维粮仓,实现产能多层次备份。四是强化供应链韧性,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形成平急结合、内外联动的风险防控机制。这一全方位、立体化的粮食安全屏障,确保我国在全球复杂变局中始终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点燃科技创新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动能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装备技术等深度融合所引发的农业文明形态变革的产物,这使得农业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转变为生物育种、数字孪生、智能装备等前沿技术的创新试验场。《规划》由“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模式跃升至“技术×数据×基因”的指数型生产力模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的重要指示精神。《规划》将“全领域推进科技装备创新”列为重点任务,通过构建“生物育种+智能农机+农业元宇宙”的技术矩阵,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农业无人机集群由“辅助工具”变为“决策主体”,标志着农业生产从人机协同迈向智能自主。农业新质生产力变革不仅重塑农业生产方式,更催生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的增长极。
升级全产业链条韧性,重构农业价值网络
《规划》直击产业“微笑曲线”低端困境,推动农业从传统的“田间到餐桌”线性链条向“三产融合新生态”“实验室到元宇宙”的立体价值网络转变。在加工流通领域,开发如降血糖大米、高抗氧化苹果等功能性农产品,发展预制菜、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建设区块链溯源体系与数字化冷链物流设施。实施品牌化战略,培育“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苹果元宇宙”等数字化消费场景,提升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增值,开展秸秆转化生物材料、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医用敷料或航天材料等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新模式。进行碳汇农业金融化探索,推动农业从碳排放者向碳资产经营者的转型。这种价值重构使农业成为生物经济、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战略交汇点,融入新经济生态系统,极大拓展了农业的价值创造空间。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绘就共同富裕新蓝图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目标。《规划》以乡村全面振兴为总抓手,聚焦缩小城乡差距与农民增收共富,以土地制度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范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通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跨省交易”“全国统一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制度创新,推动要素配置从单向输血转向双向循环。通过实施“数字新农人”培育计划,使人的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同频共振。通过制定价值共享机制与实施“农民持股计划”,使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显著提升。通过数字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帮助小农户对接现代生产要素,利用人工智能助农系统提高农民电商创业成功率,开展农田资产证券化试点为农民开辟“租金+分红+增值”多重收益。这些制度设计核心在于以产权重构和技术渗透将农民转变为现代农业合伙人,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坚实的制度通道。
来源: 农民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