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8 21: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文章既深刻又具有说服力:
"1. 明确核心主题与目标读者:"
"核心主题:" 《拖延心理学》的核心是什么?是揭示拖延的根源、机制,还是提供克服拖延的方法?或是两者兼有?你需要明确你读后感的侧重点。 "目标读者:" 你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是已经深受拖延困扰的人,还是对拖延现象感兴趣的人,或是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人?这将影响你的写作风格和内容的深度。
"2. 深入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
"核心理论:" 《拖延心理学》中提出了哪些核心理论?例如,心理学家蒂姆·皮切尔(Tim Pychyl)提出的“情绪调节理论”认为拖延是一种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你需要准确理解并阐述这些理论。 "重要观点:" 作者对拖延现象有哪些重要的观点?例如,拖延并非简单的懒惰或缺乏意志力,而是复杂的心理问题。你需要提炼并表达这些观点。 "实用方法:" 书中提供了哪些克服拖延的具体方法?例如,时间管理技巧、情绪调节策略等。你需要选择一些你认为最有用的方法进行介绍和评价。
"3. 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进行分析:"
"个人体验:" 你是否有过拖延的经历?书中
这个周末两天跑步25公里,在“十一”假期回去带小侄儿而没有跑步前提下,本月跑步量居然达到100公里,平均下来每天至少6公里,也算是勉强达标了;周末计划刷题三套,到写这篇读后感之时,也完成了相应目标。总之,今天没有在长跑之后就拖拖拉拉,战胜了拖延,顺利完成了既定目标。
这段时间阅读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是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博士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所著,书中深刻剖析了拖延的形成拖延的原因,并为我们提出征服拖延症的方法。
作者指出,形成拖延的主要原因是:拖延背后隐藏了很多不良情绪,如恐惧、焦虑,正是由于这些不良情绪,让我们在面对具体任务的时候,踌躇不前,一拖再拖。(原文:拖延的情绪根源涉及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但是很多拖延者并不能识别所有这些活跃于表面现象之下的情绪波动,因为他们利用拖延来逃避不舒服的感受。)
作者提出了四条克服拖延的方法:第一,制定目标和计划,可以将分解为多个具体的任务,设定这些任务并各个击破,从而确保计划的可行性;第二,建立积极的自我肯定,相信“我能”,通过自信减轻恐惧感;第三,学会妥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避免因为期望过高而迟迟无法行动;第四,有效利用时间,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天,避免到截止日期时临时抱佛脚。
本书还提出了一个相对新颖的观点“巧妙应对造成拖延的文化压力”,即:有意识的拖延,通过这种拖延,可以在做某事之前提前进行思考,通过思考可以更好的行动。这一观点以前倒是没有见到,但将做某事前提前想好,归为“有意识拖延”,感觉这一观点与拖延症本意是不符的。
就个人体会而言,我采取拖延战术主要是因为有时候事情太多,或者对某些事情没有把握,或者想把事情做得过于完美,因而迟迟未能行动。在最后时刻,往往草草了事,最终花了时间,但没了成效,这样的现象重复一遍又一遍。这几年,自己也在花精力逐步摆脱拖延症带来的影响,主要的方式就是:对事情进行排序,分解为多项任务,限定每项任务的完成时间,每完成一项任务就休息一小会,然后接着下一项任务。但就在这休息一小会过程中,养成了刷短视频、打单机游戏的恶习,这是一种变相的拖延,这段时间倒是能够有意识控制休息时长,基本能够如期完成相应的任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将不断紧盯目标,秉承“先苦后甜”的总体思想,不断战胜拖延症,顺利完成每一项任务。
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正确的认识拖延症,也提供了一些务实操作的建议,建议作为一本克服拖延症的心理学读本,在自己想拖延之时,拿出不断审阅。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并与所有人一起共勉:拖延并非无法克服的障碍,它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需要调整和面对的心理现象。
变相拖延——睡觉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工作时,你以为时间还早,精力还够,因此将大把时间用在刷微博、逛淘宝、聊八卦上,白天的事拖到晚上,晚上的事拖到明天,直到截止期限将至,才会慌了手脚,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敷衍了事交差后被狠批一顿,才知道什么叫“悲催”。
如果有这种遭遇,说明你已经患上了拖延症!什么是拖延症呢?就是将之前的事放置到明天。它虽然算不上什么正儿八经的病症,医院也没有专门诊疗它的科室,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
我就曾被拖延症困扰过。那是大学三年级,为了应对各种校园事务,我开始早归晚出、经常熬夜。当这些事情全部解决掉以后,我发现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开始“慢半拍”,例如:上课前10分钟才从宿舍出发、吃饭能吃到半小时以上、明天任务今天很难动手做……要知道,在此之前,以上习惯在我身上都不存在的。
现在有种说法叫“报复性熬夜”,我感觉当时的自己患上了“报复性拖延”。总结而言,是在经历极端压力后,迫切地想要慢下来,慢着慢着就变成了“拖延症”……幸亏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整,我才逐渐克服了万恶的拖延症。
有句格言说:“拖延等于死亡。”这不是危言耸听,拖延慢慢地消磨人的心智,慢慢地吞噬人的健康,让人家煎熬度日,悔恨到老,这真的比死亡还可怕。
在人人网上,一篇题为《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的日志引发大量关注,原来,发帖人正值花季,竟然得了尿毒症,躺在医院里做透析,“过去我总是说‘到什么时候再去’,现在我想去了,不想再等了,可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了……”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说:“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有的时候,我们经常为自己推迟行动找理由,想办法把自己的拖延合理化,却忽略了光阴有限的事实。
你有拖延症吗?你有克服拖延症的好办法吗?欢迎关注“读后感”壹点号,与齐鲁壹点的网友交流互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巩悦悦
部分资料参考《写给年轻人的拖延心理学》,图片源自网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