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8 23:58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总攻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登顶读书笔记“总攻”:作文应注意事项全解析"
读书笔记,是连接书籍与思考的桥梁,更是提升写作能力、深化阅读理解的基石。当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笔记,想要将其“总攻”转化为一篇出色的作文时,便需要一套系统且高效的策略。这不仅是对笔记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的锤炼。以下是撰写读书笔记“总攻”作文时应注意的关键事项:
"一、 精准定位,明确主题:"
"核心聚焦:" 在动笔前,务必回归你的读书笔记,明确这篇作文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是探讨某个核心观点、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写作技巧,还是描绘阅读引发的感悟?避免泛泛而谈,确保所有论述都围绕一个清晰、集中的中心展开。 "笔记筛选:" 快速浏览笔记,找出与核心主题最相关、最有力的论据、例子和感悟。这是“总攻”的基础,舍去无关信息,保持论点纯净。
"二、 深度整合,提炼观点:"
"超越摘抄:" “总攻”作文不是笔记内容的简单堆砌。要深入挖掘笔记中的思考,将零散的感悟、零星的引用,提炼成连贯、有逻辑的论点。 "观点升华:" 在整合过程中
这十来集讲明朝的历史。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攻入大都,灭了元朝,建立明朝,到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的时候中国在世界中都算是很强大的,但是此时的世界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朝的闭关锁国导致错过了与世界的交流,内忧外患,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
公元1328年九月,朱元璋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朱元璋的家人几乎都死掉了,朱元璋无路可走,进皇觉寺做了和尚,寺院也闹起了饥荒,僧人也被迫要出去化缘,朱元璋就这样离开了皇觉寺
朱元璋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吃人家施舍的残羹剩饭,受尽人生苦难。
经过三年的颠沛流离,朱元璋不仅饱尝而来人生的辛苦,也开阔了眼界
几年后,红巾起义爆发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将养女嫁给朱元璋,25岁的朱元璋从此进入了郭子兴队伍的权力核心。
朱元璋向郭子兴提出自己回家乡发展,小时候一块放牛的伙伴徐达、汤和等几十人,纷纷前来投靠。
朱元璋指挥的农民军队伍,听指挥,守纪律,不抢劫和骚扰百姓,战斗力日渐强大。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双方的决战,战役进行的异常惨烈,最终陈友谅战死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大张士诚被俘,自缢而死。十月,大将军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挥师北伐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朱元璋北伐大军已平定山东,南征的军队先后平定浙东、福建,水陆两路势如破竹,统一中国指日可待。
1368年正月初四,在南征北战捷报频传的大好形势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登基之后,洪武元年(1368)八月初二,北伐大军顺利攻入元大都,元顺帝连夜遁逃塞外,燕云地区光复,举国欢腾
洪武三年,一个在朱元璋心中酝酿已久的大移民活动正式开始了(人口从稠密的地方迁徙到人口稀少的地方,还把很多富裕的地主迁徙到贫穷的地方)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令核查全国户口,编制户籍册,田土册图形相接,状如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因谋反与贪污,被朱元璋抄家灭族,以胡惟庸之死为标志,明代的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折,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从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胡惟庸案爆发两年后的洪武十五年,空印案爆发,空印案中涉及的官员人数至少1300余人,朱元璋毫不留情地将所有涉案官员全部处理
朱元璋对腐败的严厉严查是历代帝王中罕见的,洪武年间所发生的官吏案件总数几万,其中大多数与官吏贪污有关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澄清吏治的作用,但明初的贪污腐败并不因为朱元璋的高压打击而有所收敛,一定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反腐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朱元璋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一岁
公元1402年,是明太祖之孙建文帝朱允炆在位的第四个年头。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北平起兵,四年后,燕王军队在谷王朱穗,曹国宫李景隆等人的内应下,攻下都城南京,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终,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即皇帝位
公元1403年,明王朝的年号更改为永乐,明朝历史进入了永乐时代。
朱棣迁都,除加强北部边防之意外,还有他更加宏伟的英雄之略。
永乐四年(公元1406),以营建皇帝北巡宫殿为名,北京悄悄开始修建
永乐七年(1409)二月十一日,朱棣踏上他登基后的第一次北巡,他从南京出发,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后到达北京
永乐九年(1411)年初,朱棣敕令重修大运河
大运河疏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永乐十一年(1413),朱棣再一次踏上了北巡的行程,第二次北巡让明王朝的权力中心越来越向北京集中
永乐十四年(1416),北京城营建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其中最为庞大的工程当属都城的核心建筑—紫禁城。
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工程基本竣工
营造北京城的十多年间,大明帝国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明成祖朱棣也从不惑之年走向了花甲。四十年前,他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时,满目荒凉,40年后,他让这个城市变得光彩夺目。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是朱棣钦点为迁都大典的日子
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紫禁城里最辉煌的建筑三大殿莫名其妙遭到雷击,三大殿在天火中化为灰烬,直到二十年后才得以重建。
永乐二十二年(1424),也就是明政府正式迁都北京后的第四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突然去世
之后近六百年中,除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这20余年外,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枢
在靖难之役中一名太监为朱棣出入战阵,屡建奇功,他就是郑和
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改年号为永乐,郑和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成为永乐皇帝朱棣最信任的宦官之一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经过数十年的励精图治,至洪武末年,已经是仓禀充实,天下太平,朱棣继位后,他编纂了大部头的古代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疏浚了大运河,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紫禁城,并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正是永乐皇帝宏大叙事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为什么朱棣要派郑和下西洋,到现在说法很多,找建文帝和耀兵异域两个是主要的看法。
公元1405年6月15日,刘家港,郑和船队首航西洋
郑和船队在驶离明帝国的版图之后,首先到达占城,又先后访问了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紧接着穿过今天的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崔蓝屿、锡兰、柯枝等地区和国家,最后继续沿印度海岸北上,又访问了甘巴里,阿拨把丹等国,之后开始返航。
永乐五年九月,经过两年多的远洋航行,郑和率船队凯旋归来,回到南京
自公元1407年冬至公元1421年春,14年间郑和舰队又五下西洋
六次下西洋,郑和完成了永乐皇帝交给他的三项任务中的两项,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经济上开展海外贸易,第三项任务寻找疑似失踪的建文帝虽然未能完成,但这支船队完成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宣扬中华文化。
公元1422年,郑和第六次远航归来,文官们已经开始批评皇帝的海外政策了
公元1424年,农历7月18日,永乐皇帝猝死于第五次北征途中,太子朱高炽即位,将西洋宝船作为先朝弊政,加以罢黜,诏令下西洋宝船全部停办
公元1425年,宣宗皇帝朱瞻基即位
六年后因为感慨于前来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少,遥想当年万国来朝的盛况,宣宗倍感失落,思虑再三后,他决定置朝臣们的激烈反对于不顾,派遣郑和再次出使西洋
公元1431年,这是郑和最后一次出使西洋,总共经过了20几个国家,于1433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返回太仓刘家港。1435年或1436年,郑和病逝于南京
在明朝,诏旨的起草,大多数不是在故宫的太和殿,而是在文渊阁。文渊阁既是国家藏书之所,更是内阁学士议政的正本之地,正是在文渊阁这个戒备森严的中枢之地,萌发了明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内阁制度。
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000多年的时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也采用宰相制度,宰相制在明朝初年持续了12年
公元1380年正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转眼间成为阶下囚,随即被处死,开国皇帝朱元璋顺势废除中书省及中书省丞相,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旧的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的专权也达到了极限
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中选择儒臣为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的做法,为后来内阁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形制上的基础
内阁学士的职责主要有两项,一起为皇帝起草诏令,一是与皇帝商议机务
朱棣基本将明代的内阁制度完备了
内阁学士兼顾问,最初多半是靠着与皇帝面对面的交谈来实现的,但随着皇帝日益深居简出,内阁学士的顾问职责逐渐只能通过书面形式来呈现。这样,面谈为笔谈所取代,替皇帝票拟逐渐成为内阁大学士们的重要工作。
题本送到内阁以后,就由内阁大臣,他们主要是根据题本的内容,还要依据明代的典章,史籍商讨出处理的意见,将这些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将这些处理意见抄写在一张小纸片上,这就是票拟
在内阁权力上升的同时,宦官权力也在增长,内阁获得票拟权的同时,宦官24衙门中最重要的机构司礼监也获得了批红的权力。批红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按内阁票拟的意见,经皇帝审批后,用朱笔代皇帝写出
在明朝,随着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内阁诸臣由于需要频繁与太监打交道,对于太监也越来越客气,万历初年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权倾朝野,是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内阁首辅,但他也必须结交太监
内阁、司礼监、东厂,锦衣卫,诸如此类的互相制约的机构在明朝并存,使皇帝对朝政的控制力达到了空前
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已明朝推翻八十多年,而退居漠北草原的蒙古瓦剌部十万骑兵,在土木堡将明朝二十万大军围困,明军受到毁灭性打击,此战明朝精锐部队损失惨重,正统皇帝朱祁镇也被沦为了阶下囚,史称土木堡事变,
宣德十年七月,三十七岁的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年号正统,七年后,自幼与朱祁镇朝夕相处的太监王振开始大权独揽,操控着年轻的英宗皇帝,成为皇权的代言人。
公元1368年,元朝百年统治被终结,蒙元残余势力撤回漠北,不久蒙古势力分为兀良哈,鞑靼和瓦剌三部,其中瓦剌部势力逐渐增强,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分兵四路南下攻击明朝,中路为进攻重点,分为两支,一支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
正统14年7月11日,大同参将吴浩与也先的部队在猫儿庄交战,全军覆没,消息传至京城,王振不以为意。十五日,英宗下诏亲征,明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京自守。
公元1449年7月16日,朱祁镇率领大军从北京仓促出发,在7月16日的战役中,总督大同兵马西宁侯宋瑛和总兵朱冕双双战死,全军覆没,英宗看到就害怕了,率军撤退
公元1449年8月14日,大军取道宣府撤退返京时,行至土木堡,这一站,明朝的25万大军几乎全部被歼,随征的文武大臣几乎尽数命丧他乡,这就是土木堡之役。
土木堡之变将于谦推到前台,他兼任兵部尚书,主持北京防务,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救时宰相
由郕王朱祁钰监国,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谦便联合诸位大臣,启奏皇太后孙氏,请以朱祁钰即皇帝位,以安人心
公元1449年10月13日,也先就是从德胜门开始率兵向明朝首都北京城发起了总攻,也先将英宗作为人质进攻北京,未能捞到任何好处,反而损兵折将,便又将英宗带回了漠北。
景泰元年8月2日,英宗在塞外做了一年俘虏之后,被朝臣扬善奉迎南归,刚摆脱异族人的囚禁,很快又变成弟弟的囚徒,从此作为年轻的太上皇的朱祁镇开始了他长达六年多的寂寥的幽禁生活
景泰八年(1457)朱祁镇废景泰帝,七年后,兄弟二人角色互换,朱祁钰开始了他的幽禁生活,但朱祁钰显然没有哥哥那般坚强与忍耐,他心情抑郁,不到半个月便死了,年仅30。
景泰八年英宗再次走向紫禁城奉天殿的宝座,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九岁登基,23岁成为俘虏,一年的囚徒,七年的幽禁,最后的夺门成功,再次成为帝国的皇帝,这一年,朱祁镇年仅31岁,年轻的生命负载的岁月太过沉重。
在历经劫难和人情变故后,朱祁镇在掌控权力方面变得更为谨慎,他的子孙们也更加循规蹈矩,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在北部边疆由攻势转向守势
王阳明,名守仁,他出生于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贵为天子身边的文学侍臣,
二十八岁的王阳明考取进士出入官场,王阳明被派到工部实习,当时,西北常有战事,又值星变,朝廷下诏求言,王阳明上《陈言边务疏》,然后渺无回音,此时的朝廷官员只知因循守旧,得过且过,整个官场犹如一潭死水
1505年三十四岁的王阳明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正是这一年,他开始在北京正式招收门徒,讲学论道,这期间,他还遇到了理学家湛若水,找到了思想上的知音
明孝宗死后,武宗继位,时年十五岁,太监刘瑾等人紊乱朝纲,王阳明决定挺身而出,冒死进谏,刘瑾大怒,将他投入诏狱,廷杖四十,之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这条贬谪之路也正是成就王阳明心学之路
1508年春,王阳明历经千辛万险,长途跋涉到达龙场,在那里他给自己筑了一石窟,日夜端居其中,冥想人生,要参透生死。最终他找到了满意的答案,那就是心即理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学说是对朱熹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一次革命
从正德十二年二月到次年三月,王阳明先后指挥了漳南之役,横水通钢和沥头之役三次战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平定了江西、福建等地的盗贼,他认识到欲治世,先治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正德十四年六月14日,王阳明平定江西寇乱后不久,江西便爆发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王明明对善恶有了更深的思考,无论是胜利者、失败者还是失望者,内心都有着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良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之说,以此丰富自己的心学体系
嘉靖七年11月29日,公元1529年1月9日,57岁的王阳明在平叛叛乱后返程途中,病逝于江西南安府青龙铺, 王阳明,最终用他的生命践行了心学学说
在景泰二年(公元1451)到嘉靖年间,长城前后经过十八次重新加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14600多里,防御来自北方的蒙古骑兵
与此同时,另一道长城,在明朝的东南海岸线上蜿蜒而行,至明朝中期,在北起辽宁金州湾,南至广西钦州湾的海岸线长,明朝政府建立起以沿海军事卫所为主,以巡检司、寨讯、烽火台为辅的海防体系
在16世纪中国沿海,有一个由中国走私商人、倭寇与葡萄牙人自行开辟的所谓国际自由贸易港,名叫双屿港,西方史料双屿岛是个国际自由贸易港,明朝的官方文献,双屿港是个倭寇大本营
早在洪武四年(公元1381),朱元璋正式宣布严禁濒海百姓私自出海,此后又多次重申了禁令
1822年,麦哲伦船队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被逐出广州的葡萄人(因为没有朝贡贸易的文书堪合)载着满船的香料,循中国海岸一路北上,试图寻找贸易机会和落脚点,发现了双屿岛,沿海走私贸易兴盛起来,促成了一个国际自由贸易港口的诞生
双屿港繁盛自由的贸易,直接冲击明朝的海禁政策,引起了明朝政府的不安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明朝政府责成提督浙闽军务兼巡抚浙江右副都御使朱纨捣毁双屿港
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四月,年仅二十八岁的俺答汗,来到长城边塞向明朝求贡。
明朝从元朝统治者手中夺得政权,对于退向塞北的蒙古政权时刻保持警惕,拒绝了俺答汗的要求。俺答汗求贡不成,只好回归掳掠的老路上来
此后的十多年,俺答汗一直用和平和战争两种手段,不断要求与明朝通关互市
为了应对俺答汗的骑兵强扰,明朝政府不断加固长城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八月,在多次求贡不成和骚扰无果之后,俺答汗大举入侵明朝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四月二十八日,俺答汗期待以久的马市,终于在大同开市
因为利益冲突,俺答汗未能及时约束部下,以致于马市虽行,而抢掠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马市只维持了一年,即告破产
长城沿线又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战争。俺答汗不断入侵明朝边塞、明政府继续加固长城,又一轮恶性循环重新开始
双屿港的覆灭,让亚洲另外一个国际自由贸易港得以崛起,它就是日本平户。
将平户打造成一个国际自由贸易港的是王直,王直也逐渐成为日本与中国海上走私贸易的关键性人物
王直的崛起引起明政府的注意,因为他的行为冲击着明朝海禁政策,王直被朝廷诱降,在被羁押两年之后,王直被判处死刑。
因为世宗的去世,穆宗的上台,明朝执政集团的变化,隆庆五年五月(元1571),在大同得胜堡边外的晾马台,广设黄帷兰帐,俺答汗接受了明朝皇帝封的顺义王称号,俺答汗宣布了十三条和平条款,表示明蒙世代友好,永不相犯,史称隆庆和议。不久,双方商定了宣府至甘肃的十一处互市市场
万历三年(公元1575),呼和浩特城正式建成(俺答汗建立的进可攻退可守的草原根据地)
隆庆元年(公元1567 )鉴于日益紧张的财政危机和海禁政策的失败,明朝政府终于同意放宽禁令,选择在走私贸易最为猖獗的福建
不过明朝的开放海禁,只是有限的解禁,明朝政府犹如一个裹脚的女人,走走停停,反反复复,步履蹒跚地走在乡间小路上。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当政早期还能勤修政事,后期却痴迷道教。他非常重视青词,内阁首辅夏言因进青词往往不合皇帝旨意,引起皇帝的不满,另一位大臣严嵩却因精治其事,获得皇帝的信任。
严嵩攻击夏言致其被斩杀,严嵩成了首辅。为了潜心修炼,嘉靖皇帝将朝政事务委托给了严嵩,严嵩媚上欺下、贪赃枉法,政治风气日益败坏
公元1554年,30岁的翰林院编修张居正因为这样的风气,改革建议石沉大海,离开了京城,踏上了回乡之路
张居正具有担当天下重任的雄心壮志,所以在家乡居住几年后,他仍然回到京城
公元1561年把大火将皇帝潜修学道的西苑永寿宫烧毁,严嵩建议皇帝暂居南院重华宫,不小心触犯了嘉靖皇帝的禁忌,随后严嵩被斗败,悲惨死去,
1566年嘉靖皇帝死去。临死时,主持朝政的正是内阁首辅徐阶,徐阶连夜召见张居正,两人一起谋划,起草了嘉靖皇帝的遗诏,徐阶和张居正趁机把自己的政见加入遗诏中
新上台的隆庆皇帝重用藩邸旧臣,张居正因此平步青云
隆庆六年,隆庆皇帝病逝,朱翊钧即历史上有名的万历皇帝,此时只有十岁,无法处理朝政。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权利争夺,张居正终于成为了内阁首辅,牢固控制政权十年之久,大刀阔斧地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万历元年,张居正提出提出考成法,雷厉风行地建立起一套随事考成的制度
张居正他执政的核心理念,概括为六个字,叫做尊主权、苛吏治,所谓尊主权,实际上就是加强中央的控制,苛吏治就是加强对于地方官员的管理,他通过严格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使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礼制,张居正应该回家乡为父亲服丧三年,在张居正的默许下,皇帝下诏,命令张居正继续担任官职,处理政务,而不用回家守制,这种做法被称为夺情。多方官员弹劾张居正夺情,被张居正用严酷的手段回击
嘉靖和隆庆两朝,国库长期入不敷出,张居正采取了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的应对策略
万历六年,张居正首先在福建进行清丈田粮的试点工作,万历九年、万历十年,张居正决定将福建清丈之法推行到全国
无论是清丈田亩还是一条鞭法,张居正已经得罪了太多的权势
万历十年6月20日,58岁的张居正病逝,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
对于众多抵达澳门的西方传教士而言,他们最大的目标是够深入中国内地传教,在这方面最成功的无疑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1577年,他告别的父母和老师,离开了家乡,几经辗转后,于1582年8月7日抵达澳门,利玛窦先在澳门学习中文
由于当时的明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外的传教士一时无法进入中国内地
1552年,也就是利玛窦出生的那一年,到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先驱沙勿略病逝于广东的上川岛,未能等到中国内地向他敞开大门。1583夏末,耶稣会士罗明坚当时负责在中国的传教事务,利玛窦跟随罗明坚迫不及待的准备乘船前往中国内地
经过一番辗转,利玛窦终于踏上了两广总督府所在地肇庆,这是他深入中国内地的第一站,肇庆知府当地官员接待了这两位传教士
从1583年到1589年,他们在肇庆发展而来大约80名信徒,这六年间,利玛窦更近一步了解了中国,他的服饰打扮和言行举止也尽力向中国人靠拢,但适应中国文化的传教策略却惹来了麻烦。
1589年,新任总督突然下令,要求他离开肇庆,六年的努力化为泡影,利玛窦被迫由肇庆移居韶州
1600年,历史即将进入17世纪,就在这个时候,利玛窦再次获得了进入北京的良机,利玛窦在礼部大臣的陪同下,步入皇极殿,当时的万历皇帝是属于怠政期间他根本是不上朝,不接见任何大臣。他带来的西方科技器物再一次帮助了他。
进入17世纪后,欧洲生产力大大解放,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欧洲正在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地图、自鸣钟和小小的三棱镜,折射出欧洲即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自鸣钟,成了皇帝与利玛窦之间的联系纽带。
1610年5月11日,这位最具有儒士风范的耶稣会士,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在北京十年,利玛窦始终被皇帝当做一名御用钟表匠,他从无机会实现耶稣会的宏伟传教计划,这是他终生的遗憾
然而耶稣会士来华在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搭建起一座友好的桥梁,双方相互探求、理解、交流,为中国和欧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705年,清朝的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东西交流的这扇窗口被关上了
没有大机器生产的明代,江南却是丝织业的中心
随着丝绸业的发展,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闻名于世的盛泽镇,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其中自然少不了那些身怀绝技的丝织技工
江南市镇实际上是农业中国,也可以说是世界农业经济时代非常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明清最重要的大型市镇,会集中出现的江南
明代的江南市镇靠着丝绸与棉布两大产业,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不仅成功的解决了人口压力和耕地紧张的矛盾,还吸引各地客商到这里发展跨地区贸易
江南,既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又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之地,因为经商致富的富商大贾会积极培养子弟读书,追求功名和仕途。
大明通行宝钞是在洪武八年,也就是公元1375年开始在全国发行的。
宋代的时候出现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继宋金之后,纸币在元朝取得了新的发展,元朝第一次将纸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由于元朝连年用兵,使得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印制纸币,发行无度让纸币垮掉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政府正式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从此宝钞作为明朝的法定货币,直至明朝的灭亡
在赋税折银后,徭役折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也最终完成。金花银为明代白银货币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不仅国库收支以银两核算,而且朝廷明确规定了宝钞、铜钱和白银的折算比例。之后隆庆皇帝登基之初就颁令,买卖货物值钱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只许用钱。至此大明王朝建立近二百年后,终于正式承认了白银作为货币的合法地位
到了嘉靖晚年,白银作为流通的货币,就已经得到了官府的正式承认
一条鞭法的实施,为市场上白银的流通创造了便利条件,白银的地位更加巩固,在之后长达五百年的时间里,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云和与湖广云贵等八省市的银矿,为大明王朝提供了约两三千万两的白银
就在中国用有限的白银产量苦苦维持的同时,银荒也严重困扰着欧洲各国。15世纪末期欧洲人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就是地理大发现。
利润高达百分之六百的外销瓷器,为中国换回了当时最为紧缺的物品白银
在16、17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商人都将白银作为自己的本位货币。正是美洲出产的海量白银,使世界第一次出现经济一体化时,有了全球通用货币——白银。
中国长期保持着出口顺差,使得整个世界的白银流向这里,中国也成为世界白银的终极密窖
白银短缺,让欧洲人因祸得福地创建起现代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雏形,而此时的明政府没有做出丝毫改变。随着白银流入日趋减少,中国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公元1643年,重新发行纸币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最终未能实施。大明帝国这艘巨轮错过了最后的转向机会,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之下彻底沉没。在导致明朝灭亡的众多因素中,白银短缺导致的财政空虚无疑是根本原因。
清朝建立之初,曾尝试过发行纸币,然而短短十几年后,又退回到白银资本的老路上,中国再一次错失金融改革的良机
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这是白银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公元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1935年,彻底放弃银本位制,发行法定货币,中国的货币制度重新与世界接轨
公元1610年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来到了人间
朱由检的生母在他五岁时便去世了,父亲让西李选侍康妃来抚养他,十一岁时又改由东李庄妃抚养,祖父万历皇帝嗜酒好色,父亲即位后一个月就突然去世,只有长他几岁的哥哥朱由校与他手中情深
天启七年(公元1627)八月十一日,熹宗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了朱由检,准备将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交给了不满18岁的弟弟。他鼓励弟弟要大胆理政,中兴明室,并托付了两件事:一是善视中宫,二是魏忠贤可任。
公元1627年朱由检在皇极殿举行即位大典,决定次年改年号为崇祯
崇祯皇帝登基的时候,正是他们(宦官)专权最猖獗的时候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兵攻明,并在两年后攻陷抚顺。后金的崛起,成为明朝东北边界的心腹大患
天启二年(公元1622),山东河北等地爆发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天启七年(公元1627),陕西白水王二带领饥民杀死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宦官专权,朝廷黑暗,边防危急,民生凋敝
在崇祯帝的严厉督责下,对阉党的清算开始了。崇祯帝启用了一批曾经被魏忠贤排斥的官员,平反冤案无数
崇祯二年(公元1629),李自成在榆中发动兵变。崇祯三年,张献忠在脂起义
崇祯九年(公元1636)四月,满洲、蒙古诸贝勒、汉军都元帅、总兵官及文武大臣,齐集盛京沈阳,举行隆重典礼,大清国正式成立,皇太极即位,他就是清太宗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九月,清军入墙子岭,蓟辽总督吴阿衡战死,京师戒严。危急情况下,崇祯皇帝又只得从农民军作战前线调回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三月,清军再次大兵压境,洪承团全军覆没,最终变节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一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
崇祯十七年,在西安李自成改国号为大顺,大明崇祯十七年成了永昌元年
正月初八,大顺军主力挥师东向,目标直指北京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三月十八日夜,北京城内的明朝官兵大开城门,争相迎降,炮声停止,农民军控制了全城
三月十九日子时崇祯皇帝自缢
朱由检十八岁即位,三十五岁离世,在位十七年,勤于政事,夙兴夜寐,以图中兴,如此勤勉,沦为亡国之君的偏偏是他。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