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演讲心得体会高中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9 02:27

如何写《演讲心得体会高中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生如何写好演讲心得体会的文章,重点在于指出需要注意的事项:
"点亮思考之光,绽放表达之能——我的演讲心得体会写作之路"
在高中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阶段,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在不断地探索自我、锻炼能力。演讲,作为一项重要的沟通艺术,不仅考验我们的口才,更锤炼我们的思维与胆识。每一次站在讲台前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蕴藏着宝贵的经验。而撰写演讲心得体会,正是对这些经验进行梳理、反思、升华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完成作业的要求,更是我们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撰写演讲心得体会时,高中生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真实体验是根基,拒绝空泛"
心得体会的灵魂在于“心”,在于真实的感受和思考。切忌为了凑字数而空洞发套。你需要深入回忆演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是准备阶段的焦虑与努力,演讲时的紧张与投入,听众的反应是专注还是走神,成功时的喜悦还是失败后的沮丧?这些真实的情感波动、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都是心得体会最宝贵的素材。用具体的例子、生动的语言来支撑你的观点和感受,让读者仿佛也身临其境。例如,与其说“我感到很紧张”,不如具体描述“当灯光打在我身上时,我的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甚至忘了第一句话的开头

共青团的教育力量

作者:黄旖旎、俞可(上海师范大学)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青春。由一群风华正茂的新青年创建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中国共产党永远充满生机活力且继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青团要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学生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团组织是联系和服务青年学生的坚强堡垒。百年团史铺展的实为一幅充盈教育力量的壮丽画卷,即培育时代新人、筑造伟大梦想、共建大同世界。

育时代新人

以青春肩负神圣使命

1920年8月22日,八位人均20多岁的学人创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按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在正式团的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团的机关代理中央职权。这个被陈独秀称作“共产主义预备学校”的团组织,翌月创办了外国语学社,《民国日报》头版首次登载其招生广告。学员由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推荐入学,所获教材包括《共产党宣言》,由译者、团发起人之一陈望道亲授。该社仅招收五六十名学员,却有11人未及壮年就为远大理想而英勇牺牲。1921年1月13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高等小学校主事(即校长)毛泽东创建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几皆为各校进步学生。是年8月,这位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创办湖南自修大学。这是党史上第一所教学与研究兼具的教育机构,被李达称为“共产主义的大本营”,师生何叔衡、夏明翰、郭亮、毛泽民、杨开慧等为崇高信念而壮烈殉身。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共青团虽走过不同时代,却始终坚持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百年如一日把培育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人视为己任。志存高远,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新时代共青团携手学校办好大思政,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启示学生,用伟大的目标感召学生,用光明的未来激励学生,助力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筑伟大梦想

以青春激扬时代主题

1920年秋,受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委托,青年团成员兼外国语学社学员李启汉在工厂密集城区沪西小沙渡地区创办工人半日学校。该校开中国共产党工人教育之先河,以扫盲和补习来启迪革命斗志,为工人运动夯实人才基石。上海建团八人之沈玄庐,1921年9月26日在浙江萧山老家创办衙前农村小学校,随之开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教育及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1922年2月10日开学的上海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创建的第一所学校,以“养成妇运人才,开展妇运工作”为宗旨。首任校务主任李达,既任青年团成员又做外国语学社教员,预见“女子解放的先锋队到处都要组织起来”,以教育平民性点燃教育革命性,培养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女干部。陈独秀盛誉该校为“风雨晦冥中的晨鸡”。无独有偶,在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11月成立。发起人邓中夏与首任书记高君宇均为北京大学学生,1919年3月组建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1920年12月在京城工业重镇的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由此开启北方的工人教育与工人运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寄语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为伟大梦想而奋斗,伟大梦想源自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新时代共青团员教师、学生要同人民一起奋斗,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建大同世界

以青春润泽天下情怀

上海建团八人之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叶天底实乃一师携三徒,出自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俞秀松为书记,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施存统为首任书记,俞秀松继之。以团社合一形式运行的外国语学社,秘书俞秀松主持校务。该社亦谓俄文专修馆,专为团员留苏深造做英法德俄日诸语的预备。为取回火种“烧掉旧社会”,在俞秀松统筹下,该社刘少奇、任弼时等约30名学员分三批自1921年春始奔赴莫斯科就读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25年10月28日,俞秀松率张闻天、乌兰夫等百余名党团员驶往莫斯科入读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受联共(布)派遣,俞秀松1935年夏率二十多名留苏学人抵达新疆,力主“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主义为内容”,开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湖南,建团群体实为毛泽东、蔡和森等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窗1918年4月14日建立的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在湘开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湘籍青年占留法勤工俭学生五分之一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新时代共青团要助力师生,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天下为公与中华民族一家亲精神,秉持人类关怀与家国情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19年8月,刚改组湖南学生联合会的青年教师毛泽东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新时代团员师生只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中华民族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军校生毕业感言 | 我的青春,和军旅有个约定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在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的学习时光就这样走近了尾声。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多月里,毕业已不是一个那么遥不可及的字眼,马上,我们就要奔赴祖国各地,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还记得四年前,一个同样酷热难耐的夏天,刚刚结束高考的我们进入了这所“大熔炉”——军校。通过两个月的新兵训练,我们完成两个转变——由地方高中生向军校大学生的转变和由普通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当时的我们还不是很清楚这句话的含义,但当我们的皮肤变得黝黑、身材变得魁梧、队列不再松松垮垮时,当我们的内务不再稀稀拉拉、被子也可以有棱有角时……我们明白了这两个转变的真实含义。

军校的生活紧张又充实,满满的课程安排与每天雷打不动的体能训练填满了我们的四年军校时光。慢慢习惯了宿舍、食堂、课堂、训练场四点一线的生活,虽然也曾对于这种单调与重复的生活有过不解和抱怨,但随着自己的成长与改变,曾经的消沉与失落逐渐消失,我们开始慢慢习惯这种规律的生活。我们开始挑战自己:多解开了一道高数题、多完成了一次组合练习、四百米障碍又进步了一秒……我们坚持了许久也收获了很多。

这四年里,我们经历过通宵行军,疲劳、困倦、脚底磨泡、双腿发抖,我们却依旧坚持,从未停止;我们用双脚丈量校区,砺兵路、习武路……武装五公里的路途中留下了我们擦不尽的汗水;八一水库里,我们如蛟龙、似游鱼,在水中翻腾,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在南昌跨区域演习中,我们战胜了闷热潮湿的天气、泥泞的道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指挥调度,我们向一名合格的毕业准排长努力。不知不觉中,我们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克服了自己曾认为不能克服的困难、完成了自己曾认为不能完成的任务,在一次又一次的摔打和磨练中越挫越勇。

四年,我们不仅收获了成绩、也收获了珍贵的情谊。在每一次跑五公里时鼓劲加油,在长途行军拉练时相互扶持,在每一个喜悦的场合欢呼雀跃,不管经历什么,我们都互相鼓励:不抛弃,不放弃。

二十多岁,我们充满朝气和希望,也更明白使命和责任。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我们,身上肩负着实现强军梦、中国梦的使命,青春需要热血来浇灌、梦想有拼搏才可以实现,迷彩青春注定会不平凡。

四年前我们与军旅相约,四年后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