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9 0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端午直播观后感的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让你的文章更出色: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核心是“感”:" 观后感最重要的就是“感受”和“感想”。你要清晰地表达这次直播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触动、启发或思考。 "围绕端午主题:" 你的感受和感想应该与端午节以及直播内容紧密相关。是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体会到了节日的热闹氛围?是被某个环节或人物打动?还是对传统习俗有了新的认识?
2. "精心选择内容 (Carefully Select Content):" "选取印象深刻的部分:" 直播内容可能很多,选择一两个你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的环节、画面、人物或信息来重点描写。不必面面俱到。 "具体细节支撑:" 不要只说“感觉很热闹”或“觉得很有趣”,要结合直播中的具体画面、声音、讲解、互动等细节来写。例如,“当主播演示制作五彩绳时,那灵活的手指和鲜艳的色彩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外婆也常做的手艺...”
3. "生动描绘场景 (Vividly Describe Scenes):" "运用感官描写:" 尽可能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例如,直播中展示的龙舟竞渡的
友友们好,我是敏心拾光,今天抄书打卡第8天!就想借抄书静下心来,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
今天下午超开心,去参加小孙子的游园会。我俩都换上古装,我穿旗袍,小孙子穿汉服,可精神了!学校准备的活动真丰富,做香包、画粽子、做花、扎染、抽盲盒背古诗、编绳子,每完成一项,老师就给盖个章。小孙子超认真,画的粽子有模有样,我俩不一会儿就全做完了,做完画粽子还能领个印着粽子的香包当奖品!
网络图片
今天我抄的是唐代文秀的《端午》。这首诗就是感慨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来,可楚江那么辽阔,也洗不清屈原这位忠臣被污蔑的冤屈。读完就觉得屈原太冤了,古代像他这样正直却被陷害的人真让人痛心。
抄书打卡第8天
网络图片
抄书这几天,每天静下心写字、琢磨诗,感觉日子都慢下来了,还真学到不少东西。感谢友友来看我的文章,欢迎点赞、评论、关注!后续会继续分享抄书日常和生活趣事!
#端午纳福#端午纳福
菖蒲青剑斜插门楣时,晨光正把艾草的影子拓在斑驳的木门上。那簇带着露水的艾草是凌晨五点从河滩采来的,茎秆上还缠着昨夜的星子,奶奶说这时候的艾草带着天地初开的清气,能驱走一夏的邪祟。我蹲在灶台边看她包粽子,箬叶在掌心翻出利落的弧度,糯米混着红枣的甜香在蒸汽里浮沉,氤氲成童年记忆里最温润的底色。
一、汨罗江的水纹
关于端午的记忆总带着水的质感。老人们说,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比现在更苍茫,屈原披发行吟时,江水里游动的不是鱼,是未被驯服的诗魂。当他怀抱石头沉入江底,江水忽然静默,只有岸边的艾草在风中簌簌作响,像是在记录一个民族的悲怆。后来人们划着龙舟驱散鱼群,往江里投下裹着粽叶的饭团,那些青碧的叶子便成了时光的信封,里面装着对忠魂的祭奠,也装着生生不息的民俗密码。
故乡的龙舟赛在端午正午开始。河面浮着薄雾,船头的鼓手赤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泛着油光。鼓点落下去,龙舟便如离弦之箭,船桨劈开的水花里,能看见倒影中屈子忧愤的眉眼。岸边的呐喊声震得芦苇荡起伏,卖酸梅汤的老汉挑着担子穿梭其间,褐色的陶罐上印着褪色的“福”字,舀汤时木勺碰着罐壁,发出清越的声响,像极了楚辞里的韵脚。
二、五彩绳里的光阴
奶奶的针线笸箩总在端午前一周热闹起来。红、黄、蓝、白、黑五种丝线在她指间缠绕,像拧着五颗太阳的光芒。“这是五彩长命缕,系在手腕上,五毒见了都绕道。”她说话时,银发垂在额前,线头穿过指缝时,我看见她手背上的老年斑,像极了粽叶上自然形成的纹路。
系五彩绳要在日出前。奶奶把绳子搓得松松的,说这样才能留住晨光里的福气。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屋脊,她将彩绳系在我手腕,嘴里念着“青蛇白蛇快走开,蜈蚣蝎子莫近身”。后来我在博物馆见过汉代的“长命缕”文物,形制竟与奶奶手里的别无二致,原来这缠绕的不仅是丝线,更是千年未断的民俗血脉。等到七月初七,要把彩绳解下来扔到屋顶,让喜鹊衔去搭鹊桥,这是奶奶给童年编织的浪漫谎言,让我相信所有的祈福都有去处。
三、雄黄点额的印记
端午的正午总带着微醺的气息。爷爷拿出陶制的雄黄酒坛,用竹片蘸了酒在我额头点个“王”字,酒液挥发时带着辛辣的暖意,像小兽的舌头舔过皮肤。“这样百虫不侵。”他说着,自己也饮了一小口,酒液顺着胡须滴落,在青布衫上洇出深色的花。
后院的药草园在端午格外热闹。薄荷与艾草共生,菖蒲的剑叶刺破晨雾,奶奶戴着竹编手套采摘佩兰,说晒干了装在香囊里,能避瘟气。她的围裙上缝着细密的口袋,每采一种药草就分开放,指尖沾着叶绿素的清香。我蹲在旁边看蚂蚁搬家,发现它们也绕着艾草走,忽然觉得古人的智慧原是从自然里学来的——当人类用艾草驱邪时,昆虫早已懂得避开这天然的杀虫剂。
四、粽香里的时空褶皱
包粽子是端午最盛大的仪式。奶奶把泡了整夜的糯米捞出来,米粒在竹筛里闪着珍珠般的光。她教我折箬叶成漏斗状,放一层米,铺一颗红枣,再覆一层米,指尖轻轻压实,最后用马莲草捆扎。“不能太紧,不然米煮不软;也不能太松,不然会散架。”这道理后来我在人生中多次遇见,原来包粽子的哲学里藏着处世的智慧。
蒸笼上汽时,整个院子都飘着箬叶与糯米的香气。这香气能穿透时光,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江南古镇见过的场景:临河的吊脚楼里,妇人坐在门槛上包粽子,脚边的木盆里泡着糯米,河面上偶尔漂过龙舟的鼓点。现在想来,不同地域的端午习俗或许有别,但这裹在粽叶里的心意,却像糯米一样粘稠而温热,粘连着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记忆。
五、当艾草遇见现代
去年端午在城市公寓,我试着在防盗门插艾草,却发现没有合适的缝隙。最后只好把艾草插在矿泉水瓶里,放在阳台。看着那束在钢筋水泥间显得有些突兀的绿色,忽然想起故乡河滩上肆意生长的艾草,它们在晨雾里舒展叶片,与露水、蛙鸣和早起的采艾人构成浑然一体的画面。
但现代生活也在赋予端午新的模样。超市里有真空包装的粽子,冷链物流让异乡人能尝到家乡的味道;社区组织的包粽子比赛里,年轻人用抖音记录着箬叶翻转的瞬间;甚至还有环保龙舟赛,用可降解材料制作船身,让传统民俗与绿色理念相遇。这些变化像端午的五彩绳,在传统的底色上编织着新的色彩。
暮色漫过阳台时,我摘下腕上的五彩绳。今年的绳子是网购的,颜色鲜艳却少了手工搓制的粗糙感。但当我把它轻轻放在窗台上,忽然看见绳结里夹着一根细小的艾草茎——或许是包装时不小心混入的,或许是某个用心的匠人特意留下的。这细微的绿意让我忽然明白,民俗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形式的固守,而在那份对“纳福”的虔诚向往,就像汨罗江的水,无论流经多少岁月,总在河床深处涌动着最初的温度。
此刻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远处不知谁家飘来粽香。我走到阳台,看见月亮正从楼群间升起,清辉洒在那束插在矿泉水瓶里的艾草上,叶片的脉络清晰可见,像时光在大地上写下的诗行。而我知道,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总有无数颗心正与我一起,在艾草香里,默念着那句穿越千年的祝福:端午安康,岁岁纳福。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