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读书笔记论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9 07:29

精心挑选《读书笔记论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论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论述作文:
"读书笔记论述作文:注重细节,提升深度"
读书笔记论述作文,是将阅读所得转化为书面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考察了我们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更考验了我们的分析、归纳和论证能力。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论述作文,需要我们在阅读、笔记和写作三个环节都下足功夫,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阅读阶段:深入理解,把握精髓"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深入的理解,就无法写出有深度的论述。因此,在阅读阶段,我们要注重以下几点:
1. "仔细阅读,圈点批注:" 不可囫囵吞枣,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对于重要的句子、段落,要圈点批注,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这样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也能为后续的笔记和写作提供素材。 2. "把握主线,理清脉络:" 每本书都有其中心思想和逻辑结构,我们要善于把握主线,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3. "关注细节,积累素材:" 作者的论证过程往往蕴含在细节之中,我们要关注细节,例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数据引用等,这些细节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
"二、 笔记阶段:分类整理,提炼观点"
笔记是写作的桥梁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深度剖析读书笔记

一、作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者山口拓朗针对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核心难题展开分析,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 写作畏难情绪与自我否定 :许多人认为自己缺乏写作才能,根源在于学校教育中缺乏系统的写作方法指导,导致对写作产生恐惧和抵触。

2. 文章缺乏读者意识 :写作时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读者需求与感受,导致信息传达失效,无法引发共鸣。

3. 内容空洞与逻辑薄弱 :文章缺乏具体事例、细节描写和逻辑结构,表现为抽象概括、观点模糊、说服力不足。

4. 表达冗长与重点不明 :语言啰嗦,缺乏删减意识,导致读者难以抓住核心信息。

5. 缺乏深度与独特视角 :停留在表面叙述,无法挖掘事物本质,缺乏多维度思考和深度分析。

6. 灵感枯竭与素材匮乏 :认为写作素材有限,不懂得从生活中发现和积累素材,缺乏“发现力”。

二、全书大纲框架

第1章 全面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

1. 写文章要“以读者为中心”:明确读者定位,如汽车杂志的细分读者案例,强调“赠送礼物”式的读者需求匹配。

2. 充分调动记忆,向外“输出”:通过“说和写”促进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如写影评强化记忆。

3. 多问自己,文章就会有质的飞跃:“自问自答”挖掘内容深度,如探讨“失败价值”的问答过程。

4. 形成“习惯动作”,能提高专注力:如铃木一朗的击球习惯,建议写作前的固定仪式。

5. 设定“截稿时间”,能提高写作速度:利用“Deadline Rush”效应,缩短预估时间20%。

6. 充实表达方式的弹药库:“列举近义词”训练,如描述“拥挤的车内”的多种表达。

第2章 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的训练

1. 要明确地提出结论:“确定尺度”训练,如项目方案选择的判断标准。

2. 冗长的文章不会有人看:“把文章删减一半”,保留核心信息,如删减“邋遢桌子”的描写。

3. 一定要具体化:“抽象→具体”转换,如“学习很好”改为“全国模拟考前十”。

4. 与读者形成共识:“简单明了地说明”,如解释“commitment”的多义性。

5. 准确地描述事物和传达信息:“比较&设定范围”,如气温18℃的冷暖需对比前日温度。

第3章 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的训练

1. 防止信息遗漏:“5W3H”训练,如邮件中补充时间、地点等要素。

2. 获得读者的共鸣和赞同:“目的&目标”分解,如“疾病预防”文章的数据分析与解决方案。

3. 信息不足会导致文章内容薄弱:“信息+原因”结合,如推荐腹式呼吸法时说明降压原理。

4. 通过具体事例来增强说服力:“举例”训练,如用猪肝维生素A含量说明营养价值。

5. 区分事实与判断:“分辨是否是事实”,如区分“戴耳钉的男生”与“举止轻浮”的主观判断。

6. “事实→结论”模式加强逻辑性:用“所以”导出结论,如“十字路口无红绿灯”→“需安装红绿灯”。

7. 用“总而言之”传达最重要信息:总结核心观点,如从女篮选手技术分析中提炼“心理因素重要性”。

8. 运用比喻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比喻”训练,如用“电脑保存”比喻男女恋情差异。

第4章 写出有深度的文章的训练

1. 增加不同视角:“收集视角”训练,如从“经济”“文化”“治安”等多维度写国外旅游。

2. 深挖某种情绪的来由:“为什么”训练,如分析“寂寞”情绪的家庭外出背景。

3. 通过描写细节吸引读者兴趣:“描写细节”训练,如患流感时的身体反应细节。

4. 提高“发现力”找到取之不尽的素材:“乘法”训练,如“舞蹈评分”ד写作读者视角”的关联。

第5章 写出吸引读者的文章的训练

1. 开头就要打动读者:“领会广告词”训练,如用“你的文章没人看”作为博客开头。

2. 用引号增加临场感:“表达心情”训练,如引用儿子扔玩具时的“哎哟痛死了”。

3. 要有诚实表达的勇气:“认可他人”训练,克服恐惧,如实表达对口碑不佳电视剧的喜爱。

4. 用自己的话谈体验:“唤起体验”训练,如结合个人皮肤干燥经历推荐护肤书。

5. 以故事打动人心:“讲故事”训练,如用“半年备考→考上东大”的起伏故事。

6. 要有“自信”和“决心”:“斩钉截铁”训练,如将“可能有效”改为“必定有效”。

7. 合理运用“逻辑”与“情感”:区分“逻辑派”与“情感派”,如结合M字形曲线数据与个人求职经历。

8. 用灵活表达方式增加现场感:“拟声拟态词”训练,如“怦怦直跳”“热乎乎”描写心情。

第6章 通过写文章改变你的世界和人生

1. 为文章增添光彩的七个建议:以他人文章为鉴、区分“鸟眼”与“虫眼”、多读书、欢迎难关、认识自己、宣泄情感、撰写未来简历。

三、本书专用术语表

1. 以读者为中心 :写作时优先考虑读者需求、兴趣与立场,如情书需针对不同对象调整内容。

2. 5W3H :信息传达的基本要素(When、Where、Who、What、Why、How、How many、How much),如策划书需包含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3. 事实与判断 :事实是客观存在(如“2020奥运会在东京举行”),判断是主观观点(如“日本经济回暖”)。

4. Deadline Rush :截止日期临近时产生的冲刺动力,如设定缩短20%的截稿时间提升效率。

5. ZONE :心理学中的“专注状态”,如通过习惯动作进入写作专注模式。

6. 抽象→具体 :将模糊表述转化为明确细节,如“学习好”改为“连续三年模拟考前十”。

7. 比喻训练 :通过类比增强理解,如用“电脑保存”比喻男女恋情处理差异。

8. 鸟眼与虫眼 :“鸟眼”是宏观视角(如看待感冒为身体免疫反应),“虫眼”是微观细节(如感冒症状的具体感受)。

9. 乘法训练 :结合外部素材与自身专长,如“圣诞节”ד文章写作”的关联创作。

10. 5W3H训练 :通过补充完整要素防止信息遗漏,如邮件中明确会议时间、地点、参与人。

四、重要段落主旨句

1. “写文章时,和发行汽车杂志是同一个道理,最关键的是要考虑写给谁看,即明确‘读者定位’。”

2. “记忆力和写作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写文章的过程中包含着从大脑调动记忆的环节。”

3. “反复进行自问自答,正是写文章这一行为的本质。”

4. “习惯动作有助于保持专注,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发挥的精神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ZONE’。”

5. “当截稿时间迫近时,会超常发挥,如有神助——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

6. “在无穷无尽的表达方式中,作者选择了哪一个呢?这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才能和品位。”

7. “看了很久,却根本没看见结论是什么,真是急死人了……这种令人感到不耐烦的文章,想必大家都曾经碰到过吧?”

8. “一定要具体化,做到这一点,就能提高写作能力,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抽象’而‘含糊不清’的。”

9. “如果文章中遗漏了5W3H信息,读者看后会有如下反应:‘我想买这张广告单上的菜刀,但又不知道价格是多少。’”

10. “目的和目标并不是各不相干,而是相辅相成的,‘目的’也有可能成为其他目的的‘目标’。”

11. “信息不足会导致文章内容薄弱,因为没有写明原因,就不可能让读者接受。”

12. “具体事例正是‘具体化’的最佳体现。如果你想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就必须充分发挥具体事例的强大效果。”

13. “我们读写文章时,必须明确地把‘事实’和‘作者的判断’区分开来。”

14. “写文章时,必须意识到‘把握事实→根据事实导出自己的结论’的流程。”

15. “用‘总而言之’一词凸显出你最想传达的信息,即从前文概括出本质的总结。”

16. “擅于表达的人,大都是运用‘比喻’的高手。比喻能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而且还能增强说服力。”

17. “增加‘视角’,能使论述更有深度。不是‘只看见1,所以就是1’,而是‘看见了1至10,而结论还是1’。”

18. “对朦胧不清的情绪进行挖掘时,最有力的武器是问‘为什么’。连问五个为什么,就能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隐藏的真正原因。”

19. “细节描写力就是描写细节的能力,适用于描述情感、感觉、回忆、事实等,能增加真实感,吸引读者兴趣。”

20. “提高‘发现力’,就能找到取之不尽的素材。从外部找到素材后,应该和自己擅长的内部素材结合在一起,运用‘外部素材×自己擅长的素材’这一乘法公式。”

21. “如果一开头抓不住读者的兴趣,后面想要挽回就很难了。文章的‘开头’同样重要,需用冲击力语句引发好奇。”

22. “加入引号,就能增加临场感,更充分地传达你想传达的信息,如直接引用他人评价或心理活动。”

23. “在写私人性质文章的时候,不必过分拘泥于社交辞令,否则会抹杀作者个性,需有诚实表达的勇气。”

24. “打动读者内心的,不是‘理论’,而是‘体验’。你的实际体验,将在写文章时成为强大的武器。”

25. “‘故事’需具备三个条件:有时间流动、有高低变化、鲜明地传达信息,如从‘偏差值40’到‘考上东大’的起伏。”

26. “斩钉截铁是指断定式的表达方式,需要有‘自信’和‘决心’,驱动力越大,越能打动读者。”

27. “逻辑与情感需平衡运用,如汽车的左右轮胎,偏废一方会导致文章失衡,需结合理论与情感。”

28. “运用拟声拟态词描写声音、状态和心情,可以身临其境地传达出现场的氛围和情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9. “多读书能提高写作能力,核心原因是接触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此发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0. “撰写‘未来简历’能提高自我形象,通过描绘理想中的自己,潜移默化地向目标靠近。”

五、论点支撑图

核心论点 :通过系统性训练可显著提升写作能力,无需依赖天赋,关键在于掌握思考与准备方法。

分论点1:以读者为中心是写作基础

- 证据链 :汽车杂志细分读者案例;情书因对象不同需调整内容;策划书需针对领导类型调整重点(如成本型领导需强调数字)。

- 论证方法 :归纳法,通过多领域案例归纳出读者定位的重要性。

分论点2:输出与记忆联动强化写作素材积累

- 证据链 :写影评强化电影记忆;“说和写”促进短期记忆转化;不输出则信息易流失(如每年读百本书仍知识匮乏)。

-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较输出与不输出的记忆效果差异。

分论点3:结构化思考提升文章逻辑性

- 证据链 :5W3H缺失导致信息模糊(如邮件未写清会议时间);“事实→结论”模式(如“十字路口无红绿灯”→“事故频发需安装”);铃木一朗习惯动作与写作专注训练的类比。

- 论证方法 :演绎法,从逻辑规则出发推导写作结构;类比法,用体育案例类比写作训练。

分论点4:具体化与细节描写增强文章质感

- 证据链 :“学习好”与“全国模拟考前十”的表达差异;“邋遢桌子”的细节描写(灰尘、杂物等);“奶油浓汤组合”拟声词案例增强现场感。

-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展示抽象与具体表达的效果差异。

分论点5:多维度思考赋予文章深度

- 证据链 :“死后世界”话题需结合科学、宗教、哲学多视角;“增税”分析需兼顾国民与国家视角;“鸟眼”与“虫眼”结合看感冒症状(微观痛苦与宏观免疫作用)。

- 论证方法 :归纳法,通过不同话题的多视角分析归纳出深度写作方法。

分论点6:情感与故事化表达提升感染力

- 证据链 :诚实表达对口碑不佳电视剧的喜爱引发共鸣;个人护肤体验推荐图书的高互动率;“从偏差值40到东大”的故事起伏吸引读者。

- 论证方法 :案例论证,以具体文章案例说明情感与故事的作用。

六、作品总结与知识迁移计划

核心问题

解决普通人“不会写、不敢写、写不好”的难题,打破“写作需天赋”的误区,指出写作能力可通过系统训练提升,核心障碍在于缺乏科学的思考与准备方法。

解决方案

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理念,通过“输出训练(说写结合)、结构化思考(5W3H、事实判断区分)、细节描写、多视角分析、故事化表达”等30余项具体训练,从思维模式到表达技巧全面提升。

论证路径

以作者18年职业写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心理学(ZONE理论)、脑科学(记忆转化机制)、语言学(比喻与拟声词)等跨学科知识,通过大量生活案例(如送礼物、餐馆点菜)、职业场景(如策划书、邮件)类比论证,形成“问题-训练-案例”的闭环论证。

个人启示

写作本质是思维的外化,提升写作需先提升思考质量。“自问自答”“删减废话”等训练不仅适用于写作,更是高效思考的通用方法。诚实表达与读者意识的平衡是持续修炼的重点。

知识迁移计划

1. 工作应用 :

- 撰写报告前先明确读者类型(如领导属“结果导向型”),用“5W3H”填充核心数据,结论前置。

- 邮件沟通中避免“可能”“大概”等模糊表述,用“具体时间+数字+行动项”替代(如“本周五12点前提交3版方案”)。

- 会议纪要采用“事实→结论”结构,如“上周客户投诉3起(事实)→需优化售后流程(结论)”。

2. 生活应用 :

- 朋友圈分享旅行见闻时,加入细节描写(如“老街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转角咖啡店飘出焦糖玛奇朵的甜香”)。

- 给家人写贺卡时,用“故事+情感”模式,如“记得你总说没时间学烘焙(过去),今年生日我报名了亲子烘焙课(现在),想和你一起做草莓蛋糕(未来)”。

- 日常思考中进行“自问自答”训练,如“为什么今天感到焦虑?→工作 deadline 临近+未做时间规划→需立即列出任务清单”。

3. 长期训练 :

- 每日记录1个“生活细节”(如地铁里老人给孕妇让座的神态),锻炼观察与描写能力。

- 每周分析1篇爆款文章的“开头设计”与“读者痛点抓取”方法,仿写1篇同类主题短文。

- 每月撰写“未来简历”,明确写作相关目标(如“半年内掌握职场文书写作技巧,让报告采纳率提升50%”),强化自我形象与动力。

这本书颠覆了“写作靠天赋”的认知,将复杂的写作能力拆解为可训练的具体模块,如同搭建积木般提供了清晰的提升路径。无论是职场人士、学生还是写作爱好者,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将“写作难题”转化为“思维升级”的契机,实现从“不敢写”到“会写”再到“享受写”的蜕变。

提升写作素养读书笔记:描写的意义和作用


描写的意义和作用
1.显示形象,以引起某种美感或快感
文学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和科学(特别是哲学)的差异主要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处理内容的方式。科学家、哲学家(包括文艺批评家)用判断和推理陈述见解,文学家则“以形象和图画来讲话”。显示形象和图画的基本手段就是描写。

所谓描写,指采用绘声绘色的办法,把事物的状貌、神采和动态,具体地、真切地、饱含情意地勾画出来。写人,要使其声可闻,其容可睹;写物,要使之可见、可闻、可触、可感;写景,要意境鲜明,使读者产生仿佛置身其间的幻觉。总之,要使一切都形象化,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器官,以引起某种程度的美感或快感,进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所以,学习文学写作,必须潜心研讨和掌握描写的技法,亦即形象化的手段,否则就写不出任何具有文学意味的作品来,当然更加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作家和诗人了。别林斯基说:“谁要是生而没有创造的幻想,不能把思想化为形象,不能以形象思考、判断和感觉的话,那末无论他有怎样的智慧、情感和信仰的力量,无论他所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和时代的心智内容怎样丰富,这一切都帮不了他成为诗人。”|(别列金娜选辑《别林斯基论文学》这里强调诗人(广义的诗人即“文学家”的代称)必须具备三种能力,即想象和幻想的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显示形象的能力,后者为其归宿,它实际上包容了所有这三种能力。

由此可见,显示形象的能力(主要是描写的能力)为从事文学创作所必备的条件。一些热爱文学并且已经在创作的道路上蹒跚学步的人,尤其要重视磨炼这种能力。高尔基在检阅了一位青年的习作后语重心长地指出:“这短篇是失败的。因为作品中诸人物底处理是粗糙而干燥无味的。他们没有脸孔,没有眼睛,也没有表情。完全是眼睛不能看见的。”(高尔基《给初学写作者》)就是说作者还没有掌握文学的特征和描写的要领,以致所写人物苍白无力,没能构成形象,而没有形象的作品就不能算作文学作品。

回忆我们读过的名家名著,不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剧,也不论是长篇巨制还是短小的篇什,无不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其中一些典型人物如斯巴达克思、保尔·柯察金、奥勃洛摩夫、高老头、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孙、武松、贾宝玉、林黛玉、诸葛亮、阿Q、吴荪甫等等,就象某种人生经验或教训的化身那样,时常出现在我们眼前,以鼓励或警告、赞赏或批评的眼神看着我们,使我们激昂奋进或者怵惕反省。

可见形象的意义不只在于给人以一种美感的体验,而且能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引导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刘勰所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神思》),固然指的是构思,亦即形象思维的过程,同时也准确地概括了形象的美感教育作用。
2.与叙述相结合,使故事有情景可见
描写和叙述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描写旨在具体显示人物或景物的状貌,以形象感染读者;叙述则是向读者介绍人物的经历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果说叙述是纵的绵延,那末描写便是横的扩展。一篇文章若无叙述(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有的)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若无描写,则干瘪枯燥,毫无生气可言。

实际上叙述和描写常常交错在一起,就象织布用的经线和纬线那样。有时两者融合在一起,简直不可区分。例如摹写范围较大、内容较繁富的地 事物的状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上到下,从表到里,其间就有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有一个逐步转移、推进的过程。这线索或这过程表现的手段自然是叙述而不是描写,即是说描写的条理性要依靠叙述来体现。

此外,象人物的语言、行动是构成故事情节的重要因素,而故事情节则是依靠叙述来展开的,实际上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和铺叙故事情节是同时进行的。在这种 下,要判明其中哪是叙述哪是描写无疑非常困难。赵树理在谈他创作小说的经验体会时说:“任何小说都要有故事。我们通常所见的小说,是把叙述故事融化在描写情景中的,而中国评书式的小说则是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的。”(《<三里湾>写作前后》)既然叙述和描写已经彼此“融化”,紧密结合,当然就不可能仔细地加以辨别区分。

其实不只小说,其它文学体裁也常常把叙述和描写融合在一起。例如王安石改“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诗句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的威力和江南明媚的春光具体形象地显示出来了。原句纯然是叙述,修改句则把描写融化在叙述之中,描写的功能主要是由“绿”字来体现的,但我们决不能因此把“绿”字和句子的其它部分割裂开来,说它是描写,别的是叙述。因为抽去“绿”字则语不达意,无以达到叙述的目的,而离开其余部分,“绿”字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而已,根本起不到显示具体形象的作用。

因此,我们说叙述和描写虽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两者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交通的方面,写作中要学会综合运用。
3.寓理于“形”,通过摹写物象进行评判
不能把描写仅仅看作专门摹写事物状貌的技法。描写本身不只有着某种叙述的功能,还有十分明显的说明和评判的作用。好的描写总是渗透着深厚的思想内容,它所显示的自然和社会的画面、人或物的形象,都不是纯客观的,其中包含着作者的见解和感情,因为它们都是作者观察认识生活的结果。

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的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相貌、神情和举止。人们读过小说一定会怀着崇敬的心情想起他那金黄色的长发、浓密的胡子、五官端正的脸和淡蓝色的眼睛,想起他在角斗场上愤怒的表情,想起他同恺撒散步时所抒发的伟大理想,想起他身陷重围,两眼燃烧着怒火,迅猛地挥舞短剑和敌人拼搏的那种视死如归的雄姿。

实际上读者所体验的正是作者已经体验过的感情,只是这种感情不是直接用语言表露出来,而是用饱和着生活细节和时代特征的描绘传递给读者,因而具有极为深刻的美感作用。契诃夫在《磨坊主》中对主人公阿历克赛·比留科夫的刻画也具有明显的批判意义:这位磨坊主靠不正当的手段发家致富,单身一人,没有家室之累,却把年迈的母亲推给家庭负担很重并且穷困不堪的弟弟赡养。一天他母亲到磨坊来,先是恳求他接济处在困境中的弟弟,他不答应;接着要求他偿还弟弟当初借给他开磨坊的本钱,他也不愿意。后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好象良心发现,拿出一把钱来:
“哪,这是给你的……”他含含糊糊地说,从皮夹里拿出一小把钞票和银币。“拿去吧!”
他手里卷着那把钱,揉搓着。不知甚么缘故,他回头看看修士们(加工面粉的顾客),然后又揉搓那些钱。票 和银币从手指中间漏下去,一个连一个的回到皮夹里,只有一枚二戈比的钱币还留在他手里…磨坊主人瞧着它,用手指摸一摸,然后嗽了嗽喉咙,脸胀得发紫,把那个钱递给他母亲了。(汝龙译《契诃夫小说选》上)
对于这个已经贪鄙到失去人性的家伙,作者深恶痛绝,但小说自始至终没有作直接的评判,只是通过对人物神情举止的描绘,通过人物行动的前后对比透视其内心世界,同时披露自己思想感情的倾向。由于作者确切地把握了人物思想品质与神情举止之间的联系,用夸张的笔触描摹了能够充分显示这种联系的细节,结果象漫画那样成功地突出了这位磨坊主的丑恶灵魂,形象本身的批判力量,远非一般评议的文字所可伦比。
正因为塑造艺术形象的最终目的(或者说主要目的)是揭示某种生活规律,帮助人们认识真理,所以,从事文艺创作单靠写实是不行的,还要学会虚构,学会“个别化”,即把生活中的某些本质规律概括成鲜明独特的形象或画面,使人们能够通过这种种“个别”去探索“一般”。郭沫若认为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都要掌握。他说:“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批判。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说,文艺活动的本质应该就是现实主义。但文艺活动是形象思维,它是允许想象,并允许夸大的,真正伟大的作家,他必须根据现实的材料加以综合创造,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样的创造过程,你尽可以说它是虚构,因而文艺活动的本质也应该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第二集)这段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植根现实,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只有经过想象、虚构、综合、创造,才能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反映生活、批判现实的作用。
基于形象本身具有批判的作用,显示形象和图景的主要方法一描写,就常常被用作议论的辅助手段。在论说文中穿插一些描写的笔墨,就显得生动形象,使人们阅读时不致昏昏欲睡。读完以后,那形象或图景还会深深地铭刻在脑子里,不时闪现某种思想的光辉。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开头描绘道:“一个怪影在欧洲游荡着一共产主义的怪影。”把共产主义比作“怪影”表现的是资产阶级心目中的形象,它一方面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把共产主义看作洪水猛兽的恐怖心理;另一方面,活生生地显示了共产主义思潮的强大威力。“游荡”这个动词把共产主义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无法遏止的态势作了传神的摹写。这样,本来不可以目视的抽象思维,就变成神态宛然的物象,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使之在感受的同时加深理解。教员同志写作论文也经常用设喻的形象化手法表现自己的思想主张。例如在《新民主主义论》的结尾,他满怀激情地写道:“新中国的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手欢迎它。”这篇文章写于一九四〇年,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尚有九年时间。当时,全国人民正同仇敌忾,奋起抗日。搞假抗日、真反共的国民党反动派陷于四面楚歌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取得胜利。以这种政治形势为依据,可以预见新中国的诞生就在不久的将来。“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的比喻是多么的形象,又是多么的确切!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