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9 08: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理性的非理性”的读后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条理:
1. "明确核心概念与阅读材料:" "核心概念界定:" 首先要清晰界定你理解的“理性的非理性”是什么。这通常指人类行为和思维中,看似违背逻辑、理性原则,但又并非完全随机或无目的的现象。它可能涉及非理性信念、情感对决策的影响、直觉、偏见、习惯、冲动行为等,但又与纯粹的、有意识的理性计算有所区别。 "结合具体阅读材料:" 读后感的核心在于“读”。你需要明确你读的是哪本书、哪篇文章、哪个理论(比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中的相关论述),并围绕这个具体的文本来展开。提及作者、书名/文章名/理论名称,是读后感的必要组成部分。
2. "深入理解文本观点:" "准确把握作者论点:" 仔细阅读,提炼出作者关于“理性的非理性”的主要观点、论证逻辑和核心论据。作者是如何定义这个概念的?他/她认为这种“非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社会现象有何意义? "识别关键例证:" 作者通常会使用具体的例子、研究、轶事或思想实验来支撑观点。找出这些关键例证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最高理想。他为这个想象中的完美国度制定了详细的制度和规则。理想国中的人处在严格的等级制中,而且诗人是被排斥在外的。
在《理想国》第十卷,“理想国”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城邦,而且代表着柏拉图对心灵的最高理想。换言之,“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心灵。在此,柏拉图详细地阐述了诗人为何不受欢迎。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包含两部分:较高贵的部分和较低贱的部分。前者是较好的那部分,后者是较差的部分。心灵较高贵的部分比较稳定,不容易变化,是理性的。相反,心灵较低贱的部分很容易变化,充满了不稳定因素,是非理性的。柏拉图理想中的心灵是纯理性的,但他也意识到这只是一种理想。退而求其次,柏拉图把理想心灵设定为非理性的那部分可以得到约束和抑制,于是理性的那部分可以成为心灵的主宰。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对伪哲学家褚慎明的描述颇符合柏拉图的这层意思:
跑堂拿上一大瓶叵耐牌A字牛奶,说已隔水温过。辛楣把瓶给慎明道:“你自斟自酌罢,我不跟你客气了。”慎明倒了一杯,尖着嘴唇尝了尝,说:“不凉不暖,正好。”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什么外国补药瓶子,数四粒丸药,搁在嘴里,喝一口牛奶咽下去。苏小姐道:“褚先生真知道养生!”慎明透口气道:“人没有这个身体,全是心灵,岂不更好;我并非保重身体,我只是哄乖了它,好不跟我捣乱——辛楣,这牛奶还新鲜。”
褚慎明非常矫情地说希望人全是心灵,没有肉体。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褚哲学家宣称自己要把易变化的身体照顾好,不让它捣乱,即把身体的易变性降到最低,从而让心灵成为人的主宰。褚慎明这番关于肉体和心灵的议论与柏拉图对于心灵两部分的观点惊人一致。褚慎明口中的“身体”相当于柏拉图所谓的心灵中低劣部分,褚慎明口中的“心灵”则相当于柏拉图所谓的心灵中较高贵的部分。褚慎明希望制服身体,从而让心灵发挥更多作用。这一点颇似柏拉图提出的要压制心灵中较差的那部分,让较好的部分支配心灵。
柏拉图反对诗人进入理想国,正是因为他认为诗人迎合了人心灵中较差的那部分,助纣为虐,激励了心灵中非理性的增长。比如说当一个人遇到伤心之事时,人前他会让理性发挥更多作用,表现得比较克制和平静。但人后可能任凭非理性泛滥,他会忘形,让自己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在柏拉图看来,人的心灵中理性和非理性的斗争此起彼伏,非常激烈。他所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理性取得胜利,非理性被彻底压制。然而,诗人不仅模仿心灵较差的那部分,而且损害心灵较好的那部分。以荷马的悲剧史诗为代表的诗歌在心灵的理性和非理性斗争中成为非理性的得力帮凶。
悲剧史诗是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歌。当人聆听悲剧诗歌,观看悲剧的时候,会跟随诗中或剧中人物一起悲伤、一起痛苦。虽然明白这些悲伤和痛苦与我们无关,但这些情感迎合了我们心灵中渴望痛哭流涕以求发泄的部分,即我们心灵中较低贱的那部分。本来在平常的时候,这一部分会被理性强行压制住,但诗人让我们的怜悯之情泛滥。经常接触悲剧诗会让我们逐渐习惯怜悯和悲伤。真正受苦时,我们就很难用理智抑制住悲伤,心灵就会沦陷于非理性之中。这样的结果与柏拉图理想中的纯理性心灵背道而驰。荷马是悲剧诗的集大成者,也是柏拉图最紧要防范的诗人,因为即使是人类中的优秀者,譬如柏拉图自己,也会被荷马史诗吸引,通过阅读荷马史诗来宣泄感情,让非理性占领自己的心灵。柏拉图在此处表现出对荷马爱恨交织的矛盾心情。一方面柏拉图肯定了荷马诗歌的成就,承认自己也非常喜欢荷马诗歌。但同时柏拉图进行了自我批评,认为自己被荷马史诗引诱。为了构筑理想心灵,柏拉图不愿自己心灵中较低劣的那部分屈从于荷马史诗,让这些诗歌“滋养”自己心灵中的非理性。为了遏制荷马史诗对纯粹理性或者相对理性心灵的破坏,柏拉图在理智上认为必须严防荷马史诗,杜绝这类诗歌对自己和其他优秀人物的腐蚀。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在有些观点上异于恩师(比如对悲剧的看法),宣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对诗的态度与其弟子有几分相似之处,即“吾爱荷马,吾更爱理性”。
悲剧之外,滑稽荒诞的喜剧在柏拉图看来对人心灵同样具有腐蚀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会尽力避免显得滑稽可笑,这也是理性对心灵的约束在起作用。观看喜剧的时候,人会放纵自己的情感,随着喜剧中的丑角或可笑人物放肆地大笑大闹,甚至把自己代入喜剧中,暂时荒唐一回。这样的情形多了,即使不看喜剧,人也会不自觉地模仿喜剧人物的言行举止,变得滑稽可笑,不受理性的约束。
更有甚者,柏拉图认为欲望、愤怒、悲伤、愉悦等各种情感都来自心灵低贱部分,都应该被遏制。然而,诗歌培育、加强了这些情感,让心灵的非理性进一步衍生。按照柏拉图的观点,只有压制这些情感,让理性占据绝对上风,人类生活才能更美好更幸福。如果为诸如荷马的诗人放行,欢乐和痛苦这样的非理性就会取代律法和理智统治心灵。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人是没有容身之处的。柏拉图认为诗人不仅没有真知,和真理隔了三层,而且诗歌,尤其是抒情诗和史诗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这是对真理的背弃。柏拉图欢迎颂神和赞美名人的诗,因为它们的功能不是为了娱乐,而是对城邦和人类生活有用,或者说对理性的心灵有用。娱乐和有用在柏拉图眼中是一对非此即彼的概念。既有娱乐性又有用的诗,或者同时体现心灵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诗是不可能出现的。
纯理性的心灵容不下荷马史诗,理想国也容不下诗人,这是柏拉图坚定的立场。
作者: 王改娣(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编辑:李伶
心理咨询是一种互敬互爱之表达与交流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感悟、有想象、有创造。今天第一管理学派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我恨我自己,我实在太愚蠢了”,“我们的爱情还有救吗?”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起眼问题,却妨碍着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在处理这些心理案例的过程中,作者展现了心理咨询的神奇技巧――原来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可能因为几句话而改变,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实际都是心理问题,人生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天堂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下面来介绍书中的几种治疗方法。
一、现实疗法
该疗法由格拉泽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该疗法认为,人的心理失衡与障碍表现皆由不能在当前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承担责任而造成。
1.每个人都有爱和被爱的两个基本需求。如果他们不能满足,人们会有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怨恨和自我抛弃,并可能有逃避现实和不负责任的愿望。因此,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减少受访者不负责任和自我毁灭的意图。
2.所有人都有自立的能力,都有成长的动力。因此,心理咨询的作用是让受访者区分生活中的“成功认同”和“失败认同”,增加前者的体验,减少后者的体验,从而充分满足个体爱与被爱的需求,感受个体的价值。
3.“现实疗法”更重视现在而不是过去。它强调,过去的事实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应该着眼于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他主张顾问在帮助顾问面对个人痛苦和失败时,应该帮助顾问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以往的成功经验,从而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可以自己选择和享受。
4.“现实疗法”非常重视对个人成长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心理咨询的核心。它强调只有当人们积极面对现实时,他们才能承担责任并获得“成功的认可”。在操作方法上,“现实疗法”强调表面质量、制定具体计划、不接受借口、不惩罚等技巧。
二、格式塔疗法
佩尔斯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人的许多精神状态是分裂的而自相矛盾的,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询者协调、整合自我的分裂状态,建立起健康的格式塔。
1.每个人都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询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充分认识他们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感受。心理咨询并不试图解释和引导受访者的困难,而是鼓励受访者主动承担责任,进行自我治疗和改善。
2.一个人应该专注于现在的生活和感受,而不是沉湎于过去。
3.让人们积极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帮助他完成“未完成的情结”(个人不良的情感体验和过去生活中一些创伤和刺激经历留下的疙瘩);
4.强调帮助呼叫者从环境支持转变为自我支持,而不是依赖他人,并挖掘他们的潜力。
三、理性情绪疗法
该疗法由美国心理咨询专家艾利斯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旨在帮助来询者除去思想中的非理性信念及自我挫败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该疗法还认为,人的非理性信念主要有3个特征,即,对他人要求“绝对化”、对生活事件“过分概括”及对生活挫折“反应过分强烈”。
1.人们既理性又非理性。大多数人的精神和情感问题来自于他们思维中的非理性和不合逻辑的信念。它让人们逃避现实,为自己感到难过,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时,会导致不好的情绪体验。当人们接受更理性、更合理的信念时,他们的焦虑和其他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2.人们的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点:1)“绝对要求”,即对人或事物的绝对期望和要求;2)“过度概括”是指对一件小事做出夸大和片面的反应。3)“可怕”,即对一些挫折和困难作出强烈反应,并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体验。所有这些事情很容易让人们抛弃自己,抱怨他们的挫折和精神问题。
3.“ABC理论”:在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个人对此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和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onsequence)这三者中,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换言之,一个人的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而是由人对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所以,B对于个人的思想行为方法起决定性的作用。
4.“理性情绪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询者认清其思想中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乎逻辑、理性的信念,以减少个人的自我挫败感,对个人和他人都不再苛求,学会容忍自我与他人。
四、交互分析疗法
伯尔尼创立“交互分析疗法”,他试图以更加生活化的术语来传播精神分析的理念,并十分强调个人要对自我的行为负责任。
1.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
这三种自我状态,构成了人格冲突与平衡的基础。
2.每个人都渴望他人的爱和肯定,尤其是生命中重要的人。这通常包括父母、老师、领导、朋友、爱人和其他角色。一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的爱和肯定越多,他的人格冲突就越少,自信心就越强。积极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产生积极和积极的人生剧本。相反,它会导致不良的个性表现,使人们在交流中充满焦虑和自卑。
3.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使受访者成为一个统一的人,使个人从“父母自我”和“孩子自我”的互动模式中解放出来,并在不受他人支配的情况下提高“成人自我”的效率。因此,“互动分析疗法”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学会与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学会交流中的自我反思。
4.在操作技能方面,“交互分析疗法”非常重视倾听和分析的作用。它旨在促使研究者深刻反思人格中“父母自我”与“孩子自我”的冲突,从“成人自我”的角度审视个人生活脚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增强自信心。
五、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源于“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改变人的行为表现。
1. 人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其中强化(正负)对该行为的巩固和消退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习和强化是改变不良行为的关键。
2.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利用强化使来询者模仿或消除某一特定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方式。注重心理治疗目标的明确具体化。
3.行为矫正疗法之 系统脱敏疗法:美国沃尔帕,坚信人的焦虑和恐惧表现只是一种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控制其外界环境来加以改变。
结语
人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勇于面对与正视自己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登天的感觉,就是一种自由的感觉。这本书的理解归纳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从原著中感受其中的奥秘,又将是一份不小的收获哦!
更多经典管理书籍精华解读,点击下方专栏卡片了解↓↓↓↓
↓↓ 扩展阅读 ↓↓
管理铁三角!定制度,走流程,抓执行,读懂这个,团队管理更高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