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两代人 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9 09:11

推荐《两代人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两代人”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思考、有感染力: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 "“读”的是什么?" 这是最基本的前提。你需要明确你读的是"哪本书",或者是"哪篇文章/文章集",甚至是"某部影视作品"中关于两代人关系的内容。在作文开头或引言部分,清晰地点明你所评论的对象是什么。不能笼统地谈论两代人。 "“感”的是什么?" 这是读后感的灵魂。你需要具体写出你读了这本书/文章后,"最触动你、让你印象深刻、引发你思考"的地方是什么。是对两代人之间沟通的困境的感慨?是对代际隔阂的理解?是对父母/子女某种行为或观念的共鸣或反思?还是对书中人物命运的同情或思考?"必须具体、清晰。"
2. "深入理解原文内容:" "抓住关键情节/观点:" 回顾你所读的作品,找出与“两代人”主题最相关的核心情节、人物对话、思想观点或象征意象。这些是支撑你“感想”的基石。 "分析作者意图:" 思考作者通过描绘两代人的关系,想要表达什么主题?是批判某种现象?是呼吁理解与沟通

【夜读 · 散文】两代人的读书缘

“吴干事,这里有你的快递,是从通辽寄过来的。”

周末一大早,我在传达室接过从家乡寄来的一个包裹,拆开一看,竟然是我最喜欢的蒙文版的《清澈的塔米尔》,这让我兴奋不已。

书是父亲寄来的。我立即拨通父亲的电话,他说:“前段时间你不是念叨着想再读这本书?正好你生日到了,我就送你这个当作礼物。”

原来父亲一直记着我这句无心之言。正想说话,父亲又叮嘱道:“书虽然好看,可不要熬夜看坏眼睛。”

我满口应下,又忍不住“责怪”他:“我这熬夜看书的习惯,不还是跟你学的……”

父亲笑出声,说:“我也改。其实啊,看一本书慢慢品味才有滋味,一页页读,会读出由衷欢喜……”听着他熟悉的唠叨声,我双眼渐渐模糊,回想起从前的时光。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牧民,仅有初中学历的他嗜书如命,买书、读书是一生最大乐趣。白天辛勤劳作,夜晚便是他最放松的享受时光。在牧区尚未通电的年月,父亲把煤油灯放到炕边一块砖上。为了不影响家人,他脱衣侧身躺下,用身子挡住灯光,捧起书入迷地看起来。

有时看着看着,瞌睡忽来,书落在炕上,灯却亮着。家人一觉醒来,催促父亲:“灯没油了,快睡!”他醒来并没有吹灭灯,而是不吭声地继续看;有时,父亲睡实了,家人就替他吹灭灯;还有几次,父亲把灯放得离书太近,书不小心掉落打翻了灯,洒了煤油,为此全家人都很心疼,却也并不干涉他的喜好。喜欢看书对于那个年代的放牧生活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

幼时的我特别喜欢黏着父亲,听他讲书里有趣的故事。童年的记忆里,家里随处可见的都是书:书柜里,茶几上,枕头边,几乎无处不在。家里还有个能放被褥的大箱子,也成了父亲的书箱,里面同样装满书,甚至炕墙上、窗户下也都有书。因为爱读书,父亲知识广博,我们有什么疑惑,他都能滔滔不绝说出缘由。父亲会弹马头琴、拉二胡、写歌词,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乡邻的红白喜事、契约协议、编写对联等事,跑不了是父亲的活儿。

每年腊月二十起,父亲就开始为乡亲邻里编写对联,我和母亲就在一旁为他裁纸。年前的大扫除,父亲会特意把清理书柜的任务交给我,抱着一大摞厚厚的书仔细整理,闻到书页间散发出来的书香,我不禁好奇起来,这里面究竟藏有什么样的魅力?

等到小学认得大部分字时,我也喜欢一有空就站在凳子上,从书柜里挑选父亲的书。《隋唐演义》《杨家将》《水浒传》……无论是汉字书还是蒙文书,都看得津津有味。虽然当时读得一知半解,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但那份痴迷其中不能自拔的感受犹在昨天,甚至为读这些“闲书”误了家务没少受母亲责怪,但我依然乐此不疲。如今细想,我与书的结缘就是从那时开始,而对史书和传记的偏爱也是源于父亲的影响。

当时我翻阅最多的一本书,就是被誉为“蒙古文化教科书”的《清澈的塔米尔》,宏大史诗的叙事令儿时的我震撼不已。父亲说他当年攒了好久的钱才买到这本书,为此特意包上精致的黄色书皮,显得质朴庄重。书皮上有父亲用蓝黑钢笔竖着写的“独木不成林,单人不成家”,格外漂亮神气。它也是父亲年轻时最喜欢的书,于是我们又成了情趣相投的“书友”,这便是书让我们父女二人结下的缘分。如今在生日这天收到父亲寄来的这本书,里面既有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也有来自“书友”的叮嘱:“无论多忙,别忘记保持一颗爱书的初心。”

这几年,父亲的视力差了些,但仍喜欢读书。记得来到军营后第一次回家探亲,我为父亲买了一本《蒙古青史》,让他惊喜不已。有一次夜里,我在门缝里悄悄一看,父亲戴着一副老花镜,怀里拥着床被子,就那么歪在床头,一看就知道又在读书。那双粗糙的大手一只托在书底,一只五指伸开,轻轻按住书面,读得十分专注。幼时的我翻阅父亲的藏书,而今他又读到我送的书,这不禁让我感慨万千。第二天,我嗔怪他不好好休息,他却兴致勃勃地说:“这本书太好看了!作者的胸怀见识、底蕴笔力,叹为观止啊!”

父亲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读不读书是写在脸上的。这些年来,我一直遵从父亲的教诲,工作之余,静下心来翻翻书,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每年春节,父亲和我会并排坐在阳台下,沐浴着冬日暖阳,各自沉醉于自己喜欢的书中世界,旁边是一杯飘着热气的蒙古奶茶,偶尔看到精彩处相互交流,阅读的喜悦便多了几分。那茶香,那书香,晕染着时光。我就觉得,这是人间最美的味道。


作者:吴香莲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你不是唯一和父母相处时深感绝望的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已是家喻户晓,且多数情况下,当我们面对家里的那些无奈事儿时,也常会脱口而出这句话来宽慰自己。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客户端查看)

当我们成年之后,面对越来越不可理喻的年老父母时,即便有这句话来托底,但也常有无法宽慰之时。面对年老父母的许多令人费解的行为和言语,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很无奈的,而伴随着每一次的不欢而散,更多的是难以自控的负疚感和无力感……

可当我在《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这本书里读到 “你不是唯一和父母相处时深感绝望的人” 这句话时,忽然间有种松口气的感觉。

原来,我所不能理解的那些父母的行为都是有因可循的,而当我们了解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成因之后,自然会对其不可理喻的行为有所理解,进而改善彼此之间的相处之道。

本书的两位作者格雷丝·勒博与芭芭拉·凯恩,都是资历超过 30 年的美国临床社工师,为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从咨询到看护管理的全方位协助,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深谙父母和子女之间难以避免的“相爱相杀”的相处模式,因此写就此书,希望可以作为一本改善两代人相处难题的专业指南书。

本书的开篇即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父母的难相处程度有多高?并针对问卷里的 41 种难相处行为,总结出了六大类型的父母行为模式,分别是:依赖性父母、泼冷水型父母、自恋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毁型父母恐惧型父母

此后更是分别针对每一种模式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宜的可操作性极强的应对之道。

在这六种类型模式中,有感于控制型父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貌似更为常见,所以我将以此为重点,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两位作者对控制型父母的行为特征分析和应对之道

控制型父母的行为特征

在父母的眼中心里,我们永远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如果你经常听到这句话,那你自然可以理解为何父母总是喜欢插手管子女的事情,无论大小。

无可否认,这是一种天性使然,当我们还是懵懂小孩时,父母的引导和管教必不可少,只不过一旦习惯成自然,稍不加留意,很容易就会管控过度,出现控制型父母的症状,如本书所概述:

利用罪恶感和阿谀谄媚等手法操纵他人;


具有被动攻击的人格,以被动举止折磨人,例如不断拖延、拒绝沟通等;


容易激起他人的无助或愤怒,实际上反映的是自己内心的情绪;


生活方式不容挑战,无论是一般琐事(饮食、穿着)或重要的价值观(教养小孩);


若控制对象的反应不如预期,譬如没有随传随到,马上便怒不可遏;


要求过分,造成反效果。

无疑,没有哪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子女,可以长期忍受控制欲过度的父母。

这种情况下,一般子女会选择最简单的远走高飞的方式,一有机会就只想着跳脱父母的轨道……想想看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乔英子,为何寻死觅活地执意要报考离家更远的南京大学?不就是受不了她那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吗?

又如本书的案例里,面对不顺己意便和女儿断绝关系的控制型母亲,苏珊在咨询时,哭得无法自已。

当年,为了松开不健康的控制型母女关系,苏珊选择了独立自主,却因此惹得母亲不开心,非但和她断绝了母女关系,还要求家里的父亲和妹妹也都不要和她来往。直到多年后接到同样不堪重负的妹妹的电话,要她接手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

此刻的苏珊进退两难:多年的痛苦已然造成伤害,但此刻父母又正需要她,如果不扛起责任,她将永远无法原谅自己;回到父母身边吧,可显然,谁都不是天生的受虐体质;不回吧,父母年迈无人照顾,明显也说不过去......

最后在咨询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苏珊完成了这个挑战,再次回家,修复了和母亲的关系。


控制型父母的应对方式

那么,苏珊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苏珊明白了,人都需要依附与独立,即便再痛苦,她也必须成为独立的个体,情绪才能成熟,婚姻才会幸福。

其次,在咨询师的解释下,苏珊理解了,自己的父母绝非“坏人”;更有甚者,他们可能也是自己缺陷的受害者。

父母的操控行为也可能是出自潜意识,表示他们很怕被遗忘,害怕会落得孤单无助、无依无靠。他们多数情况下在早年时曾遭遇过伤痛,或是无法正常脱离母亲,以致恐惧深植于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化,终生无法消除。

因此,为了避免被抛弃的悲剧重演,他们会不断设法想要将子女牢牢绑在身边;倘若子女不顺从,自行其是,打破了这种亲子联结,就会让父母感受到被抛弃的苦痛。所以他们才会竭力预防,成为控制狂。

所以,当子女理解了控制型父母的成因之后,自然可以换种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

无论父母的控制欲有多让你抓狂,请记住:他们比你更痛苦。

接下来,可以设法与其他近亲联手行动,不要让控制型父母造成你与手足敌对的局面。

比如案例中的苏珊妹妹,多年来因为控制型母亲的缘故,而对姐姐苏珊有所误解,甚至怨恨。因此,在咨询师的安排下,两姐妹进行了深度交流,意识到要携手共进,才能解决现状的问题。

最后,借助角色演练,模拟苏珊与母亲的对话,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和应对言语,苏珊最终回归了家庭,母女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得以改善。

整个过程里,苏珊都坚守着这个信念:我完全是个成人了,可以选择主导,而不是被掌控。她不再因为母亲的控制性格而逃开,她知道母亲就是那样,如今她已经懂得如何回应。

这个案例里的苏珊母亲,是典型的用控制掩盖一种自卑情结;此外,控制型父母还会通过愧疚感、被动攻击、收买等方式,想要把子女牢牢控制在手心里。

而要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可以参考本书作者总结出来的几点应对方式:

成年子女应重拾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自己不小心也变成了控制狂,硬要父母都听你的。

同理父母的处境。无论父母的控制欲有多让你抓狂,请记住:他们比你更痛苦。而假如你实在被气到无法同理,不妨尝试这句台词:“我们先别谈这个。”

让父母觉得自己依然有价值

言语回应上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利用幽默感或是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回应父母的挑剔与抱怨;也可以尝试直截了当,但是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或是和父母一起想出个 “提醒词”,在局面快要失控的时候,彼此提醒,按下暂停键……

让自己脱离受害者的角色

有了这些体认后,我们就能以崭新的视角重新看待父母。我们会变得不再那么容易生气,并且比较有同理心;会学着不再耗费心力去改变父母,而是寻找有建设性的、实际的方式接纳他们。

我们会意识到,相较于年老的父母,我们拥有更大的调整空间。父母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和他们不同的路。

写在最后:

阅读本书的过程里,我也曾无数次回望并内省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原来每一次的我与父母不欢而散的背后,究其根本,不过是自己没能调整好与父母的相处方式,轻易就让自己陷入了父母的情绪里,而每一次的大吵之后,留给我的总是满心满怀的愧疚与自责……

曾经的我深陷在这种恶性循环的情绪里,直到读过这本书,诚如作者所言,我们可以从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人跟自己有同样的处境,这会让我们感到如释重负。

其次就是身临其境的感受,来自两位作者多年的看护经历,案例里熟悉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会让我们看到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而非宽泛的理论和模糊的概念。

面对难相处的父母,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同理心,重新认识六大类型父母的行为模式,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同时以平和的心态陪父母一起面对老年的课题。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改变父母,但至少可以从愤怒、懊悔、内疚、自责的恶性循环中逃脱出来,学会接受这一切,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尽可能照顾好父母的晚年生活,并不再步他们的后尘……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END-

我是@楚汐思读绘,感谢阅读,期待关注.

#读书跨年季#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