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孩子别哭观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9 09:11

3招搞定《孩子别哭观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孩子别哭》这部作品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1. "明确作品核心与主题:" "核心内容:" 首先要准确理解《孩子别哭》这部作品(无论是电影、纪录片、书籍还是其他形式)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讲述了什么故事?聚焦了哪些人物?探讨了哪些问题? "主题思想:" 深入挖掘作品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例如,它可能是关于家庭关系、成长烦恼、社会现实、人性关怀、教育方式、情感表达等。明确主题是写好观后感的基础。
2. "选择切入点,避免泛泛而谈:" "聚焦细节:" 不要试图涵盖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选择一两个最触动你、最有感触的点来深入展开,比如一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一句发人深省的台词、一个引发你思考的情节转折。 "个人关联:" 思考这部作品与你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或思考有什么联系。找到个人与作品的共鸣点,可以使观后感更具真情实感和说服力。
3.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引用实例:" 观后感不是空谈感受,需要有理有据。要

《小猪,别哭了》:妈妈,收起你不痛不痒的共情

《小猪,别哭了》是著名日本绘本作家宫西达也的经典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一只爱哭鼻子的小猪,遇上了更爱哭鼻子的大树,一步一步变得坚强,不再哭鼻子的故事。

封面图

看看题目,再看看结尾(小猪不再哭了),再加上是名家作品,很多妈妈毫不犹豫,买他!因为太实用了。家里的孩子就像这只猪,骂2句就哭,摔倒哭,看到饭菜不合胃口也哭,怎么办?让孩子像这只猪一样坚强起来吧。

可行吗?好像不行。我翻看了一下豆瓣的简评,头2个写的就是:

  • 小猪常有,而大树不常有。
  • 我温柔的大树在哪里?

一看,这真的有点难办了,孩子找不到温柔的树,那还得靠自己?稍微涉猎过心理学、育儿学的都知道,大树能安抚小猪,是因为大树懂得共情。但问题是,我也会啊,但孩子根本不买账,无论怎么安慰,他还在哭!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共情不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能力。共情没有效果,是你使用的只是有形无神的,空有技巧的“假共情”。

所谓共情(Empathy),又称同感、同理心、移情等,顾名思义,就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承认吧,很多时候我们的共情效果,真比不上绘本中的树。那么,仔细分析书中树如何共情的细节,反思我们的日常安抚孩子的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我将以“共情”为主题,分析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特征,从而理解孩子为什么哭;然后深入分析学习“树”是如何共情的;最后,补充共情实战技巧,希望大家能更有收获。

绘本内页

小猪和树的形象内涵:不会表达的孩子和接纳一切的树洞。

小猪就像我们那不会表达的孩子。

宫西达也最常用的形象包括恐龙、小猪和狼。在这里,他选择了小猪。为什么偏偏是小猪呢?我们首先看看小猪在这绘本中的形象:

有一个地方,住着一只爱哭鼻子的小猪。打了架,他会哭。被训斥了,他会哭。跌倒了,他会哭。

绘本中小猪的形象

猪的文化象征,一般是蠢笨而可爱,非常像一个“爱哭鼻子的小孩”。孩子可爱可以理解,那为什么这个爱哭鼻子的孩子,会是蠢笨的呢?因为他还小,还不会表达。

我们会发现,孩子3岁之前,孩子哭的机会特别多,3岁之后,孩子哭得就很少,那是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提高了。

有2个孩子的我能十分明显地对比出来。现在1岁多的妹妹,拿不到玩具,哭;拿不对玩具,哭;玩具掉了,哭;玩腻了,哭!你能理解他为什么哭还是好的,重点是很多时候,你根本不能理解她哭啥,所以,导致她哭的时间越来越久。

而6岁的姐姐就不一样。拿不到玩具,搬张椅子自己拿;你不给她玩玩具,她钻规则空子;你不陪她玩,她拿你以前说过的“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怼你,哭啥?没什么好哭的。

所以,作为父母,面对孩子哭的时候,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其实孩子也不想哭,哭很可能会被骂,会被爸爸妈妈嫌弃。但是孩子不得不哭,因为哭是他的一种表达,只是因为年龄还小,表达得还不好。

这只小猪太像我们的孩子了!

树是那个能接纳一切的树洞。

关于绘本中树的形象,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树洞”这个词。关于树洞有这样一个童话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长了一双驴耳朵。帮他理发的人都忍不住把这个秘密告诉别人,因此都被国王砍了。而故事的主人公也不是一个能藏秘密的人,帮国王理完发后,他也万般煎熬,有一天他真的忍不住了,就跑上了山,看到一个树洞,趁机对着这个树洞吐出了秘密。

后来,树洞具有了接纳一切秘密,帮助人释放情绪的象征意义。在共情的过程中,积极的倾听,不做任何判断是共情的第一步。作为一棵树,一种别人眼中不会说话的植物,它天然是优秀的“倾听者”。

作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树和小猪的关系的处理也十分重要。小猪和树的关系是平等的。

他们一开始是陌生的人,最后变成好朋友。他们从一开始到最后,地位就是平等的,不存在自上而下的威压。这就为共情奠定很好的心理基础,小猪能自然地,毫不防备地打开心扉,允许树踏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就像你不会轻易向上司哭诉一样,当人的地位不平等,就会自觉地隐藏自己的情绪。所以,当孩子哭起来,父母如果居高临下地看着孩子,或者来一句“果然是小孩子”,会很容易拉开距离,让孩子更加不敢“被共情”。所以,在共情的过程中,努力地做一棵懂得倾听的树,一个平等的朋友,非常重要。

爱哭鼻子的树

树的三个技巧,展示了高浓度共情。

很多父母在孩子哭的时候,都知道要共情,但他们发现共情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孩子还是继续哭。故事中,小猪遇见了树,就瞬间不哭了,为什么?因为树用了三个技巧,提高了共情的浓度。

1、虽然这绘本的名字是《小猪,别哭了》,但这棵树从来没有说过“小猪,别哭了”这句话。为什么?一个孩子哭了,抱着他,轻声拍打,然后安慰道“别哭了”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但是,当你理所当然地说出“别哭了”三个字的时候,你的第一诉求就表露无疑——你希望对方停止哭泣,你觉得对方哭是不对的。

共情有一条很重要的前提是——完全接纳对方的情绪。道理分对错,但情绪是不分对错的。无论他是伤心的、委屈的、痛苦的、伤感的、寂寞的、可怜的,都是他真实的情绪。如果你不完全接纳他,就不算共情。因为你根本没有站在他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情,如果有,如果你已经变成了他,怎么会不哭呢?不论孩子的感情在我们看来是多么荒谬,他们对孩子来说,都是真实且重要的。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的真诚和重视的态度做出回应。

另外,对孩子说“别哭了”,不但无视了孩子的需求,而且反而要孩子满足你的意愿。这真的是在为难一个孩子啊。所以,当遇到孩子哭,最好是说“哭吧,哭出来舒服点”,而不是“不要哭了,会吵到别人。”

树从来不会说“小猪别哭了”,只担心:你哭的时候,我却不能为你做什么。

2、用夸张到荒谬的方式表达共情,是大树成功的精髓。

有一天,小猪正哭着,滴答滴答,下起雨来了。

“哇——哇——”树竟然哭起来。“你怎么啦,为什么要哭啊?”小猪吃惊地问。

“因为我觉得你好可怜啊,我一直在看着你,可是,你哭的时候,我却不能为你做什么。”

结果,小猪被浇得湿淋淋的。“没事,我才不在乎你,你不用哭了。”小猪说。

为什么小猪能停止哭泣?因为树用了非同寻常的行动去共情——比小猪哭得更厉害。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我们与人交流时,55%靠肢体和脸部表情,38%靠语调和说话方式,而只有7%是靠言语本身。

行动往往比言语更能打动人。这棵大树说什么话其实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它哭了,而且哭得像下大雨一样。它带着哭腔和小猪说话,立刻引起了小猪的关注。用夸张到荒谬的方式表达共情,是大树安抚小猪的精髓。

看见小猪哭,大树也哭了,那眼泪像下大雨一样。

很多父母都忘了,你表达同情,是为了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从而疏导情绪。因此作为表达的接受方孩子的体验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如果你只是简单地说:“我理解你,你现在真的很伤心”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可能会想:“你又不是我,怎么可能理解我!”

如果像树一样陪哭难以效仿,我们还可以尝试通过分享自己的同类经验,让孩子相信自己,有时候不妨刻意夸张一点。这是我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我发现孩子真的很会安慰孩子:

女儿摔了一跤,痛得哇哇大哭。

小表哥立刻跑过去,蹲下来安慰她:“很痛吗?”

女儿点了点头。

小表哥:“上次我也试过摔了一跤,妈妈还说没事,怎么会没事?血都流出来了呀,好恐怖的,这可是血啊!”

哭包女儿的眼泪竟然慢慢收住了!

这位小表哥用的就是“分享同类经验”的方法,小孩子好像天生会共情,我观察过他们安慰朋友最常说的话就是:

  • “你妈骂你算轻的,我妈生气起来,还把我关阳台!”
  • “是的,大人根本不能理解我们,他们有时候真的很坏!”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细节非常有趣,树安慰了小猪,到最后,他们哭着哭着,竟然“会心一笑”了!有人说,人与人最好的感受,不是一起哭,而是一起笑,这是一种类似于心有灵犀的体验。树的共情已然达到了效果,展示了强大的能量。

哭着哭着,他们笑了。

3、经得起反复折腾,才能成为小猪心灵的港湾。从树的种种表现来看,它是一名共情高手,但纵然如此,小猪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哭,反复地跑到树的身边求安慰。但树没有不耐烦,他总是哭得比小猪更凶猛,哭得比小猪更快。

当我们疑惑小猪会没完没了地哭下去的时候,有一天,树为了保护小猪,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它变成了一颗普通的树了。小猪因此又哭了一天又一天,然后终于有一天,它不再哭了,他说:你放心,没事的,我已经不爱哭鼻子了,因为我和你成为了好朋友。

为什么小猪不再哭鼻子了?小猪曾经说:

“我不会忘记的,我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聊天的事情,我永远永远不会忘记。”

因为,经过长时间的陪伴与爱的滋养,小猪知道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永远理解他,他觉得无比安心。共情的终极目标,其实是给无助的孩子一份永恒的安全感。

小猪反复找树求安慰

记得有一次,老公对我说,女儿怎么总是哭,是不是我们太宠她了,她爱撒娇?以后出社会怎么办,难道我们不应该让她学会不哭,学会坚强吗?当时我还心存疑惑。

后来有一次,我女儿摔断了手,我老公带她去医院检查。因为我要照顾二宝,没跟着去。我一度非常担心,女儿离开我之前,还一直扯着我的手,哭嚷嚷让我陪,我担心老公不能好好安慰她;而且,她的手稍微抬一下就痛得哇哇大叫,医生检查的时候估计会不配合啊?

但是,老公回来,惊喜地对我说,女儿在医院很配合,完全没有哭,就默默坐着排队,医生做检查女儿竟然也咬着牙没有哼一声,老公大呼神奇。

后来,看过一些书的我也渐渐明白了:因为女儿在家里积累了足够的能量,让她能有勇气面对外面的“腥风血雨”。因为她知道无论如何,她都有一个安全的,理解她的亲人在背后支持着她啊!

所以,共情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不是为了在当下安抚孩子的情绪,而是当有一天,没有人再来哄孩子了,他也会坚强地面对。作为妈妈,我们每一次耐心的引导、安抚都不会没有意义,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给孩子播下心灵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

越来越冷了,树落光了自己的叶子,保护了小猪。

如何能更好地读懂孩子的哭声?

绘本始终是绘本,实际上孩子哭起来可不好应付。很多时候,孩子哭,我们难以施展“共情”的一个原因是,孩子只会哭,什么都不肯说,也因为孩子的表达能有限,难以表达清楚,怎么办?

1、提高“心理像素”。

贺岭峰博士:提高心理像素的意思是,用更精确的词去描述情感。

因为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因此他有时候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道怎么说。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去引导,但是,如果双方的“心理像素”过少,就很难有效沟通。例如孩子会说,我觉得很难受。什么叫很难受?是觉得委屈、寂寞、压力、烦躁、苦恼、痛苦、愤怒、惊慌、无助、失落还是恐惧?不精确地定位背后的情绪,就不能真正地共情。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卡尔·罗杰斯,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能很好地证明这个观点。一个男子在用一些含糊而负面的言辞谈论他的父亲,这时候导师和男子的对话如下:

导师:你好像很愤怒?

男子:不,我不觉得是这样。

导师:对他不满意?

男子:嗯……可能?

导师:对他失望?

男子:对,是的,就是这样,我对他感到失望。我从小就对他很失望,因为他不是一个坚强的人。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提高心理像素对于准确描绘内心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成人通过练习比较容易获得。但是小孩怎么办?除了父母平时多和孩子介绍情绪的词汇,还可以借用绘本,例如如果亲子阅读一起读过《我的情绪小怪兽》,你就可以问:你的情绪小怪兽开始作怪了,现在它是红色(愤怒)的,蓝色(悲伤)、还是黑色(害怕)?

有足够多的共同语言,你们才能良好的沟通。

《我的情绪小怪兽》插图

2、多模仿对方。

学表演的人都做过一个基本练习,叫做“镜中人”。2个人一组,一个人模仿另一个所有的动作姿态,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通过动作模仿,能理解对方当时的情绪。心理学家将这个练习,也引用到心理学上。如果父母想多了解孩子,建议平时多和孩子玩一下模仿游戏,通过不断的双向模仿,父母和孩子就会越来越理解对方,而当孩子哭的时候,也更容易察觉孩子背后的情绪。

我一次关于《你好灯塔》的书评中,也提到过,作者为了体验守塔人孤寂的生活,特意学着守塔人在家里闭门不出,织了几周的毛衣,体验其中的百无聊赖,也因为有一连串的切身体验,才会出了情深意切的作品,还得了著名的凯迪克金奖。

孩子模仿大人化妆,体验各种的乐趣

总结:妈妈,收起你不痛不痒的“共情”。

关于真正的共情和不痛不痒的安慰,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值得分享。

一位老奶奶她非常伤心,因为陪伴她十几年的狗死了。她的孩子都来安慰她。

大儿子:就是一条狗而已,我再买一条一样的给你。

大女儿:狗死不能复生,节哀,它也不想看着你难过啊。

小儿子:别伤心了,时间会冲淡一切,我们要坚强。

后来老奶奶越发消瘦,家人带着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了解了情况后对她说:“我也养过一条十几年的狗,我待它就像亲儿子的一样,它去世的时候,我哭了好几天。”

老奶奶听后,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真正的共情,总是具有强大的能量,让人好好地释放情绪。然后,理性开始回归,一切才会好起来。

我们因为孩子哭而不耐烦,因为共情毫无效果而懊恼,殊不知,我们是不是也像老奶奶的孩子们一样,在不痛不痒地安慰?真诚地接纳孩子的情绪,提高共情的浓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共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孩子哭的时候,回首,希望也能找到一棵树,那棵树是你,是我。

大家好,我是栩栩与夕夕,二胎宝妈。喜欢读书,也喜欢亲子阅读。所谓育儿,其实也是成长。关注我,我们并肩前行。

大山女孩的“校长妈妈”

张桂梅(中)在教室里检查学生上课情况(12月1日摄)。 陈欣波摄 新华社发

张桂梅在督促学生做课间操(12月2日摄)。 陈欣波摄 新华社发

“孩子,别哭,有什么困难跟我说。”

11月30日中午,记者刚刚踏进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门,便看到一名女学生依偎在校长张桂梅怀里哭泣。

这位女孩是华坪女高毕业生吕娜的妹妹,目前在当地一所初中读书。张桂梅在家访时认识了她,并一直支持帮助她上学读书。但女孩因为思念去世的父亲,好几天没有上学。

“想爸爸了就到坟上跟他说说话,要好好读书,不能让爸爸失望。”

张桂梅话音还未落,便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塞到女孩母亲手里。信封里装着的,是教育部给她看病的1万元慰问金。

原来,张桂梅知道女孩母亲一个人供两个孩子读书,经济十分困难,家里的杧果林因为缺水收成也不好,便拿钱给她去修个水窖。通过张桂梅做思想工作,这名学生当天就回到了课堂。

像关心呵护这位女孩一样,张桂梅带领华坪女高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建校12年来已累计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学,点亮她们的人生梦想。63岁的张桂梅,被学生亲切地称作“张妈妈”。

“太天真”的梦想

华坪女高在华坪县城边的一个小山包上,学校的大门并不阔气,教学楼的墙面也已有些斑驳。

这所其貌不扬的学校,曾是张桂梅遥不可及的梦想。

张桂梅原本和丈夫一起在大理一所中学教书。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39岁的张桂梅便主动申请从热闹的大理调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工作。

到华坪县教书后,张桂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说,一打听才知道,有的学生去打工了,有的小小年纪就嫁人了。

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捐款的慈善机构指定要张桂梅当院长。她担任院长后逐一了解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发现,不少女孩并非孤儿,而是被父母遗弃的。

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更是让她痛心不已。

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呆坐在路边,满眼惆怅地望着远方。张桂梅上前询问,女孩哇的一声就哭了。“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女孩一直哭喊着。原来,女孩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

张桂梅气冲冲地来到女孩家,对她的母亲说:“孩子我带走,上学的费用我来出。”可女孩的母亲以死相逼,张桂梅实在拗不过,只能放弃。

“后来我再也没找到她,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张桂梅说。自此之后,一个梦想渐渐在她心中萌生: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

但这个梦想很快遭到身边人的反对。“我是给她泼冷水最多的人。”华坪县教育局原局长杨文华回忆说,“虽然她让我很感动,但我知道办一所学校有多难。”

2004年,张桂梅和杨文华一起出差。一路上,她反复讲述自己的梦想,想说服这位局长帮忙。

“你知道建一间实验室要多少钱吗?”杨文华问。

“要两三万元吧。”张桂梅得有些露怯。

“她太天真了。”杨文华说,张桂梅当时因为带病坚持教书、教学成绩突出,还在华坪县儿童福利院收养了多名孤儿,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等诸多荣誉,但她只是一名一线老师,没有管理经验,对建一所学校毫无概念。

杨文华不知道,张桂梅当时已连续几年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荣誉证书复印了一大兜,在街头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放下尊严募捐,换回的却是不理解和白眼,还有人说她是骗子。

几年下来,张桂梅几乎要放弃了。直到2007年,她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她的梦想才出现转机。

张桂梅平时很少买衣服,每件衣服都穿了好多年,直到磨得发白破洞才舍得丢。临去北京前,县里特意资助她7000元,让她买一身像样的正装,可她转手就用这笔钱给学生买了台电脑,自己穿着一身旧衣服参会。

一天早晨,她正急匆匆往会场走。忽然,一位女记者把她拉住,悄悄对她说:“摸摸你的裤子。”张桂梅一摸,穿了多年的牛仔裤上有两个破洞。

“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张桂梅说。那天会后,她和这位记者相约聊了一整晚,把所有办校的苦楚都倒给了她。

不久后,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的报道发表出来,张桂梅办学校的梦想马上受到关注。

2008年9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首届共招收100名女生。

开学那天,张桂梅站在唯一的教学楼前,泪流满面。

一所没有“门槛”的学校

对于大山里的女孩们来说,华坪女高没有“门槛”。

从建校第一天起,张桂梅便定下规矩:学费、住宿费等全免,只收少量伙食费。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即便基础很差,中考分数没过线,也全部招进来。首届学生几乎全都是“线下”生。

学校生源差,教学条件更是十分简陋。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院子里满是杂草。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在另一间教室睡觉,吃饭、上厕所都只能去隔壁学校。

“她心里着急,如果等学校全部建好,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杨文华说。

学生入学了,张桂梅却犯了愁。“有的学生考试只能考几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张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在华坪女高,学生雷打不动每天5点30分起床晨读,晚上12点20分自习结束才上床睡觉,连吃饭时间都被限定在15分钟。

张桂梅有一个小喇叭几乎从不离手。“傻丫头,快点!”在校园里,有学生稍一磨蹭,就会听到她的吼声从小喇叭里传出来。

十几年来,她不仅每天陪学生自习到深夜,还一直住在学生宿舍。“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她说。

2011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和学生入学成绩相比,华坪女高创造了一个奇迹。”杨文华说。

2016年,华坪女高完成建设工作,各项设施逐步完善,学校有了食堂、宿舍,还有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截至目前,学校3个年级共有9个班,在校生达464人。张桂梅常年坚持家访,累计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华坪和周边县的1500多名学生。至今,华坪女高已送走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从这里考入大学,学校不仅一本上线率高达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还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

学校语文老师韦堂云说,学生成绩突飞猛进,但张桂梅的身体状况却一落千丈。她的身上贴满了止痛的膏药,平时连爬楼梯都十分艰难。

今年2月,受疫情影响,学生只能在家上网课。心急火燎的张桂梅直接在教室外搭了一张行军床,每天躺在床上,盯着老师学生上网课。

“我上网课的时候,经常听到她在床上疼得忍不住发出声音,但她从来不说。”韦堂云说。

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是张桂梅相识多年的闺蜜,也是她为数不多的倾诉对象。

“她全身都是病,骨瘤、血管瘤、肺气肿……以前她经常让别人猜我俩谁更重,可现在她已经从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王秀丽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张老师,我们要去西藏当兵了。”

今年9月,张桂梅接到两名学生的电话。原来,在大连读书的冉梦茹和在桂林读书的刘敏相约好了,要去西藏当兵。

“海拔那么高,你们怎么受得了?”张桂梅问。

“不是您鼓励我们去艰苦的地方吗?”学生笑嘻嘻地,“放心吧,我们不会当逃兵,不给您丢脸。”

几个月过去了,两名学生已经正式入伍参加集训,张桂梅还时常念叨着她们。“我一直教育姑娘们要报效祖国,可真去这么艰苦的地方,我又心疼得不得了。”她说。

“张老师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学生坚韧、感恩、奉献。”杨文华说,华坪女高的学生出去后都像张桂梅一样,能吃苦、肯奉献,很多学生毕业后都去了艰苦地区。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的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了母校,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没有女高,就没有现在的我。”周云丽说,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里靠残疾的父亲和年迈的奶奶种地卖粮,供她和姐姐读书。“当我听说有位好心的老师建了一所免费高中时,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华坪女高每周有一堂全校的思政课,学生们坐在院子里,由张桂梅统一组织理论学习。“张老师会给我们讲革命先烈的事迹,带着我们读党章,还会讲她创办女高的艰辛经历。”周云丽说。

2015年7月,周云丽大学毕业。当时,她已经考上了相邻县一所中学的教师岗位。但听说华坪女高缺老师,她毫不犹豫就放弃了正式编制,回到母校担任代课老师,直到一年后才考试转正。

“这都是张老师教育我们的,自己强大了,也要记得去帮助别人。”周云丽笑着说。

每年的毕业季,是张桂梅最高兴的时候,经常有学生打电话、发短信给她报喜。“她经常向我炫耀,哪个学生去搞研究了,哪个学生去新疆支教了,然后露出老母亲般的欣慰笑容。”王秀丽说。

平日里,张桂梅喜欢看学生在课间操时排成方阵唱红歌、跳红舞。嘴里还经常念叨:“姑娘们长得多好啊,一个个吃得白白胖胖的。哼,等她们考上大学就得减肥了。”

每天上午课间,歌剧《江姐》的经典选段《红梅赞》都会在校园里准时响起,这是她最爱的歌曲。学生们齐声高唱,她偶尔也会哼上几句。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向阳开……

这是她的信仰,也是她的一生。

文/新华社记者 李 银 庞明广

(新华社昆明12月10日电)

作者:李 银 庞明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经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