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9 10: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林清玄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既深刻又体现个人思考的文章:
1. "明确核心主题与范围 (Clarify Core Theme and Scope):" "选择焦点:" 林清玄的散文题材广泛,涉及人生感悟、自然观察、佛法思考、日常点滴等。你需要明确这篇读书笔记是围绕他作品的哪个"核心主题"或哪几篇"代表性文章"展开的?是关于“慢生活”、“心田的滋润”、“自然的启示”,还是“生命的修行”? "界定范围:" 是针对他某一本集子(如《林清玄散文选》、《我的菩提路》),还是他所有的作品,或是随机挑选的几篇文章?清晰的范围能让文章更有深度,避免泛泛而谈。
2. "深入理解与摘录原文 (Deep Understanding and Quoting Original Text):" "精读原文:" 不要只停留在表面阅读。要仔细体会林清玄文字的韵味、意境和哲理。他善用比喻、拟人,语言简洁而有力量。 "精准摘录:" 选择那些"最能代表你的感受和思考"、让你印象深刻或深受启发的句子或段落。摘录时要准确无误,并最好能标注页码,方便后续引用和回顾。思考为什么这些句子打动你?它们体现了林清玄怎样的
到一家非常精致、讲究品味的书店买书,顺道绕到文具部去,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在这家书局里的书售价都在一百到二百元之间,可是一本普通的笔记本售价都在两百元以上,稍微精致一点的则都在五百元以上。
由于我平常都使用廉价的笔记本来记事,使我对现今笔记本的售价感到有点吃惊。
站在作者的角度,一本书通常所使用的纸张都比笔记本要多要好,而一本书的成本有印刷、排版、校对、版税等等费用,理论上成本比笔记本高得多。
再加上书籍的流通有特定对象,范围比笔记本小得多,销路比不上笔记本。因此,一本笔记本售价在五百至一千元,感觉上价格是不太合理的。
我问店员小姐说:“为什么这些笔记本这么贵呢?比一本书贵太多了!”
她给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答复,她说:“哎呀!书都是别人写的,写得再好也是别人的思想,笔记本是给自己写的,自己的想法当然比别人的想法卖得贵了。”
说得真好!
走出书店,我沿着种满松香树的敦南大道散步,想到笔记本卖得昂贵其实是好现象,表示这个社会的人生活得比从前富裕了,大家也更讲究品质了,有能力花更多的金钱来购买进口的文具。
但是我立刻想到,从前的作家钟理和在写作的时候,甚至没有钱买稿纸,很多文章是写在破旧的纸片上。今年春天我特别到美浓去看钟理和纪念馆,看到作家工整的笔记写在泛黄的纸片上,心中感慨良深。
接着我想到了,现在大部分的人都用昂贵的笔记本,但真正拿来写笔记的又有几人呢?
记得我离开书局的时候,店员小姐说:“现在很多人花钱买笔记本不是用来写的,他们只收藏笔记本,他们可能从来不写笔记,但他们不断地买笔记本,使得笔记本的设计日益精美,售价也一天比一天昂贵了。”
比较起来,我自己是有点实用主义的倾向,再美丽精致的笔记本拿到手里总是要写的,有时候,一年要写掉很多笔记本,由于消耗量大,反而不会太在乎笔记本的质量。
但是一本写满自己的生活、感受与思想的笔记本,虽然形式简单、纸张粗糙,总比那些永远空白的昂贵笔记本有价值得多。
在这一点,我觉得店员小姐说得好极了,笔记是为了记录自己思想而存在的,如果我们只是欣赏而不用它,那不是辜负了那棵因做笔记本而牺牲的树吗?
一个人活在世上,可能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然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就离开了尘世,因此我常鼓励别人写笔记,把生活、感受、思想记录下来,这样,
一则可以时时检视自己的生命痕迹;
二则透过静心写笔记的动作可以“吾日三省吾身”;
三则逐渐使自己的思想精明有体系。
一天写几页笔记不嫌多,一天写一句感言不嫌少,深刻的生命、思维就是这样成熟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急速流过的每一天,为生活留下一些什么,生活就会如海上的浮沤,一粒粒破灭,终至消失。
我们有很多人有密密麻麻的电话簿,有麻麻密密的账簿;也有很多人在做生涯的规划,做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可是有谁愿意给自己的今天写些什么呢?愿意给生活的灵光一闪写些什么呢?
唯有我们抓住生活的真实,才能填补笔记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笔记本就永远空白了。
来源:如学传媒
作者:林清玄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作者:郑芳芳
2018年开年的时候不曾想到,告别成了近一年最常见的一个词。相比于以前对于失去的惊天动地,如今的告别好像多到仅来得及唏嘘一声。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的霍金、台湾著名学者李敖、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琨、《非常6+1》主持人李咏、武侠泰斗金庸大侠、漫威之父斯坦·李、动漫名师樱桃子,这一连串的名字,撬动了无数人的童年与青春,给人间留下难用言语界定的宝贵礼物后与世长辞。如今,这个名单之后又多了一个:林清玄,台湾知名散文家,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他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这是林清玄最后一条微博,他的时间定格在2019年1月23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从此蒙上了遗憾的意味,也被镌刻上了无可替代的意义。
林清玄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后正式走上了文学之路,30岁前就已经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包括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林清玄35岁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是90年代的畅销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45岁录制《打开心内的门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声书,被誉为有声书的典范;50岁完成“人生寓言系列”三百篇,被称为青少年最佳读本;52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歌》和《玄想》……在写作这条路上,林清玄不断创造新局,自成一家之言,出版过一百多本著作。这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地区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文如流水,语似冬阳。”这是星云大师称赞林清玄文风的短句,南怀瑾也曾笑言“我的下册,就交给他写了”。谈及写作,林清玄曾在《鸳鸯香炉·自序》这样说:“近些年我开始以散文来取代日记,它虽然不能像日记能包容那么多的事情,但是它比日记单纯而干净。有时写一个想法,通常它只是写一种感觉。如果有人问我:你的散文想表达什么?我的是:我的散文只是我生活的笔记,唯一与生活不同的是,它祛除了生活的琐碎杂质,来表达心灵中单纯与干净的世界。”无论是《光之四书》、《生平一瓣香》,还是《温一壶月光下酒》、《冷月钟笛》、《可以预约的雪》,林清玄总用灵秀俊逸的语句叙述着拨动人心弦的道理,豁达睿智不造作,精致淡雅不酸腐,比作空谷幽兰不为过。在他的语言里,过滤掉了人间的贪嗔痴慢疑邪,永远都是澄澈的活法,有着别人所不能及的广度和深度。他会说:“当一个人以浊为欢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当欢乐已尽,浊心再起的时候,人间就愈来愈无味了。”他也会说:“时间的速度是难以想象的,流年暗中偷换,你换了你的,我换了我的,有时在镜中看不清的自己,在别人的脸上却看见了。”娓娓道来,全是人生的真实感悟,质朴深刻,由不得读者不沉醉。
“如果我们要看见这世界的美丽,要有一对水晶一样自然清澈的眼睛;如果我们要体会宇宙更深邃的意义,则需要一颗水晶一样清明没有造作的心。”林清玄是雪中之火,秉着“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的心态,于浮躁世界慰藉着浮躁人心;他是白雪少年,“以欢喜心过生活,以温柔心除挂碍”,阅尽千帆始终坚持做一个有趣且深情的人;他也是月光下的喇叭手,从人生的底层出发,寻找历尽沧桑后的一点温存,“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当然,他对于自己的定位,也早就在《像昆虫一样去生活》中点明了:“就像一条毛虫一样,生在野草之中,既不管春花之美,也不管蝴蝶飞过,只是简简单单的吃草,一天吃一点草,一天吃一点露水;上午受一些风吹,下午给一些雨打;有时候有闪电,有时候有彩虹;或者给鸟啄了,或者喂了螳螂;生命只是如是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有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一盏灯,灯上写两行字: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
如今回过头再来看,林清玄的自在,并不在于其坚强,而在于其柔软,拿捏人情世故十分到位,他认为“柔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所以即便在生命这出无常的演出中,“芒花与誓言同时凋落”在他看来也不是什么遗憾事,始终保持“无事最可贵”的平常心。他不是金庸般“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也不似单田芳的“且听下回分解”,他就是“寂寂然来,寂寂然去”,不清扰别人的生活。
这样清高的一个人,去的时候也是泰然自若,仍然保持着少年时沸腾的热血。何其难得!送别林先生。(郑芳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