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黑格尔哲学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9 10:41

如何写《黑格尔哲学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有深度又能清晰地表达你的理解和思考:
1. "选择具体的文本和核心观点:" "明确范围:"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庞大复杂,不可能全部涵盖。你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文本(如《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的某一部分、《哲学全书》等)或者一个核心的哲学概念(如辩证法、绝对精神、历史哲学、法哲学中的自由概念等)作为你读后感的重点。 "抓住核心:" 深入理解你所选文本或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黑格尔的论证往往层层深入,要提炼出最关键的主张。
2. "展现你的理解而非复述:" "用自己的话转述:" 避免大段直接引用原文(除非是为了具体分析),尝试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黑格尔的观点。这能体现你是否真正理解了。 "解释概念:" 对于黑格尔特有的、可能比较难懂的概念(如“正题、反题、合题”、“主奴辩证法”、“异化”等),要花些篇幅进行清晰的解释,说明它在黑格尔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
3. "结合个人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真情实感:" “读后感”意味着你的

唯物的辩证法:读黑格尔《小逻辑》有感

1. 哲学

科学是研究一定范围内的客观现象,并试图发现其内在客观规律的尝试。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及人类社会,这两者一起构成客观世界;加上与客观世界对立的人类意识(humanconsciousness)。哲学是研究全部客观世界和人类意识,并试图发现其共有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范围是所有科学门类中最广泛的。

科学规律是其研究范围内客观规律的总结,因此任何科学规律都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科学规律在其适用范围内是正确的;离开了此范围,就可能不再正确。哲学试图揭示全部客观世界和人类意识共同拥有的客观规律,这种研究范围的极端宽泛性,决定了哲学规律的极端抽象性。越是抽象的概念,它适用的范围就越大,同时,离单个具体事物的距离就越远。这样,概念越是抽象,它就愈发反映事物的共性,而越少反映其特性;而理解任何客观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认识其特性。因此,哲学规律是所有科学规律中最正确的,同时也是最无用的。

2.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研究包括两个最根本的问题。其一,哲学研究的两大对象,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之间的关系;其二,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的运动规律。这与17-19世纪的近代哲学的先驱,形而上学(metaphysics)思考的两个基本问题:

1)存在着什么?(What is there?)

2)它是什么样的(不论存在着什么)?What is it (that is, whatever it is that there is) like?(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20/entries/lewis-metaphysics/ )

存在着一定的但不严格的对应关系。而形而上学,包括其名称及考察的对象,又源自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集,因此,近代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它包含对哲学两个根本问题的如下: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运动规律,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人类本身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因此,人类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产物;客观世界产生并决定人类意识,而不是相反,这就是所谓的“物质第一性”。通过视、听、嗅、味和触五种感官(Sense),人类意识可以正确的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人类可以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上观点了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间关系的问题,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部分。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处在不停歇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现实存在的一切事物,其存在,都是暂时的,如黑格尔所说的“万物皆过程”;对立统一,或者说矛盾,既是一切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还是不同客观事物间联系的关键,更是推动客观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动力;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的路径,由各种矛盾推动,经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通过不断否定自己,其中特别是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最终达到发展的结果。上述观点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的运动规律的问题,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部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形成辩证法的三大定律。

用一个极其常见而微小的例子来说明上述看似复杂的理论。

“我们以大麦粒为例。亿万颗大麦粒被磨碎、煮熟、酿制,然后被消费。但是,如果这样的一颗大麦粒得到它所需要的正常的条件,落到适宜的土壤里,那末它在热和水分的影响下就发生特有的变化:发芽;而麦粒本身就消失了,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从它生长起来的植物,即麦粒的否定。而这种植物的生命的正常进程是怎样的呢?它生长,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大麦粒,大麦粒一成熟,植株就渐渐死去,它本身被否定了。作为这一否定的否定的结果,我们又有了原来的大麦粒,但是不是一粒,而是加了十倍、二十倍或三十倍。谷类的种变化得极其缓慢,所以今天的大麦差不多和一百年以前的一样。如果我们以一种可塑性的观赏植物为例,如大丽花或兰花,我们只要按照园艺家的技艺去处理种子和从种子长出的植物,那末我们得到的这个否定的否定的结果,不仅是更多的种子,而且是品质改良了的、能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的种子,这个过程的每一次重复,每一次新的否定的否定都提高了这种完善化。”(《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十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

恩格斯用种子的例子来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但这颗毫不起眼的种子,同样可以说明其它的辩证规律。种子,不论大麦的还是兰花的,都是种子,而不是大麦或兰花本身。当它被种入土中,浇水,施肥时,种子的内部已经在发生变化了,然而,它依旧是一粒种子,因此,这时发生在种子内部的变化,不是根本性的,这种变化就是量变;而当种子发出第一根嫩芽的时候,根本性的变化到来了,种子成为了幼苗,成为了大麦或兰花,质变发生了,而这种质变,是以先前种子内部的量变为基础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引起种子产生各种变化,从一个形态到另一个形态,重复否定自己的原因,如果不是其自身的各种矛盾,又是什么呢?一切生物,不论是通过消化,还是光合作用,或是其它方法,都必须不断吸收外界营养,储存能量,这是同化;另一方面,生物又不停分解自身组成物质,释放能量,这是异化。同化和异化,既是完全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的,相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这就是对立统一;而这对矛盾,就是推动种子发芽、生长和成熟的动力。成熟的植物结实,产生新的种子,而由于遗传和变异的原因,新的种子既同之前的种子很相似,又同它不完全一样,一代代如此传导下去,新的、更高级的物种,就有出现的可能。物种的进化和发展,就是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推动的结果。

如果再进一步的分析,种子的整个生长过程,是遵守其生长规律的,就是说,是客观的;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客观世界先于人类意识。

在人这方面来说,人类有能力认识,并实际上已经认识了种子的生长过程。这样,人类就可以遵循此规律,首先,给种子提供适合其生长的外部条件,然后,在提升了的认识的指导下,在更高的层面上影响这一过程,达到人类期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

可见,世间无数默默无闻、不起眼的种子,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忠实而伟大的代表!

3. 两类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中最复杂和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1)理性的对立统一与感性的对立统一

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矛盾,如:电池的阳极和阴极,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而另一类矛盾则不同,其对立统一的双方都是抽象的结果。我称第一类矛盾为感性的对立统一,第二类为理性的对立统一。相比于第一类,第二类是更具特点的。

常见的理性的对立统一包括以下各对:

本质←→现象;内容←→形式;全体←→部分;内部←→外部;

理性←→感性;必然←→偶然;可能←→现实;原因←→结果;

普遍←→特殊;抽象←→具体 ……

这里以本质和现象为例进行说明。人的感官所能接触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切,都是现象,本质是无法感觉到的,而只能通过现象推导得出。现象是一手的、现实的;本质是隐藏的、可能的。尽管相对于本质,现象是一手的、感性的,然而现实世界中只存在无数个具体的现象,例如:100摄氏度的水在1个大气压下会沸腾,这是一个物理现象;氢气和氧气一起燃烧,会产生水,这是一个化学现象,而在本质←→现象这对矛盾中,现象是一种抽象,一种类的概念。因此,现象作为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理性抽象。这同阳极与阴极那样具体的矛盾,是不同的。

以上各对理性的对立统一,右侧的一方是一手的、感性的、人类感官可以接触到的;左侧的一方是隐藏的、理性的、需要推导得出的。其左侧,本质、内容、全体……抽象,可以进行类比,同样,其右侧,现象、形式、部分、……具体,也可以类比。这就是说:现象是偶然的、特殊的、具体的、形式上的、现实的等等;而本质是必然的、普遍的、抽象的、内容里的、可能的等等。这种类比关系,对以上理性的矛盾左侧一方的任意一个,都是成立的;对矛盾右侧,也是如此。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的根本内含,是从对立统一中已知的一端推测出未知的另一端,因为矛盾的两端,必然是对应的,发现和了解了其中一端,就必然可以推导出另一端。

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是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当黄盖伪装成粮船的火船靠近曹操的舰队时,曹操的谋士程昱发现了不对:“来船渐近。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这是一处精彩的逻辑推理。“粮在船中”←→“船必稳重”,装运粮食的船,必然稳重。前者是原因、内容和本质;后者是结果、形式和现象。程昱察觉到,来船“轻而且浮”,这不是装粮的船只应有的现象、结果和形式,因此,他推断到,作为矛盾另一端的“粮在船中”不存在,船里装的不是粮食,而是其它东西。

逻辑推理的方式有很多种,从亚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到黑格尔改进了的三段论等等,但所有这些方式,说到底,都是从矛盾已知的一端推理到未知的另一端,这是逻辑推理的根本。

4. 真理与实践的关系

在哲学上,真理不过是客观规律的别称。客观规律属于第3点中讨论的理性矛盾中左侧的一方,这就是说,客观规律是本质、内容、全体、内部和原因,它是理性的、必然的、可能的、普遍的和抽象的。因此,客观规律只能是可能的,而不是现实的。

现实的行为,就是实践。实践是对应于客观规律,或者说真理,在理性矛盾中右侧的那一方。实践是现象、形式、部分、外部和结果,它是感性的、偶然的、现实的、特殊的和具体的。

真理只能是可能的。这等于是说,客观规律只能存在于理性推理中。这个论断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它对应的另一端实际是:实践的局限性。

自此阿基米德在浴盆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之后,我们知道,任何实心的物体投入水中,密度高于水的会沉下去,低于水的则会浮起来。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至少我们认为它是,那么我们把一块石头或者一块金属扔进水中,它们下沉的事实,可以证明这条定律的正确性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实践是无穷的。自然界中的物体有无数的物理和化学构成,有无数的形状,如果我们想通过实践来证明浮力定律,那就必须把所有形状和成分的物体全都浸入水中一遍,而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实践是验错的手段,是证伪的手段。任何被认为是客观规律的理论,如果同实践得出的结果不一致,那它就是错误的、不正确的;但不能说,实践同理论一致就可以绝对保证理论的正确性。确定某个理论的正确性,它是真理的方法只能是:1)它在理论推导上具有完美性和连贯性;2)到目前为止的实践结果没有否定此理论。

尽管实践不停的来敲门打扰,真理却永远朦胧的漂浮在理性世界中。

5. 当代哲学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信徒认为,随着其理论系统的奠基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哲学这门科学达到了其成熟的形态。与这个理论系统的其它分支(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科学共产主义等等)一样,以上结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必然受到其它哲学流派和思想的持续挑战。这种来自外部的攻击,对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必要的。

理论必须和不断扩大的实践同步。对于把全部客观世界都置于考察之下的哲学而言,这意味着在两个维度上的扩大。一方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研究的自然界明显扩大了,这是实践在广度上的增加。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其结构更加复杂和多样,这是实践在深度上的发展。这样,辩证唯物主义的考察范围随之而扩大了。在新的领域中,辩证法是否还适用呢?

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证明了微观粒子既有粒子的性质,又有波的性质,只是在不同外部条件下的表现不同而已。波不同于粒子,波不是粒子,然而微观粒子既是波,又是粒子,那这不是微观世界的一对矛盾,又是什么呢?量子世界似乎也是辩证法的忠实拥簇。

人类探索和发展的进程是永远不会停歇的,人类的视野同样不会停止扩展,在新的探索领域中证明自己,是唯物的辩证法在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任务。

宋鸿兵:黑格尔《小逻辑》读后感 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2021年即将过去,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度研读了黑格尔的《小逻辑》,从而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第一次看黑格尔的《小逻辑》还是30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80年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读过马克思、黑格尔、尼采或叔本华的书,几乎没法在校园里混。以当时的学识和理解力,自然是无法读通黑格尔的思想,除了记住一些似是而非的名词,大脑基本上处于一片混沌状态。坦白地说,读了但等于没读。

在之后的30多年里,读书不下万卷,行走不止万里。在海外学习生活的十余年里,对西方历史、地理、文化、宗教、艺术、哲学、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都有广泛涉猎。在有了相当的思想积淀,也有了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再加上自己也写过200多万字的书,所以在2021年初准备再次通读黑格尔的《小逻辑》时,我是相当自信的,准备反复阅读三遍,一个月彻底拿下《小逻辑》。这已经是极端保守的计划了,按照自己正常的阅读速度,应该是平均一两天读完一本书。

结果令人震惊,《小逻辑》读了将近一年才真正入了门!

读完第一遍的总体感受就是气急败坏!

我居然完全没有读懂!最让我生气的就是为什么黑格尔不说人话!比如存在论的第一句话:“存在只是潜在的概念。” 这九个字就能让人崩溃一个上午。我们的文化传统从来不把存在当成主词,我们习惯性地认定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存在,存在是默认的事实,根本没必要专门提出来讨论。另外,一个苹果存在着,是我们给它定义了概念,存在和概念并没有什么“潜在”的关系嘛。全书充斥着这种莫名其妙的表达方式,违反常识和直觉,甚至完全不合逻辑。我自觉生气是很有道理的,不骂人已经很给黑格尔面子了。第一遍的读书方法主要是用黄色荧光笔划出不理解或感觉需要反复阅读的部分。

生气归生气,书还是要继续读,历史已经给出答案,《小逻辑》确实是名著,我就不信自己会理解不了一个200年前的旧思想。

读完第二遍的感觉是焦头烂额!

虽然逐渐适应了黑格尔不说人话的表达方式,但大量极端抽象的概念让我头晕眼花,我根本记不住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更谈不上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了。人类从600万年前与猿猴分离,我们的脑回路最习惯的思考方式就是形象思维,看见猛兽就逃走,看到野果就采摘。我们大脑的神经元网络最容易捕捉的记忆点永远是形象和直观的景象,我们天生厌恶抽象的东西。

黑格尔最经常使用的扬弃一词,代表既抛弃又保留的意思,如尺度扬弃自身进展为本质。要真正搞明白这种表达的含义,我被迫动员起所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将扬弃想象为滚雪球的过程,存在将自身卷裹起来向前滚动,本质成为最外层的积雪,或者像煎饼果子,最里面的油条是存在,外面的煎饼是本质,以便强行理解“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内在于本质、存在必有本质”的结论。

我知道,黑格尔最厌恶这种形象思维,他坚信纯粹的抽象思维才是通达真理的唯一途径,但东方文化天生缺少抽象思维的DNA,我不依靠形象思维,就没法理解他的真理。于是,我被迫发明出数十个形象思维的模块,以替代黑格尔绝对抽象的理念,目的是为了降低记忆抽象概念时的烧脑强度,这个过程令人心力交瘁。第二遍的读书法,主要是用橙色荧光笔标注出书中必须理解或需要形象化的内容。一番焦头烂额之后,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决心,必须和黑格尔拼了,不吃透小逻辑就绝不松口。

我搞出了大量形象思维的土办法,以华尔兹舞象征辩证运动的正反合,以递归模型象征存在、本质、现象、现实的嵌套关系,如现实内嵌现象,现象内嵌本质,本质内嵌存在

读完第三遍的状态却是生无可恋!

黑格尔的《小逻辑》实际上是一部哲学层次的“创世纪”和“进化论”,在初步习惯了黑格尔的表达方式和核心概念之后,又遭遇到更大的困难,我不能理解关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我无法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分层背后的原理。比如,为什么本质是存在的一种映现或反思?这种定义让我对啥叫本质都产生了信念动摇,我甚至不敢肯定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解是不是完全错了,因为突然搞不明白本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同样,为什么本质进化的下一步是现象,而现象进化的结果是现实,更糟糕的是现实怎么会最后变成了概念?更深的困惑是,存在、本质、现象、现实、概念这五个逻辑层,到底是时间顺序上的前后关系,还是空间意义上的逐步展开?黑格尔没有明说,而且暗示也前后不一,我不得不反复琢磨他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词的前后用法。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概念前后用法的微妙变化让人抓狂,比如自身同一、自身联系、自身映射、同一和统一、形式与内容等等,在五个逻辑层面上是有所变化的,可黑格尔却并不解释。

反复思考实际上产生了颠三倒四的后果,我发现前面自以为已经理解的东西突然读不懂了,大逻辑的困惑,导致小概念的错乱,极度抽象的东西本来就绕人,读几遍脑子还是转不过来。这个阶段中,每天读《小逻辑》的时间已经超过8个小时,基本上四五个小时的连续阅读之后,都会产生头痛和晕眩感。我在书上开始用黑色签字笔画圈圈,不仅是强调内容重点,也是帮助自己在阅读时保持注意力不至于精神散架。

当一个月读完三遍《小逻辑》之后,我的感觉是心如死灰,生无可恋。一本200年前的书都无法理解,我深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子不好使?这时《小逻辑》已经将我整个人生积累了数十年的理性思维的自信心彻底摧毁。

放弃,还是坚持,这是一个问题!

在极度痛苦之中,脑子里突然蹦出了黑格尔书中的一句话,本质必然会彰显出来!我好像在无边的黑夜里,瞥见一道闪电,一个人的本质也必然通过他的选择彰显出来!

这时,绝望突然转变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放弃?绝不可能!要拼命吗?没必要!放空自己,不要较劲,彻底浸没,慢慢感悟。这成为下一轮读《小逻辑》的指导方针。

如果说前三遍算是攻克《小逻辑》的第一次战役的话,总体的感受就是愤怒、焦虑、痛苦。当真正放下自己之后,我知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智力持久战,必须以无尽的耐心和无穷的时间来慢慢融化那坚不可摧的抽象思维的铜墙铁壁。

3月起,我发起对《小逻辑》的第二次战役。从方法上,我做了一些新的调整,从看书转向重点依赖思维导图,也就是将书中的关键内容搬到思维导图之中,以空间记忆叠加形象记忆来强化对内容的熟练度。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在以前读书的过程中,反复阅读到十遍以上,的确能够屡屡攻克最难啃的书。于是,第二战役的主攻方向就是彻底熟悉《小逻辑》的内容。

另外,我主要读的是贺麟版的《小逻辑》,其中有些翻译十分费解,于是找来中英对照的版本相互参详。当然,德文原版最理想,可惜我不懂德文,而英文转述德文的方式基本能够满足攻坚战和拔钉子的需要。

虽然搬运书中的内容到思维导图上,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逐字逐句抄写内容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内容熟悉方式,然后在导图上加自己的批注很是方便。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将别人对黑格尔的理解和评述并列在正文旁边,这段时间阅读了大量关于黑格尔的论文,从不同的侧面增强了对《小逻辑》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在导图上读内容,也必须经常跳回书本,找到前后关系和内在逻辑。

第二战役大约持续到夏天,经过近6个月共十余遍的导图与阅读的联合超饱和攻击,我对《小逻辑》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原先面目可憎的黑格尔式“黑话”也变得亲切起来,自己在写东西时有时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启动“黑话”模式。

总的来说,第二次战役的感受仍然是相当痛苦的,但痛苦中有已有亲切和感悟的成分。

从8月开始,我发动了进攻《小逻辑》的第三次战役。这次的主攻方向是从思维导图转向制作PPT,这意味着我需要给别人讲明白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次战役从8月初一直持续到12月底,特别是围绕着本质论这一战略制高点,展开的是一场殊死较量,是一寸寸土地争夺的白刃战,在战况最激烈的11月和12月,甚至达到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凌晨三四点的狂热进攻,然后上床脑子里继续进行复盘和推演,直至天光发亮才昏昏睡去。这是读《小逻辑》最痛苦、最上瘾,也是收获最大的阶段。

到12月底,通读《小逻辑》已不下30遍,重点篇章甚至超过了50遍,有些章节已经涂抹得难以辨认原文,我已经可以自如地推演从存在直到概念的所有逻辑过程,自信没有漏掉全书的任何一个自然段,也没有任何一个概念未经自己推演,并且全部概念都必须作图以逼迫自己毫不含糊地理解所有细节,否则就无法画出来。

此时,积累了数十年的知识储备突然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出。在一天散步的路上,毕加索的名画《小提琴与葡萄》、大卫·胡贝尔获得1981年诺贝尔奖的大脑神经元实验、苏东坡八面受敌的读书法、人工智能的深度神经网络等貌似毫不相关的东西,同时在脑海里冒了出来,我几乎是在一两天之间想明白了困扰我近一年的很多重大难题。

比如,胡贝尔实验揭示出的是,我们看到的每一幅图像在大脑中都被分解为三十多个频道,某些神经元组对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高度敏感;另一些神经元组则容易被强弱对比度、深度、颜色、特定运动方向等信号激活。大脑的视觉区就是多频道视觉信号组合而成的空间图像世界的托扑图。为了获得意义,大脑需要将被分解的特征单元碎片重新组合起来,最终完成图像的识别工作。

毕加索的名画《小提琴与葡萄》在本质上完全一样,欣赏者必须自己在大脑中完成图形碎片的重新组合以获得对绘画的理解,从而参与艺术的再创作。同理,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将一本书读很多遍,每遍只定向吸收一个侧面的知识,最后汇总而成对该书的总体认识。当然,分层汇总的原理在人工智能的深度神经网络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即分层抓取典型特征,以获取更突出的标志性信息,然后将标志性信息进行“组合创新”,最终识别出模式的类型。

毕加索的名画《小提琴与葡萄》

当我突然想明白分层汇总的基本原理其实就是《小逻辑》的概念组织原则的时候,一切都豁然开朗了。存在、本质、现象、现实、概念这五个逻辑层,其实是黑格尔认识事物的“五面受敌法”(当然还可以细分),每一层专门提取本层的典型特征,然后逐层递进,并在概念层实现标志性信息的组合,即确定事物的概念。当混沌初开时,存在层开始出现有与无的变易,本质层接着出现同一和差别的分化,现象层则表现为形式与内容开始转化,现实层则是内与外所代表的可能性与偶然性的对立所展现出的现实性的苗头,而概念层就是实体的力量和自由的原则蓄势待发的状态。因此,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都可以从这五个层面分别认知,并最终综合成为概念。虽然黑格尔没有明说,但我认为这五个层次在时间上有先后,在空间上有展开,在逻辑上有递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人工智能的深度神经网络与黑格尔的抽象逻辑层

想明白了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我把《小逻辑》归纳成四句话:存在必有本质,本质必表现为现象,现象内外同一必成现实,现实从必然走向自由就是概念!

终于,在2021年12月25日,胜利完成了第三战役,从存在论到本质论已经全线贯通,《小逻辑》最核心、最困难、最精深的部分被全部拿下。

总结2021年研读《小逻辑》的心得,有如下体会:

西方哲学起源于规定性,中国哲学发端于无规定性。西方哲学从一切规定性都是否定性的推理入手,发现了辩证法的精髓(规定性就是画界,立刻就会产生界内与界外的对立和矛盾,逻辑推理就获得了抓手,可以无穷创造概念),而中国哲学是从物极必反的感悟中洞察出辩证法的奥妙(靠直觉,无抓手,难格物)。西方哲学是认知世界,中国哲学是感知万物。

从规定性出发,西方哲学经历了2000多年无数杰出大脑的集体智慧,从巴门尼德到柏拉图,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从笛卡尔到康德,无数先哲创造出了五花八门、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概念体系,在黑格尔的手中经过了彻底的刀削斧正、梳理重整,并由辩证法一以贯之,从而创造出一整套前无古人和雄伟恢宏的哲学思想大厦,成为西方文明在抽象思辨领域所达到的巅峰水平,而《小逻辑》正是其巅峰之上的明珠。

全书最令人震撼的就是黑格尔辩证思想的展开过程(未经自己全程推演,无法感知其震撼力),堪称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节节升高,其逻辑严谨性、结构工整性、体系层次性、概念准确性、衔接精妙性和思维洞穿性,都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堪称是西方文明所锻造出的最锋利的思想武器。

中国哲学从原始基因的层面就缺乏对规定性的执着,这导致中华文化长期不擅长于以规定性确立命题,以命题驱动逻辑,以逻辑组织概念,以概念构建理论的抽象思辨,这是中国无法创造出现代理论的根源。

中国要想真正超越西方,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赶超,还需要在理论上实现原始创新,这要求中国必须彻底吸收西方哲学的精华,特别是辩证逻辑的强大工具,并以之重新解读中国、印度、西亚等东方哲学的精神内核,然后以更高的“概念”将东西方哲学的精华纳入成为自身的环节,继而发展出全新的文明阶段,这就是东方的文艺复兴!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