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9 10: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有深度又能清晰地表达你的理解和思考:
1. "选择具体的文本和核心观点:" "明确范围:"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庞大复杂,不可能全部涵盖。你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文本(如《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的某一部分、《哲学全书》等)或者一个核心的哲学概念(如辩证法、绝对精神、历史哲学、法哲学中的自由概念等)作为你读后感的重点。 "抓住核心:" 深入理解你所选文本或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黑格尔的论证往往层层深入,要提炼出最关键的主张。
2. "展现你的理解而非复述:" "用自己的话转述:" 避免大段直接引用原文(除非是为了具体分析),尝试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黑格尔的观点。这能体现你是否真正理解了。 "解释概念:" 对于黑格尔特有的、可能比较难懂的概念(如“正题、反题、合题”、“主奴辩证法”、“异化”等),要花些篇幅进行清晰的解释,说明它在黑格尔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
3. "结合个人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真情实感:" “读后感”意味着你的
1. 哲学
科学是研究一定范围内的客观现象,并试图发现其内在客观规律的尝试。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及人类社会,这两者一起构成客观世界;加上与客观世界对立的人类意识(humanconsciousness)。哲学是研究全部客观世界和人类意识,并试图发现其共有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范围是所有科学门类中最广泛的。
科学规律是其研究范围内客观规律的总结,因此任何科学规律都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科学规律在其适用范围内是正确的;离开了此范围,就可能不再正确。哲学试图揭示全部客观世界和人类意识共同拥有的客观规律,这种研究范围的极端宽泛性,决定了哲学规律的极端抽象性。越是抽象的概念,它适用的范围就越大,同时,离单个具体事物的距离就越远。这样,概念越是抽象,它就愈发反映事物的共性,而越少反映其特性;而理解任何客观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认识其特性。因此,哲学规律是所有科学规律中最正确的,同时也是最无用的。
2.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研究包括两个最根本的问题。其一,哲学研究的两大对象,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之间的关系;其二,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的运动规律。这与17-19世纪的近代哲学的先驱,形而上学(metaphysics)思考的两个基本问题:
1)存在着什么?(What is there?)
2)它是什么样的(不论存在着什么)?What is it (that is, whatever it is that there is) like?(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20/entries/lewis-metaphysics/ )
存在着一定的但不严格的对应关系。而形而上学,包括其名称及考察的对象,又源自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集,因此,近代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它包含对哲学两个根本问题的如下: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运动规律,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人类本身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因此,人类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产物;客观世界产生并决定人类意识,而不是相反,这就是所谓的“物质第一性”。通过视、听、嗅、味和触五种感官(Sense),人类意识可以正确的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人类可以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上观点了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间关系的问题,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部分。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处在不停歇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现实存在的一切事物,其存在,都是暂时的,如黑格尔所说的“万物皆过程”;对立统一,或者说矛盾,既是一切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还是不同客观事物间联系的关键,更是推动客观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动力;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的路径,由各种矛盾推动,经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通过不断否定自己,其中特别是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最终达到发展的结果。上述观点客观世界与人类意识的运动规律的问题,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部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形成辩证法的三大定律。
用一个极其常见而微小的例子来说明上述看似复杂的理论。
“我们以大麦粒为例。亿万颗大麦粒被磨碎、煮熟、酿制,然后被消费。但是,如果这样的一颗大麦粒得到它所需要的正常的条件,落到适宜的土壤里,那末它在热和水分的影响下就发生特有的变化:发芽;而麦粒本身就消失了,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从它生长起来的植物,即麦粒的否定。而这种植物的生命的正常进程是怎样的呢?它生长,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大麦粒,大麦粒一成熟,植株就渐渐死去,它本身被否定了。作为这一否定的否定的结果,我们又有了原来的大麦粒,但是不是一粒,而是加了十倍、二十倍或三十倍。谷类的种变化得极其缓慢,所以今天的大麦差不多和一百年以前的一样。如果我们以一种可塑性的观赏植物为例,如大丽花或兰花,我们只要按照园艺家的技艺去处理种子和从种子长出的植物,那末我们得到的这个否定的否定的结果,不仅是更多的种子,而且是品质改良了的、能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的种子,这个过程的每一次重复,每一次新的否定的否定都提高了这种完善化。”(《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十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
恩格斯用种子的例子来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但这颗毫不起眼的种子,同样可以说明其它的辩证规律。种子,不论大麦的还是兰花的,都是种子,而不是大麦或兰花本身。当它被种入土中,浇水,施肥时,种子的内部已经在发生变化了,然而,它依旧是一粒种子,因此,这时发生在种子内部的变化,不是根本性的,这种变化就是量变;而当种子发出第一根嫩芽的时候,根本性的变化到来了,种子成为了幼苗,成为了大麦或兰花,质变发生了,而这种质变,是以先前种子内部的量变为基础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引起种子产生各种变化,从一个形态到另一个形态,重复否定自己的原因,如果不是其自身的各种矛盾,又是什么呢?一切生物,不论是通过消化,还是光合作用,或是其它方法,都必须不断吸收外界营养,储存能量,这是同化;另一方面,生物又不停分解自身组成物质,释放能量,这是异化。同化和异化,既是完全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的,相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这就是对立统一;而这对矛盾,就是推动种子发芽、生长和成熟的动力。成熟的植物结实,产生新的种子,而由于遗传和变异的原因,新的种子既同之前的种子很相似,又同它不完全一样,一代代如此传导下去,新的、更高级的物种,就有出现的可能。物种的进化和发展,就是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推动的结果。
如果再进一步的分析,种子的整个生长过程,是遵守其生长规律的,就是说,是客观的;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客观世界先于人类意识。
在人这方面来说,人类有能力认识,并实际上已经认识了种子的生长过程。这样,人类就可以遵循此规律,首先,给种子提供适合其生长的外部条件,然后,在提升了的认识的指导下,在更高的层面上影响这一过程,达到人类期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
可见,世间无数默默无闻、不起眼的种子,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忠实而伟大的代表!
3. 两类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中最复杂和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1)理性的对立统一与感性的对立统一
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矛盾,如:电池的阳极和阴极,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而另一类矛盾则不同,其对立统一的双方都是抽象的结果。我称第一类矛盾为感性的对立统一,第二类为理性的对立统一。相比于第一类,第二类是更具特点的。
常见的理性的对立统一包括以下各对:
本质←→现象;内容←→形式;全体←→部分;内部←→外部;
理性←→感性;必然←→偶然;可能←→现实;原因←→结果;
普遍←→特殊;抽象←→具体 ……
这里以本质和现象为例进行说明。人的感官所能接触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切,都是现象,本质是无法感觉到的,而只能通过现象推导得出。现象是一手的、现实的;本质是隐藏的、可能的。尽管相对于本质,现象是一手的、感性的,然而现实世界中只存在无数个具体的现象,例如:100摄氏度的水在1个大气压下会沸腾,这是一个物理现象;氢气和氧气一起燃烧,会产生水,这是一个化学现象,而在本质←→现象这对矛盾中,现象是一种抽象,一种类的概念。因此,现象作为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理性抽象。这同阳极与阴极那样具体的矛盾,是不同的。
以上各对理性的对立统一,右侧的一方是一手的、感性的、人类感官可以接触到的;左侧的一方是隐藏的、理性的、需要推导得出的。其左侧,本质、内容、全体……抽象,可以进行类比,同样,其右侧,现象、形式、部分、……具体,也可以类比。这就是说:现象是偶然的、特殊的、具体的、形式上的、现实的等等;而本质是必然的、普遍的、抽象的、内容里的、可能的等等。这种类比关系,对以上理性的矛盾左侧一方的任意一个,都是成立的;对矛盾右侧,也是如此。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的根本内含,是从对立统一中已知的一端推测出未知的另一端,因为矛盾的两端,必然是对应的,发现和了解了其中一端,就必然可以推导出另一端。
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是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当黄盖伪装成粮船的火船靠近曹操的舰队时,曹操的谋士程昱发现了不对:“来船渐近。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这是一处精彩的逻辑推理。“粮在船中”←→“船必稳重”,装运粮食的船,必然稳重。前者是原因、内容和本质;后者是结果、形式和现象。程昱察觉到,来船“轻而且浮”,这不是装粮的船只应有的现象、结果和形式,因此,他推断到,作为矛盾另一端的“粮在船中”不存在,船里装的不是粮食,而是其它东西。
逻辑推理的方式有很多种,从亚里士多德的直言三段论到黑格尔改进了的三段论等等,但所有这些方式,说到底,都是从矛盾已知的一端推理到未知的另一端,这是逻辑推理的根本。
4. 真理与实践的关系
在哲学上,真理不过是客观规律的别称。客观规律属于第3点中讨论的理性矛盾中左侧的一方,这就是说,客观规律是本质、内容、全体、内部和原因,它是理性的、必然的、可能的、普遍的和抽象的。因此,客观规律只能是可能的,而不是现实的。
现实的行为,就是实践。实践是对应于客观规律,或者说真理,在理性矛盾中右侧的那一方。实践是现象、形式、部分、外部和结果,它是感性的、偶然的、现实的、特殊的和具体的。
真理只能是可能的。这等于是说,客观规律只能存在于理性推理中。这个论断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它对应的另一端实际是:实践的局限性。
自此阿基米德在浴盆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之后,我们知道,任何实心的物体投入水中,密度高于水的会沉下去,低于水的则会浮起来。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至少我们认为它是,那么我们把一块石头或者一块金属扔进水中,它们下沉的事实,可以证明这条定律的正确性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实践是无穷的。自然界中的物体有无数的物理和化学构成,有无数的形状,如果我们想通过实践来证明浮力定律,那就必须把所有形状和成分的物体全都浸入水中一遍,而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实践是验错的手段,是证伪的手段。任何被认为是客观规律的理论,如果同实践得出的结果不一致,那它就是错误的、不正确的;但不能说,实践同理论一致就可以绝对保证理论的正确性。确定某个理论的正确性,它是真理的方法只能是:1)它在理论推导上具有完美性和连贯性;2)到目前为止的实践结果没有否定此理论。
尽管实践不停的来敲门打扰,真理却永远朦胧的漂浮在理性世界中。
5. 当代哲学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信徒认为,随着其理论系统的奠基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哲学这门科学达到了其成熟的形态。与这个理论系统的其它分支(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科学共产主义等等)一样,以上结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必然受到其它哲学流派和思想的持续挑战。这种来自外部的攻击,对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必要的。
理论必须和不断扩大的实践同步。对于把全部客观世界都置于考察之下的哲学而言,这意味着在两个维度上的扩大。一方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研究的自然界明显扩大了,这是实践在广度上的增加。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其结构更加复杂和多样,这是实践在深度上的发展。这样,辩证唯物主义的考察范围随之而扩大了。在新的领域中,辩证法是否还适用呢?
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证明了微观粒子既有粒子的性质,又有波的性质,只是在不同外部条件下的表现不同而已。波不同于粒子,波不是粒子,然而微观粒子既是波,又是粒子,那这不是微观世界的一对矛盾,又是什么呢?量子世界似乎也是辩证法的忠实拥簇。
人类探索和发展的进程是永远不会停歇的,人类的视野同样不会停止扩展,在新的探索领域中证明自己,是唯物的辩证法在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任务。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