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八一纪念馆心得体会》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9 10:58

推荐《八一纪念馆心得体会》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八一纪念馆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1. "明确主题与中心思想 (Clear Theme and Central Idea):" "核心:" 你的文章最想表达什么?是对革命先烈的崇敬?是对革命历史的感慨?是对“八一精神”的理解和传承?还是结合自身谈感悟?必须有一个清晰的主题贯穿全文。 "立意:" 要有较高的立意,不仅仅停留在对馆内展品的简单描述,更要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
2. "参观过程与内容选择 (Visit Process and Content Selection):" "逻辑顺序:" 可以按照参观的顺序来写,比如从入口到出口,依次介绍印象深刻的展品、场景或讲解。也可以选择几个最有代表性的部分重点描写。 "详略得当:" 不需要面面俱到,选择最能体现主题、让你感触最深的1-3个展品、故事或场景进行详细描写。例如,可以重点写一件文物(如枪支、旗帜、书信)、一个历史场景(如南昌起义现场复原)、一位英雄人物的故事等。 "具体细节:" 描述时要注重细节,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比如,展品的颜色、磨损程度,场景的氛围,讲解员的语气等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探索创新中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龚艳平通讯员王竹青)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划破夜空,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如今,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已成为追寻红色记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门景点。周恩来佩戴过的手表、朱德用过的手枪、贺龙使用过的笔洗……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一件件古朴的文物、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打造成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党史教育和研学项目,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在探索创新中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精品研学课,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夏日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绿树成荫、庄严肃穆,一队队前来接受党史教育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该馆位于繁华的中山路旁,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十大经典红色景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近年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先后打造了12门精品研学课程、5条特色研学线路、30个主题教育活动,配备了20位专业研学导师,针对研学教育的特殊性,秉承“依托馆藏、教育为本、注重特色”的教育方针,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文物自身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研学课程,“行走八一”就是代表性课程之一。

“要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就是要实现革命文物的‘活化’形态与‘活化’宣传,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该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行走八一”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5处革命旧址联动起来,通过课堂导学、远足拉练、志愿服务3个主要活动环节,打造了一堂精品研学课,规划出一条特色研学路,培育了一个志愿服务队,让学生从“抽象世界”逐步走向“真实情境”,从而增强青少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培育家国情怀。

专业讲解、志愿讲解,讲好革命故事

“面前这座圆雕名为《石破天惊》。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扣动着步枪的扳机……”几句精彩的专业讲解词出口,参观人员愈发投入地聆听,仿佛回到了革命峥嵘岁月。为了讲好红色故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打造了一支专业的红色旅游宣教团队,其中,周甜获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专业组金牌讲解员。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量达180万人次,团队年均免费讲解6000余批次。

除了专业讲解员,馆内还有很多小志愿者讲解员。小讲解员们以生动的革命故事拉近了参观者尤其是同龄孩子的距离,如同一颗颗闪闪红星散发着光和热,将红色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沉浸式体验,让研学“活”起来

如何让研学游“活”起来,让红色主题教育更受青少年的青睐?近年来,江西省依托红色资源,各大红色景区将文化与旅游融合,运用互联网、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呈现红色历史,以沉浸式体验方式让游客接受红色教育,推广红色旅游线路。

2019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打造了江西省首个“5G红色旅游示范区”,为江西红色移动VR示范应用首例样板。“5G红色旅游示范区”推出了“5G+VR”红色旅游直播巡展,让来此研学的参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VR实景沉浸式直播参观,还在该馆的微信公众号开设了“VR展示陈列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处数字展馆,可以通过在线留言、手动选择以及在线向英雄敬礼、献花等方式实现互动,让不能到纪念馆的参观者也能网上研学游。他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八一起义的历史背景、意义,真实感受八一起义的壮美,深刻领悟八一起义的精神和内涵。

纪念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为丰富观众参观体验,让来此研学的“参观者”转变为“亲历者”,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展览采用多媒体场景、360度全息投影、幻影成像、多点触摸屏技术等现代化先进陈列手段,带给观众全新的互动体验。场景《攻打敌军总指挥部》采用多维影像、三维特效、油画景观、机械特效等10余种表现元素,形象再现南昌起义中最重要、最激烈的这场战斗,广受观众欢迎。(图片由江西省文旅宣推中心提供)

编审:邹艳红

监制:邵平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八一”怀想: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

南昌被誉为英雄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

多年前,我曾和同事去南昌旅游,前往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重温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位于南昌市西湖区中山路,占地面积5903平方米。纪念馆分一幢旧址和一座新馆。旧址原是江西大旅社,建成于一九二四年,是一座灰色五层大楼,共九十六个房间。一九二七年七月下旬,起义部队到南昌包租下这座旅社,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澎湃为委员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而新馆建于一九五六年,五九年正式对外开放。

进入纪念馆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组人物雕像《一代英豪》,纪念南昌起义的五位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雕像右侧就是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旧址东边是另一座大型铜雕《南昌起义》,充分展示了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战士高举驳壳枪昭示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手举马灯象征起义点燃了武装革命的星星之火;高扬的军号,表明起义吹响了人民军队诞生和勇敢战斗的号角。

铜雕后的新楼外有一块印有五角星图案的装饰玻璃方框,十分惹人注意。进入大楼,来到序厅,正中有一座圆雕《石破天惊》:一只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紧扣着步枪的扳机。石块上刻着起义的时刻——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凌晨两点。枪上方是蓝天白云,后面是一面鲜红的八一军旗。军旗两侧墙上刻着一组反映南昌起义的浮雕。

当我看完这一切,心里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仿佛看到起义军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升起了鲜红的八一军旗,怒吼着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伴着思绪我走进了陈列厅,展陈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南昌起义和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

我们瞻仰着先烈们留下的珍贵实物,听着讲解员的解说,观看着起义部队有关事迹的视频材料。一张张泛黄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展现出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敢为人先、为民奋斗的光辉形象。参观活动不仅缅怀了革命先烈,感受到了革命先辈身上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而且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走出展厅,回首那“群星”的塑像,那并不巍峨的纪念馆,我领悟到了“八一”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于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一种忠于祖国,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奋斗精神;一种所向无敌的伟大的实践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听党指挥,是八一精神的核心内涵;为人民谋福利,百折不挠,是八一精神的价值追求;为民族谋复兴,敢为人先,是八一精神的目标指向。

“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93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需要重新感悟“八一精神”,擦亮初心,牢记使命。

我感到:“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八一精神”是经历过战争历练后传承至今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珍惜,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保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始终树立为国为民的服务宗旨,以此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革命路,曲折漫长!复兴路,我们在路上!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