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当代小学生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9 11:11

如何写《当代小学生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当代小学生读后感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点亮心灵之窗:写好读后感的小贴士"
读后感,就像一扇连接书籍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窗户。它不仅让我们有机会再次回味书中的精彩,更能帮助我们整理思绪,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于当代的小学生来说,写好读后感,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提升阅读能力、锻炼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秀、有真情实感的读后感呢?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紧扣原文,不脱离实际"
读后感的根基在于所读的书。写之前,一定要再次仔细阅读或回顾你所读的书,特别是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让你有感触的人物或情节。不要凭空想象,也不要过度发挥,你的所有观点和感受都应该有书中的依据。想想:书里讲了什么?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做了什么?让你感动的点在哪里?这些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二、 抓住重点,详略得当"
一本书的内容可能很多,不可能全部写入读后感。你需要学会抓住最能触动你、最有启发性的点来写。可以是书中最精彩的一个故事片段,可以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一个让你深思的道理。围绕这个重点,可以详细地描述、分析,其他内容可以适当简略提及

中青网评: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新生动力

金奖17个,银奖33个,铜奖70个……近日,“航天科工杯”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暨2020中国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会在哈尔滨落下帷幕。不仅是“创青春”赛会,放眼大江南北——国产航母劈波斩浪,5G商用加快推进,北斗全球组网完成,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在诸多让全球瞩目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的进程中,青年人才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对于要全程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中国青年而言,这既是方向指明,更是号角吹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是一场国家实力的竞技,也是一次个人梦想的接力。身在跑道中央的青年要取得一个好成绩,就务必要明白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一项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事实证明,要在任何高尖端领域取得科技创新的突破,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是无法成功的。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硕果累累,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建成运行,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十三五”期间,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青年完成了从“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转变。历史是每一代人创造的,更是每一代年轻人创造的。让我们以科技创新为如椽大笔,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美画卷。

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新生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青年更要主动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向科技创新要答案。无数的青年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连续奋战36小时设计出样件,用5天时间完成隔离服从概念到实物转变的沈阳橡胶院科研攻关青年突击队队长姚秀超;筑梦在“一带一路”大舞台,攻克施工技术难题,刷新铁路建设速度的工程师徐州;从事国产处理器的研发工作十余年,先后负责或参与了多款龙芯处理器设计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助力我国在认知智能的技术和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科大讯飞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探索浩瀚宇宙,“把梦做上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他们用行动凝聚科技力量,以拼搏激发创新梦想,展现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

向榜样学习、用担当破题,我们亦要写下科技创新的“青春答卷”。让我们以更大的胸襟和气度不断接受新思想、形成新观念、拓展新思路,不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用青年人的志气和锐气,奋进“十四五”、书写新征程!(韦丰)

来源:中国青年网

民族复兴燃烧的是青春激情——《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付梓有感

【著书者说】

作者:胡献忠(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员)

自五四运动以来,无数青年有识之士为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复兴燃烧的是青春激情。这种特定的历史性行动不是完全靠自发实现的,而是在先进的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的。青年群体在集体行动中所展现出的坚定革命性、无限创造性、特有先锋性,恰恰又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借助、所倚重的重要特质。

这幅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油画,再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

先进青年注定其成为社会革命的中坚力量

纵观历史长河,时代的性格可以说就是青年的性格,青年的性格也就是时代的性格,青年群体的行动选择往往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发展走势。诚如恽代英所论:“我们常说青年是革命的力量。因为青年的感情丰富,气性刚烈,他们不知道隐忍羞辱,他们不知道躲避危险。所以他们见到应当革命,便会勇猛的为革命而奋斗。”

1919年,由青年学生率先发起的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爆发这一年,陈独秀40岁,李大钊30岁,这是两位重量级导师。在各地比较活跃的五四人物中,毛泽东26岁,邓中夏25岁,恽代英、蔡和森24岁,周恩来、张太雷21岁,瞿秋白20岁。这些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多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后来他们成为党的重要骨干。

我们再来看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3个代表的构成,7位有着海外留学经历,4位与北京大学有缘。平均年龄只有27.8岁,25岁以下的占到一半,大多是有见识、有思想的青年才俊。当时全国58名党员(党的早期组织成员)中,除陈独秀、贺民范年龄稍大外,李大钊、董必武、林伯渠、杨明斋等10多人为19世纪的“80后”,毛泽东、周恩来、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张太雷、邓中夏等30多人为“90后”,还有6人为20世纪之初出生的“00”后,这些人大多是经过五四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政党。

因此可以说,先进青年的觉醒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党的成立又促进了更多青年的觉醒。中国共产党是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而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满怀信仰和豪情加入了党组织,并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能够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一大批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中国青年运动是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

胡献忠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青春崇拜”是激情燃烧的催化剂

青年总是引领风气之先的,是现实世界最具创新创造精神的力量。从传统相对恒定的农耕社会,到近代东西对撞的动荡社会,中国文化对于青年的评价有一个转换过程,每当重大社会变革风云际会之时,总伴有浓浓的“青春崇拜”。在青年运动的舞台上,青年是充满激情与想象的自觉的行动者和创造者。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到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届领导人,无一不赞美青春、关爱青年,无一不重视青年在变革社会中的先锋作用,无一不关注、推动青年的健康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青年驰骋思想的天空更加浩瀚,青年实践创新的舞台更加广阔,青年塑造人生的机会更为丰富,青年建功立业的条件更为有利。

在漫长中国封建社会中,青年族群一直是成人社会的附属物。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后来“相约建党”并成为党的早期领袖的陈独秀、李大钊,在这一运动中发现了青年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他们不遗余力地赞美青春的力量。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中开篇便讲:“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他进而设计出“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李大钊常常把“青春”“青年”比喻成未来的国家。他高调赞扬青年之精神:“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激情呼吁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伟大的实践者和开国领袖,对变革社会的推动力量感受最为深刻。在他看来,青年是“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某种先锋队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称赞“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无论工厂、农村、军队、学校的革命事业中,没有青年就不能胜利”。他还形象地把青年比作“早上八九点的太阳”。在开启改革开放新航道的历史关头,邓小平明确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肯定“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就是在这里创建的。这里本来就是《新青年》编辑部,该刊顺理成章地成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

唱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时代最强音

一个民族发展的时代主题总是具体而特定的。近代以来饱受苦难和屈辱的中华民族,期待着能够承载起伟大复兴重任的坚强臂膀。年轻的共产党人和更为年轻的共青团员们,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才干,富有极大的社会活动热情和献身精神。从大革命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到红色苏区的“打土豪,分田地”,从震惊全国的五卅运动到唤醒民众的一二九运动,从抗日烽火中的“打日本,救中国”到解放战争中的“为了新中国,前进”,从延安青年运动到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广大青年掀起一波又一波革命高潮,紧跟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相互激荡。正如1949年4月任弼时所指出的那样:“保证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正确的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正确地向前发展的决定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口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了1957年的57岁。这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青年是生产建设中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新人的铸炼者。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祖国”,创造形成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青年造林队、青年节约队、青年监督岗、青年扫盲队等工作载体,涌现出王崇伦、赵梦桃、邢燕子、向秀丽、雷锋等一大批青年英模,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勇挑重担、艰苦奋斗。

《中国青年》创刊号的封面,该刊至今仍在发行。是中国期刊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红色期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揭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中国青年运动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广大青年顺应时代潮流,迸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满怀豪情地在各条战线辛勤工作、开拓进取,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文明号、五四奖章获得者等优秀青年群体不断涌现,希望工程、“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振兴杯”职业技能竞赛、中国青年科技行动、大学生“三下乡”、博士服务团等品牌工作蓬勃开展,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勇于创新创业的排头兵,为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中国青年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昂扬的壮志,信心百倍地投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洪流之中。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青年大学习;从科技攻坚,到精准脱贫;从“创青春”,到“筑梦计划”;从“一带一路”建设,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当代青年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行动理念,在各行业各领域,练就过硬本领,放飞青春梦想,唱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时代最强音。

(本文图片均选自《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5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