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9 11: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绝招》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笔记既有深度又能准确反映你的阅读理解: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读懂《绝招》:" 首先,你必须彻底理解《绝招》这本书的主要情节、人物、背景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或主题。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它讲述了谁的故事?故事中最重要的转折或冲突是什么?作者通过故事想表达什么观点或情感? "抓住“绝招”的含义:" “绝招”这个词可能有多重含义。是字面意义上的特殊技能?还是指人生的智慧、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某种独特的才能或生存之道?务必弄清楚作者在书中赋予“绝招”的具体意义。
2. "确定笔记的目的和范围:" "你是谁?为谁写?" 你是为自己的阅读回顾而写,还是作为课堂作业?这将决定你的侧重点和深度。课堂作业可能需要更结构化、更全面的内容。 "笔记的重点是什么?" 你是想重点分析人物,还是情节发展,或是主题思想,亦或是写作手法?明确重点有助于你筛选和组织内容。
3. "选择合适的结构:" "清晰的开头:" 简要介绍《绝招》这本书,包括书名、作者、以及你将主要探讨的核心内容或
陈州城往南五十里,有个颍河镇,镇上共三家豆腐坊,要说生意兴隆,就数刘宝太了。
刘宝太的豆腐架子上,刻有“道光元年”的字样。据说刘氏豆腐在县志上也有记载,上写“城南五十里,刘氏豆腐誉于颍河两岸”。虽言简意赅,但也足能说明刘氏豆腐经久不衰的历史了。
每天清早起,刘宝太便扛着豆腐架子上市。这“传家之宝”是老槐木所制。老槐木,此地叫本地槐,略比洋愧性硬,是做堂器的上等好料。这架子虽年长日久,木质发乌,但榫眼不曾动,仍是牢固。刘宝太的生意照天出在“吉昌号”药店的出厦里,长年不变,夏能避雨,冬能避风。但主要目的是为卖门风。做此种生意,定户很主要。吃惯了刘氏豆腐的街坊,时而让娃子们上街,只消安排一句“要药铺门前那一家的”便可。刘宝太买卖公道,童叟无欺,已众所周知,这是其一。其二就是他的货色硬,质量高。刘氏豆腐确实没说的:白而细,厚而实;煎不烂,炒不碎;水分适当,不老不嫩。点豆腐用的是过罗细膏粉,吃起来筋道不硌牙。对熟客,刘宝太历来不动秤,你随意放案上几个钱,他掂刀一,四个手指往豆腐上一按,手腕儿自然一拧便颤颤托在手掌上,大咧咧放进你篮里,临了送上一句:“吃不中回头来取钱!”对生客,他更是认真。称一斤豆腐往往要把砣线放在九两半上,看上去猛一高,回家一称正得,让顾客当时高兴到家满意,时而还自慰:这种水货,到家正好就难得!殊不知,刘氏豆腐压成之后,一不跑水发泻,二不变色走味儿,放三天仍像鲜货。
这是绝招儿!
按规矩,绝招是不传外人的!
1947年秋,新五军的一个团在这里驻防,团部扎在颍河镇。团长姓季,山东人。季团长吃中了刘氏豆腐,便命刘宝太一天送一个,并说最后一起算账,决不欠分文。
一般说,磨一个豆腐需要十五斤黄豆。日去十五斤,刘宝太的本钱就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再没钱买黄豆了,他便去找季团长讨账钱。
季团长很客气,拿出几摞钢洋,对刘宝太说:“吃中了你的豆腐,跟着我吧?”
刘宝太想想,对团长说:“既然老总看得起我,也中!但得等我把技艺传给儿子以后!”
“你儿子多大岁数?”
“交新春十九!”刘宝太。
季团长深思片刻,望了望刘宝太说:“那样吧,你把绝招传授给你的儿子,就让他跟着我吧!”
“老总,那可舍不得!我就那么一个儿子,还是让我去吧?”刘宝太哀求说。
“看来你是不想你的儿子当兵喽?”季团长想了想说,“要不这样吧,你把绝技教给我,你们父子都可以不去了!”
“哎呀老总,你身为长官,怎会学这穷技?”刘宝太颇感惊讶。
“实不相瞒,我家过去也磨豆腐!我从小就喜欢点豆腐,这也叫技痒吧!只是我家豆腐没你家磨得好,特意求教了!”季某说着直拱手。
“可我家绝技不传外人哪!”刘宝太着急地说,“你要人可以,要招儿决不敢给!这是发过誓的!”
季团长笑了笑说:“那就随你吧!”
刘宝太拿起钢洋,回家买了黄豆,当下泡豆开磨,烧香祭祖,把绝招儿传给了儿子。
不料天一明,季团长派人抓走了刘宝太的独生子。
从此,刘宝太的儿子杳无音信。
刘宝太一下苍老了许多。
四十年过后,那个姓季的团长从台湾回大陆省亲,拎着厚礼特从山东老家来颍河镇看望刘宝太。可惜,那时候刘宝太已不在人世了!
镇上几位年过古稀的老人都还认得季团长,众人都像做了一场梦,季团长说,他脱下军衣后,在台北开了一个豆制品公司,卖的是刘氏豆腐,生意很兴隆。
他没讲刘宝太独生子的事情,镇上人也没问。
后来他给刘宝太办了很隆重的道场,然后就走了。几位知情的老人说,这人大概没干亏心事,要不,他怎敢回来?
作者:孙方友
摘自《陈州笔记》卷一,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孙方友简介
孙方友(1949,9—2013,7),河南淮阳人,新笔记小说巨匠、文体家,被誉为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王”。作为小小说的开创者、笔记小说的承前启后者,孙方友自1978年起涉猎各种体裁的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鬼谷子》《衙门口》《女匪》等6部;中篇小说《虚幻构成》《谎释》等39部;短篇小说、小小说《颍河风情录》《罗汉床》《霸王别姬》等200百余篇;特别是新笔记小说《陈州笔记》(由《陈州笔记》与《小镇人物》两个系列构成)系列的创作,被誉为继《聊斋志异》之后中国笔记小说的又一座高峰,《聊斋志异》和《陈州笔记》分别代表着笔记小说与新笔记小说两种文体的最高成就。除小说外,还创作有电视剧、散文作品等;曾获小小说创作终生成就奖、首届“金麻雀”奖、吴承恩文学奖、杜甫文学奖、郭澄清奖等各种奖项70余次;有近百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捷克、土耳其等多国文字。
编辑丨秋微
声明:【未经许可 | 微信公众号及网站禁止转载】
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太昊伏羲陵微信公众号(ID:Taihaoling2013-9_5)”。
必须保留二维码,否则会举报到你哭,还要追究法律责任。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龙都大道中路539号太昊陵管理处
官网:www.taihaoling.gov.cn
投稿邮箱:253172673@qq.com
今天晚上吃饭,夫人推荐一部电视剧,我问什么名字,她举着手机让我看,结果近在咫尺,我居然看不清,其实我知道我是近视了。遥想当年我的视力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2.0!---当年招飞行员要求的视力。因为这个我还有个绝技:有同学问我时间,我就盯着马路对面,有人只要一翻腕子,我能准确快速的知道他手表上准确的时间!夫人不信,但我当年的确有此“绝技”。
隔马路看手表的“绝技”
当然我说的“绝技”是打引号的,都是一些不入流的小技俩。比如X同学有一“闻屁知食”的“绝技”。我们小学时,虽然在城市长大,但依然吃的很单调,因此班上如果有人放屁,X同学马上判断出是“黄豆屁”、“红薯屁”亦或“萝卜屁”、“韭菜屁”等等,从不失误!一时间在同学中“声名鹊起”!
屁
还有一同学,听流行歌曲记词是一“绝技”。那是的卡带多数是同学相互借来听,借的时间是有限的,歌词有的都没,只能听着记。这哥们儿厉害,听一遍,基本上就记个七七八八,再听一遍,完整记忆!最绝的是,听粤语歌,他能用“谐音”准确“翻译”并记录下来!
听歌记词的绝技
高中的课程是紧张的,那时记笔记是个麻烦事,因为有的老师板书极快,不少同学跟不上节奏,还没抄完,老师就擦掉了。X同学就有一记笔记的“绝技”!他的字写的极草,且永远是“缺胳膊少腿”的写法,但神奇的是,无论哪个同学看他抄的笔记,虽然字迹又草且笔画又不全,但都准确的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字,一时间传为佳话,此君也不浪费,后来在检察院工作,听说是书记员,不知道此“绝技”是否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记笔记的绝技
再就是我家夫人的“绝技”,结婚20多年,从没一起完整看过一部电视剧。而且印象中她从没安安静静的、认真仔细地看一部电视剧,永远都是要不拿拖把,要不拿抹布,有一搭没一搭的看几眼,但居然很多电视剧中的情节她记的非常清,已至于我看两三遍的电视剧中的细节还没她记的清!再就是N年前买的东西,什么价格,在哪里买,她都记的清清楚楚,这也算是个“绝技”吧?!
实际上每一代人都会有具备各种各样“绝技”的“人才”,之所以回忆,其实是我们老了。正如电影《芳华》说道: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
我们的芳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