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9 1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怅望千秋》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个人感悟:" "读懂原文:" 首先,你必须深入理解《怅望千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观点、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例如,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对某个时代精神的反思?对文化传承的探讨?)作者通过哪些人物、事件或论述来构建其观点? "提炼主旨:" 找出书中让你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点。这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一段发人深省的议论、一种弥漫全书的历史氛围,或者是一个让你久久不能释怀的主题。 "个人连接:" 思考这本书的内容、观点或情感,如何触动了你?它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哪些经历、想法或感受?你对书中的观点是全盘接受、部分认同、还是有所质疑?你的“怅望”具体是什么?是怀念、是感慨、是困惑、是振奋?
2.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标准结构:" "开头(引):" 简要介绍《怅望千秋》这本书(作者、大致内容领域),引出你想要重点讨论的核心感悟或主题。可以开门见山,直接
杜诗“怅望千秋一洒泪”的“望”字,到底应该作何解?历来注家多解作“看”,有的并不出注。
《三国志·魏书·邴原传》裴注云:“(孔)融有所爱一人,常盛嗟叹之。后恚望,欲杀之。朝吏皆请。”据知“望”与“恚”义同,即怨、恨之意。杜诗“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之二),当作此解。“怅望”不是看,而是恨,怅、望二字义同。注者多以为“怅然而望”,而《汉语大词典》“怅望”条谓“惆怅地看望或想望”,并举杜诗此句为例。并误矣。“萧条”是连绵词,可看作并列结构,但“怅望”若解作“怅然而望”,那就是偏正结构,不能形成对仗。
“百家注苏,千家注杜”,不知注家有没有提到此问题?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怅望”下注:“谢朓诗‘寒烟怅望心’。”又云:“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世。望而洒泪,恨不同时也。二句乃流对。”(《杜诗详注》卷十七,中华书局,2004年,第1501页)据其“望而洒泪”语,知解“望”作看;既解“望”作看,则“怅望”自不能对“萧条”,故云“二句乃流对”,即流水对。
这一联是工对,不是流水对。仇注于此全误。而仇注之误,又不止于此。其云“谢朓诗‘寒烟怅望心’”,亦大误。考谢朓《宣城郡内登望》诗云:“……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怅望心已极,惝怳魂屡迁。”仇注将前句“桑柘起寒烟”后二字,与后句“怅望心已极”前三字切割,而成“寒烟怅望心”五字以注杜诗,令人绝倒。
爱用“怅望”的确实是谢朓,他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诗,为别范云所作,诗云: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方藉,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此诗非近体,然中间三联严格对仗,为考察“怅望”之用法提供参考。第三联中之“怅望”若偏正结构,如何与“夷犹”对仗?(此诗一句说你,一句说我。第四联“广平”指广平太守郑袤,有政绩,“茂陵”指司马相如,“听”即听凭,虚词,与“将”对仗。你的名声逐渐扩大,我则闲居,文章也将为人所求。)诗人没有道理在完美对仗中制造不协调,我意谢朓必以“怅望”对“夷犹”,天生一对;正如杜甫必以“怅望”对“萧条”,亦天生一对。
以下再考察其他各家,观有无不解“望”为“看”者。
清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云:“‘怅望’句,是望(宋)玉于千秋以上。‘萧条’句,是公萧条于异代之下,恨不得与玉同时。”据其“是望玉于千秋以上”语,则解“望”为“看”。
萧涤非、张忠纲等《杜甫全集校注》(第七册)注云:
张綖曰:“惟深知其悲,遂怅望千秋而为之洒泪。虽异代不同萧条之时,其所感则同矣。”
又顾宸曰:“谓与宋同一萧条,而隔于异代,此所以怅望也。”
按:两说皆通,杜甫因思其人,又身世萧条相同,故以生不同时为恨,以至怅望而洒泪。
据张綖“遂怅望千秋而为之洒泪”语,解“望”为“看”。顾宸说“谓与宋同一萧条,而隔于异代,此所以怅望也”,看不出是解作“看”还是“恨”。萧、张按语说“二说皆通”,实际上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再查谢思炜《杜甫集校注》,于此二句,竟无一字之注。
其实,“怅望”两个字作并列结构的例子能够找到,如晚唐温庭筠《李羽处士故里》“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湲”,宋晏几道《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第二例中,与“生”搭配,也可注意。不必多举,至此不必疑“怅望”有并列之结构。
诗词之外,“怅”“望”连用,而“恨”意绵绵的,也能找到。《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唐纪四十六》:“然李晟移军,怀光不免怅望,若更遣建徽、惠元就东,恐因此生辞,转难调息。”更明显的,如卷八十一《晋纪三》“此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胡注:“此所谓恨恨,怅望不满之意。”所以从《通鉴》反观杜诗各注家,有的是理解错了,有的理解正确,但觉得这个大家都懂,不值当说(我觉得顾宸是这种)。
应该说,到了赵翼,才认真提出这个问题加以讨论。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十三“双声叠韵”条云:“杜诗于此等处最严。如支离对漂泊,则双声也;怅望对萧条,则叠韵也。” 萧、张等《杜甫全集校注》及谢思炜《杜甫集校注》都应该引赵翼这条,不该漏掉。但赵翼也只说“怅望”和“萧条”是叠韵对叠韵,并没有谈“怅望”是并列还是偏正结构,也就是“看”还是“恨”。他肯定也是觉得“这也值得说”?我们丰干饶舌,不妨为瓯北所论补一言,即结构亦须对仗,“怅望”不得为偏正。
又锺泰《诗词讲义》云:“杜甫《赠鲜于京兆》诗‘奋飞超等级,容易失沈沦’,不用‘高飞’而用‘奋飞’,以‘奋飞’双声,与‘容易’双声为对也。”按:锺泰的意思,好像“高飞”也完全可以。“奋”,此处作动词用,与“飞”构成并列结构;“容易”为连绵词,也可以看作并列,所以可以为对,但“高飞”不能对“容易”。
又吴梅村《琴河感旧》四首之三:“休将消息恨层城,犹有罗敷未嫁情。车过卷帘劳怅望,梦来携袖费逢迎。青山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记得横塘秋夜好,玉钗恩重是前生。”为卞玉京作。车过卷帘,用《本事诗》韩翃故妓柳氏事。顺治七年十月,吴梅村在常熟钱牧斋所,闻故人卞玉京亦在虞山,主人为殷勤招致。谁知玉京既来,却于柳如是阁中托故不出,梅村大不快,“赋四诗以告绝者”,就是《琴河感旧》四首。第二首“油壁迎来是旧游,尊前不出背花愁。缘知薄幸逢应恨,恰便多情唤作羞”,写明事由,并说面子上下不来。第三首中“车过卷帘劳怅望,梦来携袖费逢迎”句,“车过卷帘”即相逢,“劳怅望”则“逢应恨”也。二句意为:相逢而劳您恨我,做梦亦牵手相酬,就是说“我想见你,而你不想见我”。怅即是望,望即是怅,恨也;逢即是迎,迎即是逢,酬也。聊补一例。
但其实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这个“怅望”有时候觉得很像“怅惘”。如王士禛《蜀道驿城记》卷下“十月初一”:“日晡迫,下山怅望而别,约明晨登凌云、观大像。”词义用法略同于“怅惘”。再如屈大均《夷门行》其一“怅望夷门哀饮剑,逡巡函谷恨回鞍”,因为“哀”就是“恨”,那个“怅望”就很像“怅惘”了。就是不知道古人是不是二词通用。
陶渊明《时运》诗,一个版本作“但恨殊世,邈不可追”,另一个版本作“但怅殊世,邈不可追”,由版本不同,证明“怅”“恨”之混用至显明。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这样明确的证据来证明,“怅望”就等同于“怅惘”。
感谢古籍整理专家、南昌大学段晓华老师,我是在和段老师微信聊天的时候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张旭东
去巫山仍走水路,多云天气,碧波浩渺,鳞浪层层。午后坐在船头看水,水与舷板很近,船头击水声安宁,催人入梦。
我枕在臂弯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一片空白,倏然醒来,眼前仍碧水青山,微觉可惜,这么好的风景,怎能睡过去呢。转而自喜,就算睡觉,那也是在长江上睡的一觉。
将近巫山,天色已暮,遥望见县城,楼宇栉比,一片灯火,想起李商隐的诗:“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日暮荒村,客愁如新
明 唐寅《琵琶行图》
《日暮》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 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 何须花烬繁。
抵岸之际,首先看见一条长长的台阶,纵贯山城,宛如天梯,我蓦然记起小时母亲讲过的一个梦。去世的外婆终于给母亲托梦,外婆说她一切都好,叫母亲不要再哭泣,临走还说为了见一面,她得跪着爬上千层台阶。
巫山县这条台阶,叫神女大道,典出宋玉的《神女赋》。名字大气,也激发历史想象,实际却毫无美感,又陡又长,令人望而生畏,我感觉爬上去会死。神女在哪里?显然不在这里。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曰:“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他登临巫山,缅怀宋玉,尚可对景悲歌,从那之后,又过了一千多年,江山故宅即使还在,也无人为之洒泪,无人为之心哀。唐代太遥远,宋玉的时代更如同史前,巫山神女的故事太荒唐,今人不相信梦,只相信“现实”。
县城广场高台石栏上,街道灯柱上,到处都有刻诗,史上最美的巫山诗。例如李白的《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李商隐的《过楚宫》:“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崔涂的《巫山旅别》:“无限别魂招不得,夕阳西下水东流。”李贺的《巫山高》:“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巫山人都知道诗好,并引以为骄傲,可极少有人知道诗之所以好。
这些刻诗都没有人读,不过是文化装饰而已,周围全是物质现实。肮脏的路面,杂乱的车辆,两轮,三轮,四轮,速度再快,也驶不进神话。临街餐馆毗连,烤鱼,美蛙,火锅,肥牛,全羊,穷奢极欲,难道真的只剩下吃?想起奉节自称诗城,因杜甫、李白、刘禹锡、陆游等大诗人都曾留下诗作,其主要街道皆以诗城名:诗城一路、诗城二路、诗城西路、诗城东路,更有诗城百货、诗城汽修、诗城烧烤,等等。
杜甫漂泊西南十年,写过很多接地气的事物,写过种树种菜,写过鸬鹚和鸭子,写过病马和空囊,写过废畦和苦竹,但是从未写过美食,从未写过哪里有什么好吃的以及他吃了什么。如今美食争霸神州,餐桌上饕餮称雄,吃顿火锅就是赴汤蹈火,喝个奶茶便叫霸王别姬。这不叫解构历史,这叫轻薄无知,恨不得把多元现实压缩进一个无底洞的胃里。
在巫山县某“土家洋芋饭”吃快餐,我正和土家族老者聊天,问他对以前的三峡有什么记忆,他说石头很多,船底会擦着石头,我想那或者就是滟滪堆。这时进来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很肥,毫不客气地插话,说三峡很无聊,没啥好看的,然后宣称他昨晚吃了四十多个生蚝。
公元767年三月,蒙夔州都督柏茂琳资助,杜甫获赠瀼西果园四十余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他在瀼西营建茅屋,生活得以安定。弟弟杜观自京师来,总算多了个亲人在身边。秋天获稻,他暂住东屯,复萌东游荆湘之意。在夔州(包括奉节和巫山)近两年,他写了几百首诗,几乎每天一首,其中好多长诗,诗不是美食,但可以当饭吃,也可以当药吃。
这首《日暮》,是他在瀼西一个寻常的傍晚。就像我在旅途的傍晚,就像《诗经•王风》中的那个傍晚,“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在东屯的小山村,天就要黑了,牛羊归栏已有些时候,村人也已各闭柴门,留下寂寥的诗人独自怅望。年来他时常愁荒,迫切地感到死亡临近,而自己仍游子天涯道路长。
风清月白,如此良夜。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此乃苏轼的无尽藏哲学,他好像在哪里都能随缘喜乐,然而北归途中却说游山玩水有何好。多少人追慕苏轼,学他的豁达乐观,闻此一语,恐怕会爽然若失。
杜甫没有这么哲学,他是个忠厚老实人,心心念念故园,“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他还听见秋露滴落草根,暗泉流响石壁,而这一切都与他无关。对着一盏孤灯,灯花报喜,他也快乐不起来,只看见明灯下自己头白。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曰:“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巫山神女的故事,到了唐代,虽遗迹泯灭,舟人过此尚且指点,尚且疑问,如今连指点也没有了,更无需怀疑,因为今人早已丧失了对神话的想象力。
巴陵一望洞庭秋
清 石涛《山水图册》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于公元768年冬天,乘船抵达岳州,天色将暮,风雪交加,但见江河纵横的天地间,一片小小的山城。他把船泊在岳阳城下,夕浪翻卷,雪洒寒灯,想到时世艰危,自己滞留遐方无所作为,悲怆之余,胸中生起一股浩瀚之气,乃赋诗言志,即《泊岳阳城下》。
我也是向晚抵达岳阳。车窗外暮色无边,旷野几星灯火,湖还不可见,但已感觉天地之间,有一片辽阔的水域,那就是洞庭湖。秋风比我先到岳阳,出了高铁站,空气凉爽,夜色茫茫。
酒店在巴陵中路,尽头便是洞庭湖,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穿过大而无当的巴陵广场,是废墟般的游船码头,两侧退潮后的沙滩上,垃圾场似的儿童乐园,简易的钢丝蹦床,花花绿绿的套圈玩具。水上泊着几艘工业气息的游船,刺耳的扩音器反复叫嚣游客登船,船身上写着“岳阳楼—君山岛”。
至于岳阳楼,为了赢得免费入场,前夕我把《岳阳楼记》专门背诵了一遍,保证滚瓜烂熟背完前两段,可以想见到了“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工作人员就会连忙摆手叫我进去,这篇文章实在太长了。正值国庆假期,才早上九点,景区门口广场上已排起长龙,我一阵头晕,决定放弃。
还是去看看湖吧。坐在远离码头的近水堤岸上,长风吹拂,湖水并不大,但可以行船,湖心裸露出大片滩涂。湖面宽广,与辽阔天空相映,正如孟浩然《望洞庭湖呈张丞相》诗开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此时亦农历八月,洞庭湖气象略同,不过三四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时移世易,云、梦二泽早已淤为陆地,且也没有波撼岳阳城,“撼”字生动,可惜钢筋水泥的岳阳城太过坚硬。
我试着借杜甫的眼睛看洞庭湖。他替我登楼赋诗,比我挤在游客队伍中去看更好。“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听他娓娓道来,我不禁莞尔,正是正是。接着“吴楚东南坼”,我的地理学得不好,也不善于跨越千里想象空间,但“乾坤日夜浮”就在眼前,天地真的就像浮在水上。我喜欢这种漂浮感,所谓天下,不就是漂浮在大海上的小块陆地嘛。
再接着,杜甫又开始身世之悲:“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真的老了,贫病交加,什么都能触发他的愁情,战争还在继续,乱糟糟的世界,平静的洞庭湖。
秋风吹水,湖水拍打堤岸,温柔安宁,我感觉宛如坐在上帝的摇篮里。背后几百米外,广场上各种声响大喊大叫,活像一群猴子在大擂大跳。我不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反,我相信人类正在退化为猴子,穿衣服的猴子。
环湖公园护栏上也有很多刻诗,唐诗最多,一路缓步,读读这些诗,自信仍是个有灵魂的人。诗中的洞庭湖,一个比一个美: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李十二白,就是李白,当时同在舟中的,还有贾至,他赋诗三首,其一曰:“江上初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胜愁。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李白亦赋诗《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诗曰:“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那天的湖上聚会真美,与大诗人们同在,互为知己,洞庭湖永远幸福。我呢,眼前是苍白的湖水,四顾无相识,只能尚友古人,长歌怀采薇。
作者/三书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