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水浒传读后感英文》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9 16:11

3招搞定《水浒传读后感英文》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Okay, here are key points to consider when writing an English essay about Water Margin (水浒传) as a read-aloud reflection:
"1. Understand the Core Message/Theme You Want to Convey:" "What did Water Margin make you think about?" Don't try to cover every single aspect. Focus on 1-3 main themes or ideas that resonated with you the most. Examples: The struggle between individuality and societal rules. Loyalty (to friends, family, or ideals). Justice vs. Law. The nature of "heroes" (are they truly heroic?). The critique of the corrupt government. The importance of camaraderie and community. "Develop a Clear Thesis Statement:" Your main idea should be stated clearly in your introduction, guiding the rest of your essay.
"2. Structure Your Essay Logically:" "Introduction:" Hook the reader (e.g., a striking quote from the book, a provocative question about heroes/villains, a brief mention of the famous story). Briefly introduce Water Margin (mention its general setting, purpose, or reputation – it's a classic Chinese novel about outlaws). State your thesis statement – your main point or feeling about the book. "Body Paragraphs (Typically 2-4

《水浒传》的英译和海外传播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它综合了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和戏剧中的诸多素材,从南宋的说书到元代杂剧,一路演变下来,最后才由施耐庵、罗贯中等小说家编撰成书。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以成故事,复经好事者掇拾粉饰,而文籍以出。”我们今天读《水浒传》,仍然能清晰地看到说书的节奏和杂剧对白的痕迹。

《水浒传》揭示了北宋末年社会昏暗和动荡的根源,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叱咤风云、有血有肉的水浒英雄形象。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雪夜奔梁山的林冲、景阳冈打虎的武松、开黑店做人肉馒头的孙二娘……,在中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而《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影响早已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化的经典。

【配图:彭靖雯】

与《三国演义》《红楼梦》和《西游记》一样,《水浒传》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也经历了从节译、编译到全译的过程。《水浒传》最早的节译本是The Adventures of a Chinese Giant(《一个英雄的故事》),1872年发表于香港出版的The China Review(《中国评论》)。译者署名只有H. S. 两个缩写字母,此公究竟何许人也已无从查考。故事中的Chinese Giant,其实就是鲁智深,讲述的是《水浒传》第三回到第八回的内容,包括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精彩片段。

1929年,美国纽约Alfred A. Knopf公司出版了英文编译本Robbers and Soldiers(《强盗与士兵》),编译者为Geoffrey Dunlop,主要讲的是《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而且译者别出心裁,将原著中很多情节都移植到了武松一个人身上,属于典型的改写。

此后,又有不同版本的节译本陆续出现。中国外文局旗下的《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杂志曾于1959年和1963年刊登了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的《水浒传》第七回至第十回、第十四回和第十六回,分别讲述了林冲被逼上梁山和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在节译本的基础上,沙博理先生又用了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水浒传》100回本的全译,于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正式出版。

《水浒传》英译本中影响较大的有三个。第一个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1933年由纽约The John Day Company出版。

赛珍珠1892年出生在美国一个传教士家庭,刚刚四个月大即随父母来到中国镇江,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中文是她的“第一语言”,也成为她日后能够以更加贴近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方式从事写作和翻译的独特优势。

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甫一问世,便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学者对其译本称赞有加,但也有人批评她用中文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翻译家钱歌川甚至认为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简直“岂有此理”。赛珍珠在《水浒传》英译本的前言中对自己的翻译原则已经做了明确的解释:

I have translated it as literally as possible, because to me the style in Chinese is perfectly suited to the material, and my only effort has been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as much like the Chinese as I could because I should like readers who do not know that language to have at least the illusion that they are reading an original work.

赛珍珠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说明了自己的翻译理念,也就是按照字面意思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在她看来,《水浒传》中文的风格与故事内容完美匹配,译者只要让译文更像中文的风格就好了,因为她希望不懂中文的读者能够有读原著的感觉。

尽管毁誉参半,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在英语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于1937年、1948年、1957年、1968年多次再版,最近一次再版是2010年Moyer Bell出版的一卷本。赛珍珠译本的多次再版足以说明其在西方世界受欢迎的程度。

第二个是沙博理的《水浒传》100回的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沙博理1915年出生在纽约,193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法律系,二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服役,退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1947年,沙博理来到中国,与中共地下党员、著名话剧演员凤子相遇并结为连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To love a Phoenix, to love a Dragon”,爱上了凤凰,也爱上了龙;爱上了凤子,也爱上了中国。1949年10月1日,沙博理与妻子一起受邀坐在观礼台亲眼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在那人海之中,我能感觉到激动的情绪像电流一样传遍全身。”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沙博理加入中国国籍,他自豪地称自己是“华籍美人”。

新中国成立后,沙博理加入外文局,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翻译人生。1952年,他翻译的《新儿女英雄传》在美国纽约出版。此后,老舍的《月牙儿》、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蚕》,以及《平原烈火》《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小城春秋》等红色作品,共计198种译作,从沙老笔下奔涌而出,而上世纪70年代翻译的《水浒传》,无疑是他翻译生涯中的巅峰。

沙博理翻译《水浒传》始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是为外文局旗下的英文刊物《中国文学》翻译《水浒传》的节选,到了70年代,才着手100回本的全文翻译。

One accidental good which came to me ou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that since few writers dared touch pen to paper and no outstanding novels had appeared, I was asked whether I would be willing to translate the famous classic Outlaws of the Marsh. I delightedly agreed.

因为当时正是在“文革”期间,没几个作者敢于动笔写作,优秀的作品更是少见,这时候,翻译《水浒传》的机会来了,沙博理当然乐于接受。

沙博理在翻译小说书名时颇费了一番脑筋。沙博理认为,“水浒传”不能直译为Marsh Chronicles(水浒纪事),书名应当吸引读者,于是翻译为Heroes of the Marsh(草莽英雄)。江青听说后,很不高兴。在当时“评水浒批宋江”的政治气氛中,带领梁山好汉接受朝廷招安的起义军的首领宋江就是个“叛徒”,怎么能是“英雄”呢?沙博理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与这些“超级革命”的激进人士较真儿,于是,他与江青派来的人有了这样一番有趣的对话:

沙博理说:“您不喜欢‘heroes’,改成‘outlaws’怎么样?就是无法无天的人。”

“无法无天的人?盗匪那样的?”对方问道。

“不错,盗匪是无法无天的。”沙博理说。

“那么,好吧。”对方同意了。

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沙博理后来在回忆录中说:“Fortunately the English of the Gang of Four was as weak as their comprehension of Song Dynasty history. They didn't know that 'outlaw' is a 'good' word in common English usage, that its main connotation is a folk hero who stands up against unjust persecution of the ordinary people by the establishment. (好在‘四人帮’一伙人的英文水平和他们的历史知识一样糟糕,他们不知道,‘outlaw’在英语惯常用法里是褒义词,其主要含义是指那些挺身而出、反抗当权者迫害普通百姓的民间英雄。)”今天回看这些故事,已成笑谈,但当年沙博理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翻译《水浒传》,所冒的风险和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沙博理的《水浒传》译本出版之后,众多专业人士对沙博理的译本给予了高度评价。研究中国的专家白之(Cyril Birch)在《威尔逊季刊》撰文指出:“赛珍珠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把《水浒传》大部分呈现给了西方读者,而沙博理的译本体现出三重进步:他娴熟掌握中文,就使得他的译文更加准确;他直截了当的英文表达比赛珍珠的仿中式英语更为优雅;他根据的是原著较早的版本因而翻译更完整……这是一部中世纪的绿林好汉故事,确有其人其事,此乃先天优势。”

沙博理译作等身,成就斐然,于2010年和2011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和“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第三个也是最新的一个译本,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由登特-杨父子(John and Alex Dent-Young)翻译,于1994年至2002年间分五卷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父亲约翰·登特-杨是英国著名翻译家,毕业于剑桥大学,通晓多种语言。他的夫人出生在上海,自童年开始就特别喜欢《水浒传》,这一爱好随着两人的结合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了约翰·登特-杨。机缘巧合,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翻译家闵福德(John Minford)希望约翰·登特-杨为一部文学选集翻译《水浒传》的几个章节,谁料想约翰·登特-杨一发不可收拾,夫妻联袂,父子接力,将120回全本译出。

... so when it was suggested (by John Minford and Sean Golden) I might like to produce an English version of one or two chapters for an anthology, I enjoyed taking up the challenge. My respect for and enjoyment of the Shuihu grew continually as I worked and the few chapters, almost accidentally, turned into the full one hundred and twenty.

在给翻译家汪榕培的信中,约翰·登特-杨表达了自己的翻译理念:

The translation had the specific aim of introducing this Chinese classic to a new audience. I mainly wanted to produce an English version which did not sound too obviously like translation and which was reasonably modern without being glaringly anachronistic.

约翰·登特-杨认为,自己翻译《水浒传》的目的就是把这部中国文化的经典作品介绍给一个新的读者群体。他希望自己的译文没有太多的翻译痕迹,有一定的现代感但又不至于时空错位。很明显,这一翻译理念与赛珍珠截然相反。登特-杨希望自己的翻译“不那么像翻译”(did not sound too obviously like translation),而赛珍珠则努力让译文“更像中文”(to make the translation as much like the Chinese),让读者“有读原著的感觉”(have at least the illusion that they are reading an original work)。

出于兴趣和对前辈大师的景仰,我搜罗了赛珍珠、沙博理和登特-杨父子的三种不同版本的《水浒传》英译本,时常翻阅。几位翻译家所处的时代不同,所选择的《水浒传》版本不同,翻译的理念和标准不同,但他们在跨文化转换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语言功力和文化功底,令我钦佩不已。读书过程中偶有感触,便随手记录,希望与热爱翻译的同行分享。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的“知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越多,中国文化就会在全世界获得越广泛的传播。

赛珍珠与龙墨芗:一桩有关《水浒传》英译的文坛公案|段怀清

1933年,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赛译为AllMenAreBrothers,即《四海之内皆兄弟》),由纽约JohnDayCompany出版。在此之前,《大地》三部曲业已完成并出版两部,即《大地》(1931)、《儿子们》(1932)。1932年出版的,还有赛珍珠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结发妻〉及其他小说》。如果再加上193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母亲》,1935年出版的《大地》三部曲第三部《分家》,以及1936年的两部传记《战斗的天使》和《异乡客》,赛珍珠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已经完成了她一生中有关中国叙事的最重要的小说及传记作品。

不仅如此,作为赛珍珠离开中国、返回美国之前系列工作的一部分的《水浒传》英译,在初版本之后,又分别出版了1937、1948、2006年等版本。其中1948年版的《水浒传》英译本,还专门增加了林语堂的“序”。

有意思的是,1935年11月9日南京《中央日报》的“文学周刊”上,发表了龙墨芗(M.H.Lung,1887-1940)的《英译〈水浒传〉序》一文。在这篇序文中,龙墨芗非常清楚地说明,该文就是为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而作的:

古人替它作序,是用古代的眼光,评定它的作用;胡适之先生替它作评,是用新文化的意见,评定它的价值。我现在要来给它写一篇序文,是因为现在它已经改了西装,译成了英文。它就要从古老的中国混到西洋社会里去,想将它的历史、背景等等,略略的指明,在西洋人士面前介绍一下。

从这段文字基本可以断定,当初赛珍珠、龙墨芗一道翻译《水浒传》时,应该商量过英译本出版时,前面会配发龙墨芗的一篇译本序。在这篇序文中,龙墨芗同时还清楚地说明了,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及胡适的《水浒传》考证成果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中国小说史研究之间的关联性。而这些“关联性”,显然并不是依靠赛珍珠自己就能够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离开了龙墨芗,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卜凯夫人,是一个美国新兴起的文学家,她新近的作品《善地》与《东风西风》,在欧美文艺界中,已经大得声誉。现在又将这部《水浒》译成英文,出版之后,行将一纸风行,大家以先睹为快。

我的学识与经验,俱感缺乏。今勉应卜凯夫人之约,助译此书,我自己常怕不能胜任。幸有邵仲香先生肯牺牲精神,代为校正。又幸亏卜凯夫人擅长文学,所以才没有发生困难。惟其中尚有谬误之处,至希海内外读者不吝教正。

这段文字,不仅说明了龙墨芗自己在《水浒传》英译中的身份、地位及贡献,甚至对赛珍珠的身份、地位及贡献,亦有所涉及和说明。对此,赛珍珠在《水浒传》译者序中亦有相关说明:

或许讲讲我在翻译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更为有趣一些。首先,我自己先将整部小说再独自认真地通读一遍。接下来,龙先生当着我大声朗读原文本,此间我则尽可能准确地去一句一句地翻译。我发现,跟着龙先生的朗读,我可以译得更快,不过,与此同时,我手边也打开着一部《水浒传》,以便翻译之时不时参阅。整个翻译都结束之后,我和龙先生再把整个译本过一遍,逐字逐句地将译本与原文本核对。为了翻译准确谨慎起见,我还请另一位中国本土学者进行了校正。

问题是,后来一些《水浒传》英译本的研究者或者赛珍珠的研究者,受到上述文字的影响太大,对龙墨芗在《水浒传》翻译过程中的整个工作及全部贡献了解不够,以为真的像赛珍珠所提到的那样,在翻译过程中只是为她“解释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兵器及现已不用的古汉语用词”。实际上,龙墨芗不仅协助赛珍珠完成了《水浒传》的翻译,而且还是赛珍珠长达十年之久的中文教师、中国小说史的文献搜集者与相关学术史的咨询者——《水浒传》翻译过程中涉及大量与小说史及学术史相关的工作,这些应该都是在龙墨芗的协助之下完成的。

《水浒传》的英译以及赛珍珠与龙墨芗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的学术意义与价值很可能长期被低估甚至忽略了。事实上,龙墨芗并不只是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一个协助者。尽管赛珍珠毫不掩饰地说在此方面龙墨芗为她“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关键并不在于龙墨芗在这几个方面给赛珍珠所提供的帮助有多么巨大,而在于龙墨芗为赛珍珠所提供的帮助,显然远远不只是在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技术性方面。

赛珍珠研究界最早注意到赛珍珠与龙墨芗之间的关系并予以调查研究的,是刘龙先生。在《赛珍珠失信龙墨芗之谜》一文中,他比较详细地说明了赛珍珠与龙墨芗基于《水浒传》的英译而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而且特别提到了二人之间后来的“失和”,只是刘龙先生将“失和”的原因,归结于赛珍珠没有足够支付龙墨芗担任其中文教师及中国小说史文献搜集者的经济报酬。

最初我也以为如此。但在后来查阅《水浒传》初版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龙墨芗的那篇《英译〈水浒传〉序》,后来并没有被赛珍珠翻译成为英文并发表在初版本上。也就是说,龙墨芗1935年底在《中央日报》“文学周刊”上所发表的《英译〈水浒传〉序》原文,在出版之际竟然被赛珍珠“遗忘了”,或者说在出版英译本时被“放弃了”,而这一切龙墨芗最初显然并不知悉。在《水浒传》英译本出版了两年多之后,龙墨芗又将此序在南京的报纸上公开发表出来,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或为宣示自己在《水浒传》英译过程中的存在与贡献,或为向赛珍珠莫名其妙地不守言诺而表示不满,亦或者还有其他难以言说的个人心迹。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水浒传》英译本出版以及赛珍珠离开南京、返回美国之后,龙墨芗与赛珍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激变,赛、龙二人《水浒传》英译合作的5年、中文教师及中国小说史资料搜集的10年,亦就此走进了记忆,亦或者被双方彻底尘封遗忘了。

作者:段怀清

编辑:吴东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