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9 16: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智囊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主题突出:
"1. 明确“智囊”与“读书笔记”的核心概念:"
"智囊 (Zhìnáng):" 通常指有智慧、有谋略、能出主意的人或集体。在读书笔记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从书籍中汲取的智慧、策略、思想精华,是你个人或一个群体通过阅读获得的思想“储备库”或“辅助决策系统”。 "读书笔记 (Dúshū Bǐjì):" 指在阅读过程中,为了帮助记忆、加深理解、进行思考、方便日后应用而做的记录。它不仅仅是摘抄,更应包含个人感悟和联系实际的部分。 "结合点:" 你的作文核心在于阐述"如何通过读书笔记来积累“智囊”,以及这些“智囊”如何帮助你个人成长、解决问题或提升能力"。
"2. 确定作文的中心论点 (Thesis Statement):"
作文需要一个清晰的核心观点。例如: “有效的读书笔记是构建个人‘智囊团’、提升智慧与决策能力的关键途径。” “通过系统性地整理和反思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智囊’,应用于个人生活和工作。” “
今天看冯梦龙的《智囊》,看到了几个小故事,都是有人说坏话的情景,但应对方式却有些差异。
第一个故事
西汉时,一个名叫爰盎的大臣经常激烈地批评朝政,让宦官赵谈很不满,赵谈就屡次在皇帝面前说爰盎坏话,爰盎因此很担心。
爰盎的哥哥爰种说:“你可以当着文武百官面前羞辱赵谈,以后赵谈再向皇上说你坏话,皇上就不会信了。”
于是爰盎就抓到赵谈的一次错处大肆发难,避免了被皇上厌恶的情况。
第二个故事
晋朝时,王敦即将谋反。他任命温峤当丹阳的县令,并为他举行上任酒会。
温峤怕钱凤在他走后会向王敦说他的坏话,因此在酒宴上装醉,把钱凤的帽子打落,装作生气的说:“你是什么东西,我温峤向你敬酒,你竟敢不喝?”
钱凤非常不高兴,但王敦认为这是温峤醉后发酒疯而已,便出面打圆场。
第二天,钱凤对王敦说:“温峤和朝廷往来密切,并不可靠,你派他到丹阳这事得重新考虑考虑。”
王敦说:“昨晚温峤喝醉了,对你大声吼了几句,你就说他坏话,未免太小心眼了吧?”
于是温峤得以安全的返回建康,把王敦谋反的计划上报给了皇帝。
第三个故事
王绪(王国宝从祖弟)经常在王国宝(东晋宰相)面前说殷仲堪的坏话,殷仲堪非常头痛,向王东亭请教对策。
王东亭说:“从现在起,你经常去见王绪,到了他家,就把旁人支开,然后就谈论一些家常小事。”
殷仲堪按计行事。
有一天,王国宝见到了王绪,问他:“殷仲堪常到你那儿,和你都谈了些什么?”
王绪说:“没什么啊,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王国宝听了,以为王绪有事相瞒,于是二人日渐疏远,以后就再也没有殷仲堪的闲话传进王国宝耳中了。
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故事中,爰盎、温峤、殷仲堪都是遇到被人说坏话的情况,但应对方式有些不同。
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的应对方法比较类似,都是通过把自己和说坏话的人之间的矛盾闹大,将说坏话由公事转化成两人矛盾的私事,避免上位者对自己有看法。
第三个故事的应对方法就有明显差异了,故意亲近说自己坏话的人,表现出很亲厚、有很多小秘密的样子,造成上位者对说自己坏话之人产生猜忌。
为什么同样是被说坏话,应对方法却差别这么大呢?
说白了就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同。
第一个故事矛盾冲突主要涉及三个人物,爰盎、赵谈、皇帝。
其中,皇帝是上位者,爰盎、赵谈是下位者,并且爰盎和皇帝、赵谈和皇帝都是君臣关系,没有太明显的孰亲孰远。
第二个故事也类似,王敦是上位者,温峤、钱凤是下位者,温峤和王敦、钱凤和王敦的关系也类似,没有太明显的孰亲孰远。
这种情况下,底下人的矛盾,对于上位者而言,只是儿戏,没什么大不了的,完全可以包容。
第三个故事就完全不一样了。
王国宝是上位者,王绪、殷仲堪是下位者,但王绪和王国宝的关系是族亲,明显比殷仲堪和王国宝的关系更亲厚。
如果采取前两个故事的处理方式去放大矛盾,很有可能,上位者不是包容,而是任人唯亲,对殷仲堪反而更不利。
而采用王东亭的计谋,则是增加王国宝对王绪的猜忌,让坏话无法起效。
毕竟,“你天天和他长时间密谋些什么,却总在我面前说他的坏话”,想想也会觉得有猫腻、不可信啊。
前157年,汉景帝即位。
景帝做太子时,晁错就是其手下的红人,他思想深刻,极具口才,曾数次给汉文帝上书纵论治国强兵之道,被称为“智囊“。但性格孤傲,不大合群,有两个人特别讨厌他。
一个是丞相申屠嘉。晁错总是直接越过丞相跟景帝商量事,让丞相情何以堪啊。有次终于抓到晁错一个罪过,申屠嘉请示景帝要杀晁错,没想到皇帝竟然为晁错开脱。这个申屠嘉当年要杀汉文帝的弄臣,文帝都要让三分的,哪受得了这个气啊。回到家竟然欧血而死。晁错当然就更牛了。
另一个是袁盎。袁盎本是汉文帝身边的大秘,深得信用。他有两段故事值得一提:
有一次,汉文帝要逞一下少年英雄气,想骑马从山坡向下俯冲。袁盎一把给拉住了,讲: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徼幸。
家里有千金的富人,就懂得特别爱惜生命,不在屋檐下坐着,以防檐瓦滑落砸了头。圣明的君主都极其持重,不做危险的事,不存侥幸之心。您玩这个极限运动,万一马惊了,出点事故,江山怎么办,太后怎样办?
汉文帝的宠妃慎夫人经常跟皇后坐一张席子,平起平坐的感觉。有一次,袁盎当着皇帝的面就请慎夫人坐到靠下首的位置。慎夫人怒了,皇帝也烦了。袁盎讲:
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慎夫人再受宠也是妾,皇后那是主,您忘记”人彘“了吗?皇帝跟慎夫人一下子变怒成感激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景帝上来了,袁盎的位置被晁错取代,当然心里不舒服。有道是,姜是老的辣,晁错最终死在袁盎手下。说来话长。
前文讲过,刘邦采用周朝的“封建制”,它的好处前面已讲过,坏处是什么呢?坏处是,时间长了,诸侯国慢慢发展壮大,便可能不听中央政府的话了,国家就散了,又出现战国时代的动荡。
所以,从贾谊就开始建议削藩,晁错也是积极建议操作这个事,把诸侯国的地盘和资源一点点回收到中央来。
站在皇帝的立场,这个思路太正确了。所以,景帝即位之后,就在晁错的推动下,大刀阔斧地推这个事。
然而,那些诸侯王肯定不高兴啊,这不从身上割肉嘛。特别是吴王,他的封地最富有,实力也最强,在汉文帝时就不怎么服皇帝管了。于是,串联了楚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赵王,一共七个诸侯国共同起兵造反。这就是自“吕氏之乱”后,汉朝的第二次政权危机,史称“七国之乱”。
造反军队来势汹汹,眼看着生灵涂炭、江山不稳,汉景帝心急如焚,就找晁错商量呗,主意都是你出的,现在出乱子了,你看怎么收拾吧?晁错出了几个主意,都不称景帝的心。
这时,晁错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他还想趁机弄死冤家对头袁盎。因为袁盎当时是中央派去辅佐并监督吴王的,现在吴王突然造反了,袁盎也应当杀头。
晁错这边正找人商量抓袁盎,袁盎那边也得到了消息,连夜去求大将军窦婴帮忙。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景帝的表兄弟,他的面子很大,直接就带着袁盎来见皇帝。
正好晁错在。景帝问袁盎,对于七国造反有什么高见。袁盎讲,七国造反不足为忧,因为他们手下没有真正的人才辅助,如果真有辅助,他们就不可能走造反这条自取灭亡之路。他们手下的所谓豪杰,不过是图吴王的铜盐之利,这样的团队用利诱的策略很容易瓦解。
旁边晁错听得也非常投心思,禁不住称赞:袁盎说得太对了。景帝又问:老袁啊,你看具体怎么办呢?袁盎就请求让旁边人都先出去,皇帝照办,只留下晁错。袁盎瞅瞅晁错,跟景帝说:我只能跟您一人讲。皇帝就讲晁错也出去了,晁错气得咬牙切齿也没办法。
袁盎这才对景帝讲:事情之起,都是因为晁错出这个削藩的馊主意,“七王”造反不过就是为了保住自己封地,杀了晁错出气而已。您若把晁错杀了,承诺不削藩了,他们肯定退兵,兵不血刃,这个事就办了。
汉景帝黯然良久,最后说:我不会因为怜惜一个人,而伤害了天下的!于是秘密授意大臣控告晁错罪行。十几天后,晁错在上朝的路上就被斩了,全家被杀。
七国造反之前,晁错的父亲专门从外地赶来,对晁错讲:皇帝刚刚即位,你就急不可待地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语多怨,你这不是作死吗?晁错答:不这样弄,皇权就危险了啊。晃父:老刘家天下安了,咱晁家可要完了啊。之后晁父不忍见大祸临头,竟然自杀。
司马迁评价晁错,错在不懂的一个“渐”字。这么大的事,应当一点一点来嘛,零剌肉不疼,一下子就剌太多,谁也受不了啊。
在我看来,此事是典型的伴君如伴虎。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对领导多重要,或者以为领导对你有多爱,你永远只是他的一颗棋子而已。
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不聪明怎会被称为“智囊”?然而,要是真聪明怎会死得这么不明不白呢?
此事也可看出景帝的不成熟、不明智。不久,有人就向他直言:“七王”根本不是针对晁错个人,杀晁错非但不能使“七王”罢兵,而且再无人敢提中肯的建议了。景帝后悔不及。
那么,景帝会不会因此而怨恨袁盎呢?这个没有记载,不过,最后袁盎死得也挺惨,稍后再说。
按:这其实是《谷园讲通鉴》的文字初稿,也算是个提纲,后来决定做成视频脱口秀节目,稿子只好全部重写。干脆发上来与大家交流吧。
《谷园讲通鉴》的视音频目前在爱奇艺和蜻蜓FM脱口秀频道热播,敬请关注。
谷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